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对孩子的期望的文章

时间:2020-06-19 17:43:59 文章 我要投稿

关于家长对孩子的期望的文章

  篇一:家长对孩子的期望

关于家长对孩子的期望的文章

  在人的交际当中离不开语言,教师的语言艺术就是教学艺术的重要体现。作为家长同孩子交流也要讲究语言艺术。人们常说现在的孩子不听话,有专家认为不是孩子不听话,而是我们的话不中听。是我们没有把话说到孩子心里去,是我们对孩子进行了误导。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表扬和批评是教育艺术的体现、教育理念的体现、是教育导向。

  据本人观察,孩子之所以出现厌学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来自于父母过高的期望、盲目的攀比、忽悠式的表扬和解恨式的批评。

  先说过高的期望和盲目的攀比。

  期望是一种教育策略,是一种信任,是一种鼓励,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期望是一种爱。期望会使孩子产生信心,能激发孩子的巨大潜能和创造力,从而自觉地、积极地实现教师和家长预想的目标,会变成一种催人奋进的动力。家长对孩子寄以期望是对的,但是这种期望要有梯度,要根据孩子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期望,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也就是孩子智能现状和潜能开发的可能性寄以较高的期望。如果超出这种可能性,就是盲目攀比。比如说,别人的孩子能考清华,我的孩子也能考清华,因为他的孩子是孩子,我的孩子也是孩子。别人孩子能成为钢琴家,我的孩子也能成为钢琴家。我这辈子没出息,

  我一定让我的孩子有出息。这就是盲目的攀比,这种攀比会给孩子造成伤害,一旦没能达到你期望的标准,双方都会出现不良的心理反应——或者偏差行为或者过激的行为。

  为什么别人的孩子能做到我的孩子就做不到呢?原因很简单,就是人与人之间存在个别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智力水平的差异,有的人智商高达200以上,有的人智商在100以下,这就会出现智力能力的差异,比如说记忆能力,智商高的记200个单词需要一小时,智商低可能要用3个小时。二是智力类型的差异,有的人语言表达能力占优势,有的人音乐智力占优势,有的人身体运动能力占优势。三是非智力因素差异,动机不同、毅力不同、兴趣不同、性格不同都会有不同的结果。另外,每个人获得能力、形成能力的速度也是有差异的。

  别人的孩子学什么,我的孩子也学什么。别人的孩子考多少分,我的孩子就得考多少分。别人的孩子考第几,我的孩子就得考第几。否则就说,你看人家孩子咋就那么有出息,你再看看你咋就那么笨。这样的比较,孩子是不能接受的。

  再说忽悠式的表扬和解恨式的批评。

  很多家长认为与孩子说话没那么多的讲究,看到什么说什么,想起什么就说什么,生气了什么解恨就说什么。虽然是一家人,但是对待孩子的表扬与批评还是要有原则的,还是要讲究方式方法的。

  一、 表扬与批评的原则:

  1、不要对孩子进行忽悠式的表扬。

  比如,孩子考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时,家长说;“这孩子可聪明了,每次考试成绩都很好。”孩子会把聪明与好成绩联系起来,不会把努力、方法、策略与好成绩联系起来。那么,当学习难度增加时,这个孩子能否再取得好成绩是个未知数。再如,希望孩子做什么事之前就来一顿忽悠,“儿子,你真棒!”,“我儿子最听话了。”等等。

  2、不要对孩子进行解恨式的批评。这样的批评令人反感、甚至让人恨之入骨,记恨终身,至少造成逆反心理。

  在家庭中有些父母经常使用人格取向的评语和结果取向的评语;“笨蛋、胆小鬼、窝囊废、懒蛋子、馋猫。你老毛病又犯了。你真给父母丢脸。你看人家孩子。你下一次一定考多少分。学习不好将来没有出息。再犟嘴就打死你。再骂人就把你的嘴缝上。你怎么还不写作业?你怎么还没写完作业?你怎么偷懒啊?你怎么死不改悔?你还要不要脸了?怎么还磨蹭呢?你可愁死我了。我这辈子算是毁在你手了。”这些都是侮辱人格,典型的解恨式批评。这是污染孩子心理环境的行为。常听此类话题的孩子,不逆反是属于不正常现象。

