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学习中医的心得体会15篇
当我们经过反思,对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通常就可以写一篇心得体会将其记下来,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学习中医的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学习中医的心得体会1
中医内科学是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病理生理学说为指导,系统地反映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阐述内科病证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规律并采用中药治疗为主的一门临床学科。它系统反映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是基础理论联系临床实践的桥梁,是临床其他各科的基础,在中医专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也是必须学好的一门临床主课。在这学期的中医内科学课程中,我们又再一次深入系统研究和学习了临床各常见中医内科疾病,收获颇多,在此,将自己对于应该怎样学习这门学科的一些感受和体会总结如下。
一、多多诵读经典
中医学根植及生长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土壤,从神农尝百草谱《神农本草经》,到黄帝岐伯问答出《黄帝内经》;从仲景演《伤寒论》、《金匮要略》,到孙思邈《千金方》;从金元各大家齐鸣,到明清温病各家学派学说,数千年来,古人们前仆后继,不断丰富和完善了中医学理论体系宝库。
中医学经典古籍浩如烟海,这都是前代医家留给后世学者的宝贵医学财富,值得我们去深入学习和研究,其理论学说及临床诊治思维方法对于如今仍然有重大的临床价值。我们作为研究生更要以严谨的态度去深入学习和诵读,通过多多诵读经典条文,不断充实自身理论基础,从而能更加全面的以中医角度去认识疾病、疾病病因病机及发展转归,更能博采众方,取各家之长,取前人经验,不断创新发展,更好的指导当代的临床实践。
二、辨证论治乃重中之重
辨证论治是为中医学之精髓及独到之处,“辨证”就是把四诊(望诊、闻诊、问诊、切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论治”,又称为“施治”,即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通过辨证论治的效果可以检验辨证论治的正确与否。辨证论治的过程,就是认识疾病和解决疾病的过程。辨证和论治,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体现,是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是指导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
首先,对疾病的辩病及辩证是疾病诊治过程中的第一步,其尤为关键,其辩病及辩证的.准确与否直接决定了后续的治则、治法,是取得临床疗效与否的先决条件,所以对于疾病的诊断的知识和技能是学习的重点,更是学习的难点。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由于它包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它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要想辩好证,我们必须全面分析病情,掌握病证病机特点,全面及灵活运用临床常用的辨证方法,如八纲辨证 、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经络辨证等。同时要充分考虑到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环境、情志、饮食起居、体质等影响因素,全面而准确的作出诊断。
在明确诊断后再根据病因病机及中医理论确定治疗的治则治法,在治疗疾病的时候,我们必须通过观察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辨清疾病的标本、主次、轻重缓急,还需谨记,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是正邪斗争,此消彼长,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疾病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病理特点,因此必须把握其动态变化,分阶段进行治疗。在治疗时更应注重理论指导实践,以临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能拘泥于理论,刻板遵循条文,活学活用,学以致用,从患者角度考虑,权衡利弊,以取得最大临床意义为目的。
三、勤于总结与思考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重点学科,也是难点学科,其建立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基础学科基础上,内容繁多是学习和记忆难点之一,这就要求我们善于对各疾病和证型进行归纳和总结,通过相似病症之间的对比和鉴别以加深对各证型的理解和记忆。除了学习和记忆基础证型外,我们应多思考,学会对于变证的诊治及临症加减运用,这样才能更加全面的拓展和学习和认识疾病。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学科,也是我们中医学专业学生必须学好的临床学科,这需要我们不断的去学习和实践,只有我们将理论的知识打牢固,才能在日后的临床中去更好的实践、运用和发展。
学习中医的心得体会2
中医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中医积累了大量的医案,这些医案记录了医生在治疗疾病过程中的经验和心得。通过研究和总结这些医案,我深刻体会到中医医案的重要性和独特价值。
