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读后感

时间:2024-11-01 13:45:11 读书心得 我要投稿

【精】史记读后感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史记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精】史记读后感

史记读后感1

  历史是活的现实。一部《史记》,有人看到权谋,有人看到智略,也有人看到人性,看到现实,看到生活。真实的历史每一天都在我们眼前鲜活地上演。有人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是的,从历史中,我们会看到自己的过去,也能预知某种未来,而更重要的或许是面对人生无常,世事轮回,我们更多了些达观与释然,这是历史教给我们的眼光。

  两千年来,对于《史记》从来就不缺溢美之词,当然它也完全担得起这种溢美。一部《史记》,创造了历史学与文学的两座高峰,后世两千余年,学界内外无不受其灌溉,以至于今日我们一家族,仍以此为主题欲讨论之,其影响深远足可见一斑。而作者司马迁以残破之躯,忍精神巨创,仍创作出如此惊世力作,其毅力之惊人,决心之深绝,实在令人叹服不已。

  司马迁绝算不上世俗意思上的生活宠儿,然而就像其文中所述,那些成就非凡功业之人,又有谁是易享俗人之福呢?他或许从未主动追求过富贵,心心念念的就是继承父亲治史的遗愿。倘若没有那一场变故,司马迁或许也能完成《史记》的`创作,然而生活从来不是人们想象得那么简单。突遭横祸,身心巨创,巨大的屈辱足以让司马迁有理由自杀一千回,消沉一万回。然而,强者就是强者,或者说完成《史记》的理想给了他面对屈辱活下去的勇气和力量。

  《治史》给了司马迁非同寻常的深隧眼光。他明白,人固有一死,有的轻如鸿毛,有的重于泰山,倘当时慷慨赴死,颜面似暂得保存,却并不能真正地洗刷屈辱。相反,只是留给俗世之人一个轻薄可悲的谈资,并终将化作历史的尘埃,再难寻觅,这样的人生是可悲的。

  从历史中,他更看到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终于意识到屈辱并不为自己独有,不幸也并不单单只降落于自己。相反,不幸有时恰恰是激发人生另一种辉煌灿烂的诱因和转机。面对屈辱,面对苦难,司马迁在此时终于站在了命运之上,他参透了俗世的累绁,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

  于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著作终于由他创作完成了!而当初的那份屈辱呢?可能被人们消费的那份谈资呢?都早已被人们的顶礼膜拜所取代!司马迁以当时最被人轻贱的屈辱之身,终于站在了这个社会的最顶端!

史记读后感2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分为本纪、书、表、世家、列传五种形式。传记的一种,主要记诸侯之事。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史记》约成书于公元前104年至公元前91年,本来是没有书名的,司马迁完成这部巨著后曾给当时的大学者东方朔看过,东方朔非常钦佩,就在书上加了“太史公”三字。“太史”是司马迁的官职,“公”是美称,“太史公”也只是表明谁的著作而已。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在著录这部书时,改成《太史公百三十篇》,后人则又简化成“太史公记”、“太史公书”、“太史公传”。《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一般称为“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近人梁启超称赞这部巨著是“千古之绝作”(《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文学史纲》)

  《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就这样,史记塑造了一个一个的经典人物。比如始皇帝嬴政,汉高祖刘邦,春秋首霸齐桓公还有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

  在中国历史上史记后汉书汉书三国志并称前四史

  这是我最喜欢的故事,卧薪尝胆,这是卧薪尝胆的节选,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汝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这个意思是吴王已经赦免了越王,(让他回了越国,)越王勾践时时刻刻想着如何复国,于是就每天劳累地思索着,还把一个苦胆挂在座位上面,每天坐下休息、躺下睡觉之前,都要仰起头尝尝苦胆的滋味,吃饭喝水之前也要先尝尝苦胆。他常常对自己说:“你难道已经忘记了在会稽山上所受的耻辱了么?”他亲自到田间种地,他的夫人穿自己织的'布做成的衣服。他吃的每顿饭里几乎没有肉菜,穿的衣服没有鲜艳的颜色。他降低身份对待下面有贤能的人,对宾客厚礼相赠,扶助贫困的人,哀悼死难的人,和百姓们一同劳苦工作。最后卧薪尝胆了20年终于把吴国消灭了,最终,勾践也成为了五霸之一。

史记读后感3

  第一段:引言

  读史记,我们能窥见苏州的历史沧桑和繁荣。《苏州史记》是一本揭示苏州过去与现在的书。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能了解到苏州在不同历史时期所经历的变迁,以及它的文化底蕴和地理特点。我深深被书中描述的苏州古城之美、古今名人之聚以及苏州名胜古迹之奇所震撼。