  3、过程取向的表扬与批评能帮助孩子总结经验教训,明辨是非,取长补短,扬长避短。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和学习中要运用科学的表扬,即多运用过程取向的表扬,表扬孩子的努力和使用的策略。在学习过程、细节上帮助孩子总结经验教训。这样孩子会经常总结学习方法,积累经验,不断取得好成绩。

  4、好事、正事、该做的事做错了坚决不指责。比如说孩子的学习、家务劳动。试想当您的爱人做家务时,您百般挑剔,不断批评,这不对那不对,再来一顿人格羞辱,下次他(她)还能为您做家务吗?

  5、坏事、不该做的事做得再好也要惩罚。比如,打架、骂人、拿别人的东西、好吃懒做。

  6、批评是纠正孩子行为过程中的错误方式,而不是指责和羞辱,更不是体罚。对年龄较小的孩子慎用批评。对年龄较大的孩子使用恰当的批评。

  二、关于惩罚和奖励

  惩罚是让孩子为自己的过失负责,承担其后果对自己的惩罚。不是我们平时使用的打骂和体罚。比如说;孩子的家庭作业写得不对或者没写完,家长用不着打骂体罚,给老师打个电话,沟通好让老师狠狠地批评一顿,这就是让孩子自己承担没写完作业的后果。这种办法比你唠叨、打骂体罚效果好得多。

  奖励是对孩子的优点和长处的肯定和认同,对孩子取得进步和改正错误的强化和激励。奖励能增强孩子的自尊心和自豪感,孩子受到的表扬越多,成功的体验越丰富,学习就越有热情。但是过渡的奖励会让孩子把应有的目标抛弃,降低内在动机,当人们受到内部动机激发时,他们是将活动本身作为目的的,相反,当人们受到外部动机激发时,他们只是把活动作为达到目的的手段。在学习上,如果家长用现金奖励或者是物资奖励,孩子不会把学习当成乐趣,而是把学习当成获得奖励的手段,一旦家长放弃奖励或者是满足不了孩子的胃口,孩子就会放弃学习。对不爱学习的孩子,可以先用奖励的手段把孩子吸引到学习上来,然后在日后的学习过程中挖掘学习中有趣的事,慢慢引导孩子对学习本身产生兴趣。当孩子的学习略有进步时,孩子就已经产生了愉悦感和自我成就感。这时,家长给予及时的鼓励,孩子就会渐渐地对学习本身产生兴趣,然后再强化学习本身带给孩子的快乐。

  奖励不可多用更不可滥用,一般说可以用在以下几方面;

  1、家长的奖励可以用在孩子能够获得成就感的活动上。家长要仔细观察孩子的个性和特长,一旦发现孩子的兴趣和某种潜能时,就要注意引导他们朝自我成长的方向发展,而不是引导他们仅仅去谋取一些物质上的“蝇头小利”。例如,如果孩子有体育才能,可以推荐他们参加运动队及各种比赛;如果有文艺才能,可以推荐他们参加某个文艺团体或者比赛;如果在写作、发明创造等方面有成果,可以为他们举办成果展览会等;如果孩子在某学科上学有所长,那么家长可以让他们参加各种比赛,让他们去更好的学校。让孩子在某一领域有成就感是对孩子最高的奖赏。

  2、家长的奖励可以用在孩子能够增长见识、增长知识的活动上。例如,欣赏国内的国外的自然风光,名胜古迹,购买图书,学习用品等。

  3、家长的奖励可以用在孩子能够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的活动上。任何一个孩子都生活在一个集体里,没有人愿意在这个集体中被冷落,人最怕孤独和寂寞。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让孩子被别人认可,支持孩子参加集体活动,支持孩子为这个集体奉献,支持孩子关心他人,支持孩子的爱心活动。在这方面家长对孩子应该要钱给钱,要物给物。

  篇二: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怎样才合理

  中考临近,最紧张的除了考生就数家长了。不过,日前有考生家长给本报打来电话,称孩子在家里大发脾气,不准父母再提“中考”二字。一筹莫展的家长紧张地问:“我们也知道,老是跟他说中考多重要他会紧张,可是,万一不提醒他,他在最后关头松懈了怎么办?我们可是从他5岁起就盼着他考上清华大学的啊!”带着这位家长的疑问,记者采访了有关心理学家。

