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读后感

时间:2024-05-21 16:27:42 读书心得 我要投稿

《三国》读后感

  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国》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三国》读后感

《三国》读后感1

  读完厚厚的一本《三国演义》,不禁感叹历史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三国演义》为读者生动、活现地演义了一个历史故事,也让我从中读到了一些为人处世之道。先来说仁者刘玄德,虽然在三国中,刘备是势力最弱的一国,但是,他很仁慈,对百姓如同自家亲戚一般的关心,也很会用人,在桃园三结义和关羽、张飞成为义兄弟,后来又有赵云、马超、黄忠成为大将,还有诸葛亮、姜维等人支持,所以刘备占尽了“人和”。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刘备很会用人,我对刘备的重视人才的'、对百姓无微不至的关心感到佩服。和刘备相反,曹操这个人是唯我独尊,我“想干吗就干吗”的人,曹操一生都是十分大胆的人,也是十分奸诈的,所以人们叫他“奸雄”。他还误杀了吕伯奢的家人,知错还不改,还要继续杀了吕伯奢,如此的无情无义。曹操后来还说了那句话耐人寻味:“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陈宫听后觉得他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人就离他而去了。我觉得曹操这样是十分坏的,这样的人是会别人骂他遗臭万年的!所以不能向曹操这样“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接下来是孙权,吴国的孙权占据长江以南地区。孙权手下虽然没有一流的谋士,但是文有张绍、鲁肃、陆逊等,武有周瑜、黄盖、甘宁等,再加上有长江天险,可谓是占尽“地利”。孙权也是极为会用人的人,曾经用陆逊,火烧了刘备800多公里的连营也是以为不容觑视的。孙权懂得运用兵法中的“地”就是地势用天险来制胜,所以孙权也是值得学习的。读了《三国演义》后我从中知道,要用自己的优势来取胜,或者用敌人的缺点来取胜。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各具其态,各有长处短处。总的来说,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都值得我学习。

《三国》读后感2

  《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家喻户晓。作者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书中最著名的故事有空城计。草船借箭。赤壁之战。机智过人的诸葛亮。妒贤忌能的周瑜。爱民如子的刘备和疑心重重的曹操。这些角色都深入人心

  诸葛亮足智多谋一声为蜀国鞠躬尽瘁。为了蜀国立下汗马功劳。可惜汉室的刘禅。昏庸无能。葬送了蜀国。吕布以勇猛。好战著称吕布以以敌百。曾大破张飞。我最敬佩的`就是吕布。他那和蔼可亲的性格。无论在打仗时有多么的危险他也能把老百姓的安危放在第一位我们应该多学习刘备学习他的精神。不会的不懂得都要认真学习。。

  关于。三国的蜀国五虎上将之首。他以忠义著称。对主公刘备忠心耿耿尽心尽力。即便身在敌营。自己也不该初衷。一心向着蜀国。大家也应该多学习关于的忠义精神。对朋友对家人。都不撒谎。不欺骗。做一个讲信用的人。

  说了这些,我们应该多去思考和学习。三国中的各种人物的性格特点。古人尚能做的事我们定会做到。还有古人聪明才智。机智过人。和为了国家可以牺牲自己的精神都值得我们大家去学习。不管是做人还是做事情。我都要去学习。

《三国》读后感3

  《三国演义》中的情节繁多,节节都很精彩,引人入胜。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空城退敌了。诸葛亮因错用马谡而失掉战略要地——街亭,无奈之下只得退守西城。

  司马懿乘势引大军15万向西城涌来。这时诸葛亮正与众议事,探子前来禀报,众人听后大惊失色。西城内军士不足三千,这如何是好?诸葛亮却并不慌张,他让人藏起所有旌旗,把城门打开,门口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扫地。自己在城上坐下带两名书童,悠然自得的弹着琴。司马懿再三思索,担心城中有埋伏,最终让军队撤退了。诸葛亮用自己的聪明机智和过人胆识吓退了司马懿,真叫人佩服。