  第二段:苏州古城之美

  苏州被誉为“江南园林之都”,这个称号并非泛泛而谈。《苏州史记》中描述了苏州古城的美丽景色和独特风貌,包括著名的园林、水乡和古街巷。我从书中了解到苏州古城的建筑风格迥异,有西洋风格的富宁亭,有典型的江南园林风格的留园、拙政园,更有苏州城隍庙等庙宇。在苏州的街道上,到处可见古色古香的街巷,古老的建筑与繁华的现代相融合,展现出苏州独特的魅力。通过书中的`描述,我仿佛置身于苏州古城中,领略到了那一抹江南的美。

  第三段:古今名人之聚

  苏州以培养了众多的文化名人而闻名于世,《苏州史记》详细记录了苏州历史上许多伟大的人物。这些名人的生平事迹和遗留作品让我对他们的贡献和影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例如,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近现代苏州文人的兴起。书中介绍了沈曾植、管辰烟等一批深具影响力的文人,他们的文字才华和追求创新的精神在苏州文化圈中崭露头角。这些名人是苏州文化的瑰宝,他们以自己的努力和才情为这座城市增添了文化底蕴,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第四段:苏州名胜古迹之奇

  苏州拥有众多的名胜古迹,这些历史遗迹不仅是苏州文化的见证,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在《苏州史记》中了解到苏州拥有世界遗产级别的景点,如拙政园、留园、平江路等,这些都是独具特色的园林建筑,代表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高峰。苏州城还有许多古塔、古桥、古寺等历史建筑,如北寺塔、虎丘塔、吴门桥等,这些建筑物不仅具有历史价值,更是人们探寻苏州历史的窗口。通过阅读,我深深被苏州的名胜古迹之奇所震撼,更加期待有机会亲自到苏州一览这些美景。

  第五段:结语

  通过读《苏州史记》,我对苏州这座城市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它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还有着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苏州的美丽古城、众多的文化名人以及丰富多样的名胜古迹,都让我深深被它所吸引。我相信,苏州这座城市会吸引更多的人们前来探访、了解。通过阅读《苏州史记》,我们不仅能感受到苏州的历史和文化,更能汲取其中的智慧和力量,让我们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史记读后感4

  今年暑假,我看了一本叫《史记》的书。

  《史记》是西汉汉武帝时期的“史圣”司马迁的著作,记载了上起三皇五帝,下至汉武帝时期中国三千年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方面的历史,为“二十四史”之首。

  我十分佩服司马迁在史书著作上的创新方式,“二十四史”中大多是使用编年体。以时间顺序写历史,而《史记》以人物传记为主,并吸收了编年、纪事等体裁的长处,创造了历史书籍的纪传体的新体裁。其它史书记载的历史都很短,就是著名的《资治通鉴》,也只是记载了从战国至五代十国的一千多年的历史。而《史记》却记载了三千多年的中国历史,是“二十四史”中记载年代最长的史书。我更佩服司马迁那种绝不违背真理的不屈精神。司马迁虽然是朝廷的史官,但在《史记》中却并不体现最高统治者汉武帝的意志,司马迁写《史记》秉笔直书,他的文章公正,史实可靠,不空讲好话,不隐瞒坏事。在某些方面,敢于批评朝廷,这是封建统治者所不能允许的。他在《史记》中直言不讳地记载了汉武帝迷信神仙,千方百计祈求不死之药的荒谬行为,惹恼了汉武帝。而当时正好发生了李陵兵败投降事件,李陵攻打匈奴战败被俘,司马迁替李陵说了几句解释的'话,触怒了汉武帝,便把他投下监狱处以宫刑。宫刑既残酷地摧残人体和精神,也极大地侮辱人格。司马迁当然不愿意忍受这样的刑罚,悲痛欲绝的他甚至想到了自杀。可后来他想到,人总有一死,但“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死的轻重意义是不同的,他觉得自己如果就这样自杀,就像牛身上少了一根毛,是毫无价值的,他毅然选择了宫刑。他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一定要活下去,一定要把《史记》写完,正因为还没有完成《史记》,他才忍辱负重地活了下来,最终完成了《史记》。

  《史记》中,我最感兴趣的是《秦始皇本纪》。我觉得秦始皇做出的最大贡献是统一了中国,统一了文字、货币等,为中华文明的强盛打下了基础。但他也非常残暴,焚书坑儒、废黜百家,修皇陵,活埋了上万人,是个残虐的暴君,因此秦朝才短短十五年便灭亡了。