  心理学家指出,这位家长在反复提醒孩子考前不要紧张的同时,自己也犯了紧张的毛病,而紧张的原因在于他对孩子上大学的期望值太高。其实,孩子即将中考,每个家长都望子成龙,但每个家长恐怕心里也都暗暗捏了一把汗,怕他复习不够扎实,怕他营养跟不上,怕他临考太紧张发挥不好??因为期望和担心,不少家长都恨不得给快马再加几鞭子。不过,广东省高校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的有关专家指出,家长对孩子的这种期望如果表达不当,不但不能给孩子动力,还会变成沉重的压力。

  那么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应该调整到怎样才算合理呢?广东省高校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郝宏伟教各位考生家长几个办法:

  首先,家长要学会尊重孩子的独立意志,对孩子的学习以及日后的志愿选择,要多了解孩子对自己的人生有怎样的设计,可以帮助他们完善,但不要包办他们的理想。

  不过,郝宏伟也承认,让家长完全放手,这在中国目前的环境下很难做到。他又提出退而求其次的方法,请各位家长对孩子少一点期望,多一点理解,希望父母们不要成为鲁迅笔下的那种父母:一旦生了孩子,自己就不努力了,一切的梦想都交给孩子,让孩子来为自己的后半生努力。

  如果连上述都不能做到,郝宏伟称,希望家长至少要把所有的期望都埋在心里,不要过多表达。因为根据前不久公布的广州市应届高中毕业生中考备考期间健康状况调查结果,考生有很大部分压力都是来源于家长。可以说,家长的每一次督促、每一次对自己期望的表达,都有可能成为考生压力的来源

  篇三:家长对孩子的期望

  孩子,你是我生命的光,更是我生命的延续。你的快乐牵动着我的心,你的成长更是我永远的牵挂!

  新学期爸妈对你的期望是:

  一是要身心健康。身体是生活和学习的根本保证,只有健康的体魄,才能实现人生的一切理想和梦想。没有健康一切将无从说起,所以说,一定要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严格执行学校的作息时间,保持阳光心态,保持生理、心理健康,相信你会在健康的路上,走出自己的精彩。

  二是要永远学习。学习是你成功的必要条件,更是你进取的基石!学习,不仅要学习文化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做人的知识,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的进步,这样才能永远不被时代淘汰。要把学习当作一件快乐的事情,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这样你的生活才会充实。

  三是要诚信做人。做人要诚实守信,不要说假话,不要欺骗别人,更不要欺骗自己,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做任何事情要三思而后行,不要为自己找借口,诚信会让你受益一生,诚信会让你倍加自信,诚信会提升你的层次和品味。

  四是要学会宽容。要有宽广的胸怀,凡事要顾全大局,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要多去欣赏别人的长处,学会与老师、同学相处,学会接受个性相异的人,用欣赏和微笑合理的表达自己。善于接纳于自己完全不同性格的人,会使你有更多学习的机会,更多成功的机会。

  五是要坚强乐观。在新学期要有意识地考验自己的毅力和能力,有意识的磨练自己,学会逆境中生存,培养坚强毅力。只有战胜自己,才能够赢得明天。同时要保持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这样你就能够不被任何挫折和困难吓倒,才能面对一切艰难险阻。

  六是要制定规划。新学期,你已经是高二的学生了,要学会规划自己的人生,走出自己的精彩。在学习上要制定学习计划,在生活上要制定目标,任何事情要经过深思熟虑,不打无准备之仗。要科学合理制定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规划,并逐步校正完善,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自己理想。

  七是要勤俭节俭。尽管你们生活在物质生活丰富的幸福时代,但决不能浪费,要学会精打细算,花好每一分钱,更不能存在攀比现象,珍惜父母亲的劳动成果。当然,勤俭节约不仅仅是指物质,也要体现在时间、金钱、精力上,学会节俭,用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收获。