《三国》读后感4

  有一段历史随着时光荏苒却更加辉煌,有一段传奇虽然流着鲜血却令人神往。三国,忠义的花房,智慧的院廊。品三国,一品是英雄豪壮,二品是孤独凄凉,三品是超然物外借古忧今。总是不愿写三国随想,因为每每触及那一段岁月,永远怀着模糊朦胧暗淡的思绪,我不懂那个时代,那方人情,那段时光。

  三国,幼年时爱刘备,爱他忠义,敬他仁德,既胸怀大志,又善施仁义于天下。曹操煮酒论英雄就曾有言,观世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刘备本不足道哉,一个没落的皇族后裔,困窘成织席贩履之辈,然乱世则必出英雄。无疑刘备是幸运的.。在稍长后在看三国,却觉得刘备有些阴险,有些假仁假义,也许这是帝王的通病吧,都或多或少有些刚愎自用,都想施展宏图于苍穹。

  英雄,何为英雄?历史从不缺英雄。然而三国却是一个很特殊的一段历史。特殊的人,特殊的时势,特殊的年代。总有人说曹操是奸雄,我却爱曹操,不仅他文采超群,他的胸怀又岂是刘备能比?且曹操不拘世俗的远见,在当世又有几个人可以做到?愚忠,在中国的官场文化里似乎成了一种习惯。诸葛如此,荀彧亦如此。

  在三国里,最令人揪心的莫过于荀彧,他死都没有搞明白自己究竟是汉臣还是魏臣。荀彧,无疑曹操首席谋臣与功臣,若没有荀彧在后方给曹操提供强大的援助,曹操又岂能成就大业,官渡之战也许不会成功,曹操也不会有统一北方的清晰蓝图,更不会有钟繇、荀攸、陈群、杜袭、郭嘉这样的人才。在最后也许他也怀疑是自己葬送了汉家天下。然而就是因为有太多这样的人,三国才有了血有了肉,有了质感,有了光芒。

  很多人看三国,热衷于三国前期,三足鼎立之前,因为都是群雄争霸,大放光彩,而后期充满悲凉,有谁愿意看麦城关羽的死,火烧刘备的营,献帝的被逼禅位,也许有那么一点光芒就是姜维的忠义,可一切最后都三分归晋。

  看完三国,习惯了断章取义,因为我们爱英雄,也许有人爱刘备,有人爱孙权,有人爱曹操,有人爱袁绍,,,,,因为我们都在他们身上看到了影子。

  我独爱曹操,爱他文采,惜他韬略,敬他气概,临江渚之上,叹息星汉,包络尘宇。操一生,戎马生涯,爱才惜才,施宏图于天下,秉忠贞于天地,不名利,不自傲,虽其多疑,然终究一代英豪,文豪。

《三国》读后感5

  大家都知道在三国纷争的背景下,刘备代表了蜀国,曹操代表了魏国以及孙权代表了吴国,他们展开了三国鼎立,三方角逐的场面。在历史上,人们都有“拥刘反曹”的倾向,这一倾向导致了后来刘备胜利为王的结果,我在想,为什么人们要“拥刘反曹”呢?在我看来三方争霸,各自都有优劣,都应该有公平的机会去争霸,应该体现当今的奥运精神:公平、公正、公开。可是人们却单一的`“拥刘反曹”。我认为曹操和刘备他们各自有各自的优点,对于评价任何一个人,即使是他们天差地别,也应从好与环,优缺点去考虑。正如曹操亲帅大军征战,为争取民心,下令军队沿途不得践踏百姓的庄稼,违者格杀勿论。可偏偏就是曹操自己的坐骑受惊吓后进了老百姓的田地,他虽经众将苦劝没有取下自己头,但也割下了自己的头发以示惩罚,中国古代,视发如首,把头发割掉,在当时已算是一种不轻的刑罚,曹操能割发,以示自刑,体现出他纪律严明和体裇百姓所以说人是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的。所以说人们都是有自己的优点,评价一个人应全面评价。