第一段:医案的重要性。
中医的理论和实践是通过经验总结而来的,而医案正是这些经验总结的具体表现。医案记录了医生在诊断和治疗患者过程中的思路、方法和效果,是宝贵的经验资料。通过医案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医的`疾病诊断和治疗方法,深入理解中医的理论体系,培养自己的临床思维模式,并且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的医术水平。
第二段:医案的独特价值。
中医医案的独特之处在于其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独特的治疗方法。中医医生在临床实践中注重细节观察,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细微之处,来判断疾病的病因和病理变化。然后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针灸、草药、按摩等治疗方法,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这些方法在西医中很少见,正是中医独特的优势。
第三段:医案的研究方法。
研究医案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首先,要熟悉中医基本理论和中医医案分类体系,这样才能理解和分析医案的内容。其次,要善于归纳总结,找出医案中的规律和突出的特点。最后,要遵循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系统的实证研究,验证医案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第四段:医案对我的启示。
通过研究中医医案,我深刻体会到中医注重整体观察和个体化治疗的思想。中医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强调人的整体特征和疾病的整体变化。因此,中医治疗疾病要综合分析患者的气血、脏腑、经络等多个方面,并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法。这种思维方式对我个人的临床实践有很大的启示,使我更加注重细节观察,更加注重患者的个体差异,从而提高了我的诊疗能力。
中医医案是中医的宝贵财富,对推动中医学科的发展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未来,我们应该继续深入研究和挖掘医案的价值,尤其是结合现代医学的发展趋势,进行跨学科的研究和整合。通过中医医案的研究和应用,促进中医的科学化和现代化,让中医的独特优势和价值得到更好的发挥。
总结:
中医医案是中医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价值。通过研究和总结医案,我们可以深入理解中医的理论体系和临床思维模式,提高医疗水平。中医医案的研究方法包括对医案内容的分析和总结,并进行科学的实证研究。研究中医医案对个人的临床实践具有重要启示作用,并且对推动中医学科的发展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未来应该继续深入研究和挖掘中医医案的价值,促进中医的科学化和现代化。
学习中医的心得体会3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严重威胁。作为一名医生,我曾经在临床医学中遇到过许多脑卒中患者,通过与患者的互动和治疗过程中的观察,我积累了一些关于脑卒中的医案心得体会。
首先,脑卒中的抢救时间是极其关键的。脑卒中的神经功能受损很快,时间拖延可能会导致不可逆的后果。在接诊脑卒中患者时,我们必须迅速判断出患者是出现了脑卒中的类型,并采取相应的紧急抢救措施。例如,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中,及时溶栓药物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恢复患者的脑功能,减少后遗症的发生。因此,我们要教育大众加强对脑卒中的认识,及时就医,以便在发病的3-4.5小时内获得最佳的救治机会。
其次,脑卒中的康复治疗是至关重要的。脑卒中患者一旦脑功能受损,往往需要康复治疗来恢复日常生活能力。针对不同类型的脑卒中,我们需要采用不同的康复方案。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我们可以通过物理治疗、语言治疗等手段促进神经突触的再生。对于出现了瘫痪的患者,我们要做好肢体康复,通过适当的运动和理疗来恢复肢体功能。通过康复治疗,我们可以帮助患者尽快恢复正常生活,提高生活质量。
此外,脑卒中的家庭关怀和心理支持也是不可忽视的。脑卒中患者在疾病过程中面临着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压力。他们可能感到无助、焦虑、抑郁等。因此,家庭成员要给予患者充分的关怀和理解,给予他们积极的心理支持。家庭环境的温馨和安稳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恢复身心健康。同时,我们也需要加强对患者家属的教育,建立相应的护理和照顾计划,帮助他们更好地照料患者,使患者得到全面的关怀。
另外,预防脑卒中也是非常重要的。脑卒中的发病往往与多种因素相关,如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吸烟等。因此,我们要加强对高危人群的筛查和管理,积极控制上述危险因素。另外,科学饮食、适量运动、合理的工作和休息也是预防脑卒中的重要措施。通过全面的'健康管理,我们可以减少脑卒中的发生率,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总结起来,脑卒中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们生活的疾病。通过对于脑卒中医案的观察和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关于脑卒中的医案心得体会。及时的急救和判断、全面的康复治疗、家庭关怀和心理支持以及预防脑卒中,都是在医学实践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通过我们的不断努力,相信在未来我们可以更好地防控和治疗脑卒中,为人们带来更健康、幸福的生活。
