- 相关推荐
历年山东省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写作真题及参考列文汇总
事业单位考试又称事业编制考试,这项工作由各用人单位的人事部门委托省级和地级市的人事厅局所属人事考试中心(事业单位,考试中心命题和组织报名、考试并交用人单位成绩名单,部分单位自行命题组织实施)。目前尚无全国和全省、市统一招考,最多县级各个单位统一招考 ,一般规模大的采取网络报名,人数少则现场报名。下面就让我们看看历年山东省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写作真题及参考列文汇总吧!
参考范文一
城市生活和乡村生活是当今两种不同的生活形态,而其分别塑造的城市文明和乡村文明是两种不同的文明类型,没有高下之分,统一于当今现代文明的建设之中。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始终是人类不懈的追求,而理想的生活状态既离不开人造文明的保障,也离不开乡村文明的滋养,二者之间应该是互补的,不能割裂。
城市文明更多代表了现代文明,代表了科技的进步、高大的建筑、便捷的生活,这是很多人所追求的生活状态。城市里有大量的人流、资源与机会,城市化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主要指标,追求城市生活也是人类进步的主要标志。更重要的是,城市文明的建设与推动不仅惠及城市本身,也惠及农村。前已述及,城市文明是技术文明的代表,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创造了更为丰富的物质资源。物质的极大丰富也使农村摆脱了日日耕作的辛苦,村民有更多的时间享受生活、发展自我。此外,技术发展也极大地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促进了资源的流通。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得益于科技的快速发展。近几年农村电商的高速发展正是依靠着高科技,借助于网络,让更多更优秀的文化遗产和农产品走出乡村,走进了城市,走向了世界,为其发展注入了新生的活力。
从一般认识上来理解,乡村文明是一种悠闲、亲近自然的生活状态。乡村文明是基础文明,为城市文明提供不竭的发展动力。乡村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资源储备,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没有乡村农业的支撑,没有足够自给自足的粮食,城市中人口的生存便成了问题,更何谈文明的发展了。除此之外,乡村还为城市提供土地资源、人力资源、矿物资源、材料资源等等,这些资源为现代的工业文明、科技文明提供了巨大的能量。另一方面,当前快速的城市化也带来诸多问题,比如生活节奏过快、压力大,交通拥堵,环境压力大等。而乡村文明给人的印象往往是蓝天、碧水,是自然风光,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农耕生活,给人的感觉是一种闲适、一种淡然、一种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让在城市生活的、压力过大的人们适度游走在城乡之间也可以提高生活质量。
城市文明和乡村文明是现代文明的一体两面,必须共同发展,不可偏废。乡村文明是现代文明的基础,我们必须认识到其物质的、朴素的、传统的一面。没有乡村文明,我们的现代化建设仿佛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不可能走得长远。而城市文明是现代文明的动力,其象征着活力、创新和力量。高科技的快速发展给城市文明和乡村文明都注入了活力,使得城市和乡村都能摆脱原始的物质追求,进入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的层面。我们不能刻意固守乡村文明,只守着传统而不思进取,那样我们的发展就没有了动力;同时我们也不能只强调城市文明的发展,而忽视了传统和基础,那样我们的发展就没有了内在和灵魂。
总而言之,乡村文明和城市文明是现代文明发展的两个方面,二者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缺一不可、不可偏废。实现城乡一体化,必须共建城市文明和乡村文明,使二者共同发展,共同前进。
参考范文二
历孔子和苏格拉底都探讨过“成人”之说,虽然处于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中,但是其核心都在说明“成人”不是指年龄上的“成年人”,而是要具备成熟的、完全的人格。想要“成人”不仅需要有“知”“不欲”“勇”“艺”等素质,也就是说聪明有智、清心寡欲、勇敢无畏、多才多艺,又能够有“见到财利想到道义,见到危难勇于担当,长期困顿却不忘平生之志”这样的行为。
而现实是,现在的孩子们在课堂知识的学习上确有能力,但是却忽略掉了其他方面的素质,不能真正的“成人”,主要是“学”中出现了问题,因此,更需要重视“学”,不仅要学到知识,更需要提升品行,如此才能真正地“成人”。
