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家堡:北雁难归的千年乡愁
赵家堡:北雁难归的千年乡愁
施毅平
仿佛一场繁华旧梦惊醒,仿佛一段历史哀怨终结,化作一声巨响,昭示新的希冀。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福建省漳浦县湖西乡赵家堡村不断传来许多奇事:城东的石头山上有一块巨石突然裂开,冒出一股青烟;城西一口池塘长出了南方罕见的野生水稻;城内聚佛宝塔旁一棵枯死的槐树枯木逢春,长出新芽。人们这才惊奇地发现,赵家堡原来是一座全国仅有、世界罕见的一个被消灭了的王朝后裔合族聚居、繁衍至今的明建“宋城”。
从漳浦县城出发,驱车穿过朝阳隧道,到达赵家堡,仅用半个钟头左右。途中下车,站在湖西岭远远望去,一座气势恢宏的明代古建筑群巍峨耸立在硕高山下。
当我走近这座明建“宋城”的时候,一种历史的沉重感不禁涌上心头。这座看似坚不可摧的城堡,却隐藏着一个没落王朝的悲伤故事和历史终结,那斑驳石墙中,默默地见证着大宋皇朝的兴衰与荣辱,见证着赵氏皇族后代的去向、归宿和梦想:公元1279年,元军攻陷宋军最后据点崖山,赵宋王朝宣告灭亡。13岁的闽冲郡王赵若和在崖山之战中溃围而出,之后便匿居在漳浦沿海一带,就这样,其子孙隐隐姓埋名躲过了元朝一代。直至明朝隆庆五年,赵若和的第九世孙赵范以二甲及第光宗耀祖,官至浙江按察使司副使。赵范归休后,于万历二十八年(1600)迁居漳浦湖西,始建完璧楼和内城;万历四十七年(1619),赵范的儿子、南京文华殿中书舍人赵义又扩建了外城。
明朝万历年间,福建沿海屡遭海盗倭寇之患,赵范、赵义父子建造赵家堡中,在突显防御军事能力的同时,根据北宋故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外城、内城、大内三重布局,也仿照了了外城、内城、完璧楼三重建筑。 ( )
走进赵家堡,俨然走进一座灭国王族聚而居之数百载的?巴豕?保?炙谱呓?蛔?文┩踝搴笠嵋庀蟮摹般昃?薄?
赵家堡的外城城墙以条石砌基,城墙周长1082米,墙高6米,顶部厚达2米,外有垛口,内有女墙,中间为宽1米的走马道,墙外掘有护城壕。外城建有4个城门。东门匾刻“东方钜障”四个大字,其中的“钜”字,据说是取上古时期居住在开封北部、封丘南部的黄帝帝师“封钜”之“钜”;西门匾刻“丹鼎钟祥”中的'“鼎”字,与黄帝、大禹在中原开封一带铸鼎升仙、会盟诸侯有关;而正门北门的匾额“硕高居胜”中的“高”字与魏国大梁“高门”对着青丘山(今中牟青谷堆)3层高台同义。北门外筑一呈不规则六角形的瓮城,内有赵范撰文的《硕高筑堡碑记》石碑。耐人寻味的是南门,与东、西、北门相比,赵家堡南门城门宽仅1.2米,门外建一瓮城,瓮城门用条石堵住,仅留一条宽0.8米,高0.2米的缝隙,寓意赵氏皇族后裔从此不再南逃。
内城规模较小,城墙高6.2米,厚0.8米,周长222米,建有北门和西门,其中正门北门又筑2层门,全部以条石砌成,门两侧开1个小窗,可窥视门外动静。