学习中医的心得体会4
我是一名中医大二在校生,一直以来我对中医都有浓厚的爱好,尤其是学了两年的专业课程,特殊想身临其境的体验中医看病的全过程。
机会最终来了,经姑姑引荐,趁暑假假期,我怀揣着好奇心从xx来到xxxxx老师的诊所学习。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我抱着很大的勇气与决心来到这里。在我的脑海里,跟诊老师一般是铁面无情,严肃冷漠的角色。恰恰相反,x老师是平易近人,幽默风趣的人,师母和爷爷奶奶都把我像家人一样看待。在这里我就像是个孩子,有家的味道。虽然读了两年基础理论知识,但对于老师有时候讲的也是云里雾里,方剂学的300多首方子在学校背的累死要活觉得已经很了不起。而老师随便讲出一个没听过的方子,瞬间懵了,才觉得自己孤陋寡闻,才疏学浅。来了个病人如何望闻问切和辩证思路,理法方药等等,老师还是热情毫无保留的教我,渐渐地才觉得理论与临床假如不结合,永恒只会纸上谈兵,不会应用,才默默感激不枉此行。
老师经常讲辨证论治,切不可以对症下药,而证才是指导遣方用药的根本,所谓“有其证,用其方。”原来抓药也是一门学问,首先得会识别称杆,其次如何拿称,药物称重,和分量,讲究高效无误。在其过程中,我还可以亲眼熟悉中药,这和教科书上照片还是有所区别,更加深刻的领悟中药的魅力,使我感受良多。
老师讲了许多他行医20多年的亲身经历告诉我,趁还年轻多读经典和背诵方子,为以后临床打下坚厚基础。
中医讲究灵便变通,每病人的'特点不一样,因此尽管同一种病,也要因人而异,辨证施治。老师常说:“中医是治病的人,而不是治人的病”。这就是中医和西医的差别,中医从整体观念出发,调和阴阳,扶正祛邪,以人为本,最终达到阴平阳秘。在我看来,中医既奥秘,又科学。
中医这条路要想走好,还得下苦功夫,任重而道远,坚持到底,走好以后的每一步,以后一定把中医理论知识学扎实,一步一个脚印,永恒保持一颗谦虚好学的心,努力做一个真正能帮患者解决痛苦的好中医。
学习中医的心得体会5
数千年来,造福于中华民族的生存与繁衍,也为世界医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当前中医、中药和针灸在大部分国家占有一席之地,利用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研究世界性的常见病、多发病以及疑难杂症渐成趋势。
通过这次与沈绍功先生的交谈以及对他的访问,我更加深刻体会到中医之路的曲折艰难,中医发展的流长、博大精深,同时也更加坚定了我发扬传承中医精神的意志和决心。
沈绍功,男,汉族,1939年5月出生,系上海大场枸橘篱沈氏女科第十九代传人。1963年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六年制医疗系,毕业后一直在中国中医科学院从事医疗、科研和教学工作。曾任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急诊科主任、肿瘤病房负责人,中国中医科学院基础理论研究所副所长。冠心病急症研究室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学位委员。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急诊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第三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医疗事故鉴定专家,中医急诊杂志副主编,中国中医科学院临床所特聘顾问。承担并参与国家中医肿瘤、心脑血管病等多项攻关课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老出身于中医世家,自幼受中医熏陶,为中医药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一切为了临床,疗效才是硬道理”。他主张医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反对死啃书本也反对没有理论的盲目实践,有理论、有实践并能用理论指导实践的才能称得上是医学家。
老注重医学传承,平等待人,他认为中医药的生命力在基层。
多年来,他注重基层医生特别是乡村医生的医学教育培养,不辞辛苦,毫无保留的传授沈氏家族积累的诊疗经验,在业界得到肯定,受到广大基层医生的尊崇和爱戴。
二十多年来,我所走过的学医道路,是艰苦的,曲折的。总起来有以下体会:
(一)要学好中医,必须打好两个基础。首先是古文基础,最低要求繁体字能认识,文言文能断句。再就是中医基础,如《内经〃素问》、《伤寒论》,《金匮要略》的白文要选读,药性、方歌、脉诀、经络歌诀要熟读,有了这两个基础,才能继续深入下去。
(二)要多看几种好的参考书。我在读高中的时候,老师教我读古典医着是不错的,但是指导我看的.参考书,只限于汪切庵、陈修园两家,这就太局限了。后来我在中医大时所看的参考书,就使我的眼界开阔多了,因而获益不少。
(三)要多跟几个好的老师,因每个老师各有他的长处。比如,有的老师长于伤寒;有的老师长于温病,有的长于杂病,有的长于妇科,有的长于儿科。根据各老师辨证用药的特点,取其所长,为我所用,这就大有好处。但这个条件如不具备,也可自学成材。
(四)学医要有坚强的意志,朝斯夕斯,持之以恒。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前途,要看到光明,要提高自己的勇气。在顺利的时候,又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刻苦学习,继续前进。我在学医过程中,学习情绪曾有几次大的起落,教训是很深刻的。
(五)在医疗作风方面,对同道不要贬低别人,抬高自己;对病人无论工人、农民、领导干部,都要一视同仁,详细诊察,不得草率。有时病人情绪急躁,要求过高,也只能耐心说服,体谅病人。但也不能迁就病人,投其所好。更不能乘人之危,向病家需索财物,这是起码的医德。
我现在已经是一名大三的杏林学子,我以自己身在湖南中医药大学这个中医情结深厚的学府而感到骄傲自豪,我更为遇到这么多医学精湛的中医老师而欣喜,我将在这片热土中继续挥洒激情,为中医大的明天,为中医学的未来继续前行。
学习中医的心得体会6
