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关于教育信仰》
首先是关于教育,虽说电影里呈现出来只是幼儿园的一个片段,但这其实正是长久以来中国教育模式的缩影,即单一的评价方式、个性化的规定以及极具权威的老师。在影片中,小红花就是评价一个小朋友是好是坏的最大依据,也决定了小朋友愿意不愿意跟他玩,老师喜不喜欢他。而在传统的中国教育中,学生的学习成绩就像小红花一样,成为了评价学生的唯一方式,然而学习成绩除了它本身以外,也有许多的附带产品,如老师同学的关注、家长的赞许以及各种各样的机会,当然我并不是怀疑这种附带现象本身有什么错,正如马太效应一般,优秀者往往会获得的更多。但是如何判断是否优秀、如何评价孩子的方式,应该变得更加多元。单一、片面的评价方式会让有的学生失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产生习得性无助,也会遮盖了一些有特长的学生的闪光点,使他们在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下逐渐泯然众人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当然,纲要里写的的确是非常鲜明的改革的路子,但是在应试教育大背景下,当关注学生的发展和白纸黑字的升学率放在一起时,大多数学校还是选择了升学率,而不少学生就成为了这场博弈的牺牲品。
再说说一些规定,学校里存在着很多看似不合理,但学生家长一直都遵守着的规定。在电影中是幼儿园的老师告诉他们,不许说话,不许吵闹,不许尿床,要听话,要举手,要自己穿衣服,要早上拉屎晚上洗屁股,一切的一切全部按照一定制度实行,还有不许质疑制度的合理性。而体现在现实中的',则是有些学校女生都必须剪短发、所有人都必须穿校服等等,当然不能完全否定这些措施的益处,但它带来的结果就是学生逐渐地制度化、个性化。而且并不仅仅是表面上看上的统一和一致性,更是内心逐渐地趋向于同化,从众心理让学生们不敢质疑、不敢批判、迷信权威,最后丧失了独立思考和创新创造的能力。整齐划一的确是美,但从人道的角度上来讲,美的秩序不是同一个体构成的僵硬秩序,而是自由的个体组成的流动秩序。只有命令与被命令的教育不是民主的教育,那只会造就奴隶或叛逆。
影片还引起了我对信仰的思考。
抛开教育来谈这部电影,这也是一部耐人寻味映射人生的片子。从一开始走进幼儿园不懂规则,到逐渐明白规则,并且遵守规则想要努力向上,却发现还有凌驾于规则之上的人,开始怀疑规则,有人的还在始终坚持,有人的抛弃了规则。然而当规则被抛弃之后,一切看似不合理的事情就有了产生的可能性。我想称之它为信仰缺失的一个过程。我们这一代人从出生到成长都在寻找着一个在精神上可以永远依赖的东西,牵引着我们从一个阶段走向另一个阶段,小时候父母老师告诉我们“好好学习,听老师的话,长大才能有出息。”于是,从小到大努力学习,认真听话,认为这就是这个世界的规则。可逐渐长大了才发现自己拼了命的努力得来,却是别人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得到的,世界的规则是复杂多样的,并且还是变化多端的,多到不知道什么时候它就变了。我们开始疑惑,不知道该信仰什么,什么样的才是对的,最后出现精神疲软。这是一个怪圈,有人进来,也有人没进来,但是进来的人再也没有出过。
【文章《关于教育信仰》】相关文章:
1.关于幼儿教育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