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我国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缓解对策教育论文

时间:2022-11-23 03:17:46 心理健康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试论我国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缓解对策教育论文

  论文摘要: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出发分析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发现高校教师在各个层次需要的满足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产生了心理压力。因此,提出政府、学校和教师个人都应积极采取措施缓解高校教师的心理压力,以保证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试论我国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缓解对策教育论文

  论文关键词:高校教师;心理健康;心理压力

  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一直备受社会关注,很多高校都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成立心理咨询室帮助学生排解心理压力。但作为高校中另一大群体——教师的心理压力却被忽视了。近年来,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高校人事制度的变革,教学和科研压力过重,高校扩招导致教师工作量加大、学生问题多样化等原因,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在郭秀兰利用SCI-90表对湖北某高校教师所做的调查中,被调查者149人的各项得分的均分虽都在常模范围之内,但处于上限,说明教师的精神症状正向超出常模范围的方向发展,心理健康处于亚健康状态。任波等学者对天津市高校教师的调查发现21.1%的高校教师存在心理问题,12.3%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虽然这两项调查结果都只是某一区域教师的心理健康状态,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出我国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不容乐观。多项调查发现,目前在高校教师中抑郁、躯体化、焦虑、失眠、食欲不振等问题较突出,有部分教师存在人际关系淡漠、职业倦怠的问题。我们试图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为依据,分析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同时尝试提出缓解措施。

  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主要有五种,它们依次从低到高排列形成一定的层次,具体分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生理需要:最基本的需要,包括对水、食物、休息、健康等的需要,具体到高校教师便是福利待遇,休息时间和身体健康的需要。安全需要:表现为个体要求安全、稳定、免除恐惧和焦虑,具体到高校教师便是生活安定和职业稳定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表现为个体希望与他人建立感情联系,是对友谊、爱情和隶属关系的需求。尊重的需要:既包括对成就或自我价值的个人感觉,也包括他人对自己的认可和尊重,如名声、地位和晋升机会的获得等等。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级的需要,只有当其他的需要都得到满足时才能出现,包括认知、审美和创造的需要,表现为人性的实现和个人潜能的最大发挥。马斯洛还指出,个体只有在低级的成长需要得到满足之后才会进入更高级的需要,即自我实现的需要。

  二、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谈我国高校教师产生心理压力的原因

  1.超负荷的工作压力严重威胁教师的身体健康

  高等教育在社会中的特殊作用及本身的特点使得社会对高校教师有较高的期望,在他们看来,身为高级知识分子的高校教师不仅要掌握最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在各个方面成为全社会的表率。这种高期望无形中给了高校教师很大的压力,迫使他们每天都处在紧张的工作状态中,造成脑力上的高消耗和时间上的紧迫感。

  现代技术渗入教育领域后,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不断涌现让传统单一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教师应接不暇。他们在进行专业学习的同时还要应付新技术变革带来的挑战,许多教师感觉力不从心。另外,高校扩招,教师规模没有相应地增大,教师的工作变得更繁重,学生需求和学生问题的多样化也加重了教师的工作,很多教师每天的工作时间都不能以8小时计算。

  高校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在完成本职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还要开展科学研究。高校的教育对象是世界观已初步形成的大学生,他们对待事物的判断有自己独到的视角,要对他们进行“传道、授业、解惑”的工作,获得他们的认同和支持,教师要付出多倍的努力。此外,因为学校对科研的重视,科研也是教师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科研成果的多少直接跟奖金评定、职称晋升等切身利益相关。而科研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一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努力工作。超负荷的工作压力损害了教师的身体健康,身体的不适导致焦虑、烦躁等各种消极的情绪随之而来。

  2.教育改革的推进,人事制度的变革导致教师产生强烈的职业不安全感

  近年来高等教育系统不断进行改革,人事制度方面破除了以往安稳的“职称、职务终身制”,改为聘任制,按需设岗、公开竞争、择优录取,教师职业不再是铁饭碗,随时面临下岗、失业的危险。网络使得学生不再满足于借助书本获得知识,而是通过各种途径寻求资源,网络面前人人平等,教师不再“问道在先”,丧失了知识权威,心理素质不够好的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变得不安,不自信。

  中国是一个“官本位”思想比较浓厚的国家,高校中行政权力干预学术评价。在考核评优,职务职称晋升,进修培养等评比中因相关制度不健全,人为因素较多,任人唯亲。一些优秀教师得不到应有的回报,久而久之便丧失了对社会的信任,对组织机构和学术规范的信任,产生消极厌世的心理,影响合作能力,影响正常的人际交往,给个体带来压力。

  3.人际关系的淡漠增加了教师的心理压力,社交需要得不到满足

  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对个体来说,融洽的人际关系能带给他们温暖,帮助排解心理压力,增强面对困难的勇气。高校教师间和谐的人际交往还有利于教师交流、切磋教学经验,共同提高。高校教学以专业和课程为单位展开,教师的工作有较强的独立性,再加上知识分子与生俱来的清高,很多教师缺少与人沟通的欲望,常表现为不愿与人交往。人事与分配制度的改革使高校成为一个竞争激烈的场所,加上平时交流不多,沟通不畅,同事之间变得相互猜疑、嫉妒、不信任。由于无法很好地将工作与生活分开,教师大都缺少与家人沟通的时间,无法得到家人的理解。与此同时,高校工作的特点使得他们生活的圈子较单一,缺少与外界交流的机会。人际交往的不足让很多教师无法找到适当的宣泄途径和心理慰藉。职业的优越感也迫使他们无法像其他人一样随意发泄情绪,压抑的情绪日积月累便形成了心理问题。