让中医药文化走进校园,不仅能播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还能增强孩子的健康意识,从小养成正确的生活习惯。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
经验,通过接触中医文化知识,让每一个孩子从小明白起居有常、饮食有节,从小懂得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使全民身体素质从小就强壮起来。
中西医结合是在我国这样一个既有中医又有西医的特殊国土上
成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医学模式和医疗形式,是东西方文化和医学科学技术相互激荡、相互交融、相互结合的典范,是中国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交流融合的必然结果,是我国医学的一大优势和特色。中西医结合的目的,就是充分运用现代医学以及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研究和发展传统中医药学,吸收中西医之精华,丰富和推动医学科学的发展,努力提高为人民群众防病治病的服务水平。为此陇西县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培训,耹听了继兴文化研究院继兴岐黄上医健康管理中心李俊宜重建中医思维汲取生命健康智慧,感受颇多,以下是我的学习体会。
一、天人相应的中医文化大智慧
传统文化与中医文化:重建中华文化智慧思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为人父母者,不知医为不
慈;为人子女者,不知医为不孝。
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句话提出了“治未病”的思想,阐明了“治未病”的重要性。“治未病”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未病先防,一是已病防变。
二、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
整体观阴阳五行中庸之道以和为贵以人为本天人合一
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医思维模式
阴阳:一阴一阳之谓道五行:木、火、土、金、水
藏象学说:五藏六腑经络气血:十二经、奇经八脉,子午流注
整体观:天人合一、天人相应取象比类: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
四、一阴一阳之谓道——中国文化的源头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黄帝内经》
阴阳互根:孤阴则不生,独阳则不长,故天地配以阴阳
阴阳转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阴病阳治、阳病阴治:热者寒之、寒者热之
天降阳,地出阴,阴阳合而生五行
五、五行学说——中国文化的基础
六、阴阳五行与人体的关系
七、藏象学说——中医对人体生命生理的深刻认识
藏象学说是中医理论思维的核心思想
藏:一为臓(脏器),二为藏(收藏)象:一为臓腑形象二为生理病理表象
三为对应自然界之应象
四为体现出的精神情志之变象。
经络气血——决定生老病死的无形力量
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
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支节。
——《黄帝内经·灵枢》
经络气血——决定生老病死的无形力量
八、整体观是中医辨证思维的根本
九、五运六气——天地变化之规律、医门之玄机
?五运六气是中国古圣先贤出的宇宙天体运行、气候变化、地理物候变化规律与人类生理疾病、疫病发生关系的智慧结晶。
?五运:木运、火运、土运、金运、水运。是指在形成气候变化的地面五方五位的因素。
?六气:风、热、火、湿、燥、寒。是指形成气候变化的空间大气环流因素。
十、重大的疫病发生背后究竟有什么规律?——以SARS为例
大的疫病发生背后究竟有什么玄机?为什么是20xx年春爆发SARS?
《素问遗篇·本病论》:“假令庚辰阳年太过,……虽交得庚
辰年也,阳明犹尚治天,……火胜热化,水复寒刑。此乙庚失
守,其后三年化成金疫也,速至壬午,徐至癸未,金疫至也。”
十一、中国还有几个“好人”?
全国心脑血管病患者2.3亿人,脑卒中患者600多万,心肌梗
塞患者296万
每年新增癌症病例350万人,高血压患者1.6亿人,糖尿病患者1,4亿人,推荐访问:
学习中医的心得体会7
《金匮》甘麦大枣汤治疗神经官能症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说:“妇人藏躁,喜悲伤欲哭,像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脏躁的症状可出现于癔病、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及更年期综合征,其本为心气不足,心血失养,兼之精神刺激所致,《素问》中云:“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灵枢》中说:“心病者,宜食麦。”甘麦大枣汤以甘草润燥缓急,小麦养心安神 ,大枣益脾养血,其治在“心”。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说:“妇人藏躁,喜悲伤欲哭,像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
甘麦大枣汤方:甘草三两,小麦一升,大枣十枚。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温分三服。亦补脾气。
脏躁指情志不畅,五志化火,脏阴既伤所致的以情志失常为主的疾患,临床多见于女性,属于现代医学“癔病”范畴,是神经官能症中的一种类型,表现可轻可重,多种多样,有的.甚至很严重,多无器质性病变。甘麦大枣汤有甘润缓急,养心安神之功,主治心神失养之证。
甘麦大枣汤作为治疗焦虑症、抑郁症、神经衰弱、考试焦虑症、围绝经期综合症、失眠等身心疾病的基础方。根据"异病同治"的原则,病症不同,若病机、病性、证候相同都可考虑一方治多病.
