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取向决定兴趣_文章

时间:2020-07-01 12:04:39 文章 我要投稿

价值取向决定兴趣_文章

  美国畅销书作家吉姆·崔利斯在他的《朗读手册》中写道:“贫穷与文盲是相关的——贫穷与文盲会滋生绝望,导致犯罪。”他还列举了一组数字:82%的受刑人员是辍学的学生;低识字率阶层中的受刑人员是一般受刑人员的两倍;63%的受刑人员是文盲。“因为不会阅读而影响到成绩单,改变毕业率,就改变入狱人数,也就改变整个国家的风气。”吉姆·崔利斯如是说。由此看来,阅读水平的高低,不仅影响到一个人的生活质量以及他(她)的前途和命运,也会影响到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因为一个无知的人永远不能主宰自己,做自己真正的主人;一个无知的民族在现代文明社会中是永远不能立足的,是必然落后于现代文明的,而落后必将会挨打,会被统治、被奴役。中国近代史中屈辱的一页便是明证。

  有人做过统计,世界上最爱读书的民族是犹太民族。他们平均每人每年读30本书。犹太人仅有占世界千分之三的人口,但掌握了全球社会财富的四分之一,产生了诸如马克思、斯宾诺莎这样伟大的思想家、爱因斯坦这样的科学家,还有路透社的创始人、电脑的发明者,青霉素、链霉素等一系列对人类生存生活有巨大影响的药物和物质的发现者也是犹太人。一百年来的诺贝尔获奖者中有20%的是犹太人。犹太人在世界各个领域取得这样伟大的成就,为人类社会做出如此巨大的贡献,与这个民族崇尚读书的风气不无关系。

  再来问问我们中国人,一年里读过多少书呢?恐怕大多数人会羞赧不语。因为我们之中,很多人一辈子也没读完几本书。与发达国家的图书馆座无虚席的盛况相比,我们的多数图书馆门可罗雀。就连很多大学的图书馆也是如此,偌大的阅览室空空如也、冷冷清清,而校园及周边地带的网吧游戏厅却是人满为患、热闹非凡。

  国人为什么不爱读书呢?笔者认为这与读书的价值取向有关。千百年来,中国人也是崇尚读书的,有“昔时贤文”为证——“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只是读书这一高雅行为在历代中国人的观念中发生了质变。“高”的含义再也不是“高尚、高雅”,而是“高官厚禄”。在中国传统的“官本位”意识之下,在“学而优则仕”的谆谆教导之下,读书成了莘莘学子们踏入仕途的唯一途径。于是,一小部分读书人金榜题名,意气风发,“一举成名天下知”;一大部分读书人名落孙山,心灰意冷,被“千军万马”挤下“独木桥”,成了“百无一用”的落魄书生。古人认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好了书,荣华富贵,金钱美女,应有尽有。今人高呼“知识改变命运”,其潜台词也不过是“勤奋读书吧,离开那个贫穷落后的小村庄!”

  读书被蒙上了浓重的功利色彩。读书与名利地位,与升学率和文凭攀上了关系。这样的价值取向之下,读书还有什么乐趣可言呢?所以说,中国人读书是时势所逼,是生活所迫,是“要我读”,是“苦读”。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寒窗苦读的故事也多带有悲情色彩,如囊萤映雪,如凿壁偷光,如头悬梁、锥刺股。像苏轼那样怀有“出门无侣漫看书”的闲情逸致的幸福的读书人又有几个?同时,“读书”的内容也愈来愈窄化。科举制度下读书人主攻“四书五经”,学写“八股”文章;现代人读书是为了一纸文凭,终日转战于文山题海。科举考试、升学考试以外的一切书等,被视为“闲书”。不难理解,从青春年少熬到两鬓斑白的范进,在高中举人后喜极而疯;也不难理解,当代一些学生在高考结束后愤而焚书的行为。功利之下,读书成了多少人的切肤之痛啊。功成名就者,因角逐名利场而无暇读书;一事无成者因前途无望而放弃读书;处在二者之间摇摆不定者害怕读书,厌倦读书。书成了一些人附庸风雅的摆设,也成了一些人疏于一顾的废品。

  作为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读书之风日渐式微,而一些发达国家读书之风却日益兴盛。究其原因,是他们与我们不同的价值取向。从几句名人名言里,可以折射出他们不同的价值取向。莎士比亚说“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高尔基说:“我扑在书籍上,就象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他们认为读书和吃饭一样,都是人类自身成长的需要。食物滋养人的肉体,而书籍滋养人的精神;从食物中获得饱足感,从书籍中获得愉悦感,二者对人而言,都一日不可缺少。托尔斯泰说:“书是开启智慧的钥匙”,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在西方人的价值观念里,知识和智慧是比财富和权力更重要的东西。知识的力量在于可以发展人的潜能,提高工作能力;可以提升人们的道德修养和道德判断力;可以增强人们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智慧则让知识插上了翅膀,让人们更富有创造性,让知识发挥其最大效用,可以提高社会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所以,高尔基总结道: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不管是精神的成长还是社会的进步,都是人类的毕生追求。西方人认为读书的目的是从书本里获得精神营养和智慧力量。基于这一价值取向,他们才会对阅读保持持久的兴趣。跟中国人不同,他们读书是自觉自愿,是自得其乐,是“我要读”,是“乐读”。来看看西方人是怎样形容书籍与阅读的`——“人类发出的最美好的声音”(莱文)、“读一本好书,就是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歌德)、“书籍使我们变得思想奔放”(革拉特珂夫)这些话语的背后,是沉醉书海的幸福,是沐浴书香的快乐,是酣畅淋漓的精神洗礼。从古到今,犹太人的孩子在刚刚学会爬的时候,父母便在书上滴上蜂蜜,让孩子去舔,让他们对书产生甜美的感觉。一些西方家庭中最幸福的时光便是黄昏时分孩子们围坐在壁炉前,听父母朗读故事。美国前总统老布什的家里就保持着这一传统,夫人芭芭拉每天坚持读书给孩子们听。在这种和谐安详的气氛中,书香和幸福的味道一起,浸入血液,融入生命。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本质而言,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发展水平。一名优秀的语文老师应该让学生喜欢上阅读;一位合格的家长应该营造阅读的家庭氛围;一个正常的社会应该鼓励全民阅读,终身阅读。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担起责任,给孩子一个良好的价值观导向,让孩子们轻松阅读,快乐阅读,做幸福的读书人。

【价值取向决定兴趣_文章】相关文章:

1.自己的价值自己决定励志文章

2.文章《精神价值》

3.位置决定成败文章

4.心态决定成败文章

5.关于决定的文章

6.励志文章:态度决定高度,态度决定命运

7.文章欣赏:我的兴趣

8.生命价值励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