《三国》读后感6

  书者,述也,以载道,以寄情,以解惑,以明智。读《三国》,可载道,可明智。

  明朝虽驱逐胡元,把中国恢复过来。然而元末明初之际,用兵颇甚,不免有人感叹民生之凋蔽,于是平地一声炮响,出现了《三国志通俗演义》。《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105年的历史。这之间战争极多,场面也是极磅礴的。英雄人物,更是不胜枚举。所以要写感悟的话,怕是一辈子也写不完。故趁此舞象之年,权且寄下一篇感悟,及弱冠,可供咨嗟。

  《三国》全书大可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分归晋”五大部分。其高潮部分,即“群雄逐鹿”“三国鼎立”最为精彩。”群雄逐鹿奠定了日后三分天下的最初基础:董卓死后,中原大乱。军阀混战之中,青州黄巾又起,曹操前往征讨,势力再次扩大。并趁李傕、郭汜内讧,劫献帝至武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孙策也借来袁术之兵,奠定吴国基业。刘备本占了徐州,但吕布却趁刘备与袁术相争之际,袭了徐州,刘备暂居小沛,不久又和曹操合兵,攻杀吕布。可谓“四方盗贼如蚁聚,六合奸雄皆鹰扬”。这一段,是要你知道用人,善用人,方可成事。下一段就更精彩了:关羽一路,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关羽一生是极重情义的'。当初与曹操在土山三约,第三约最使曹操头疼。果然,斩颜良、诛文丑之后,听刘备在彼,便“马骑赤兔行千里,刀偃青龙出五关”。关云长自幼熟读《春秋》,只是性格上有些自负。这为他后来败走麦城,痛失荆州埋下伏笔。

  再说刘备,《三国演义》将刘备描绘成忠义仁德之士,观其正史,实则不然。不过通俗小说,本就七分实、三分虚。鲁肃本非老实懦弱之人,周瑜也非忌贤妒才之辈。刘备前半生漂泊孤苦,谋士中竟无一人可指望者,实在是到跃马檀溪之后,得水镜先生之言,闻卧龙凤雏之说,才明白自己实无一智人。明日便得单福,即徐庶徐元直,颇为得力,但不久被曹操赚取。不过,刘备确实礼贤下士,如若不信,且看他对徐庶临别言曰:“先生既去,刘备亦将远遁山林矣。”送了一程,又送一程;又要尽伐阻其望元直之树木。其礼贤下士,可见一斑。所以才有后来“南阳三顾情何深,卧龙一见分寰宇”。

  诸葛既出,《三国》的气象为之一新。孔明不愧为治世之全才,先在博望坡初用兵,后又火烧新野。自赤壁战后,辅佐刘备,竟成大业。司马徽言他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斯是矣。可惜先主不听孔明之言,执意进寇东吴,被陆逊火烧连营八百里,败退回白帝城,郁郁而终。诸葛亮镇守西川,内修政治,把个益州治得事事妥帖。所以能以一州之地,先平南方之乱,次出师北伐,和中国相抗衡。当初诸葛亮将出草庐之时,便有归隐之心。但“只因先主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真乃千秋万代之典范。

  诸葛亮说曹操“名托汉相,实为汉贼”,我看倒冤枉了他。曹操本就怀着匡汉兴刘的愿望进仕,历经四朝,可时汉帝多柔弱,乃后汉之“阿斗”也。汉末军事家,首推孟德,于是荡平北方,纵横天下三十余年,平黄巾、战官渡、灭袁绍、诛吕布、征乌桓、定凉州。位极人臣却不思篡汉,只道:“若天命在孤,孤可为周文王也。”。曹氏多才,自不必说,似“建安风骨”何如?其《观沧海》、《短歌行》等至今仍脍炙人口。《三国志》中也称他“治世之能臣,乱世之英雄”。死后,后人有《邺中歌》一篇叹曹操:邺则邺城水漳水,定有异人从此起,