《古今医统大全·郁证门》说:“郁为七情不舒,遂成郁结,既郁之久,变病多端。”,脏躁多因患者抑郁寡欢,忧思伤脾,积久伤心,致使心脾两虚;若久病伤阴,致使精血两亏,五脏失于濡养,五志之火内动,上扰心神而成脏躁之病,本病始于肝,伤及心脾,累及于肾,病位多在心、肝。肝属木,心属火,在五行相生关系上,肝为心之母,因此肝之藏血不足会导致心之阴血不足,心血不足从而引起心神失养。肝疏泄失常不仅影响到全身气机,而且也会导致其本身藏血失职。由此,肝之功能失常所引起的脏躁在病因病机方面除了肝之疏泄失常外,还有肝不藏血。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以疏肝健脾,养心安神为主。
《金匮要略心典》言:“皆所以求肝治之,而宅其魂也。”人体的气机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肝是全身气机之枢纽所在若枢机失利,必然导致各脏腑气机的紊乱。五脏气机紊乱必然导致五志的失常,从而影响到人的情志。
《医宗金鉴》云:“脏,心脏也,心静则神藏,若为七情所伤,则心不得静而神躁扰不宁也,故喜悲伤欲哭,是神不能主情也。” 脏躁的症状可出现于癔病、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及更年期综合征,其本为心气不足,心血失养,兼之精神刺激所致,《素问》中云:“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灵枢》中说:“心病者,宜食麦。”甘麦大枣汤以甘草润燥缓急,小麦养心安神(药理研究小麦有抗焦虑抑郁的作用) ,大枣益脾养血,其治在“心”。
学习中医的心得体会8
众所周知,传统的中医学教学方法单一,抽象思维多,形象思维少。要想提高西医院校的中医学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就显得特别重要。那么,怎样来提高西医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以往当西医学生开始接触中医时,觉得很玄,难以理解,甚至难以置信。这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其次,教师讲授学生听课、记忆、考试的简单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课程结束之后很快把所学知识置之脑后,缺乏主动学习和思考的契机。最后,教材的内容不能满足当前需要,内容多而课时少等因素也影响着教学效果。在多媒体教学手段日益普及的今天,西医院校中的中医教学大多仍沿袭传统的授课模式,以“填鸭式”的满堂灌为主。这显然与当今快速发展的教育形势不相适应。教学方法是教学改革的具体体现。多媒体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出现,使计算机辅助教学得到空前的发展,使我们的教学方法发生了很大变化,从传统的课堂以板书及口述为主的教学模式变成以图象、动画等多种方法的教学模式,从而改变了学生死记硬背、枯燥乏味的学习方法。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
例如,在讲授诊断方法时,展示各种舌象的'真实图片可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通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互动式教学,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显著,相关研究表明这种教学模式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取得较好的效果。实践证明应用电子教学和多媒体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将难以理解的理论转化为具体而直观的形象化教学,往往能够事半功倍。
总之,相较于西医学,中医学具备独特的理论体系,包含完整的理、法、方、药系统。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让学生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并帮助他们构建整体性和辨证思维模式。同时,我们还应强调理论联系实践,在课堂上提高教学的艺术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我们需要启发学生采用发散性、联系性和触类旁通的学习和思维方法。这是提高中医学教学质量最实际可行的途径,但具体的教学方法则需要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在西医院校中,我们需要将中医教学与西医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以积极影响学生的思维模式,并为他们提供中西医结合的思维方法。这样,学生就能充分了解中西医学思维互补、方法互参的优势,从而促进我国医学的创新和发展。
学习中医的心得体会9
我是一名学习中医的学生,我认为学习中医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在我学习中医的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中医的理论和实践的重要性,下面是我的一些。
我觉得学习中医需要有一种开放的心态。中医是传统的医学,其理论和实践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因此有时候会与现代医学产生冲突。但是我们不能将中医和现代医学对立起来,因为它们各具优势,可以互为补充。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理解和认同中医的理论,同时也需要尊重现代医学的发展。
我觉得学习中医需要注重实践。中医理论以及各种诊疗方法都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因此学习中医不仅要看书,还要注重实践。学习中医需要通过临床实践来加深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和应用。
再次,我认为学习中医需要注重历史文化。中医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学习中医除了需要理解中医理论外,还需要了解中医的历史、文化和背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
最后,我觉得学习中医需要有耐心和恒心。学习中医需要消化各种复杂的理论和方法,需要耐心地反复学习和练习。我们必须要坚持不懈地学习中医,才能真正掌握其精髓。
学习中医需要开放的心态,注重实践,历史文化和恒心耐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和应用中医,更好地为人类健康做出贡献。
学习中医的心得体会10