  4.社会环境和学校制度的不规范使教师感受不到被尊重

  职业的劳动价值决定其劳动报酬。高校是引领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高校教师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并通过开展科学研究推动经济发展。他们的作用巨大,理应得到较高的工资待遇。然而,现今大部分高校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却仍在为住房和孩子教育而形成的经济困难而苦恼。在市场经济越来越发达的今天,越来越富的商业家和清贫的教师形成悬殊的对比,教师付出辛勤的劳动却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回报,难以保持平和的心态。 目前我国高校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并驾齐驱,虽然理论上应由学术权力占主导,但事实上行政权力因为掌握着教学资源的分配和各种评比,学术权力要受行政权力左右,且人为因素较多。一些管理者不是以服务者身份为教师提供后勤保障,反而以领导的身份要求教师。教师完成了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却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5.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使教师感觉无法实现自己

  高校教师作为高级知识分子,有着对社会和人类的高度责任感,希望能凭自己所学为学科发展和社会进步作贡献,实现自身的价值,但他们往往会因为理想和现实的差距而感到无法实现自己。例如,在申报科研项目时,教师考虑的是学科和理论发展的需要,而主管科研审批的行政部门考虑更多的往往是现实需要,倾向于选择应用性较强的项目,两者的不统一让很多教师觉得自己不被理解。再者,高校在考评教师过程中较关注科研的数量,像发表的论文,出版的专著等等,这迫使一些优秀教师不得不放弃那些科研意义重大却需要长期研究的项目。长期处在为“稻粱谋”还是为科学献身的矛盾中,增加了心理压力。

  6.教师个体心理素质欠佳,无法有效排解压力

  首先,教师缺少心理健康知识,对自己的心理健康关注不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即便感觉到自己有了心理问题,碍于面子也不会主动寻求帮助。其次,部分教师抗压能力差,无法正确认识自己,对自己抱有较高期望,期望无法实现时不能正确归因,无法客观评价自己。受到不公平待遇时不能理性看待,消极厌世,自暴自弃。

  三、综合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探究缓解高校教师心理压力的措施

  1.国家加大政策宣传和财政投入,提高高校教师的待遇

  政府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使全社会都能了解高校教师工作的艰辛和不易,了解教师工作的特点,理解和支持教师,对他们形成合理的期望值,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在提高教师社会地位的同时提高他们的福利待遇,为教师解决住房、医疗等基本生活问题,使他们无后顾之忧,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

  2.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

  首先,学校要致力于构建良好的校园环境,给教师提供舒适、自由的工作环境,减轻他们工作上的压力。同时创造宽松、民主、自由的人文环境,给教师安排工作时尽可能考虑到教师的个体差异和实际情况,使每个人都能各尽其才。学校管理者要树立服务意识,在工作中以服务者的姿态对待教师,为教师提供各种后勤保障。高校教师作为高级知识分子,相对于物质他们更看重精神上的满足,在学校工作中明确教师的重要地位,给他们提供精神上的尊重和满足往往能使他们形成强烈的归属感,能增强他们客服困难的勇气,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其次,要改革教师评价制度,在考查教师科研成果的同时还应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学生的评价列入评价指标,以鼓励表彰那些致力于教学工作的优秀教师。加大监管力度,力求做到公平公正,将评价过程和结果向相关人员公开,必要时给予解释,注意沟通以免造成误会和怀疑。另外,针对不同专业间教师交流有限的问题,学校可以创造机会让不同专业的教师有机会聚到一起,或开展跨学科的科研项目,为教师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

  3.引导教师关注心理健康

  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之所以有一定的普遍性,主要是因为高校教师大都缺乏心理健康的常识。我国的高校教师大都是在专业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专业素养较高。但由于我国以前不太关注心理健康的教育,大多数教师都缺乏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有的甚至没有形成这个意识。学校应该重视这方面,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通过相关的培训帮助教师了解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使他们能形成这样一种意识:遇到问题能够采取积极有效的途径排解心理压力。同时,学校应该成立相应的教师心理咨询中心,安排相关专家帮助教师建立心理健康档案,以便防范于未然。另外,管理层面可以多开展一些娱乐活动,在丰富教师业余生活的同时增进教师间的交流和友谊。

  4.教师个人采取积极策略应对心理压力

  教师在面对压力时,应主动采取积极的思想策略,相信自己,乐观、坚韧、高自我效能感地面对压力能有效帮助处理心理压力,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同时,掌握有效的行动策略,面对压力时,首先,要能正确认识压力,认识到压力的产生是正常现象,积极寻找压力产生的根源,在充分分析、认识压力的基础上采取合适的应对策略,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来处理压力。其次,设定排解压力的目标,通过行之有效的方法不断接近或达到这个目标,避免急于求成。参加体育锻炼也是排解压力的一大方法,有研究表示,体育锻炼能有效排解心理压力。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优于其他的教师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另外,教师应该主动与外界沟通,避免封闭自己,相信教师彼此间在文化素质、工作经验和教育活动等方面的共同之处能为双方制造很多共同的话题。

  高校教师作为教育发展的主导力量,承担者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任,其心理健康与否关系着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进而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论是社会或是学校还是教师个人都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确保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发展。

【试论我国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缓解对策教育论文】相关文章:

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及对策论文12-09

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和对策12-09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问题与对策论文04-03

家园合作下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与对策论文12-09

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03-27

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和对策教育论文04-03

职教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及对策分析论文12-09

00后大学生心理问题与心理健康教育对策论文11-27

对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思考论文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