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西山的文章
南宋绍兴三十年,武昌西山乌云密布,烽烟四起。
此时,刚刚迁都开封的金兵统帅完颜亮,正集中20万狼虎之师分三路向长江驱进。面对大兵压境,江淮士民纷纷渡江南下,蜂拥流入武昌城。摇摇欲堕的武昌城正深深陷入战争的恐慌之中。
就在这时,一个身着青衫肩背包袱的年青人走进了武昌县衙,他就是受命于危难之际的武昌新县令薛季宣。这位年仅二十八岁的文弱书生,刚刚走进县衙便立即召集准备南逃的士民,大声宣布:''你们的家就是我的家,在此危急时刻,我要与你们一起与金兵抗战到底。''说完他就带领官兵登上西山,侦察敌情,排兵布阵。薛季宣''三分其众,更壁县下。二总首帅轻舟守安乐口、白鹿矶。且乞师于汪公,得甲三百,楼船十艘,气声张甚。''在他的感召下,武昌士民群情矜奋,自发组织抗金队伍,在西山遍插旌旗,在沿江修筑工事,誓与武昌共存亡。一路南下的金兵来到江北黄州,望见江南的武昌城旌旗招展,戒备森严,不禁望而生畏,悄然退兵。这次化险为夷的战事,让武昌士民对薛季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实,薛季宣不仅是一个能干的'县令,更是一位卓尔不凡的学者。他出身于永嘉[今浙江温州]一个官僚地主家庭,其父薛徽言在朝中反对秦桧向金求和,被秦桧气郁而死。年仅六岁的薛季宣从此随同伯父薛弼四处飘泊。十七岁时薛弼去世,薛季宣又随岳父荆湖南路安抚使孙汝翼,往来于湖湘。在此期间,他从袁溉求学,自六经,百氏,下至博弈、小数、方术、兵书,无所不学。深厚的学术功底,加上官场的历练,使他很早便开始思考社会,思考人生。他在武昌县令的三年时间,文思泉涌,写下20余篇影响深远的文章和80多首诗歌,并形成他在哲学上创立永嘉事功学派的先驱地位。
薛季宣住在西山脚下的武昌县衙,从政之余,主要是研究哲学和从事写作。在这里,他先后写下[[鄂墟赋]]、[[吴墟 赋]]、[[松风阁记]]、[[寒溪堂记]]等大量既有思想性又有文史价值的散文。今天,透过他的诗文,我们还能隐约地看到他时时趟寒溪、上西山的背影。
薛季宣经常活动的地方是西山下的寒溪堂。寒溪堂是武昌县衙迎送官吏的重要场所,他曾在[[雪中送客寒溪堂]]一诗中写道;''前年送客寒溪堂,桃李璀璨寒生光。今年送客寒溪道,满望六花形欲槁。前岁今年时不同,同为送客寒光中。寒光山积都相似,谁信冬春长有此。广寒宫殿不胜寒,世界琼瑶无乃是。如何名此作寒溪,炎天风色镇凄凄。不缘送客不易到,送客情怀将何为?君不见瑶池高宴非不奇,穆王犹自赋吾归。''在那个多事之秋的年代,薛季宣常常奔波于寒溪堂与县衙之间。每日的迎来送往,让他不胜其烦,以致后来他在[[告归郡不得请,倦于将迎之劳]]一诗中感叹:"闲居百不忧,何事武昌游?旦旦三江口,时时十里头。个中都是妄,此外竟何求?生被浮名累,将迎卒末休。''
在繁剧的政务中,真正让薛季宣放飞心情的地方,就是到西山野步。为此,薛季宣三年中仅咏叹西山的诗文达30多篇。他曾在[[西山野步]]诗中表达了他对西山的痴迷:"西山旦驱马,踏破苍崖翠。寒泉涨新绿,决决鸣环佩。上有吴郊峙,九曲羊肠细。筑阁听松风,缥渺江无际。野僧喜客来,一见心已醉、、、''
薛季宣在任武昌县令期间,先后在西山一带修建胜亭、诚台、弦歌堂、正己堂、艮止亭等名胜,今虽不复存在,但我们仍可从他的诗文中,一睹昔日西山胜景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