  雄谋韵事与文心,君臣兄弟而父子;英雄未有俗胸中,出没岂随人眼底?功首罪魁非两人,遗臭流芳本一身;文章有神霸有气,岂能苟尔化为群?横流筑台距太行,气与理势相低昂;安有斯人不作逆,小不为霸大不王?霸王降作儿女鸣,无可奈何中不平;向帐明知非有益,分香未可谓无情。呜呼——古人作事无巨细,寂寞豪华皆有意;书生轻议冢中人,冢中笑尔书生气!然而汉朝人也有汉朝人的好处。因其去古近,所以有封建时代之士,一种慷慨之风。和后世的人,唯利是视,全都化成汉人所谓商贾者不同。汉代之士,让爵让产的极多,这便是封建时代,轻财仗义的美德。至于武士,尤有慷慨殉国之风,当时不论南北人民,都有尚武的习气。我们观于三国的往事,真不能不神往了。

《三国》读后感7

  假期里我读完了原版《三国演义》,这部罗贯中笔下的三国取材于东汉末年和魏、蜀、吴三国的历史,从黄巾起义一直讲到三国归晋,历史再现,精彩纷呈。

  翻开书本,首先展现给我的是一幅三国时期的手绘地图,全是繁体字的地图上清楚地标志着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的地区,把我带到了那战火纷飞的'年代。

  故事讲了黄巾起义后宦官执政,何进等人为灭宦官将董卓引入京城,造成了董卓乱政,董卓用一匹赤兔宝马换来了当世勇将——吕布,势力也越来越大,董卓的暴政引来了官僚豪强的不满。曹操刺董卓失败后,以袁绍为盟主的十八路诸侯会盟。桃园三结义的刘备、关羽、张飞也来会盟,意诛董卓,因而有了关羽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的传说。然而十八路诸侯人心不齐,他们以讨董卓为名义,先后割据一方,并不能共赴大业。王允设连环计杀死董卓。后来曹操渐渐独霸中原,孙权独霸江东。刘备三顾茅庐得到了足智多谋的孔明后“如鱼得水”,后来又得到了庞统,占据益州之后,形成了曹操、刘备、孙权三足鼎立之势。但关羽大意失荆州之后,刘备自作主张的彝陵之战大败,使蜀国元气大伤,诸葛亮六出祁山也未能完成大业。后来昏庸无能的刘禅导致蜀国渐渐变弱,司马家族篡魏后创立了晋王朝灭蜀国、吴国,最终统一了全国。

  书中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性格鲜明惟妙惟肖的人物刻画,深深地吸引了我,《三国演义》读完后再读会有不同的收获。

《三国》读后感8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四大之一,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到晋朝统一期间的一系列故事。书中淋漓尽致的描写了一系列人物,一代枭雄曹操,天下奇才诸葛亮,猛将张飞,庸主汉献帝、刘禅等。在这些人物中我最喜欢的是关公。

  关公人称“美髯公”,他相貌堂堂,威风凛凛。书中描写为: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唇若涂脂,手提青龙偃月刀,胯下千里追风赤兔马。我最欣赏的是关公的忠义和勇气。

  关公为人忠义,知恩图报。自从刘备、关羽和张飞桃园三结义后,他一直未兄长刘备光复汉室的理想而奋斗,从不背叛。即使在曹营深得曹操厚待也是矢志不渝,留下了“身在曹营心在汉”的美谈。在赤壁之战中他不惜违背军令状,放走曹操以报当年不杀之恩。

  关羽勇气十足,意志坚定。“千里走单骑,过五关、崭六将”中他为了保护刘备的两位夫人,一路拼杀,无人可档。“单刀赴会”中他只身入敌境,无人敢言。“刮骨疗伤”中华佗为他刮骨疗伤,他居然还在和马良下棋。真是令人心生敬畏。

