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读《人生》的文章

时间:2020-10-08 08:40:00 文章 我要投稿

浅读《人生》的文章

  这是我第六次温读《人生》,每一次总是让人双眸潮湿,每一次对那句话都会有更深的领悟---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当人年轻的时候。

  读人生,让我对未来的未知充满了恐惧,同时又有一种希冀,所以对于现状有一种淡然,就像生活中我们都知道有一种选择都有着它内定的规律,或尊于现实,或尊于心灵,所以每一次选择都需要我们坚定地走下去,每一次的选择都是一条人生路。纵观《人生》全书,它以改革时期那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时空背景,叙述了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土地,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这样人生变化过程。作者选取了高加林一生中年少时的一年时间为题材开展。高加林同农村姑娘巧珍惜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构成故事发展的矛盾,也正体现了那种艰难选择的悲剧,整个过程跌宕起伏,一波三折,最后以一个合乎常理却又不太合乎常理的方式结束,他再一次回到那让人倍感亲切,陌生却又熟悉的土地上去。故事的结局就像我们每天走的路一样,一样实在。一条条蜿蜒的羊肠小道,一条宽阔的柏油马路,踏上去总让人感到一种厚重的踏实。土地总是这样包容着每一个可爱的庄农人,就像父亲一样原谅孩子过去所有错误。

  读《人生》总让人觉得《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就应该是高加林的未来,一个有韧性血气方刚且能屈能升的男子汉。无疑孙少平在人们眼中是完美的,是我们每个有感情的读者所赞美的人;而高加林却是那么桀傲浮华且爱慕虚荣的,自视过高却又患得患失的人,给人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愤懑。可,难道孙少平心中就没有过波澜?他就不想在田晓霞死后拥有金秀这么漂亮女人的爱情?我想那是不可能的,就像我们在问一个结过婚的人是不是没有了爱的欲望一样,答案是显然的,可是有一种比爱更重要的责任压在他们身上。他一定也是想的,可他知道他已无法也不配拥有这份爱,他没法给她一个温馨舒适的家,没法不让她每天担心,所以他选择了拒绝,选择了煤矿那个破败却温馨让他留恋的家。

  而巧珍,是当时朴素善良农村妇女的写照,她和平凡的世界中的郝红梅一样,一样有一种对爱情的追求,她甚至比郝红梅更痴迷,更陷的深,对爱情的执着。可人生道路上没有什么是平坦的,摔倒了,失败了,丢失了,她们坚强的站起来,看着那愈走愈远的背影。最终她们都选择了一种属于自己的生活,一种热爱土地的生活,对于黄亚萍来说,这场恋爱只是野外一次漫游的邂逅,只是春里的一场梦而已,虽然美的让人落泪。

  曾和我的挚友南海谈论过《人生》的有关话题,在他看来《人生》之所以留有强大的时代印记是因为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农村人对城市生活的急切向往,所以才衍伸出一次又一次让人艰难的选择,这也不无道理。而在我看来,这部作品是段朴实又凄美的爱情故事,而这段悲剧之所以凄美,是因为有了巧珍的存在。高加的背叛,对她来说是和致命的打击,但是刚强的`姑娘既没寻短见,也没有精神失常,人生的灾难打倒了她,但她又从土地上爬了起来!因为她留恋这个世界,她爱太阳,爱土地,爱劳动,爱清朗朗的大马河,爱大马河畔的青草和那些美好的回忆她不能死,她应该活下去。她要活下去,她要劳动,她要在土地上寻找别的地方找不到的东西!这一是体现出她的坚强,坚韧;又体现出她对生活,对土地,对自然,对家乡的深厚感情。这也表现出路遥自己对土地,劳动和对故乡的深切热爱和依恋。也继续着他以陕北大地作为一个沉伏在他心里的永恒的诗意,他也始终以深深纠缠的故乡情节和生命的沉重感去感受生活,也许巧珍正是作者对于传统观念上一个情感的寄托。

  有一位学者曾这样评价过---他塑造刘巧珍这个人物,写人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战胜苦难的崇高而光彩的道德力量,基源于对现实生活的道德忧虑,其目的就是要借困难的时候人们心灵的高尚美好来折射今天的现实生活。认同传统美德,赞美了牺牲精神,克己利他的仁爱之心和道德善良,与人类生活的意义和进步密切相关。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随着社会的变迁,人也在慢慢地改变,也许这种鼓舞我们的精神会慢慢消失,但我们一定要不断地发扬和传承,让遗留在那个时代的精神重新焕发出生命力。

  人生多么沉重的字眼,尤其对我们二十岁的年轻人,有谁能在这条路上没有波澜。一些事情蹉跎的是青春,而有些事情需要我们用整个岁月去怀念。人生是我们无法迈过的槛,而人活着爱才有所附加,就像开始时引用的柳青的那段话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路的,你有些岔道口臂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人生正如这样,那就让我们慢慢去走,去体验,去感受其中的酸甜苦辣。直到有一天我们老去了,回首往事,还能清楚的记得这个社会带给我们的改变,还能记得《人生》这部书到底给了我们什么,那么我想这本书是成功的,对人生的影响是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