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养生的一篇文章
《战国策齐策》,君子曰:触知足矣,归真返璞,则终身不辱。这里的璞就是指本真,引申为道的质朴状态,是指真常之道的本来体性。然而,要返璞必须要抱璞。《道德经》说: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既要抱道守真,怡养生命的真元,使之不为物欲所诱惑,不为私心杂念所困扰。这里最重要的就是要尽量少一些私心和欲念。做人要淳厚,行事遵守公德,生活要简朴,使本性漫漫返复到淳朴的状态,返璞归真,谓还其原始淳朴本真状态。璞,本意是指蕴藏有玉的石头,也指未经雕琢的玉。这里引申为天真、淳朴。
在物质与精神世界方面论人之朴与真,首先应能为满足日常生活需要,内循环收支平衡,身体无恙,机体处于真元状态。日常需要无非是衣食住行。收支平衡是指摄入与支出相等,身体健康自然是终极目的。衣食住行是生命过程中所必需的,无此难以为继;摄入专指营养,主要从食物中获得;支出就是体能消耗了,简单说就是运动(劳动)。运动很重要,生命在于运动,养尊处优、四体不勤难有好身体,身体不好一切当属空话。人的活动有其关键点,关键点就是适度。适度是一切事物都必须遵循的守则,不及事不成,过犹不及仍失败。古人倡导纯真朴素,或许是经历了许多人间不幸(受辱的事例)才如此结论并告诫世人的。纵观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大伙都为生计而忙,都为活得精彩而不遗余力,可以理解,在求生存的道路上努力拼搏,彰显人生,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汗水换取劳动果实是极其正面的,只要来路正当是值得喜贺的,问题是人们在取得成功或致富之后如何面对社会,如何摆弄手中财富,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就是大学问了。
是极尽奢华纵情享受或是继续保持内敛过简单朴素的生活就见仁见智了。奢华无疑很风光,很享受,但奢华带来的后果也是严重的。先不说别人会用什么样的眼光看待你,而你又都能把握得住度吗?时下所见,一些人在致富或成功之后却步不前,锦衣玉食、花天酒地,极尽吃喝玩乐之能事。这种事与其说是享受生活,到不如说是在挥霍生命,最后的结局往往都是不如人意的'。原因很简单,就吃喝玩乐而言,有一点当然很惬意,但多了就大有问题了。整天宝马奔驰,灯红酒绿,夜夜笙歌,大鱼大肉,真元耗尽,富贵病便如影随同了,个中的痛苦就只有自己最清楚了。两千多年前医学之父波克拉底说过,寿命是从嘴里省下来的,中医也认为,若要身体安,三分饥和寒,这些话听起来虽然有点苛刻,当然信不信也由你,但恐怕还是信了好,因科学家们是做过实验的。
全球华人首富李嘉诚年近九旬,仍耕耘不尽,据说晚间宵夜,也不过喝完红薯糖水而已。当然不会天天如此,但足见其老先生省俭之风,抱朴之本和深谐养生之道;萧衍(梁武帝)作为皇帝,也一冠三载、一被二年,并主张素食,晚年还拒绝女色,可算得上是个最朴素的皇帝了,若不是奸人所害,恐怕还不只活到八十六岁(当时人均寿命约为二十五岁)。养生其实并不难,清心寡欲,生活有度,劳逸结合,豁达开朗,赤诚待人即可。这当中就有很大的心理成分,即心境性。心境好一切都好,喜与忧的结局是不一样的。有言道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伍子胥过关一夜白了头)。当然了,笑要有笑的理由。
时下而言,贫富差别悬殊,平民百姓生活虽有改善但仍有诸多不如意,为了房子、车子、妻子、孩子、票子而奔波忙碌,压力非常之大,很难有一副好心情去开怀大笑,但人总得要活着,也总不能老低垂着头哀声叹气,理智的做法是转变思维,减少私心与欲念,增加坦然与平和,降低人生尺度,缩减期望值,不向高处比,向低的比,自己跟自己比,这样心情自然会好起来,人也就轻松起来,笑口常开的机会便会多了起来。其实人生难言好与坏,好与坏都是比出来的,是极其主观的,殊不料富贵与贫贱,理想与不理想,到头来都一样尘归尘、土归土,实不必过于执着与拘泥。目前有个词叫幸福指数,中国人的生活水准远高于印度人,但印度人的幸福指数却比中国人高,个中原因很简单,就是心态问题,标准问题,印度人较中国人知足,故也比中国人长乐。
宋人范仲淹说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是一种做人的态度,很有哲理。恪守真元,纯真朴素,自重自爱,自得其乐,这才是值得肯定和追寻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返璞归真,不纵不奢,一切从简,便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也是养生的不二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