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介绍
小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
(1)学习焦虑
据调查,在全国一些大中城市中,10%以上的小学生存在学习焦虑。这主要是由于学生学习竞争加剧,学习负担过重,同时学校、教师、家长又过分看重分数,给小学生心理造成沉重压力引起的。
(2)人际交往焦虑
人际交往焦虑,主要指在与人交往中表现为焦燥不安,无所适从。这种倾向在当今小学生中日益严重,影响了儿童正常的人际交往与心理需求。
人际交往焦虑的产生,一方面是由小学生的家庭交往环境不利所致。另一方面,是教师教育方法不当,忽视对学生人际交往技能培养的结果。
(3)自责倾向
自责倾向是指当发生不如意的事情时,经常认为自己不好,对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惧心理。自责倾向的根源是对失去别人的关爱与认可的不安。当学生感受到父母、教师、朋友不认可时,往往形成自责倾向。
(4)挫折感
小学生的挫折感是来自多方面的,有学习方面的,人际交往方面的,兴趣和愿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其原因有家庭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个人主观因素。
小学生跳楼自杀、厌学、孤僻……许多极端的事例表明,现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今年六一儿童节到来之前,南京团市委和南京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监测中心,联合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有关专家组织了一次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抽样调查,涉及南京10所小学。结果表明,大部分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存在心理健康偏离的小学生为17.92%,有明显心理问题的学生占4.01%。
82.08%小学心理健康
本次调查采用随机抽样法,对拉萨路小学、太阳城小学、高淳阳江中心小学、六合区实验小学等10所小学的302名1~6年级的学生心理健康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由学生的班主任和家长共同填写。
从结果上看,小学生总体心理状况较好,心理健康的小学生占82.08%;存在心理健康偏离的小学生为17.92%,其中轻度以上即有明显心理问题的学生占4.01%,说明出现心理问题的小学生多数为轻度心理障碍,只要及时发现并予以矫正就可恢复健康。
“学习障碍”排在首位
调查中发现,许多小学生虽在总体上不表现出明显的心理问题,但有30.8%的学生在至少一个分量表上存在问题,即在某些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或者适应不良,按问题的集中程度排列依次为:学习障碍、情绪障碍、性格缺陷、行为障碍、社会适应障碍、不良习惯、品德缺陷和特种障碍。
心理健康 女生好于男生
进一步从不同人群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来看,将小学生按男生女生、不同年龄、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班队干部与非班队干部、身体健康与患病、不同成绩水平分类,调查对于每一类人群中存在的心理问题有详细分析。
【抽样结果】女生心理健康状况好于男生,心理健康偏离检出率(以下简称为检出率)分别为7.62%和10.27%。
【专家分析】从性格上看,女孩有亲和力,适应社会能力强;男孩问题多一些,现代家庭中很多父亲忙于工作,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父亲榜样力量的缺位让男孩性格容易出现偏差。
【抽样结果】11~13岁年龄段的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最显著,检出率为18.24%,厌学情绪和焦虑情绪得分最高;其次是6~7岁年龄段,检出率为18.03%,在学习障碍和社会适应障碍得分最高;问题最少的是8~10岁年龄段的小学生。
【专家分析】11~13岁是人生的第二个成长高峰,这时孩子开始有了自我认识,过渡时期容易不适应;6~7岁的孩子正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幼儿园偏重玩,而进入小学看重知识的学习,所以这个年龄段孩子出现的主要问题也是学习上的不适应。
【抽样结果】养育方式温和、民主的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最好,检出率低,为9.72%~16.83%。被家庭忽视的孩子心理健康问题最严重。
【专家分析】适当严厉的教育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不大,而过分严厉或过分宽松、溺爱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高楼孤独症”逼近孩子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轻度的忧郁症、孤独症、焦虑症等心理障碍病人更是像感冒一样普遍,而儿童心理卫生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心理门诊常接诊学生病人
据了解,这两年南京几家大医院的心理咨询门诊均接诊了不少学生病人,有的学生出现了不敢和同学、老师交往,不愿上学,时常恐惧害怕等症状;有的病人意志脆弱,受到一点点挫折就会灰心丧气。专家称,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问题的发病率还在上升。
让孩子远离“高楼孤独症”
心理专家介绍,城市中越来越多的高楼,也让孩子们缺乏心理沟通和感情交流,引起焦虑、抑郁等症状的少年儿童明显增多,这种“高楼孤独症”的心理疾病,正日渐成为大城市的常见现象,由于高楼限制了孩子的活动范围,孩子找不到玩伴,找不到快乐,他们中一些人习惯通过电话和网络与同龄人进行不见面的交流,久而久之产生了心理障碍。 专家呼吁,让孩子远离心理问题,关键还是在父母。家长应有意识地为子女提供与同伴交往的条件。同时,让孩子多参加体育活动,激发孩子的活力,形成健康向上的心态。
如何让孩子感觉到幸福?