矗立在内城中央的完璧楼堪称赵家堡的“大内”。完璧楼正门上方嵌“完璧楼”青石匾。顾名思义,完璧楼隐含“完璧归赵”之意。如“完”字体现了赵宋皇族当时“头顶宋朝天,脚踏元朝地”的悲怆与无奈;“璧”字把上下结构写成左右结构,把“玉”字写成“王”字,藏于字的左下角,把“辛”字拉长,放在右扁旁,寓意大宋王朝灭亡后,王族遗臣寄居他乡、颠沛流离之苦楚和创业之艰辛;“楼”字右部用行草书写法,上下连写成“宋、安”字样,表达了赵氏后裔希望在此安居乐业和对北方故土的思念之情。楼体厚度及窗孔、暗道的设置,都具备较高的防御能力。根据整体设置,此楼平时闲置不用,战时供全城居民进入暂避。第一层有10间房,第二层有9间房,一至二层每间开一内宽0.4米,外宽0.05米的石框射击口。这种射击口利于向外开枪射箭,而外面则很难将箭和子弹射进来。第三层为四合大通廊,没有分间,四周共开18个小窗。完璧楼天井东北侧有一排水口,内挖一条宽0.6米、高1.2米的地道通往城外,遇海盗或倭寇进攻时,可通过地道与堡外取得联系。相传明万历年间,倭寇围攻城堡数月,守卫赵家堡的乡勇就是从完璧楼的暗道潜出城外,运进弹药、粮食和生活用品,与倭寇展开持久战,倭寇久攻不下,无可奈何之中,只好退却。
“胤因国乱披金甲,昺为身亡丢战刀”。从陈桥兵变,到靖康之耻,到临安城破,到崖山败亡……这些历史事件的发生,无情地注定了赵宋王朝在长期与北方游牧民族的抗争中,走上了一条从汴京到临安,从临安到福州,从福州到崖山,一路南逃的不归之路,其王族一脉最终尘埃落定闽南漳浦中部这个偏僻的小村落,作为一代王朝的归宿,其委顿羸弱的历史画卷令人感慨和深思。
赵家堡“南三堂”包括忠堂、志堂和惠堂,原是赵氏族人私塾读书处,现已开辟为“赵家堡展览馆”。志堂的正堂陈列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光义和魏王赵光美等三位兄弟的塑像,塑像上方还悬挂着《宋太祖遗训》。令人叹为惊奇的是,馆内由赵氏族人珍藏的闽冲郡王赵若和于元延祐三年丙辰(1316)正月修撰的《赵氏族谱》和《赵氏本末序》,却补证了宋史和赵氏家族的历史,也为解开史学界有关“金匮之盟”和“烛影斧声”等诸多争论不休的历史迷团,提供了可信度极高的历史资料。史载,后周显德七年(960),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大宋王朝后,杜太后吸取周世宗传位幼子导致灭亡的教训,临终立遗:“他日帝位先传光义,光义再传光美,光美传于德昭。”还让赵普将遗命写为誓书,藏于金匮之中,即“金匮预盟”。开宝九年(976),宋太祖赵匡胤突然逝世。据说,赵匡胤去世前,赵光义一人进入寝殿,外面的人“遥见烛影下晋王时或离席”及“柱斧戳地”,史称“斧声烛影”。然而,关于“金匮之盟”,史学界有人认为确有此事,也有人认为这是赵光义与赵普一手捏造、掩人耳目的,但两者均无法找到当年赵匡胤在盟约上“签字画押”的原文,故而至今史学界仍无法定论。至于“烛影斧声”,即宋太祖的死因,普遍的一种说法是认为赵光义有弑兄登基之说,但由于年代久远,至今仍无从考证而成为历史悬案。其实,赵若和在其修撰的《赵氏本末序》早已作了如下记载:“太后命太祖传位匡义匡美及德昭……不二世,岂意太宗悖逆天伦,故违母命,自贪富贵,骨肉相残,谋其兄长,谋其弟侄,传位子孙,得母愧乎?”同时,还将北宋灭亡及其王子王孙公主附马后宫诸嫔,前后3000余人,皆被金人除数杀戮,归咎于宋太宗“人之不善、天理所不容,神人所共怒,观入汴,拘天理昭彰,受此重报,不亦宜乎。”因此,赵若和告诫赵氏子孙“莫太宗也”……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物,可谓研究宋史的一个界碑。
