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读”、“想”、“做”的文章

时间:2020-10-17 10:51:42 文章 我要投稿

让学生“读”、“想”、“做”的文章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数学》教材已经使用四年多了(与它衔接的高中新教材也于今年在我省开始试用),让学生“读”、“想”、“做”。新教材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知识内容的编排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这些改革正是顺应了当前中小学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大趋势,有利于教师教育思想的转变,为教师日常教学活动中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依据。

让学生“读”、“想”、“做”的文章

  新教材增设了“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等内容,结合教学内容辅以一些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知识。这些内容和知识具有可读性、趣味性、实用性及组织教学的可操作性等鲜明特点。如果从“应试教育”的观念看,许多老师可能会认为这些内容仅仅是教材的附加,与考试关系不大,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把它们“束之高阁”或轻描淡写地布置学生去“读”、去“想”、去“做”。我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新教材的这一特色,切实安排时间指导学生“读”、“想”、“做”,并有机地把“读”、“想”、“做”与教学内容的引进、延伸、应用等结合起来,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积极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而使学生真正喜欢数学,不断提高数学素质的有效途径。

  数学被认为是抽象的学科,容易使部分学生“怕学”、“厌学”。但是正如教学大纲中指出的那样,“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造合适的情景,使抽象问题形象化、具体化,帮助学生产生兴趣,学生是会喜欢数学、接受“抽象”的,教育论文《让学生“读”、“想”、“做”》。新教材的“读一读”里安排了一些与数学内容相关的实际问题,既可以扩大知识面,有利于因材施教,又增强了教材的实用性。例如“谈谈储蓄的利息”就是来源于社会生活的实际问题,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并作一些简单的计息演算,就能加深学生的印象,使他们感性地认识到学习数学的好处,提高学习兴趣。又如为配合学生阅读“用不规则的四边形边角余料来铺地板,可以不留空隙”,我收集并剪贴了一些建筑装潢的地板图案及一些工艺美术品的图案,用以激发兴趣,发动学生自己动手用硬纸片剪一些全等的任意四边形,并在课桌面上拼一拼,通过实践活动验证教材中的结论,进而让学生想一想:用一些不等边的全等三角形可不可以铺成无空隙的地板?在阅读“黄金分割”知识时,我列举了一些日常生活中及建筑设计等方面应用黄金分割的例子,如拍照时,常把主要景物摄于接近画面的黄金分割处;长宽较为协调、悦目的长方形是长宽成黄金分割的比例(书面、窗子);科学研究中的优选法……。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新教材中这样一些内容详实、趣味性强的知识,既体现了教学大纲中要求“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和生产的实际,包括商品经济的实际中去”的精神,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感到数学虽“抽象”也“实在”,有利于克服“怕学”和“厌学”情绪。

  “做一做”是新教材中安排的既适合青少年心理特征又具可操作性的内容,增强了教材的弹性。多年来,由于“应试教育”的桎梏,学生学得苦,教师也教得苦,到头来学生只会依样画葫芦地解题,而动手制作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却相当低下,更谈不上开动脑筋发挥创造性,严重地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充分使用新教材中“做一做”的内容,指导学生利用硬纸、木条、铁丝等材料,制作一些简易的几何模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体现了教学大纲的要求:“能够由简单的实物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形状。”例如,我通过让学生用同样长的铁丝分别弯制成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和圆,然后引导大家观察、比较、判断:哪一种形状的图形面积最大?这样的“做一做”活动,学生兴趣很浓,既培养了学生对实物与图形的认识能力,又触及到生活和生产实际中如何在材料一定的条件下提高材料的利用效率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