一项最新研究表明:那些与人为善的孩子们能得到更多的幸福感,也能获得更多的认可、赞许,受到大家的喜爱和欢迎。
“与人为善可使孩子免受恐吓、欺负”,研究人员金伯利·赖克尔博士(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如是说。她与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的克里斯汀对此做了个研究。
为了做这个研究,他们挑选了400个年龄在9-11岁之间的温哥华小学生,研究他们的幸福感程度,并且调查在学校活动时,他们都乐于和哪些同学一起玩。
一半的同学被老师告知要多行善,多做好事——比如,与同学们分享午餐啦,或者在妈妈感到疲倦的时候,给她一个大大的拥抱。而另一部分同学则被告知可以去他们喜欢去的地方,比如篮球场啦,或者外祖父家之类任何使他们高兴快乐的地方。
4个星期后,研究人员再次对这400个学生进行调查,了解他们的幸福感的情况,以及确认他们喜欢一起玩的同学是哪些人。虽然这两组的人都说他们很开心快乐,但是其他同学更愿意和做好事的那组孩子一起学习玩乐(由此可见,行善举使得他们更受欢迎)。
金伯利·赖克尔说:“我们发现,与人为善不但可以让孩子们获得幸福感以及更受欢迎,还对班级的团结有力。”
因为她发现,在四年级或五年级的时候,孩子们恃强凌弱的倾向更明显。“老师可以多鼓励、询问孩子们还有哪些善待身边人的方法,这样一来,在同学间会创造出更强的凝聚力、互通性,从而减少欺负、暴力事件。”
00后开始“恋爱”了 聪明的家长怎么做?
12岁的小浩就读初一,他坦言,学校谈恋爱的现象颇为普遍,至今仍然“单身”的他在班上反而成为了另类。六年级小学生涛仔表示:“我们班上有个男生好矮,他的女朋友比他高,最后就分了,后来他自己就对感情失去信心了。”记者通过互联网搜索发现,许多网络贴吧都已经成立了类似“00后早恋吧”的网络组织,人气颇旺。
1、缺少陪伴的孩子容易较早走进情感世界
人的成长包括很多方面,有关情感的部分,往往是在少年阶段开始的,当那种懵懂的情感悄悄萌芽,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十多年前,人们更多将其划入“早恋”的范畴,面对孩子出现这样的苗头,家长通常会选择严厉地训斥,把这种懵懂的情感“扼杀在萌芽当中”。如今,同样的问题,摆在70后家长面前时,他们的观念和处理方式与50后、60后家长不同。一方面他们担心孩子如果在这种懵懂的情感中有了困扰,会影响正常的学习,另一方面又怕自己横加干涉会让孩子更叛逆。
对情感的好奇与探索是生命必经的过程,少年人朦胧的情感体验与成人世界的爱情之间不能画上等号。由于某些原因,的确会有少部分孩子较早进入这个阶段。这类孩子有的是心理和生理比较早熟,可能比同龄人早一两岁。也有一些孩子,特别喜欢看言情小说,或者自己会去试着写一些。他们也容易较早地对情感世界产生好奇。此外,有些家庭中父母感情不和,孩子缺少陪伴,很少受到关注,可能会较早地进入这个阶段。
2、在聊天中让孩子了解未来会有的变化
家中有个刚上初中的女儿的马丽,对于00后的懵懂情愫,有着更直观的感受,“比较典型的有两种表现,一种是喜欢谁就爱向谁跟前凑的。女儿班级里曾经有个男生喜欢她,他的方式就是请我女儿吃高级的面包。那段时间,女儿每天回家时都会吃着很好吃的面包。”马丽说,自己并不会直接去反对女儿和男生之间的交往,她的方式是在家里也准备各种好吃的面包。
“另一种典型表现是,喜欢上了某个异性就默默地观察对方,有的时候还会在内心里树一个假想敌。”马丽说,女儿就曾喜欢上一个男生。两个人还互相“表白”过。但尚处于少年期的00后的“爱情”其实和成人的爱情不是一回事。“表白”并不意味着“确立关系”。那个男生过了一个星期又向其他女孩“表白”了。“那段时间,女儿有点伤感,会写一些带有伤感情绪的小纸片。这个时候,作为家长可以和孩子聊聊这方面的话题,但不合适板着脸上纲上线地去跟孩子谈。女儿和我的沟通比较顺畅,所以,有的时候我会半开玩笑的对她说:‘哎呀,别跟双子座一般见识(那个男生是双子座,马丽也是),我们就是比较容易花心的嘛。’”马丽说,在孩子情愫萌动的阶段,自己更多的时间是远远地看着,给她一个比较包容的环境,在有些过头的时候才进行干涉。