  《史记》这本书是司马迁在巨大耻辱下写成的著名史书。让我明白了许多治国的道理,治国不能太残暴,但也不能偷懒放松。我要读更多的好书,学习更多的知识,开创一个繁荣、富强的新时代。

史记读后感5

  因为下个学期我们就要开展古代汉语的学习了,而史记作为古代汉语著作的典范,尤为值得我们去阅读。《史记》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我们在初高中时期时都接触了《史记》的内容,例如《项羽本纪》以及《陈涉世家》这两篇文章。在学习这两篇文章时,老师都特意强调过本纪记载的是帝王,世家记载王侯将相。《陈涉世家》中的陈胜,吴广都是“乡野村夫”,没有文化,没有地位,没有财富。他们之因此反抗只是因为在赶赴服徭役时因大雨延期迟到,而秦律严苛,凡是延期都会被杀,因此陈胜吴广在半路上决定要反抗,发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呼吁与倡议。利用鱼腹中的纸条“大楚兴,陈胜王”,助公子扶苏为王来开展起义。可以说,陈胜吴广的起义拉开了反抗暴秦的统治序幕。因此虽然陈胜并不是王侯将相,也将他记录于世家这一部分,正是因为他的贡献。因此是可以理解的。

  项羽兵败,自刎乌江。可以说是一个失败者,即使却被记录在《史记》中,也应当记录在世家中,但太史公司马迁却将项羽记录在本纪中。可以说项羽被破例记录在本纪中,是由于太史公的个人情感问题。太史公认为西楚霸王项羽虽然兵败如山倒,自古以来“胜者为王,败者为寇”,但却不能磨灭项羽是个英雄的事实。

  因此说《史记》这本书的意义不但是为我们这些后人记录下那段历史。让我们后人能以史为鉴,少走弯路。可以让我们与过去的先贤对话,较为直面客观的了解他们的人生。同时,《史记》中出了很多成语,歇后语。例如,指鹿为马这个成语便是出自秦始皇本纪中赵高的话。不但可以让我们了解历史,并且可以让我们增长阅历,丰富知识。

  《史记》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吸引力便是太史公第一次把历史人物以纪传体的形式展现给大众。可以较为直观且客观的给读者对于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例如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项羽本纪》。第一次接触到项羽本纪是在语文课本上,但是节选。因此如果想要有自身的想法,便需要看看《史记》这样可以直接了解,不是从百度上随意找的,真实性并没有保障。同时,现在各种各样的“历史剧”会曲解一些历史人物来满足剧情的推进,这在看剧的范畴是可以理解的,但在历史的严谨度上就会有影响。

史记读后感6

  《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史记让我了解到了许多故事,如:为人们尝百草的神农氏(炎帝)、平定天下大乱的轩辕氏(黄帝);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治水英雄大禹。还有春秋战国时期的管仲射伤齐桓公,但还被齐桓公重用,完成了齐桓公当时的春秋霸业,这体现出了齐桓公的大度,才让诸侯臣服他;廉颇与完璧归赵的蔺相如故事,蔺相如在渑池相会上维护了赵惠文王的尊严,赵王让他当了大官,他也知道廉颇嫉妒,但为了国家利益忍气吞声,最后竟让廉颇主动负荆请罪。辅佐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的大将军韩信在少年时因别人威胁,忍受了胯下之辱,也受过一位漂母的恩惠,当上大将军后不忘报恩,送了那位漂母许多酒菜,还赏给她一千两黄金

  看完《史记》就仿佛看了一步宏伟的历史巨片,深深的被其中的人物所吸引了,也在不知不觉中也增长了必要的历史知识,丰富了头脑,不愧是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今年暑假,我有幸读了《史记故事》这本书,这本书是我国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著。

  在这本书里,我认识了许多英雄豪杰。如:炎帝、黄帝、大禹、齐桓公、晏子……,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更是令我感慨万千。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晏子奉命出使楚国,楚灵王本想羞辱晏子,结果却被晏子识破把戏;神医扁鹊医术高超,接二连三为齐桓侯治病,可是被齐桓侯拒绝了,结果齐桓侯病死了……