赵家堡建筑格局“处处仍沿汴京之旧”,让人在千年的历史尘烟中感受赵宋王族后裔400多年来“北雁难归”的忧伤和无法抹去的遥远乡愁。北宋时的汴京宏伟的北宋皇廷宫苑至今已荡然无存,而赵家堡很多单体建筑在造型设置、构件处理、建筑物命名等方面,均可见汴京的痕迹。如明洪武年间,朱元璋曾在汴京大内皇宫建一座高阁,称龙亭。龙亭前有一条南北大道将两个大湖隔开,东为潘湖,西为杨湖。在赵家堡官厅大埕和西面城墙之间,也有一口池塘被一条堤道分成南北二池,南池池水质清澈,而北池水面较低,水质浑浊不清。又如北宋汴京的金明池岸至池中心,有一巨型拱桥──仙桥,长数百步,桥面宽阔。桥有三拱“朱漆栏盾,下排雁柱”,中央隆起,如飞虹状,称为“骆驼虹”。桥尽处,建有一组殿堂,称为五殿,是皇帝游乐期间的起居处。在赵家堡,也有一座石桥横跨荷花池,称为汴派桥。桥北段石平梁下,刻隶书“汴派桥”三字,点明了桥的建筑格局与北宋汴京一派相承的含意。桥东南面的赵范府第,这种建筑格局,有如汴京金明池的建筑布局。北宋故都汴京因多次黄河泛滥,早已被泥沙覆盖在7米深的地底下,现仅存一座铁塔默默地见证着北宋故都昔日的繁华与尘烟。而在赵家堡西北面,也有一座形似开封铁塔的石塔,称“聚佛宝塔”,塔高约开封铁塔高度的1/10。赵家堡禹王庙遗址现仅存二块《禹王碑》,显然是按汴京禹王台的《禹王碑》拓本镌刻成。园内路旁的“墨池”石碑,是按宋代大书画家米芾任无为州的知军时所书的拓本镌刻的。专家考证,园内的辑卿小院体现了我国古典园林造园艺术的高水平,是中国古园林遗产中的珍品之一,也是考证赵宋皇家园林建筑风格的重要依据。从现存的门额、假山、石桌、石椅、石柱、石笋、青石花盆以及树木等,依然可见这座庭院的幽雅和别致。书院中立有一对天然石柱,据说是赵义托人从广东崖山赵昺落难处搬来的,体现了赵义对先祖功业的追念之情。院内有一块“巢云来馨”石刻,也体现了赵义的良苦用心。因“果”字与“国”同音,故将“巢”字上边的“〈〈〈”刻成宛如一群南飞的北雁,又似一朵朵飘浮不定的云巢,点明他们的祖先来自北方,表达了赵氏后裔对北方故土的思念。又因“米”代表“家”,赵义故意将下边的“木”字刻成了“米”字,告诫子孙后代不要忘记国破家亡的历史。
在长期南下迁徙过程中,赵氏皇族后裔把大宋王朝曾经创造的辉煌和对北方故土的思念,融入生产、生活、婚娶、岁时、娱乐之中,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风俗习尚,成为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府第正厅的立柱有两幅对联:“宋室久播迁,一蝶不随天下去;皇朝重举废,双麻曾向日边来”;“四海亦何常,邱客能居乾坤大;天潢虽已远,诗书振绪日月长”。赵氏族人介绍说,此二联记述了赵氏家族“一蝶”源远流长、生生不息,赵家堡始祖赵范父子“双麻(雀)”不负众望、中兴家族的历程和赵氏后裔飘泊“四海”,表达对北方“天潢(皇)”故土的思念之情。每年农历正月十八日和八月十六日,赵氏后裔都要在这里举行祭祀宋代十八帝神像和赵家堡始祖塑像等活动。同时,把关帝、城隍、土地、财神等神像“请”出神庙,由乡民抬着神像巡游赵家堡内外,称“走社”。神像所到之处,家家户户点燃火堆、烧香祭拜。明清时期,正月十五,赵家堡还要举办一年一度的“考龟”比赛。比赛最高奖品是一只重15千克、用糯米粉蒸成的龟形大年糕,即“龟仔糕”。因“龟”与“归”同音,比赛的目的表达了赵氏先祖希望子孙后代好好习武,将来有一天能够收复北方、回归汴京的期待与梦想。正月十八,还要举办一次“科举考试”,即猜灯迷、赋诗、对楹联等比赛,优秀者代表家族参加乡试、省试。
