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窗小品之盐
盐
有人自夸:“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还多”,若不是吹牛,这个人年纪可昭日月,可比龟鳖。因为人虽不可一日无盐,但盐却不能多吃。有个小孩听到大人用这句话教训他后,便以为吃的盐多就能聪明,长本事,于是大勺大勺地偷吃。偷吃的结果是自己吃了大苦,大人们哭笑不得……
盐,虽号称为百味之王,却是平常的不能再平常了。据说把海中的盐全部提取出来铺到地上,地球上的陆地可增高一百五十多米。而一旦把这平常却又不可缺的盐专管专营,就会形成巨大的“剪刀差”。有首古诗“君不见东家阿娇红粉媚,不识把锄巧梳髻。昨日典金钗,愁杀官盐价高贵”(明·盛彧《耙盐词》),正是民不聊生的写照,当国家的权利机构无所不用其极地压榨老百姓,这只“舟”离倾覆也就不远了。达·芬奇有幅名画《最后的晚餐》:耶稣来到信徒中间对他们说,你们中间有一叛徒,心中有鬼的犹大面色苍白,而他面前则是一只被打倒的盐罐。黄钟不可弃毁,老百姓的盐罐更不能被推倒。
盐质朴,就像亲情。马太福音中有句经文:“你们是世上的盐,盐若失了味,怎么能叫它再咸呢”——不让盐失味,去尊老爱幼,去爱你所爱,才是我们生命存在的理由和价值所在。你可以没有甜的诱惑,辣的劲爽,酸的开胃,但盐,却是你生活的必须;你可以没有红酒的情调,足球的狂呼,时尚的魅影,艺术的熏陶,但亲情却始终是你灵魂中最亮的灯塔……
台湾诗人夏宇写道:“把你的影子/风干/放点盐/等老的时候/拿出来/下酒”。这首诗写的真好:爱情是甜蜜的,但甜蜜的'也容易变质。在爱情里放点盐,不能不说作者是“情郁于中,而发于外”的一个妙笔。这个世界诱惑太多,我们身在其中,往往会迷失自我,我们是不是也应在自己的思想里放点盐,保持一份质朴,一份清醒,一份理智呢?日本大地震核辐射外泄,据说,碘盐可防辐射,于是一夜之间,抢盐风暴便席卷全国。那天我家的盐正好吃完,去超市时看到盐架前的人拥成一堆。等我挤进去时,盐已售罄。我感到哭笑不得,日本人没慌,中国人倒抢了起来,安庆离日本十万八千里呢!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比日本这次的不知严重多少倍,也没见中国人被辐射到呀?退一万步讲,就是有影响,几包盐就能扛住?好笑归好笑,气愤归气愤,晚上烧菜的确是没盐了,怎么办?正在这时,手机收到了安庆市市政府群发的信息:“谣言止于智者,安庆食盐储备充足,市民下午可到市民广场上购盐”……
上网浏览新闻,针对抢盐风波,有众多调侃的帖子,其中有幅谐音对联很有味道,被大量转载,上联:大核民族57座核电密布,意欲核威;下联:盐黄子孙56民族抢盐,盐面安在。横批:核出此盐。是呀,颜面何在?怎么什么都爱“抢”呢?这是什么样的心理在作祟?坊间流传一个真实的笑话:大家在抢盐,有一老太在边上哂笑,人问何故,其答曰:“非典时抢的盐还没吃掉呢!”——不过这次事件,我感觉到了政府的作为,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平台,在第一时间就发布消息,平息了人们心中的不安。而市政府的信息,也解决了我的燃眉之急,我第一次真切地感到政府可以让人踏实的一面,如盐。是呀,人体如果没有适量盐的摄入,轻则头疼恶心,重则昏厥甚至死亡。我们的政府对待民生,如果都能得心应手地“若烹小鲜”,我们又怎么会去恐慌,会去抢抢抢呢? 抢盐的人,是因为他们的思想中缺少了“盐”。而抢盐风暴的形成,难道没有政府工作的缺失?
文件夹里,有一段过去摘抄的诗,现在读来,更增加了我对盐的感悟(可惜标题及网友的名姓已佚),现录如下:
盐是生命的力
是千年沧海淘沥出的
点点永恒
盐是蛮荒部落
勇士的血
是圣贤春秋
竹简上的诗
盐是行色匆匆的人们
脸上闪烁的
一抹生动
是年过不惑的我
心头凝滞的
一点泪光
……
【半窗小品之盐】相关文章:
1.半窗小品之生
3.半窗小品之陌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