“学”可以提升一个人的知识水平。“成人”首先是“有知识的人”,需要对社会有基本的认知,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水平。而通过不同方式的“学”可以收获到不同的知识。“学”的第一阶段是通过熟记消化前人的知识来举一反三,温故知新。不管是课堂上传授的学科知识,还是通过课下实践,如研学活动等收获的科学知识、历史文化、生活技巧及观察和思考的能力等,都说明了“学”带来的收获。从这个层面上说,学习可以获得学术层面的提升,能为学科领域做出贡献,更能够激励更多的人。因此,“学”确能使博学通世事。
但也应该看到,“学”更重要的是可以提升一个人的道德品行。学习的作用在于“立德树人”,道德品行是人基本的要求,如果没有道德品行作为“人”的基础,那么再丰富的知识也无法使人真正的“成人”。因此,“成人”之“学”更需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行做基础。
“学”以“成人”确实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来不断地提升能力、完善人格。荀子认为,人性是人要通过学习恢复美好的品质。苏格拉底说,知识即美德,要通过学习使人明辨是非,恢复社会的道德水平。这种“学”需要“读万卷书”,更需要“行万里路”,知行合一,方能真正地“成人”。
参考范文三
“故乡”这个词充满着温暖、熟悉和诗意的味道。每个人对故乡都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这便是乡情。乡情是每一个游子心中难以割舍的牵挂,是一种思乡之情,会转化为一种护乡之行。
乡情是眷恋故土、渴望归乡的思念之情。我们与故乡有剪不断的地缘、人缘和血缘关系,“故乡”有熟悉的山水草木,亲切的乡音乡俗,合口的饮食茶饮和温暖的家人亲友。因有这种浓浓的乡情,所以有离乡的哀愁、归乡的渴盼和还乡的喜悦。因有这种浓浓的乡情,面对繁华的城市,依旧会“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因有这种浓浓的乡情,即便三五好友围坐身边,仍然会“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因有这种浓浓的乡情,即使在城市生活多年的人,纵然在风烛残年之时也要挣扎着回乡,正所谓“树高千尺,叶落归根”。即使家乡已经不是当初的模样,仍然依恋那片故土。正如诗人余光中所说:“虽然出生之地已到处高楼大厦,但也不乏依然故我的江南人家,以及庭院里生长着的一株株桂树枝叶茂密,它让我闻到了小时候的桂花香味。”所以无论游子们走多远,离多久,都会有“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
乡情也是回报故土、造福乡梓的护乡之行。真正热爱家乡的人,会时刻牵挂家乡的前途命运,能够把思乡之情转化为护乡之行,正谓“爱她便让她变得更美好”。因为有乡情所牵连,所以会有很多归乡者,带着资金、技术和知识回到曾经养育他们的地方,贡献自己的力量。如小程这样的大学生毕业回乡当村干部,带着满腔热情调研论证,了解乡情,制定发展规划,为改变家乡面貌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也有像“青年创客空间”这样的青年创业行动,挖掘家乡资源,改变村容村貌,用新的思维带动村民转变观念,激活乡村发展活力,践行着回报故土、造福乡梓。
乡情更是一种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家乡”可大可小,离家去外地打拼,你曾经生活过的地方便是你的家乡;离开祖国远赴他国,你的国家便是你的“家乡”。所以,乡情也是对祖国荣辱兴衰的一种牵挂,所谓“人在天涯,心系国家。
乡情不仅仅是一种牵挂,更是一种行动,以“情”和“行”续写乡土故事,成就美好乡村,守护落叶归根。
参考范文四
《红楼梦》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堪称经典中的经典,语言优美,内容丰富,思想深刻。但当《红楼梦》都被这个时代的读者评为懒得看的小说时,此情此景不禁深深触痛了我们的心。如果这种现象具有一定普遍性,试问: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躺着谈文化复兴?文化复兴若没有观念上的自觉,没有文化危机意识,一切都只是口号或空谈。因此,要想实现文化复兴,必须警钟长鸣,牢牢树立传统文化危机意识,对世俗化的现状保持警醒。
警钟长鸣意味着要树立传统文化危机意识。王阳明在《传习录》中写道:“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这句话意思是说:知是行为的开始,行为是知的完成。这里的知相当于意识、观念、理念的意思。可见,没有意识,就没有行动。同理,没有传统文化意识的自觉,就不会有文化复兴的实际行动。在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先辈们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文化瑰宝,如汉字,如诗词歌赋,它们是中华民族的精气神,是我们炎黄子孙所独有的标识。可如今,汉字被“污染”的现象层出不穷,诗词歌赋常常被打油诗、顺口溜所取代,传统文化在娱乐化氛围中日渐稀薄。不得不说,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跟人们对文化不重视的态度或缺乏文化危机意识密切相关。对于刚刚步入小康社会的国人来讲,很容易沉迷于“无目的的物质至上主义”的追求当中,只重视感官享乐,而忽视精神健康,只重视眼前一时的得失,而忽视将来长远的文化断层。此等观念、此等做法将会带来极大的消极后果。