  但是关公这个人也有他致命的缺点,那就是骄傲自大。他在荆州大战中,把江陵、南郡、公安这些后方重镇以及供应军需的重任交给素来有隙的糜芳和傅士仁,又不听马良的建议倾巢而出,最后败走麦城,凄惨结出了一生。

  我们读古代著作要“取其精华,去其糟泊”。我要学习关公的忠义和勇气。努力学习,善待身边的'父母,师长和朋友。在生活中不惧困难,有应对困难的勇气和决心。我也要以关公的骄傲自大引以为戒,在平常的生活和学习中虚心谨慎,为实现自己的理想不断奋斗。

《三国》读后感9

  在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中,被公认价值最高的当属《红楼梦》,而其次便为《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相对于《红楼梦》,《三国》的主线故事是直接从历史中拿过来的。因而,我一开始就是把它当作历史来读的,其中所展现的跨越近百年的纵横长卷,所描绘的大大小小惊心动魄的经典战事,所刻画的从乱世中大步走出的叱咤风云的一个个英雄人物,无不显出这是一页气势恢宏、深沉顿措的伟大篇章。读史使人明智。这就是历史的魅力所在。而书中虽有几处诸如七星坛上孔明借东风,八卦石阵拦陆逊,关公显圣等奇谲鬼怪之事,以及诸多与史实不相符之处,似乎如几团黑雾迷惑了我们的双眼,但这或是一种文学的夸张渲染,或是封建迷信、民间传闻的谬误,前者可算作作者的创新之举,而对于后者,则无需苛求古人了。所以,总的来说,《三国演义》的确隆重奉上了这一首生动又不失深刻的宏伟史诗。

  《三国演义》是一部大气的文学作品。《红楼梦》的描绘大都细致入微,其意境凄婉而浓稠,是一针一线细细地、辛苦地缝出的丝衣,既所谓“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三国》则不同,它描写的.是战争,是大场面,是滚滚长江的气派,则必要有一种掌控全局的视野,眼观四路,耳听八方,才能绘出一场场紧张,激烈,惊险的战场画卷和战场内外各人物的矛盾关系的纷繁复杂,奇智巧谋的千变万化,个性品质的丰富多彩,由此怡然升腾出一种昂扬的格调,这与《红楼》是大相径庭的。值得一提的是它精密严谨的结构和鲜明连贯的脉络,能将这样一个时间跨度大,空间转变快,人物众多,事件错综的乱世风云如此鲜明地呈现在纸上已实属不易,这得益于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博学多才,经天纬地。我再次读《三国》时便对其精彩的叙事手段啧啧赞叹,就像一份意义非凡的礼品,一曲余音绕梁的壮歌。这便是文学的魅力。

  《三国演义》是多部人物传记的合辑。相信不论是谁,看三国必看三国中的人,品三国必品三国中的“神”。为什么?因为这或许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留给现代人最丰厚的财富,也是这本书艺术价值的最重要体现(至于罗在当时著这部书目的这里暂且不论)。作者对于这些人物的刻画方法是多样的,正面的,侧面的,虚的,实的等等等等,尤为突出的是夸张与对比衬托,将人物的个性、特性一股脑地全抛出来了,倏然都变成了一个个艺术典型。刻画得最全的还是所谓“三绝”,即大家都熟悉的诸葛亮

《三国》读后感10

  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四大名著各有着令人赞不绝口的特色;各有着吸引人的魅力;各有着使“大脑”受益匪浅的知识,但我还是着迷于那风靡中小学生的《三国演义》!读起它来会感到惊心动魄、荡气回肠、感人肺腑!