当孩子真的有些过头,家长该出手干涉时,也不能犹豫。有一回马丽看到了一张小纸片,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某个男生和其他女孩的对话内容、他上课时候的一举一动,甚至细致到了眼神。“当时,我的确有些担心,如果是女儿在做这样细致的记录,那可能意味着她对这个事情有些痴迷了。”
后来,女儿告诉马丽,这个男生坐在前排,纸条是坐在男生后面的她的一个好朋友帮她记录的——这是这个年龄段的女孩对友谊的表达。
有关情感话题,马丽的建议是,要让孩子有“全程观”,“孩子刚刚开始对情感世界有了好奇,但并不了解那是怎么回事。家长不妨以聊天的方式轻松分享自己少年时代的往事和感受——自己在不同年龄曾经喜欢过的男生或者女生,多年以后,在选择结婚对象时的想法等等。让孩子了解到,在十几岁的时候会欣赏、喜欢上某个异性是很正常的,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自己的想法和眼光都会不同,欣赏和喜欢的类型也会随之变化,将来真正谈恋爱、结婚的时候,又会有那个阶段的想法。”
3、良好的亲子关系不能靠临时抱佛脚
除了和马丽一样,建议家长们在孩子情愫萌动的阶段进行适度引导外,很多事情是要提前做功课的。要知道,家长能够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交友状况,能及时地给孩子一些建议,并且让孩子能够听进去,都是建立在良好的亲子沟通上的。
在孩子小的时候,家长就要为建立健康的亲子关系而投入时间精力。不要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只顾着忙事业,等到孩子快到青春期了,父母事业有成了,才想要好好地和孩子相处,往往在那个时候,父母会发现根本管不住孩子了。还有些父母过分侵入孩子的内心,为孩子安排这个、安排那个,但却没有真正倾听孩子的需求。这样造成的结果是,看上去父母做了很多事情,但孩子的内心依然孤独——对于孩子来说,你给的不是他要的。
此外,很多人诟病现在的影视剧感情戏过于开放,会给年幼的孩子带来负面影响,不要过早地让孩子看这些影视剧。同时,父母自己的举止也应有所顾忌,比如,父亲对女儿的亲昵举动,母亲对儿子的搂抱等亲昵举动。一般在孩子进入学龄阶段或者孩子出现对身体部位的好奇时,家长就要注意自己的举止是否适度了。有的母亲在儿子已经上小学三年级了以后,还会让孩子触碰自己的乳房,这是很不合适的。这些不当的举止,都可能会“催熟”孩子。
孩子压抑心理的信号
不安的睡眠
夜晚对孩子来讲是很难度过的。把婴儿或咿呀学语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分开,他们会很自然地感到焦虑。假如你的孩子经常会失眠,那么肯定是有什么事情在困扰着他。所以父母应该在睡觉前和你的孩子聊聊天,用心交流的同时也给他一个机会说出心里话,这有可能会改善他的失眠情况。
拒绝吃饭
很多儿童心理专家提醒家长注意孩子的饮食。如果出现厌食,那么很有可能是孩子们的情绪出了问题,家长应认真对待。如果对此忽视,就有可能发展成饮食节律紊乱。作为一个会会育儿的父母来说,在这个时候千万不要强迫你的孩去子吃饭,而是应该经常改变饭菜的种类,鼓励孩子帮你做饭,帮你准备他们爱吃的饭菜。这样会提高孩子的饮食习惯,如果他在饮食方面的不良倾向持续很长时间或体重减轻很多,应及时看医生。
疾病反复
如果你的孩子老是肚子痛或头痛,但又没有任何外在的症状,那么这种情况很有可能就是精神紧张。曾经有一个父母正在闹离婚的孩子表现得非常焦虑,他不断去校医务室检查,说自己头痛,校医束手无策,于是请心理医生会诊。心理医生得知到孩子家庭关系后才找到病因。
攻击性行为
每个人都知道咿呀学语的孩子也会发脾气,但这些行为总是古怪的。语言能力有限的儿童,减轻压力的唯一方式就是咬、激怒或欺负他的玩伴。造成这种行为的原因还有可能与电视上的节目有关系,但孩子的愤怒更可能源于心情压抑,这就是说,你应该尽量少一点地告诉他做什么以及如何做,否则只能增加他的压力。孩子最大的爱好就是玩,所以就让他尽情的玩,做自己想做的事。
过度忧虑