  八是要学会感恩。懂得感恩的人,才是一个阳光健康的人。要善待自己,善待他人,感恩每一次机遇,是对你人生的肯定;感恩每一次坎坷,是对个人毅力和心理的重要考核和评测;感恩你人生道路上的每一个对你有帮助的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样你会永远快乐幸福。

  孩子,爸妈希望你在新学期学习进步、快乐生活、健康成长。 

  篇四:父母期望的形成

  望子成龙和望女成凤,是父母对子女的期望。据我国一些城市的调查表明,幼儿父母期望子女在学业方面 达到大学毕业以上程度的达95%,初中毕业生的父母期望子女升学的有95.5%,到了高中这种情况达99.4%[1]。 这是父母在子女受教育等级上的高期望,与此密切相关的是对职业等级的高期望:98%以上的父母希望子女将来 成为科学家、工程师、医生、经理、干部和教师等。是什么原因使父母们具有这样的期望呢?

  (一)父母的社会需要与期望

  从人的活动有其动机和目的性出发,我们可以看出父母的社会需要与期望关系十分密切。

  中国古代社会父母抚育孩子是为了养儿防老传宗接代和增加劳动人手等,也希望孩子成龙成凤。龙凤在这 里指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帝王将相和达官贵人们权力的富贵的象征,到了近代成龙成凤的内涵已大大发生了 变化,虽然还有“人上人”的成份,但已复杂得多了。现代人养育子女的观念“除了社会地位和身份、有刺激 性、权力、经济效益、道德和性的标准外,还有自我延伸感、创造感、成就感、能力感和社会比较竞争等”[2 ]。自我延伸感意指有了孩子会提高父母的责任感、忘我精神,并促进父母自身的意愿等在后代人身上体现。不 管是让孩子继承父业的,还是因为有补偿心理让过去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通过孩子来实现的都是如此。通过 当父母,帮助儿童成长和发展,父母可感到一种快慰、产生创造感、成就感和能力感。许多父母尽心扶植子女 ,为孩子所取得的每一进步而欢欣宽慰便是为了这些。孩子的成就可以被父母用来同他人的孩子相比以评价各 自的成功与否,并从中获得高度的自尊和满足感。当然希望自己的孩子一切都比别人好,什么都比别人强的攀 比心理也是不适当的。这些原因反映了父母们的社会心理需要,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学识和思维,为孩子的 成长和发展进行构思、规划、设计和安排,这就形成了父母对子女的.期望。这种期望是在孩子还没出生前就可 能产生的,并且会影响到孩子的整个成长时期。“可怜天下父母心”就是说这种期望在所有的父母身上具有普 遍性。

  (二)父母期望中的目标价值趋向

  在孩子尚幼小的时候,父母最关心的是他们的生命和健康,随着孩子的成长,父母开始关注他们的社会化 发展和经济上自我维持的行为能力,这包括孩子的学业成就、道德品质、智能结构、人际交往、心理素质、职 业定向、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等。我国目前的父母对子女最关心的莫过于学业成就和职业定向了。为什么是这 样的呢?社会学家认为一个人教育程度的高低可以影响个人社会职业地位的升降,以学业年限为主的教育升等 是以体脑劳动比例多少为主的职业升等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各个国家受教育愈多的人愈容易获得好声望的 工作,“我国这方面的情况也证实了教育资格与社会职业的正相关规律[3]”另一方面,职业评价也影响到父母 对子女的教育期望。职业所需专业素养是否符合个人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是否具有高经济收入或工作自由度大 等是职业评价的主要内容,而为选择这种职业就需得到与之相适应的学历。所以“教育动机和就业问题决定着 学生的流进和输出,制约着他们的成败,因而也就控制着人们进入或离开教育领域[4]”。当然随着社会条件和 社会舆论的变化,父母期望的标准会不同,如从文革期间的参军热到文革后的上大学、出国留学、艺术专长和 经商热即反映出父母随社会而变的时尚性价值趋向。

