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新时期高中生态语文》之回归历史
《打造新时期高中生态语文》之回归历史
黄程碧
教育的第一属性是培养人才,而非选拔人才。语文学科的属性是工具性和人文性,所以语文教育的第一属性应该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而非为了适应选拔而片面追求应试能力和效果。把语文当作应试的工具,不但失去了“工具”本真,也完全忽视了其人文性,即以人性、人道为本位的价值取向。
在科学技术极不发达的古代社会,学校教育,也就是以孔圣人为先河的私塾教育,根本的任务并非传授知识,而是育人。如果说教书是手段,那么,育人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这个本来众所周知的道理,现在却因为利益的驱使,已经远离了教育的轨道。不论学校还是社会乃至各个地方的教育部门,分数是命根子,升学率是业绩,状元是生命线,北大清华是招牌……现实就是这样,难道不是吗!
于是,有着雄厚历史积淀的语文教育,越来越边缘化,就因为成绩提高慢,分数增值小,高分概率低。殊不知,没有语文“高分”的高分,其实是弱智的高分,短命的高分,毫无前途的高分。衡量语文的“高分”的标尺不是也不应该是高考分数,而是语文教育的性质与任务的合格产物,即全面的高质量的语文素养。然而,这一切对于大部分学校和语文教师而言,现在已经不重要了。因为一条不成文的游戏规律早已经在人们的脑海中根深蒂固了——分数是命根子,升学率是业绩,状元是生命线,北大清华是招牌……
因此,只有回归历史,才是语文教育的正道;只有回归历史,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只有回归历史,才能给孩子们以阳光灿烂的明天。 ( )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谈现在的人教版语文教材编写体系。教育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前言中明文规定:(一)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二)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三)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与我国历史上的语文教育理念是何等相似,不同的是,现在语文教育的面更广、要求更高。
让我们带着现代语文教育理念,回到二千多年前的孔子时代吧。
(一)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说:语文课程评价要突出整体性和综合性,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几方面进行全面考察。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命题揭示了人性与教育的基本关系,体现了孔子对“质”的正确认识。自然不仅赋予人以物质形体,同时赋予人以精神特质。在现代人类学视域中,“质”可以理解为人的本性,理解为先天的.,自身的,本体的,内发的,生物性,差异性,能动性,创造性等等,而“文”则可对应地理解为人的习性,理解为后天的,获得的,附着的,内化的,社会性,求同性,受动性,适应性等等。这与现时的《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理论是相吻合的。
子曰:“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说: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不同兴趣、不同表现和学习需要。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因材施教的教育艺术》明确告诉我们,孔子的这一教育思想,说白了就是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教学目标,把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做到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使每名学生的才能品行都有所发展。基于此,教师必须要了解学生,分析教材,根据不同学科,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逐步掌握因材施教的教学目标。这不正是《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理论吗?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说:语文课程评价重在激发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热情,并有利于教师发现学生学习上的优势。
宋代文学家苏轼对圣人这一教育理念的的理解是:“夫惟圣人,知之者未至,而乐之者先入,先入者为主,而待其余,则是乐之者为主也。若夫贤人,乐之者未至,而知之者先入,先入者为主,而待其余,则是知之者为主也。乐之者为主,是故有所不知,知之未尝不行;知之者为主,是故虽无所不知,而有所不能行。”东坡先生认为这是贤人、圣人之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的是,只有激发了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热情,学生学习上的优势才能尽得彰显。
(二)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子曰:“克己复礼。”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说: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注重语文的应用性特征,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更新内容,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两千多年前,社会秩序遭受严重的破坏。在这样一个时期,要想满足学生“适应现实生活和自我发展的需要”的条件,孔子提出了以礼乐来规范学生行为的主张,千方百计引导学生成为“君子”。因为君子的品行,是当时社会的一种价值取向。成为了君子,也就成为了楷模;成为了楷模,也就成就了知名度。
子曰:“见贤思齐。”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说: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论语?述而篇》有言: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意思是说孔子听别人唱歌,如果唱得好听,就一定请别人再唱一遍,自己跟着合唱。我们应该清楚:人是理性的动物,但人首先是感性的动物。人有社会性,但人首先有自然性。音乐最大的特点是给人带来快乐,带来情绪的激动与意志的升华。然而这种快乐不是知性的愉快,也不是官能的快适,而是美的享受。作为身处群体之中的每一位学生,语文课肩负的审美价值观教育,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形式下,显得尤为重要了。
子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说: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古今中外许多成大器者,在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中,大多十分重视结交学友,并在讨论与交流中获益。远的不说,屠呦呦及其团队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孔子鼓励弟子结伴而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更有利于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最终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三)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子曰:“吾与点也。”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说:应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按照具体条件和学生的需求,有选择地、创造性地设计和实施课程,开发利用各方面的课程资源,建立互补互动的资源网络,发展教师的教学个性和业务特长,根据时代的需要建设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
在《侍坐》里,孔子对弟子们所谈的人生理想,就表示了三种不同的态度,并各各作了评价。①对曾皙表示赞同,甚至欣赏。②对子路表示否定,但心平气和,只在微微一笑中流露出一丝不满情绪。③对冉有、公西华没有表示可否。孔圣人这种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不仅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也发展了教师的教学个性和业务特长。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孔子的“互补互动的资源网络”只能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亲密联系。而恰恰是这种看似单一的“网络”,却收到了当今信息时代下语文教育难以取得的效果。
历史上很长一段时期的教育,说到底就是语文教育。历史上的语文教育,说到底就是育人。离开了这个宗旨,现代语文教育便没有了主心骨,失去了灵魂,也就只能是应试教育的一种简单的得分工具。
【《打造新时期高中生态语文》之回归历史】相关文章:
6.回归的高中作文
8.回归本心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