  在这些故事里面,我印象最深的是”汉初三杰“。在刘邦打天下时,张良和韩信、萧何三人立下了汗马功劳,被称为”汉初三杰“。张良屈尊为老人捡鞋子,穿鞋子并不生气,最终得到了老人给他的《太公兵法》,后来,他日夜研究这本书,终于成为谋略出众之人。韩信足智多谋,在军事上为刘邦出谋划策;萧何为了得到刘邦的信任,把家里的全部家产捐了出来,用于征战的军饷。这个故事里的张良,他让我懂得了,不管做什么事,都要有耐心。有付出,就会有回报。

  《史记故事》是一本生动、有趣,值得一看的好书,相信有很多同学都还没有看过,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读一读,读完后,说不定你比我的收获还要多。

史记读后感7

  “虽背《春秋》之义,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大文豪鲁迅对《史记》这一经典名著的称赞,《史记》无愧与这个称赞。中华上下五千年,一共二十六史。《史记》正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在史书中的地位无可替代,而太史公司马迁也因这本书而流芳百世,名垂千古。

  《史记》主要描写了从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约公元前3000年)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它包罗万象,及其生动地描写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这其中有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有破釜沉舟,一代英雄项羽;有统一六国,功大于过的秦始皇;还有“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屈原,他们都仿佛出现在了我的眼前,太史公极高的文学素养让读者在阅读这本书时,不禁神游其中,怡然自得,就像回到了那段沧桑的历史中。

  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多少英雄逝去。在《史记》中,我最敬佩,也最印象深刻的一对人物,正是廉颇和蔺相如。刚开始时,因为蔺相如完璧归赵,立下了大功。廉颇认为他只是呈口舌之利而已,居然地位比自己高,所以很是不服,蔺相如怕和他产生矛盾,就总是躲着他。后来,廉颇知道了蔺相如的良苦用心,就背上荆条,向他请罪。他们最终成了好朋友。这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负荆请罪的故事。

  读了这个故事,我不仅感慨万千:如果蔺相如没有让着廉颇,而是跟他争斗,廉颇如果没有知错就改,而是顾及面子,不像蔺相如认错的`话,那赵国早就衰退了。由此可见宽容大度和知错能改有多么重要。在生活中,如果别人犯了错误,我们应该宽容他,原谅他;而如果我们自己犯了错误,就应该知错能改,像别人承认错误。有一次我弄坏了别的同学的东西,同学不知道是谁干的,大发雷霆,但是我没有犹豫,毅然向他承认了错误,他也原谅了我。试想,如果我没有向他承认错误,我有可能就失去了这个朋友。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太史公虽然被施了宫刑,但他仍然自强不息,奋发图强,以顽强的毅力,就像凤凰涅盘重生似的,不破不立,他忘记了屈辱,终于完成了《史记》这一不朽的经典。他这种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史记读后感8

  看着微微发黄的纸,嗅着沁人心脾的书香,我仿佛穿越了时空,到了千年前的周朝,认识了史上赫赫有名的忠臣——周公。

  当时武王伐纣,建立周朝后就驾崩了,继承王位的周成王尚且年幼,朝野动荡。武王的弟弟周公毅然挺身而出,代替成王行使天子的职权。可这一举动引起了他人的猜疑,认为周公要篡位。于是纣王后代野心勃勃地联合了一群不明真相的人,要起兵造反。周公忍辱负重,诚恳地向大臣们表达了自己的忠心,赢得了大臣们的信任,齐心协力辅助成王,同时调集兵马,历时三年多,平息了叛乱。为防后患,周公还将商朝的贵族贬为平民。

  这时,你是不是想为周公叫好?能顶住各方压力,还能瞻前顾后,目光长远,把叛乱消灭于萌芽状态。外患解决了,周公又会如何面对王位权力的巨大诱惑呢?怀着这个疑问,我继续阅读《史记故事》。

  在周成王二十岁,有了治国的能力的时候,周公没有眷恋权力带的快感,为周成王举行了盛大的登基典礼,亲手将权力交还给了周成王。

  这时,你会不会觉得周公有点傻?唾手可得的'王位不要,始终洁身自好,恪守承诺,难怪周公为世人所敬仰!就如我们的班长——老师的一把手,在班里的地位很高,可是他就在风光无限好的时候辞职,把班长之位拱手让给了他认为比自己更有才的更能管理好班级的人。这,(fsir)不和周公一样吗?这种博大的胸怀,为大局尽心尽力的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

  书香仍在四溢,窗外景色依旧,我沉浸在《史记故事》里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形象中,有礼贤下士的齐桓公,有大义灭亲的陈桓公,有卧薪尝胆的勾践,有机智勇敢的甘罗,有公正无私的石奢,有奉公守法的公仪休……他们深深地吸引了我,让我在精彩的故事情节中无法自拔。