现在很多人学经典是带着一种批评的眼光来学,觉得经典这也不科学,那也不科学,你比经典都高明了,那你还学什么经典呢?你以一种抵触的情绪,认为经典过时了,那你怎么学得进经典?所以,学经典这个态度很重要,你必须完全地相信它,接受它,然后再思考怎么按照经典的思想去奉行。只有这样,经典才学得进,只有这样,你才会有收获。经典经过了那么长时间的考验,那么多人依靠经典成了名医,你有什么担心呢?所以,对于经典完全地可以信受奉行。这里为什么要提出这个条件和素质呢?因为它太重要了。不具备这个条件,经典的学习整个就成了障碍。记得在读《本草纲目》的时候,谈到白术这一条时,李时珍引了张锐《鸡峰备急方》的一则案例:"察见牙齿日长,渐至难食,名曰髓溢病。用白术煎汤,漱服即愈。"大家看到这个案例,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呢?我想很多人会不相信。牙齿长到一定程度就定型了,怎么会越长越长,以致进食都困难呢?这太离谱了。即便有这个髓溢病,牙齿那么坚硬的东西,怎么用白术漱漱口就能缩回去呢?简直太不科学了。
但,我不这么想,我首先是相信它,然后,再来思考它的道理。首先,这个病名很有意思。牙齿为骨之余,由肾所主。肾主骨生髓,骨与髓乃是异名同类的东西。牙齿日长,就好像是髓满了在往外溢一样,所以,叫做髓溢病。现在要考虑的是这个牙齿为什么会日渐长长?髓为什么会往外溢?这一定是约束骨、髓的这个系统出了问题。骨、髓由肾所主,肾为水藏,故骨髓亦属水类,明白了这层关系,就知道对骨、髓的约束功能是由土系统来完成的,这亦是前面所讲的土克水。现在土系统出了问题,土虚了,当然就会发生水溢,当然就会发生髓溢。髓溢了,牙齿自然会日渐变长。这个道理明白了,用白术来补土制水,控制髓溢,就是十分简单的'事了。这是我对髓溢病及其治疗的思考过程。去年接治一位跟骨骨刺的患者,患者的双跟都有骨刺,疼痛厉害,以致足跟不敢落地,要踮起脚来走路,所以,生活感到很困难。我按常规的思路,用了补肾的方法,也用了活血、除痛、蠲痹的其他方法,但,都没有获得明显的疗效。正在我感到进退两难的时候,突然想到了上面的这个案例。骨刺病也叫骨质增生,是由于骨钙流失到骨面,思考中医骨性赘生物所致。骨钙流失形成骨性赘生物,这与髓溢有什么差别呢?应该没有差别。于是我如法炮制,用白术煎汤,让患者浸泡足跟,每日二三次,每次20分钟。出乎意料,不数日,痛即大减,足跟能够落地,坚持近月,病即痊愈。上面这个例子给我的感受很深,什么感受呢?就是对这个"信受奉行"的感受。对这件事我首先是相信了,相信了才有可能去进行上面的思考。如果对这件事根本不相信,那怎么会有以后的思考?没有这些思考,就不会想到要用白术来治疗跟骨骨刺。所以,相信是第一,只有这一步做好了,才有可能为今后的研究带来机会。如果首先就不信受,那一切就被你拒绝了,一切的机会就没有了。大家想一想是不是这么回事。因此,学习接受中医经典著作,也是学习中医必须具备的一个条件。
学习中医的心得体会11
中医医案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践总结的医疗经验和治疗方法。多年来,我作为一名中医医师,与患者共同经历了许多病例,其中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在实践中,我深刻领悟到了中医医案的重要性,并从中汲取了丰富的心得体会。本文将分五段,介绍我的体会和对中医医案的思考。
首先,医案是中医学渊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黄帝内经,这是中医学的起源和指导。黄帝内经中记载了许多医案,这些医案积累了中医治疗各种疾病的`经验和方法。通过学习和研究这些医案,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医案不仅仅是历史的积累,更是临床实践的总结。它以患者的具体病情为基础,提出了治疗方案,并对治疗结果进行了总结。这些医案是中医学的珍贵财富,也是中医学家们智慧的结晶。
其次,中医医案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体现。中医学非常注重实践经验,中医医案便是在这样的实践中产生出来的。中医医案包含了大量的临床实践,是将中医理论应用于具体疾病治疗的过程。只有践行理论,才能对中医学进行深入的研究和理解。在临床实践中,中医医师需要根据患者的症状、脉象、舌诊等信息,结合中医理论进行综合评估和诊断,并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通过实践中的成功和失败,我们能够不断改进并丰富中医学的理论。
第三,中医医案是医生经验的集结。中医医案中的很多治疗方法和方案来源于中医医师多年的经验积累。通过中医医案的学习和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医师的治疗思路和方法,从而提高自己的临床实践能力。在我的医生生涯中,我也通过阅读和学习医案,借鉴了其他医师的经验,并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治疗风格。在临床实践中,中医医案可以帮助医师们避免走弯路,减少试错的机会。它是医学的精髓,集合了中医医师们多年的智慧和经验。
第四,中医医案是宝贵的学习资源。中医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学习起来并不容易。而中医医案则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资源。它以具体疾病为例,介绍了中医理论的应用和实践经验的总结。通过学习医案,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医学的思维方式和治疗原则。同时,医案中还包含了丰富的中草药和针灸治疗等方面的知识,帮助我们深入理解中医学的临床应用。
最后,中医医案的学习需要结合实际。虽然中医医案是中医学的瑰宝,但它并非完全适用于现代临床实践。现代医学的进步,给中医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学习中医医案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上,还需要结合现代临床实践进行思考和应用。我们应该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针对具体疾病拟定治疗方案,并不断总结和改进。同时,我们还应该学习其他医师的经验,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总结而言,中医医案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和研究医案,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并提高自己的临床实践能力。中医医案是中医医师多年经验的总结,也是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宝贵资源。然而,学习医案应该结合实际实践,不断总结和改进,为现代医学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学习中医的心得体会12