如果我们缺乏传统文化危机意识,对世俗化的现状缺乏警惕之心,在“娱乐至死”中继续跟风随俗,对传统文化漠不关心或无底线开采,那么我们终会像“温水煮青蛙”一样,让传统文化在歌舞升平中慢慢消亡。文化是一个人的风骨、风韵、底气、气度,有了文化的滋养,人才有活力,内心充盈,精神丰富,堪称健康;相反,若过分追求物质享乐,忽视文化滋养,就容易导致心理疾病乃至精神疾病。文化是国家与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兴,没有传统文化的滋养,还何谈高度的文化自信,何谈文化复兴乃至民族复兴?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文明没有中断过的民族,但在传统文化危机意识方面,与其他国家相比,仍需加强。以法国为例,法国为了加强对本土文化的保护力度,主张文化例外,意思是文化产品不能与其他商品等同起来,自由流通,并通过法律严格限制法语中使用外来语尤其是英语。这种强烈的文化危机意识使法国的文化保存和发扬得非常好,充满了浪漫主义文化气息。
回看历史长河,我们并不缺乏优秀的传统文化,但展望无尽未来,我们或许会缺乏文化的滋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只有全社会树立文化危机意识,将文化意识内化于心,文化保护方能外化于行,文化复兴才有可能。
参考范文五
“礼”是周孔思想的核心,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广义上来看,“礼”是一种社会运行机制的总称。往狭义来说,则是待人接物的基本规范与要求,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礼”即是一本体之概念,又是一妙用之功夫;既有内涵之深、又有形式之节,用之于人之性情的各个方面,是一全方位的道德标杆。“立礼”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是一社会良性运行的保障,更是一帮一国赢得世人尊重的基本诉求。所以,必须加强礼的培育与建设。
社会祥和首推于人,国家声名的确立也是首推于人,然则为人处世、安身立命则首推于“礼”。“礼”是人的精神与灵魂,人是社会与国家的精神与灵魂。从根本上说,社会关系是人的关系的总和,人与人之间有协作、也有利益的分配与纠葛。“人函天地阴阳之气,有喜怒哀乐之情”。
反之,若人人都能知“礼”、践行“礼”则社会必然有序。“礼”提供的是一种根本的、内植入人心的规范。中国历几个难得的盛世并不仅是体现在物质的富足,不仅是体现在军事的强大,更多向后人昭示的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佳话与美谈。这便是“礼”!只有此礼,人生处世才有行为的内在规范;也只有这个礼,社会才能得以安定祥和,才有“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社会环境。所以说“礼”不仅是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是社会良性运行的保障。往更深处来说,只有公民的素质提高与社会的良性的运行,才有国家的形象与地位,才能赢得国际的欢迎与尊重。
于人立“礼”的根本在于“教”,教的缺失是“礼”式微的根本。在当下,复“礼”之术必须多元,但教育则是直指世道人心。教的主体亦是多元,当下不仅要重视学堂之教,更应该重视媒体之教。媒体的力量是非常巨大的。在某电视台有这样一则公益广告。一个得了老年痴呆症的父亲将饺子装进自己的口袋,说要带回家给他儿子吃。并配上了一句让无数人感动的广告词:“他忘记了一切,却没有忘记爱你”。这则广告播出之后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在当前社会环境中,我们也不乏这种具体的行为美德,但是缺乏的是宣扬这种美德的工具与途径。所以,社会应该重视这种公众之教对于世道人心转化的作用,切实建立起常态的教育之制。
“不学礼,无以立”,其文虽简,其义惟深;其知虽易,其行惟难;其始于说教,其终在厉行。只有知“礼”、践行“礼”,个人才能立身,社会才能立序。立礼的根基在于立“教”,只有“教”立,才有“礼”行。惟其如此,社会才能安定,国家才能昌明,才能赢得世界的欢迎与尊重。
【历年山东省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写作真题及参考列文】相关文章:
广西事业单位历年面试真题11-24
贵州省事业单位面试历年真题11-24
卫生事业单位护理面试历年真题09-26
司法考试辅导:关注历年真题总结规律12-08
历年医疗卫生事业单位面试真题及答案06-10
历年高考数学真题及答案11-03
考研历年英语翻译真题09-25
考研:历年英语翻译真题09-25
历年真题是考研英语最好的备考资料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