  这本书分别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将近一百年蜀汉、曹魏、东吴三国争夺天下的历史风云。它不仅纪录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还反映了三国社会间互相矛盾引起战争的.严重,概括了三国期间的历史巨变,三国时期。虽然民不聊生,却趣事连连;虽然连年战乱,却英雄辈出,涌现出了一批咤叱战场风云的各种英雄人物!有赵云、刘备、姜维等等,其中我最喜欢的还是那足智多谋的卧龙诸葛亮!

  诸葛亮一生的作为说也说不尽,道也道不完。书中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数他草船借箭了——话说那次周瑜计划的“蒋干盗书”事件看起来似乎天衣无缝,但还是被诸葛亮的法眼给识破了,所以周瑜一直怀恨在心,就想方设法要把他除掉。

  直到有一天,周瑜把诸葛亮找来,要他为即将逼近的水军大战造出十万支箭,必须十天之内造完。诸葛亮却主动请缨”:水军大战已成燃眉之急,十天之时太多,这样吧,三天之内造完,不然以军令处置!“要说三天造完十万支弓箭,可是比登天还要难上加难呢!诸葛亮定是胸有成竹,可诸葛亮前两天竟毫无作为。直到第三天,他只向鲁肃要了二十艘木船,上面扎满了稻草人。待到午时,江上竟云雾缭绕,只听诸葛亮乘着船,来到曹营擂起了战鼓。曹军以为是敌军来犯,但却因为有雾看不见,只好往江上纷纷射箭,结果都射到了稻草人身上…………诸葛亮满载而归!他用自己过人的才智化险为夷,让周瑜刮目相看!怎么样?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可真让人震惊呢!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我们应该学习诸葛亮树立的远大志向与他那机智过人的思维!

《三国》读后感11

  我是一个书呆子,整天没事就喜欢钻进“书海”里去看书。我特别喜欢读名著。所以这个暑假,妈妈去图书馆给我借了一本《三国演义》。我翻开书迫不及待地看起来,看完了第一章“桃园三结义”,我就被书中精彩的内容吸引住了,恨不得一口气把它读完。我用了四天的时间,把这本书读完了。“三顾茅庐”、“空城计”、“草船借箭”等精彩故事整日萦绕在脑海中。

  书中人物众多,我喜欢以德服人的刘备。刘备虽然在机权干略上略有不足,但是却有着高尚的道德情操,曾以此感化了刺杀他的`刺客。刘备临死前还以此来教育他的儿子刘禅。“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於人”,刘备这一点真令人佩服。我现在经常用“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来告诫自己。

  我最佩服诸葛亮。他是智慧的化身,善用火攻战术,唱了一出空城计,未伤一兵一卒,就让司马懿引兵退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他鞠躬报国的精神体现。他忠心辅助刘备,让刘备的蜀国与曹操的魏国、孙权的东吴成三足鼎立之势。刘备临终托孤,可惜诸葛亮这次遇上的是乐不思蜀的刘禅。刘禅轻信流言,怀疑诸葛亮想谋权篡位,诸葛亮在汉中死后,刘禅下诏朝议,不容许朝中官员奔丧,也不容许各地为诸葛亮立庙祭祀,建纪念馆。“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的这首《蜀相》道尽了诸葛亮的辛酸。

  英国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三国演义》是根据史书《三国志》改编的,读《三国演义》如同读史书,让我更聪慧。我爱《三国演义》。

《三国》读后感12

  “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分久必分……”今天,我想推荐一本好书。是的,它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最早的章回体小说《三国演义》。不过,我今天推荐的不是普通人的白话文版《三国演义》,而是岳麓书社的文言文版《三国演义》。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东汉末年朝廷腐败的`故事,因此出现了许多分裂的力量,其中最强大的是北魏、东吴、西蜀,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最后,随着战争和力量的增长,三国统一的故事。这本书让我厌倦了阅读,首先是因为这本书中的人物非常独特:在官渡战争中,你可以看到雄心勃勃的曹操和傲慢的袁绍;在赤壁战争中,你可以看到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和狭隘的周瑜;在长坂坡战争中,你可以看到英勇杀敌的赵云和凶猛的张飞;在濮阳战争中,你可以看到吕布和六名英勇战斗;在夷陵战争中,你可以看到后悔的刘备和勇敢而足智多谋的鲁迅......所有这些角色都非常不同。即使把书放在一边,这些角色仍然让我担心和难忘。