第一段:引言
中医学作为我国传统的医学体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多年来,我对中医学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和研究,在实践中有了一些心得体会。中医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不仅对人体的解剖生理有着深刻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强调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通过这篇文章,我将分享我对中医学的一些心得体会。
第二段:中医学的根本理念
中医学强调的是整体观念和阴阳平衡的哲学思想。无论是诊断还是治疗,中医学都注重整体观察和辨证施治。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以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为基础,强调了身体和环境之间的平衡关系。通过观察和分析病症,中医师可以确定患者体内的阴阳失衡情况,并通过调整饮食、运动、草药等方法来恢复身体的健康平衡。这种以人为本、注重整体的理念使中医学在预防和治疗疾病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第三段:中医诊疗方法的独特性
中医学采用了一系列特有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比如,中医师在诊断时注重望、闻、问、切四诊结合,通过观察、听诊、询问和脉诊等手段来获取病人的状况。这些方法可以帮助中医师准确地判断患者的病情,并基于此进行治疗。中医学还注重草本药物的应用,通过煎煮草药,使其成为可口可饮的煎煮汤剂,更容易被患者接受。除此之外,中医学还运用针灸、推拿等技术来治疗疾病。这些独特的诊疗方法,不仅有效地解决了一些患者病痛,也为世界医学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
第四段:中医学对于现代医学的启示
中医学的理念和方法对于现代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中医学注重预防和调理,强调个体差异和整体观念,这与现代医学越来越重视健康管理和个体化医疗的趋势相吻合。同时,中医学强调环境与人的和谐关系,提倡适应自然和调整生活方式,这对于现代人们面对日益严重的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问题有着深远的意义。另外,中医学的.独特诊疗方法也为现代医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研究领域,如中医草药和针灸等疗法在现代医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第五段:结尾
综上所述,中医学作为我国传统的医学体系,具有独特的理念和方法,对于现代医学的发展和人们的健康有着深远的影响。通过学习和研究中医学,我深切体会到中医学对于人类的贡献,也更加坚信中医学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地位和发展潜力。希望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医学能够更好地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为人类的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学习中医的心得体会13
一、引言
在深入学习和实践中医护理学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博大精深。通过学习,我对中医护理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明白了它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我希望通过这篇心得体会,能够分享我对中医护理学的热爱和收获,并进一步推广这一重要的医学体系。
二、主题
中医护理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对生命和健康的深刻理解。它的核心理念——以人为本,平衡阴阳,强调预防为主,治疗为辅——让我深深体会到了中医护理学的独特之处。
三、我的目标
我希望通过深入学习和实践,将中医护理学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以此提高我的生活质量。同时,我也希望通过分享我的学习经历,激发更多人对中医护理学的兴趣和热情,一起为保护我们的健康尽一份力。
四、我的观点
我对中医护理学的看法是:它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瑰宝,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医护理学强调的是个体化治疗和整体观念,它把人体看作是一个与自然和社会环境密切相关的整体。这种理念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身体和健康,而且还可以指导我们如何保持和恢复健康。
五、我的思考和判断
经过深入学习和实践,我认为中医护理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的系统性和全面性。它不仅关注疾病的治疗,更关注疾病的预防和身体的保养。在我看来,这是一种非常科学的态度,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健康观念。
六、具体例子
在我自己的实践中,我尝试将中医护理学的理念应用到我日常的生活中。比如,我学会了根据季节变化调整饮食和作息,以适应自然的变化。当我感觉疲劳时,我会尝试通过针灸和按摩来放松身体,而不是立即求助于药物。我发现,通过这样的方式,我能够更好地理解我的身体,并且更好地照顾它。
七、结论
总的来说,学习中医护理学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健康和疾病的关系,也让我体验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我相信,通过学习和实践,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我们的身体和心灵,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我也希望我的经验和观点能够激发更多人对中医护理学的兴趣和热情,一起为保护我们的健康尽一份力。
学习中医的心得体会14