  优爸点评:小作者的这篇读后感,验证了一句话"读史能使人明智",从的行可以看出小作者对人物思想的分析是如此的深刻,周公的及时放手,实现了保全自我的睿智之举,人生并不是只有追求功和名,这点确实是难能可贵的,正因为小作者的理解深刻,所以联想到了生活实际中班长的让位,这些都是人物高尚品质的体现,也体现了小作者对此书所收获的"智"小作者的整篇详略得当,从书中的众多人物中选择周公进行详写,最后是略写其他的人物,这样更能够彰显出《史记故事》内容的包罗万象,让人也有想要去阅读的冲动!

史记读后感9

  司马迁的《货殖列传》至今已经有2100多年了,可仍然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货殖,即经商,做买卖,靠贸易以生财求利之意。在《货殖列传》里,司马迁详细地介绍了汉代及其以前有货殖的种种情况,如商贾怎样致富,各地有什么货物,以及经济状况怎样影响人民的生活,形成什么样的社会风气,等等。它是关于古代社会经济的重要文献。本文主要论述了货殖的重要性及其不得不然的道理。它说明为积累财富而努力发展生产和贸易,对于改善人民生活,形成好的社会风气和巩固国家统治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并指出不断发展生产和贸易是符合客观发展规律的。司马迁很早就能够注意社会的经济生活,并且清楚地认识到发展生产、交换贸易和积累财富等等的重要性,反映了他的卓越的经济思想,这是十分可贵的,很值得重视。

  文章一开头就否定了老子所设思的理想社会,老子说:“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司马迁认为:这种理想美好的情形,不能光靠教化,也要靠发展经济。

  人是讲利益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你看,大家热热闹闹地、高高兴兴地、忙忙碌碌地云集又离散为了什么?还不是实惠。你光空头政治行吗?农民种地,人们就有饭吃,工人做工,就会有生产日用品、矿山、铁路、高楼,商人经商,货物就流通

  市场经济下,价格自动调节,比如,今年大蒜贵了,明年种蒜的就多,猪肉贱了,喂猪的就少了,南方的菜贵了,其他地方的`菜就流向南方。北方的劳动力稀少,劳力就开到北方,并没有人强迫和组织他们这样做,这就是司马迁说的“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

  文章还谈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在这里,司马迁虽然过分强调了财富对道德的影响,而他的见解也不无道理,有饭吃,生活幸福,出去做盗贼的就少,从小不教育,没能力抚养,不学好的可能性就大,谚曰:“千金之子,不死于市。”此非空言也。如果我们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的需要,加以教育,宣传道德的榜样,社会就会长治久安。

  文章据事论理,颇能服人;结构谨严,层次分明;语言精美,明快畅达,时而援引经典,时而征引民谣,雅俗并用,不仅论理性强,且亲切自然,活泼生动,故虽属说理文章,读来亦颇觉有味。

史记读后感10

  我们很荣幸成为中国人的后代。这是一个传统优良的神秘国家,一个伟大的国家,一个人杰地灵的文明古国。先贤给我们留下了浩瀚的古文经典。作为后代,我们在浩瀚的书海中寻找古代圣人的踪迹,感受过去的惊心动魄,思考过去的纷扰。作为一个中国孩子,读完《史记》后,我真的感受到了3500多年历史上充满的英雄主义、悲剧和辛酸。然而,在少年不知愁滋味的同时,他们也意识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敬孔子,畏霸王,颂毛遂,服姜尚,笑幽王,恨纣王,悲韩信,怜李广。读书、读史、读人,也是一种解读苏武牧羊人爱国与执着、张骞出使的毅力与无畏、陈胜举兵的大义与凶猛的精神。品味整本书,我心中只有一个人是英雄项羽。是的,是四面楚歌,盖下自杀的落魄人。鲁迅先生曾写道:中国很少有失败的英雄,很少有韧性的反抗,很少有敢单打的武人。但我觉得项羽是个例外,被汉军重围,一人杀敌数百人,死战到底。乌江亭长敬他为豪杰请他渡江再卷土重来。然而,大丈夫怎么能活下去呢?于是,他成就了一代霸王的悲痛,遗恨千古。然而,刘邦违背了鸿沟和约会,终究成了他一生难以抹去的.污点,他终究是一个不顾手足之情的刽子手。对他来说,项羽只是一个漫长而虚渺的过渡梦。当你醒来时,世界就在眼前。对我来说,他最终只是一只鸟尽弓藏,为权势而活。成王败寇,战争似乎成了之道,英雄与枭雄无数次站在风口浪尖上,其中一人的失败意味着另一人的成功。但是,英雄不在乎贫富,不在乎名利。他们想追求的只是正义这个词,只是为了利民和国家的安全。姬昌的父子为了无辜惨死,为了不让比做一颗赤胆忠诚的东流,为了维护世界秩序,起兵反商,国家需要周武王这样的领导人。相反,淮南王刘长陶醉于权力,对现有的封地不满,引发战争,最终只是不成气候的过江龙。

