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如鱼,快乐如猪
中西哲人中,庄子和苏格拉底,无疑是叡智的。因为他们对于不谐的人生和世界,一个似鱼那样相忘于江湖,逍遥而自在;另一个则以猪的自嘲来散开为思想而至的痛苦和纠结。只有那些具有大思想和大境界的人,才会不滞于物,把崇高和卑贱齐物而观。这种黑色而近乎阴冷的幽默似乎比自喻高洁,如巅峰的雪,无尘的梅,要更入世而又高端大气些。
记得上高中时,语文老师讲解《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我就纠结,庄子和惠子谁会是这场辩论的胜利者?人年轻,总是在乎这个输赢的!也许这样,我才爱上了读书和思考,乃至写作,因我要用自己的思索,得出这场辩论的胜利者究竟属于谁?虽然,“我思故我在”,可“我”一直在,所以不快乐。
直到读大学时,读到苏格拉底的一句名言: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快乐的猪,一种是痛苦的人;做痛苦的人,不做快乐的猪。突然发现,智慧的得来肯定是痛苦的。也如叔本华说的那样“人生实如钟摆,在痛苦与倦怠之间徘徊。”不过,真正的.智者,将这种痛苦而伴生的绝望本身加以绝望,才会看到人生的乐趣,所以痛苦与快乐有着极深的渊源。钱钟书先生在《写在人生边上》一书“论快乐”一文中写道:“穆勒曾把‘痛苦的苏格拉底’和‘快乐的猪’比较。假使猪们真知道快乐,那么猪和苏格拉底也相去无几了。”不过,根据“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思维模式,钱钟书先生既不是苏格拉底也不是猪,怎么知道他们是否快乐呢?就这样,纠结如斯,我还是不快乐!
工作以后,见惯太多为名为利的争执,也带给自己许多无形的痛苦。不过,这些都是心理上的,远没有因追寻智慧而产生的精神上的痛苦在自己心灵上留下的印记要深,所以,我很快忘记,转瞬间放下,有那么一点笑看红尘的味道,也有那么一丁点安慰和快乐。可工作了,读书便越来越少,精神上的痛苦也随之消失,而“佛说的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人生八苦,确愈来愈盛,乃至今天油然而生“人不如鱼,快乐如猪”的感叹!这也许就是不读书的罪过。不过,根据“人不读书就不是人”逻辑,我就是“鱼”和“猪”了。蔑视一切、愤世嫉俗的哲学家尼采说,“你遭受了痛苦,你也不要向人诉说,以求同情,因为一个有独特性的人,连他的痛苦都是独特的,深刻的,不易被人了解,别人的同情只会解除你的痛苦的个人性,使之降低为平庸的烦恼,同时也就使你的人格遭到贬值。”再根据此逻辑,“鱼”和“猪”在我们眼里,是自在和快乐的,在于他们不会向我们述说什么!今天,写下这些,说明我还不是“鱼”和“猪”,故我还是很不快乐。
事实上,不言痛苦的人是否就快乐呢?孔子对人生的判断基本上是乐观的。《论语》里找不到一个“苦”字。相反,孔子喜欢谈“乐”。有人做了一次统计,在《论语》里一共36次提到“乐”字。《论语》中只有两句谈到君子和小人的苦乐观的名言:“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孔子认为君子心地平坦宽广,生活充满阳光;小人却时常局促忧愁,期期艾艾,郁闷痛苦。但是观孔子一生,可谓命运多舛,基本没有多少人生亮色,难言有多快乐!也许经常把快乐挂在嘴上,恰说明其内心的不快乐。清代胡文英再《庄子独见》中写的“人只知三闾之哀怨,二部制漆园之哀怨有甚于三闾也。盖三闾之哀怨在一国,二漆园之哀在天下;三闾之哀怨在一时,而漆园之哀怨再万世。”也许,外在的哀愁和痛苦,恰说明因洞明一切,精神和智慧的追求已经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一切都释然了,放下了,不在乎外在的悲,乃至形容的枯槁,更不在乎自己是“鱼”和“猪”什么的。
【人不如鱼,快乐如猪】相关文章:
2.敢于“不如人”
3.如鱼忘水经典散文
5.人如书散文
7.写给不如意人的信
8.杞人忧猪散文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