有人说:中医是宏观医学,西医是微观医学,中医他承载了中国人的智慧,中国的文化,中国的发展,并使我们可站在更高的角度观察人类的繁衍生息。
在跟李冬黎中医学习之前我一直觉得,中医是一位老人,左手拿着《本草纲目》,右手给人号脉,并能用毛笔写出药方的文人,他的疗效并不怀疑,可他的治愈时间确是我回避的主要原因。中药我只知道是用一些特殊的花草和特殊的昆虫动物所制成的汤剂,疗效好。中药治病,但口感不好,使我更多地选择西药片。经过长时间的学习,我知道了什么是中医、中药,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与疾病作斗争的智慧结晶,对于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其又是世界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世界医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迄今仍然为人类的医疗保健事业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国的中医中药经历数千年,通过历代无数医家的努力得以不断地丰富发展,从而逐渐形成其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他融入了我国古代用以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的宇宙观和方法论---阴阳五行。阴阳之间的关系极其复杂,但也有规律可循。阴阳即对立又是统一的整体,他始终处于此消彼长或此长彼消的不断运动变化状态,并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互为根基,且可相互转化。五行既木、火、土、金、水五种自然物质,它们相生相克也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 中医诊病则通过观察患者外在的局部的表现来推测内脏的变化,以确定病情,尽而就产生了四诊,望、闻、问、切四种诊察病情的基本方法。我国老中医之所以神奇,能治百病,就在于他结合中医的理论把四诊运用到了极至,如东汉的.华佗、张仲景,明代的李时珍,他们为中医、中药的发展完善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有了中医的理论,中医的诊断就得有中药的治疗。谈到中药,他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的药物,其所有的药物大多数源于我国天然产的,但也有源于外国的,还有少数化学药品。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水土、气候、日照、温差、湿度生物分布等生态环境各异,各地所产的同一种药材,其质量优势不一,可见中药材具有明显的地域性,这就有了“道地药材”。如四川的黄连、附子,东北的人参、五味子,甘肃的当归,湖南地黄,山东的阿胶,广西的肉桂等等。
近些年来,日本、韩国、加拿大等一些发达国家已把中药纳入其居民医疗保险体系中,欧美很多医药学家也将目光投向了植物制药,中医药在预防、养身、保健、康复等方面也显示出了其特有的优势,我相信中医药会像我国的经济发展一样引领世界。我会认真的跟李冬黎老中医学习,继续钻研刻苦学习中医药知识,掌握的更好更扎实。
学习中医的心得体会15
我是xxy医院中医科医生,这次参加了中医培训,感悟非常多,下面是我的心得体会:
中医学由于在形成的初期引入了当时最先进的哲学 思想——朴素唯物主义,并沿用至今,形成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核心,脏腑经络、气血津液、气机升降为主体,病因病机、治法方药为外壳的理论体系,具有灵活多变的思辨性和高度的整体概括能力。另外,许多人有这样的印象,患者和中医大夫之间的关系往往好于与西医大夫之间的关系,甚至亦医亦友。许多研究也证实,中医传统的诊疗模式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医患关系。传统中医具有许多区别于西方医学的特色,其理论形式反映出独特的人文属性。中医学以其强烈的人文属性成为最能反映医学与人文相结合的一种形式。
中医学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认识中医、了解中医、学习中医,必须先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儒家、道家、佛家文化,特别是道家思想,因为中医学“天人合一”的基本思维方法更接近道家祟尚自然的思想。中医学认为“形气相感,形神合一”,人的意识形态、意念活动对自身及周围事物产生影响。学习传统文化,体悟自然之道,正是为了修养心性,静心体悟自然之道、中医之理,以平静纯净心行医,方可能成为医德医术均上的好中医。
中医理论源于生活实践,在临床 教学中要多联系生活,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医理论。在病因病机教学中,可采取“取类比象”、“形象思维”的方法,结合日常生活,使学生更形象地理解风、寒、暑、湿、燥、火的致病特点。如风邪致病特点,风的性质“动”→风邪致病特点(阳邪、善行、数变、百病之先导)→临床表现(动摇不定、昏仆、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抽搐、震颤、拘挛、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等)。这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能使学生灵活掌握所学知识,举一反三。
总之,与西医学相比,中医学因其完整的理、法、方、药系统而形成自身独特的理论体系。教学中应让学生们认识到中国的传统文化,构建整体与辨证思维模式,强调理论联系实践,课堂上提高教学的.艺术性,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发散的、联系的、触类旁通的学习和思维方法,是提高中医学教学质量的最现实可行的思路,其中具体的、可行的教学方法还需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在西医院校,要使中医教学与西医教学有机结合,进而对学生的思维模式产生积极影响,为学生提供中西医结合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充分了解中西医学思维互补、方法互参的优势,促进我国医学的创新和发展。
【学习中医的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学习中医心得体会01-05
学习中医的心得体会03-14
学习中医心得体会06-05
学习中医的心得体会08-13
学习中医内科心得体会12-09
学习中医的心得11-21
学习中医心得05-22
中医美容学学习心得-中医美容学心得体会11-23
中医经典学习心得07-11
学习中医的心得范文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