  历史风云,世间百态,一次次迷离我的眼睛;百转千回,人情冷暖,一点点冰封我的思绪。但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这个多彩的世界,重耳在外面流亡了19年,却终于登上了皇位,名垂青史;勾践卧薪尝胆,终于报了灭国之仇;孙膑足,写了《孙膑兵法》;吕不韦流放蜀地,留下了《吕氏春秋》……有生有死,有正有恶,有战争有和平,事物总有两面。我相信上帝的公正。古今有多少事,都是在笑话中付出的……

史记读后感11

  读《史记》有感从来没有一本史书,将看不见触不到的历史演绎得如此淋漓尽致。

  历史长廊的风云变幻,文化长河的源远流长,人物长幅的千姿百态,战争长卷的硝烟弥漫,尽在八书十表,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之中。此乃“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

  它是我国历史学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是一部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是司马迁对我国民族文化特别是历史学方面的极其宝贵的贡献。经过细心品读,不难发现,《史记》最难能可贵的在于其思想性。它正视当时的社会现实,不满黑暗的统治,揭露罪恶,伸张正义的人民性因素十分丰富:荆轲为了国家的利益,以献逃将人头与地图为名,暗藏匕首,伺机刺杀秦王,可惜功败垂成,只留下易水之滨高渐离反复悲歌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只留下保家卫国的大无畏,以及颂唱千古的友谊;陈涉虽是一名小小庶卒,却身怀鸿鹄之志,振臂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大泽乡的揭竿而起,注定了给予秦的以沉重的'打击……为什么说史记会有如此大的人民性因素呢?是因为客观地评价史实,对于任何人,事,物,都评价得恰到好处,不偏不倚,不会因为某人是权利者就惧怕,阿谀奉承,而是勇于揭短,记录最真实的历史,也不会因为某人出身寒微就不屑一顾。对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能够从不同角度看待,褒贬一致。史记同时也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因为它字斟句琢,每字每句都经过严格加工整理。三千年的历史,是区区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就能精辟概括的吗?这足以体现其文学功底的深厚。很多历史典故,成语都源于史记,当我们读到“完璧归赵”,请不要忘记蔺相如“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的承诺;当我们有所成就,成为独当一面的人物时,请不要忘记淮阴侯韩信“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的智勇双全……

  当我们旁征博引,娴熟地运用着成语与寓言的时候,其实已经明示《史记》早已经深深植根于我们心中,只是我们不自知罢了。有句名言这样说: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学习历史,了解历史,尊重历史才可以做到古为今用。洋洋五十万字的《史记》,作为我国一部历史巨著,应该大家一起来鉴赏!

史记读后感12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的这首诗赞扬了项羽宁死不苟活,但读过《史记》中关于项羽的章节后,我对项羽有了自己的看法.项羽是一个英雄.项羽是一武艺高强的人,可以冲锋陷阵,转瞬之间就能刹敌百人,他用兵大胆,敢于"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我佩服他的胆略和勇猛.看到秦始皇出行时,他竟敢说自己可以取面代之.千古英雄,谁敢如他一般出此豪言?从这点看,项羽的确是英雄.但项羽更是一位失败的英雄.首先,我认为他不注重文化,只崇尚武力.他甚至认为读书无用,只要会写自己的名字就足够了.可他没想到,不学习,有些方面就会无知.无论是带兵打仗,还是治理国家,无知成为绊脚石.其次,我觉得他不善于用人,不能把握好时机.无知使他不知人,更不善用人.张良韩信都曾投奔于他,可他竟不能知人善任,使这两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为刘邦所用,自己却被打得一败涂地.总算有个谋士范增为他效力吧,可他连范增的才智也浪费了.他不执行范增的计划,"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绝好的机会啊!