  一般说来,父母期望中的目标价值趋向标准是与其价值观念密切相关的,

  如果以行为学家斯布兰格的六类 价值观来探讨父母期望中的目标或对孩子将来从事职业选择的意向的话,以知识真理为中心的理性价值观期望 孩子成为科学家;以形式的协调和匀称为中心的美的价值观期望孩子成为艺术家;以权力地位为中心的政治性 价值观期望孩子成为管理者、领导人乃至政治家;以群体他人为中心的社会性价值观期望孩子成为教师、医生 、律师等一些以他人为直接服务对象的人员;以有效实惠为中心的经济性价值观期望孩子成为实业家或富有者 ;以信仰为中心的价值观期望孩子成为文人学者或思想家。当然这六种价值观并不是绝对单一的,可以是一主 多辅或兼收并蓄的,也就是说父母期望中的目标会有多种价值体现,并且随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来显示、实施和 实现的。再者,父母期望中的目标水平还存在着不同的程度或层次,不是说所有的父母必然期望孩子成名成家 ,但却可能是期望让孩子具备某些有价值的素养。

  篇五:家长对孩子的期望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父母的希望。在家庭中,家长无一例外地对孩子的将来有所考虑和期望。期望孩子成绩出众,将来上大学,有成就的有之;期望孩子有经营头脑,将来可以挣大钱的有之;期望孩子体格健壮,将来可以破记录,拿世界冠军的有之;期望孩子只要快乐、平安地度过一生的有之??总之,天下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能力,有本事,将来能够好好地生活,能够比父辈们生活得更好。很多情况下,父母的殷殷期望化作了孩子向上奋进的动力。而有时,过高的期望会变成孩子肩上沉重的压力。 由于几千年传统观念和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己成为家长们的普遍心态。然而现实与人们的期望往往有差距。所以,对孩子的期望是有一定讲究的。作为父母,我们该如何把握对孩子的期望呢?

  第一, 拓宽期望面,不要只局限于智能与学业。 以智能高低、学业成绩的好坏作为衡量孩子是否成功、将来是否有前途是现代社会的流行病。但事实上,衡量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具有许多评价标准。

  第二, 期望应符合孩子的能力水平与志向爱好。 从自己的好恶出发,形成对孩子的期望,替孩子设计一个未来的宏图,是一些家长乐此不疲的事情。甚至在家长心目中,对孩子期望的高低也会出现攀比心理。但现实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如果家长的期望不切合孩子的实际情况,往往事与愿违。 聪明的家长在对孩子有所期望之时,不妨先评估一下孩子的

  智能特点、兴趣范围、个性特征。父母可以与孩子一起分析一下,孩子的优势在哪里,不足之处又有哪些。有些行业上的成功,不仅需要达到相应的智能水平,还需要具备相当水准的非智力因素,孩子是否具备了,或者是否可以通过一定的培养达到;父母所期望的是不是孩子所感兴趣的;孩子的个性最适宜于从事哪些工作?如此等等。

  父母要记住,要以孩子自身作为参照,以他的特长为出发点,而不要以周围人或者自己的喜好作为期望的参照与出发点。

  第三, 表达适度,激发动机。

  要将期望转变为现实,得让孩子把父母的期望转化为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如今的孩子,生存于信息时代,生活在独生子女的家庭环境中。所以,他们生来就被置于五彩缤纷的天地里,享受着众多成人给予的关爱。在这样的生存空间里,孩子不知不觉地养成了一种被动的习性,习惯于等待信息与指令。比如说,凡事都要大人说了才去做,每天在电视屏幕前一坐就是二三个小时,被动地接收着电视上的“精彩节目”。如此一来,那些真正源自于内心的需求与动机则显得相当缺乏,导致主动性与创造性水平较低。

  同样,在父母喋喋不休的期望表达面前,孩子仍然扮演了被动的角色。其结果,要么使孩子人云亦云地盲从,要么使他对什么都无所谓,还有就是使孩子产生“你越是要我这样,我越是要那样”的逆反心理。一句话,第一次讲可能是真理,第十次讲就是陈词滥调了。在一个适宜的时间与场合,与孩子一起探讨一下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其效果远远胜过一日十次的重复。

【关于家长对孩子的期望的文章】相关文章:

1.对孩子的期望和鼓励的话

2.女人的期望文章

3.家长教育孩子文章

4.对孩子的爱励志文章

5.对孩子的期望和鼓励的话50句

6.家长对孩子的生日祝福

7.关于聆听孩子的文章

8.关于孩子教育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