  如果只有人物个性非常鲜明,不足以让我这么喜欢,它的语言也非常美丽生动,只是描述人物的外表有一大串:刘备是“耳垂肩,手过膝,眼睛可以照顾耳朵,脸像玉,嘴唇像脂肪”;曹操是“七尺长,细眼长胡子”;孙权是“生得方颐大口,碧眼紫胡子”;诸葛亮是“八尺长,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穿鹤斗,飘飘然有神仙的概念”;司马懿是“鹰视狼步,眼能自顾其背”;周瑜是“资质风流,仪态秀丽”;关羽是“九尺长,胡须二尺长,面如重枣,唇如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端庄”;鲁迅是“八尺长,面如美玉,体如凝酥”;张辽是“面如紫玉,眼若朗星”;吕布是“身高七尺开外,细腰扎背,双肩抱拢,面像傅粉,剑眉融入天空,插入女仆,一双英俊的眼睛,鼻子像玉柱,嘴像丹朱,大耳朵”。这些文言文,简单而有意义,让一个人想象,书中的人物有自己的外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读完之后,仿佛他们出现在你面前,活灵活现。

  最后,它的情节也很精彩。连环计、苦肉计、美人计、诈降计、空城计、三气周瑜、七擒孟获......这些故事在妇女和儿童中都是众所周知的,非常经典。那么,听了我的介绍,你准备搬家了吗?和我一起拿起《三国演义》,去读经典吧!

《三国》读后感13

  《三国演义》是我最喜欢的一套书,百看不厌里头有道理,还有些感受。

  在《三国演义》中,人物都有性格,有的奸诈无比,有的为人宽厚,有的智勇双全,有的.有勇无谋,有的……性格决定他们的霸业,如:吕布有勇无谋反复无常,英雄气短,儿女情长,所以为人所憎。最后被曹操打败;袁绍统治冀、青、幽、并四州,精兵70万与曹家7万交火,但曹操烧乌巢,收大将张邰、高览,将袁军杀得只剩四五万人,曹操收了无数军兵,人马多达83万,诈称百万,势力大有增长。

  《三国演义》中不仅有故事以及人物性格,还有许多从人物身上得出的道理:关云长大意失荆州告诉我们不可骄傲;袁绍大败于官渡告诉我们不可轻率;马超大败于潼关告诉我们不可心急,曹操曾割须弃袍于潼关,但他说:“大丈夫能屈能伸。”告诉我们必须忍住眼前的不利与不快,成功才可以到来。

  看《三国演义》对我们十分有好处吧,希望大家也能都来看一看这部历史巨作。

《三国》读后感14

  三国大概是中国最被广泛了解和讨论的题材了,解读三国的书籍也是层出不穷,代代都有。

  单说普及类的书籍大多数是按照时间顺序将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做以解读,或者讨论人物关系,或者研究事件走向、历史规律,或者借机抒怀感怀等等。而我所要先容的这本《细说三国》则是从另一个角度出发的。

  《细说三国》的体材跟《三国志》类似,是将一个个人物拿出来,梳理其生平。

  得益于此,读者能从三国繁杂错综的人物关系、历史事件中解脱出来,对这段历史有一个较为清楚的直观熟悉。但长处也是缺点,凸起了个人的生平脉络的同时,对复杂事件的走向、人物关系的发铺的描写就相对薄弱了一些。这是一个特点。