  可项羽偏偏错失良机;还中了人家的计策.不能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致使范增离他而去,在忧愤和疾病中逝世,从而合使自己彻底失去了这个谋士.项羽还是一位不善于总结自己失败的英雄.项羽在临死前曾说"天要亡我,"而不从自身找原因.项羽英雄世,却是只会逞匹夫之勇,不能驾驭天下的英雄,到死都认识不到自身的弱点,只是自欺欺人地把失败的原因归之于天,真是可悲啊!

  名师点评:小作者对项羽的认识真的很深刻.首先,小作者承认项羽是个英雄:因为他武艺高强,用兵大胆,豪气冲天,符合人们心中对英雄的'定义.然而,由于项羽只崇尚武力,不注重文化的学习,又加上不能善用人才,致使自己只能成为了一个失败的英雄.当他在失败后,没有认识到自身的错误,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天要亡我”,因此作者进一步认为,项羽是个不善于总结失败教训的英雄。小作者对《史记》真的做了仔细的阅读,所以才能有这样深刻的体会。作者的语言准确自然流畅,说明小作者具有很强的写作能力。

史记读后感13

  司马迁著作的《史记》是最早的纪传体史书,精彩的叙述了从三皇五帝到汉武帝的数千年历史,堪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中不少故事都能启迪人们的心智,如:秦穆公称霸西戎,楚庄王一鸣惊人,等等。下面我为大家介绍的故事,有关晋文公重耳的'流浪生涯。

  糊涂的晋献公是重复耳的父亲,他因为谗言,计划册立宠妃的儿子奚齐为继承人,诛杀其他子孙,公子们纷纷外逃。

  只有重耳,夷吾,太子申生还在国内。

  在晋献公的追杀下,太子申生自杀,夷吾逃往梁国,重耳逃往狄国。

  后来晋国发生内乱,夷吾登上了晋国的宝座,他没有放过兄弟重耳,仍然派兵追杀。重耳只能奔向齐国。中途,重耳饥饿难耐,向卫国的乡下人乞食,但是器皿里却被塞满了泥土,重耳非常愤怒,面露杀机。随行人赵衰连忙不以为然的打趣说:“土代表土地,您应该拜谢才对呀!”重耳只能强忍心中的怒火,继续赶路。

  到了齐国,重耳受到齐桓公的热情接待。齐桓公还将宗氏之女嫁给了重耳。这样过了5年,重耳十分享受这样的生活,他不想回国成为国君了。赵衰等人商议,将重耳灌醉后,强行载离齐国。

  重耳方才醒来,一看四周,顿时明白,自己已经远离齐国,他心头火起,举起戈来,要杀叔叔狐偃。但是过了一段,,时间重耳气头消了,只能硬着头皮上路。

  经过曹国,宋国,郑国,到达楚国。尽管饱经磨难,但是这时的重耳已经拥有了称霸天下的雄心。

  一次重耳和楚王对话。楚王问:“公子若有一天能回到自己的国家,要怎么报答我呀?”重耳一时不知如何回答,道:“财宝,国君公殿里数不胜数,我很难想出拿什么来报答您的恩情。”楚王又说:“虽然这样,但是总得拿什么作为报答。”重耳只好说:“如果以后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和您兵戎相见,我会退避三舍。”

  其实,重耳以后正是以退为进,击败楚国的。

  最终,重耳在秦国的护送下抵达晋国,并成为了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

  晋文公虽然62岁才能成为晋国的国君,但是他仍然没有放弃称霸天下的雄心,因此成为了一代伟人。我们平时,学习,应该有像晋文公一样的韧劲,才能取得成就。

  晋文公的故事,出自《史记晋世家》。类似这样的故事,《史记》中还有很多,都能让我们收获许多人生哲理。《史记》不失为一本优秀的历史书。

史记读后感14

  翻看《史记》,仿若穿越时空的界限,将那些在历史上投下或多或少身影的人,投到了我的心中,依稀看见那个时代的残血夕阳……

  一个文人在遭受了莫大的屈辱以后,能够忍辱负重,完成了一部伟大的史学著作。此后的几千年里,这部伟大的著作,如一座高耸的丰碑,屹立在中国文学和历史的`长河之中。这个文人就是司马迁,而这部无与伦比的史学著作就是《史记》。

  虽饱受命运的捉弄,但值得赞叹的是,在那般恶劣的境况下,司马迁为了完成《史记》,忍辱奋进,付出了超出常人的数倍心血,终于完成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因此,我由衷地敬佩司马迁先生,他的执着,他的毅力,他的韧性,也和他的作品同样受人景仰。

