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文章:记忆保护
“传统,更像是文化上的一种乡愁”读到杂论之上不为经意的一句,若是一种透明的哀伤,带着一份淡淡的愁绪。其实知道不适合在阴雨的天气,扯起“伤离”的话题,总是太容易融情入景,零星只影,似醉非醒。中秋次日,阴云天凉,窝在宿舍读建筑杂评,隔窗街道公放《隐形的翅膀》、末了响起《十年》···我知道自己想要说些什么,只是不知道从何说起。
唯执笔,描写片段的念忆。大凡初始的,总是美好的,一如童年的“瓦窑堡”,那是印记中秋的最深想念。每年十五最闹腾的乐事,不是月饼,不是甜茶,而是带着点泥土、伴着灰烟气息的那一堆红砖、碎瓦。老旧的房屋坍塌了,或者村邻新盖房子满地的一些碎料,七手八脚的收捡,用麻袋贮藏起来,到了秋季,就成了吆宠的资本,当然这时候可以向伙伴炫耀的还有盐和稻草。一撒,噼里啪啦,晶蓝或红的一道焰光,那是欢腾的芒火,胜过于天上的月亮。次日清晨,将草灰收扫,又是一阵雀跃呼欢的'瞎掰,聊聊余兴未尽的“月宴”,分摊换取了甜到蛀牙的麦糖、汽水,心满意足的筹划着来年的“典庆”。至今,聊聊瓦窑仍是那一伙耍伴之间津津乐道的趣事,也是节日电话回家的必聊话题,老爸跟我说现在已经没有这回事了,心里不禁还是咯噔了一下,能有什么办法将它留下,淳朴的乡村习俗精华,如何去延续而不让其成为一种已然或者即将过往的念想?多少传统、本土的文脉正在逐渐的消失?二十几年,也就是从我们出生到现在,中国城市的那些具有个性特征的建筑、构造物已经被消灭了90%以上,当读到这句话的时候,看似与我们风马牛不相干的事情,却隐隐不禁内心会有一阵发酸,仅供我们怀念的只有在那5%—10%之间。
我想自己并不是一个特别多愁善感的人,但怀念,确实一个人纯真的本性,对于纯美的,有纪念意义的,人总习惯于将其收藏在自己的记忆,并当情景触动的时候不由自主的迸发出来,一切进入时光流转倒回的状态,“感觉这样大街上走着,有点像是回到我们刚毕业的时候,就像那电影里面···”大学同学的一句话,或许只是漫不经意的心直口快,却让我刹时间思绪万千,我想我们所怀念的不仅只是再去校园林荫树道重新走一遭,大一的时候很快乐,终于能够出远门去见识外面的风光,有点勇闯天涯的年少轻狂;大二的时候很开心,终于有人对自己师兄师姐的叫了;大三的时候很庆幸,更为全面正式的接触专业课程,并且发现自己是真正的喜欢,好在当初没有选错;大四的时候很踌躇志满,想着终于马上要毕业了,可以自己去努力,让爸妈不要再那么劳累;工作一年很专注,心思全都扑在图纸上,好像一切都那么的充满希望;工作两年若有些迷茫,意识到很多的东西不是自己想象的那么天真,需要缓下脚步好好去思量,并庆幸自己纠结的为时不算晚;工作三年发现生活不仅仅只有工作那么简单,更多的事情需要去判断、选择并且坚持,一些熟悉东西也悄然的从身边流逝,仅存不变的是对于专业的那一份真挚···
仿如就是这样,从工作到生活,从个人到他人,从一栋老房子,到一个村庄,到一个城市,每一个时期都有不同的发展状态,都面临着不同的思考问题,十年之前,一切都是那么的懵懵懂懂,十年之后,不知道将又会是怎样?我也不知道是否唯有美与真恒存心间,我只知道憧憬与怀念是每一个人的天性,当我们路过城市的某个街道,回望乡村的某一处角落,想起曾经走过的一段路,记忆起多少年前的那个中秋节,不经意间或许会有一些回想的念头。我也尚不知道如何更好的去让简单而美好的传统继续延存,哪怕只是一道院落窄门、一座“瓦窑堡”,而这些都是值得珍藏、保护的记忆!我只知道书写不是个人时间的无聊消磨,而是选择存留记忆的一种方式,因为我怕记太久了,自己会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