孩子看到电视里飓风灾难的报道后而害怕飓风是情理之中的事。同样,学生害怕即将到来的考试也属于正常的现象。但如果他们害怕所有的人和事就不正常了,他们越感到软弱无助,害怕的东西就越多。
说谎和欺骗
5岁左右的学龄前儿童有时会撒谎,但他们通常并不知道他们行为的后果。随着孩子的慢慢成长,也学会了辨别是非和说谎,这大多数是因为他们受到外界的压力。哭泣是由于饥饿或疲劳,但哭泣也是减轻压力的一种自然方式。如果你的孩子听到你吹嘘自己停车没付费,或撒谎以避开工作会议孩子听。如果说谎已成了他的一种习惯,你就应该带他去看心理医生了。
中小学生心理为何脆弱
最近随着高考成绩的陆续公布,社会上出现了因为成绩不佳自杀、离家出走等情况。笔者在想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出现这样的问题,我们的学生总是出现这样的问题?我们的学校为什么不能像外国学校一样注重行为教育呢?不让孩子是个读书的机器,而是给孩子良好的教育,不只学习书本知识,而是让他们在行为方面、做事方面受教育,告诉他们一些真正能够运用到生活中的东西。
十多年前,我记得学校还时不时地组织一下学生秋游、春游、爬山、学农等活动,让学生体会到幸福、愉快的时刻。可近年来,在安全责任的压力之下,已经没有哪一所学校允许组织这样的活动了。一个真正的好学校,是懂得如何让孩子更好地成长和生活;一个真正的老师,是懂得如何让孩子有更好的身心,教的是些能够运用到生活中的好东西,并能帮助别人,而且老师是帮助孩子提高的一位助手,而不是把孩子往下拉。
要改变当下的困局,我认为,一方面是加强教师的自身修养和业务能力培训,从教育教学两方面为人师表,让学生爱师爱学,成人成才。因为教师言行举止和学识水准直接影响学生的思想品质和求知状态,另一方面,老师和学校不用一把尺子衡量学生,让每一张笑脸都常在,让每一棵树木都成材。只有学校教师都爱岗敬业,全社会都不在过分看重学习成绩,学校的整体教育质量才能得以提高,孩子的身心才能健康成长。
小学生自负心理现象
小学生自负多表现在独生子女,或是表现在家庭条件较优越、具有某种先天优势的孩子身上。自负往往会导致自满,使孩子丧失进取心,增长虚荣心,还容易使儿童意志脆弱,经不起挫折和打击等,家长需认真对待。
有一位家长反映,她上小学三年级的女儿,上课很会表现,也很聪明,很招人喜爱,成绩也不错,家长、老师都非常喜欢她,没少夸奖她。可是,最近女儿变得越来越自负,总是瞧不起别人。同学们都不爱和她玩,她做错事,从不向别人道歉,总认为自己做的都是对的,有时甚至对成年人也非常傲慢无礼。
专家介绍,儿童自以为了不起的自负心理,是自我认知缺陷的一种表现。处处瞧不起别人、对大人也常常傲慢无礼,是一种缺乏自知之明的心理缺陷。
小学生自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有的孩子因自负而不能和同伴友好地相处,常有高高在上、盛气凌人之感;对大人傲慢无礼,不尊敬长辈,瞧不起成年人在某些知识方面的缺陷;不喜欢与人说话,不爱回答别人的提问,甚至变得爱挖苦人、讽刺人等。自负可以说是一种比较普遍的不健康心理。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介绍】相关文章:
探究国内护士心理健康水平的现状05-11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对策05-11
有关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建设现状及对策05-1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的现状05-11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方案03-07
什么是心理健康的介绍05-11
心理健康的标准介绍05-02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周的方案04-02
服装专业教学的现状及其改进策略介绍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