  文中《鱼肠剑》的故事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故事里吴王的手下公子光想篡位,成为皇帝。于是和伍子胥物色到的一位勇士专诸一起商讨计划。终于,等到了这一年,楚平王逝世,楚国对外戒备有所松懈,吴王就发派精兵攻打楚国,这样一来,吴王在吴国的势力就减弱了很多。公子光叫来专诸,让他去刺杀吴王。这天,公子光把吴王请到家里盛情款待。酒席上,吴王身旁有亲兵手持长矛守护,吴王以为自己很安全,就不停地接受着公子光的敬酒。在吴王醉酒时,公子光就假装脚伤复发,先躲进暗室。后来专诸端上一盘鱼,走到吴王面前,抽出藏在鱼腹中的匕首刺向吴王,吴王当场毙命。专诸被一拥而上的守卫杀死了。公子光见行刺成功,最后自立为新的吴王。

  专诸早就知道行刺基本上有去无回,但他还是去做了,他一心为着公子光,甚至献出了生命。他十分忠诚,所以我十分喜欢专诸这个人物。

  《史记》中每一个人物都刻画的如此栩栩如生,主要是司马迁在文中倾注了丰厚的情感,融入了对英雄的讴歌,使它充满了强烈的爱憎之情。本来一个史学家记述历史,只要求客观的,公正的记述,不要求抒发情感。然而读《史记》,你会很容易的跟着司马迁的思绪,为那些泪满襟的悲剧英雄感动,惋惜;又为那些奸佞的小人愤慨,汗颜。

  所以读像《史记》这类的经典史学著作,首先要学会领悟人生,才能更好的去体会司马迁的心理感受,以及他对人生的看法。这也正是我读《史记》之时,最大的收获所在。

史记读后感15

  自人类有意识以来,死亡一直是个历久弥新的话题。因其超体验的实质,造成了人类最原始的恐惧,也成了所有恐惧的终极指向。任何生命都只有一次,所以贪生怕死也自然成了人的本能与本性。值得一提的是,正是在明知必死的前提下,人类怀着对死亡的极度恐惧,强烈地追求永生,并为此做出不懈努力,从古至今都不曾停歇。因为理智知道永生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于是自然就衍生出了不朽的理念。

  古人对不朽有三个衡量标准,即“太上立德,其次立言,其次立功。”并很有把握地认为,只要做到了其中之一,就可以名垂青史,流芳百世。但是在变化莫测,无迹可寻的命运轨道上,这样的标准显然不能放之四海皆准,因着突如其来的命运降临,历史不断演绎出了一幕幕生死抉择的画面。是择生还是择死?这一难住了哈姆雷特的选择题也常常就摆在了人们的面前。而这一难题也由于不朽标准的存在,就使得无论是选择生还是选择死都不能单纯地用勇敢或怯懦来划定。面对生死抉择,人们常常认为死能明志,生却践志。但是成败与否更不能单凭这样的标准来衡量。所以,当这样的选择出现在司马迁面前时,他经过深思熟虑和无数次的自我思想抗争之后艰难的选择了比死还痛苦的生,并且最终提出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的生死观念。这一观念不仅为后人树立起生命的价值尺度,同时也贯穿着整部《史记》的创作过程的始终。

  择生还是择死。时至今日,我们依然能够从鸿篇巨制的《史记》和激切感人的《报任安书》中感受到司马迁在这个选择上的煎熬。择生意味着肉体的痛苦,人格的侮辱,灵魂的漂泊。而此时的择死似乎看起来更加容易些,但一了白了地逃避之后,也就永远丧失了永垂不朽的机会,成为了“轻于鸿毛”的死。此间的孰轻孰重不仅一次又一次的拷问着司马迁饱受重创的'心灵,与此同时,也无时无刻地向后人发出深刻的疑问。但最终庆幸的是,司马迁还是选择了艰难地生,中华民族因此才得以增添一部可以引以为自豪的历史文学杰作,中华民族的早期历史也因此有了大致可以确认的轮廓。我们可以认为,经此一役,司马迁已经完全经受住了生与死轮回的考验。因此他的生死观不仅是灵与肉的不断碰撞的结晶,也是维护人格尊严与追求永恒不朽的伟大结晶。

【史记读后感】相关文章:

史记经典名言名句12-09

史记中的经典语句12-07

《史记故事》作文06-03

史记中的经典语句03-13

史记经典句子摘抄12-08

《史记选读》的经典名句12-09

《史记》中的经典名句03-09

《史记》经典语句摘抄12-01

史记故事的作文05-17

《史记》的读后感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