赵家堡至今仍沿袭一种奇特的婚嫁习俗。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新婚之日,新郎新娘都要披红挂彩。但在赵家堡,新郎新娘却穿白衣白裤,新娘外加一条白色的围裙,手里还拿着白布条,这种服饰称“象头衣”。这种习俗也流露出赵若和生前“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瓮”的期待与梦想,隐含赵范教育子孙后代勿忘“亡国复兴”“中兴家族”的思想。
北宋汴京有“瓦舍”,赵家堡也继承从北方遗留下来的“瓦舍”习俗。在府第广?⑽涿硐诽ê椭咎玫奈蓍芟拢?昴旯?诨虿栌喾购螅?背S幸杖死幢硌菽九肌⒏枳邢贰⒅衤硐贰⒋蟪倒牡让窦淝?眨?渲械摹肚Ю锼途┠铩贰独昝ɑ惶?印烦闪苏允贤踝搴笠岚倏床谎岬拇?尘缒俊?
清朝雍正、乾?⒓吻炷昙洌?植荚谡钠值恼允虾笠岱追锥商??眩?种饕?植荚谔ū笔髁终颉⒓我搴吞ㄖ写蠖巧纾?笠岱笔ⅰ=?昀矗?ㄍ逭允献谇锥啻蔚秸钠趾?髡约冶ぱ案?雷妫?⒂谔以跋卮笙?蛐私ㄒ蛔?抡钠趾?髡约冶ね觇德ソㄖ?窬值奶ㄍ逭约冶ぁBノ??悖?宦ノ?影簿樱??ノ?觇德ィ??ノ?允献陟簟Bツ诔铝杏泄卣运位食?确岣皇妨希?渲械摹巴觇德ァ?、“东方矩障”、“硕高居胜”及“丹鼎钟祥”等匾额字迹均从漳浦湖西赵家堡复制而来。
站在花岗岩石砌城的城楼上,环顾四周,只见城内的府第、园林、庙宇、楼台、房舍以及远山近水尽收眼底。此时,漫步于古迹之间,或徜徉荷花池,或伫立汴派桥畔,或伫足“墨池”碑侧,或流连辑卿书院,看那夕阳西下,赏那晓风残月,仿佛千年的鼓角就在耳边响起;仿佛千年的硝烟还在身边弥漫;仿佛跨越了千年的风霜岁月,置身于当年的东京汴梁城中,回味历史尘烟中那远去的辉煌、远去的沧桑和遥远的乡愁。
作者简介:
施毅平,男,漳浦县人,中国农业银行漳浦绥安支行行长。中国散文学会会员,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书法家协会会员。历任《漳州滨海火山》《漳浦文学》主编。发表散文、报告文学作品100余万字。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艺术报》《中国作家网》《福建作家》《中国散文家》《华夏散文》《河南散文》《东方散文》《闽南风》等报刊杂志、在线平台。曾获福建省报纸副刊三等奖,“田园都市 生态之城”全国散文征文优秀奖,首届“华夏散文奖”二等奖,2015年“中华情”全国诗歌散文联赛特等奖,2016年“祖国好”华语文学艺术大赛金奖,中国农业银行报告文学大赛优秀奖。散文作品被漳州电视台拍摄为电视散文。著有散文集《火山岛踏歌》,旅游系列丛书《走近赵家堡》《相约花博园》《唐山过台湾》《天福茶之旅》和《火山的记忆》(摄影集)。
【赵家堡:北雁难归的千年乡愁】相关文章:
1.啊乡愁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