  其次,本书的作者黎冬方被称为“现代讲史第一人”,民国时由于物价飞涨,所以他靠讲史补贴家用,据他在前言中讲到,讲史效果很好、很卖座,有点类似于现在的百家讲坛。这本书就是他讲三国史时的大纲,所以这本书在语言上可以说是相称好读,而且作者所持的立场也是比较中正的,符合主流的印象。

  虽说是迎合观众的作品,但作者的立场仍是比较严谨的,书中所讲都是有史料的依据,几乎没有什么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同样的,这也意味着,这本书没有什么推陈出新的观点,也没有什么探幽进微的新发现,只是将史料梳理、综合一遍,所以也就只能当本闲书来望。

  然后呢,书里详细的故事情节大家应该比较认识,我就不详细分享了,和大家分享书中的一段话。

  历史的特性之一,就是它的“不可深考性”。没有一件历史的事实,曾经留下了全部的史料;在留下的局部或零碎的史料中,又每每因为来源不一而相互抵牾;再加上传写史料与传说史话的人,天然而然地加油添醋或张冠李戴,于是当年的'真相就越传越失真、越恍惚,甚至越来越胡扯、越倒置。……然而历史这门学问,虽则有扑风捉影之嫌,却不可废。先民过往的经验,我们总不能不参考,总不能不研究。“旧事不忘,后事之师。”要紧的是,研究之时,在方法上不可不严谨。

  这一段是作者的历史观,基本上也是被大家认可的历史观,这也是历史吸引我的原因之一。历史具有确定性,同时也有不确定性。那些白纸黑字、斑驳文物就明明白白的在那里存在着,确定无疑的代表着一段岁月、一个故事,但同时更多的细节被史料遗落了,这就给我们后来者留下了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种哈姆雷特,一千个读者也有一千种历史,只要论据充分、论证有理,我们可以从各种各样的角度往诠释一个对象。我们会越发的趋近一种解释,但我们永遥到达不了真相。

《三国》读后感15

  《四大名著》,一个大家再也熟悉不过的词,其中有《水浒传》、《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其中,《三国演义》是最吸引我的一本书,因为它的内容十分丰富。从这本书里,我认识了许多人物,如:足智多谋的诸葛亮,骁勇善战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一心为国的刘备,一身是胆的赵子龙,心狠手辣的'曹操……

  其中我最喜欢诸葛亮草船借箭,刘玄德三顾茅庐,这几个故事。草船借箭主要讲了:周瑜叫文武百官前来商议作战,他还叫上了诸葛亮,诸葛亮说:“水上交战,最需要弓箭。”周瑜让诸葛亮十天内造出10万支箭,并且不许让士兵给他材料,诸葛亮说只要三天,因为他知道三天后有大雾,能派上用场。那天,他把十二只船用绳子连在了一起,两边插上了稻草人,让士兵在船上呐喊,然后架着草船,开到了曹操的营寨,曹兵立刻放箭,可是,全射在了稻草人的身上。这时,太阳出来了,曹操才发现中计了。

  三顾茅庐主要讲了:刘备前两次拜访诸葛亮,但是都没有成功,这次,他第三次拜访诸葛亮。他们走到诸葛亮的家,童子告诉刘备:“诸葛先生正在草堂午睡。”刘备自己等在草堂门口,过了半晌,又过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醒来,刘备走进草堂,与诸葛亮商量了各种战略,刘备茅塞顿开,对关羽,张飞说:“我得到诸葛先生,简直是如鱼得水啊!”

  诸葛亮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三气周瑜,智取汉中,七擒孟获,建木牛流马,最后病逝五丈原,人们一直以“鞠躬尽瘁,死而不已”来形容他,可见,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啊!

【《三国》读后感】相关文章:

三国演义的最新读后感 《 三国演义》读后感11-13

《三国》读后感01-09

三国读后感05-11

三国读后感11-26

《三国》读后感12-05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读后感范文 读三国演义书的读后感11-12

品三国读后感11-23

《品三国》读后感05-20

三国读后感范文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