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论的学习心得
我与新课程由2001年到校外听观摩课、听专题讲座的“接近”,到2003年主动挑战承担一年级新教材实验的“接触”,到现在的逐渐“接受”,历时四年多,这改革历程中的苦与乐,喜与忧,困惑与顿悟,都是如此令我感概万千!
从最初接近,给我耳目一新的感觉,到我亲自接触。记得我在最近一篇教学随笔中这样写到:“这次国庆长假,再次打开《新课标》,读起来感觉是那么亲切,那么轻松自如,感悟特别深。象我这样有近二十八年教龄的“老”教师,能够有今天这样的体会,可来之不易!回想两年前,我主动请战,承担新教材实验。最初的尝试可不轻松,曾有过的抱怨:这什么教材啊,这怎么教啊?学生的计算怎么过关啊?满脑子的疑惑。
原来的教材用了二十多年,省一级“教师教材教法过关考试”得高分,学生考试也得高分,自己独有的教学风格早已形成,教学起来得心应手、游忍有余。可这一拿起新教材来,真是不知怎么教学了。静下心来,打开新课标边实践边学习,尤其最近我明显感觉到,学生学习起来轻松、快乐,看见孩子们发自内心的一种学习喜悦和学习效果,让我再次重温新课标。”
下面想通过几个教学片段的回放,与大家一起分享我与新课程的喜乐:
教学片断之一
教学“分桃子”一课时,我用故事引入。
师:今天是小兔的生日,两只小猴到小兔家做客,小兔拿出8个桃子招待客人。孩子们你们愿意帮助小兔招待小猴吗?
同学们立即表现出极大热情,有的说:“愿意!”
有的说:“可以!”
有一个小小声音说:“不愿意”(虽然声音小,但还是被我和个别学生听到)
立即有学生大声说:“老师,有×××说不愿意,”(我装着没有听见)
再补问了一句:“大家能帮助小兔分桃子吗?”
孩子们有信心的说:“能!”(包括刚才说不愿意的这个孩子也说出了能)
让孩子们用学具代替桃子,分一分。
孩子们各自拿出8个圆片,独自分了起来。我巡视完一圈,孩子们都分好了。
我问:有谁愿意来说说你是怎么分的?我请了两个学生汇报他们是怎么分的。让我意外的是,大家一致的分法是分成4个和4个。
我问:“还有不同的分法吗?”
大家的回答是:“没有”
我问:“孩子们为什么都这样分?”;
孩子们的回答是:“这样分才公平”。
我接着追问:“为什么这样分就公平呢?”
孩子们再一次告诉我:“因为两只小猴分得一样多”,好自然的让孩子们体会了“一样多”。
自我评析:
学生在课堂上能胆大地说“不”,我称赞这个孩子的胆量。我追问“我们能帮助小兔分桃子吗?”,我认为这个处理巧妙。因为我是根据说“不”这个学生是一个不服输的孩子而问的。当他也自信地说出“能!”时,我给了他一个肯定的眼神。
教材上“每只猴子可能吃几个?”,编者意图是想让孩子们在各种不同分法中,找出让两只猴子都满意的分法来。可课堂实际没有出现不同分法这样的情形,这时我灵活的改变了预案,顺着学生的认识往下走,结果一样是达到了让学生体会“一样多”的教学目的。我想这应该就是“新课标”中所提倡的通过生活实例和操作实践让学生自然生成概念。
教学片断之二
在反馈练习“分一分”第2小题,图上出现4只小猫围着一大盘12条鱼,题目要求是每只小猫分到的鱼同样多,问题是每只小猫分到( )条。
我放手再次让孩子们用学具分一分。(前面分了8个桃,6个木块,现在要分的是12条鱼,而且是平均分给4只猫,怎么分呢?)
我静观其态:我看到了由静悄悄的摆弄,到个别学生开始抓脑袋,有了悄悄的同桌议论声,到最后又是静悄悄的摆放。一部分学生已经分好,多数学生已经分好。
师:“同学们都分好了,谁愿意来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
学生1:“我是这样分的,第一次每只小猫分得一条鱼,第二次每只小猫再分得一条,这样分三次,每只小猫分得3条鱼。”
学生2:“我是这样分的,拿3条分给一只小猫,再拿3条分给第二只小猫,再拿3条分给第三只小猫,再拿3条分给第四只小猫,这样每只小猫也分得3条鱼。”
【新课程理论的学习心得】相关文章:
新课程理论学习心得01-23
体育新课程理论学习心得12-02
体育优秀教师新课程理论学习心得12-01
新课程学习心得12-09
《体育新课程》学习心得03-23
新课程改革学习心得12-09
新课程培训学习心得03-28
新课程教学的学习心得12-09
教育理论学习心得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