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一本书一个民族原创文章

时间:2019-09-24 12:08:29 文章 我要投稿

一个人一本书一个民族原创文章

  半部《论语》治天下。给学生留的寒假作业中有这样一项:每日诵读一则《论语》,积淀传统文化。辅助学习的渠道非常多,可以借助网络、书籍、讲座、视频,也可以通过观看动画片和影视剧。为了促进师生共读《论语》,我捧起鲍鹏山著的《孔子是怎样炼成的》,领略万世师表孔子,可敬、可爱,而又跌宕的一生。

  孔子是中华民族道德和信仰的核心,是中国人共同的心灵密码。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文化,汇同道家、法家、墨家等,共同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孔子在2500余年的漫长历史中,极受尊重和推崇,他的境界和才华,是努力学习和生活磨练的结果。

  孔子三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世日渐衰落。当时孔子的母亲只有18岁,实在无力担负家庭重担,只好带着孔子离开家庭,孤儿寡母搬到了曲阜城,住进了一条叫阙里的小巷。

  晚年,孔子回顾其一生,曾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孔子从15岁开始,就立志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学问,奉献给追求真理。“志于学”的“学”,到底指的是什么?孔子除了学习“谋生之学”“谋仕之学”之外,还学习“大学”。“大学”不是指现在的教育院校,而是指学问,一种可以让自己大起来,成为君子的学问。简单地说,就是大人之学,君子之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之道,在于弘扬每个人内心中的高贵,在于人类自身的改造,而其最高境界,乃是至善。将研究宇宙人生的大道作为自己的使命,将研究历史文化作为自己的职责,将提高自己的人格境界臻于至善作为目标。由此可以看出,母亲对孔子的早期教育是极为用心,为孔子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7岁时,相依为命的母亲去世了,对幼年丧父的孔子打击极大。孔子独自承受失去亲人的痛苦,通过不懈努力,改变了命运,以他的学问,赢得了世人的尊重。庸人,一经打击,即一蹶不振;豪杰,百折不挠,愈挫愈奋,百炼成钢。

  正是少年时期的艰难,磨练出孔子的坚韧品格。孔子好学,加上过人的天赋,到他30岁的时候,终于可以自豪地说“三十而立”了。一个人,是否立起来,要看两个指标:一是自己心中是否有主见,二是别人眼中是否有自己。可以简单的理解为,自己很行是前提,还要让很行的人说自己行才行。首先自己是否有主见,然后,是否自信地表达主见,让别人对自己另眼相看。我们常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就是用“三日”的时间,充实自己,然后展现出来。让别人眼中有自己。如果这“三日”你毫无长进,别人还是老眼光看你。你自己先刮垢磨光,别人才刮目相看。

  30岁之前,孔子已经成为“六艺”专家,并且有了很高的造诣。“小六艺”是“小学”,指“礼、乐、射、御、书、数”是培养专门技术的,是培养专业人才的,是培养工具的,用孔子的话说,就是培养“器”。“大六艺”是“大学”,包括《诗》《书》《易》《礼》《乐》《春秋》,是培养价值判断力的,是培养人格的,是不把人当工具培养,而是把人当人培养,用孔子的话说,就是把人培养成立身于“道”并能灵活运用“道”的人。所以,孔子之学,乃是在“小六艺”之中,找寻其道德意义,明了其渊源流变,发扬其道义精神。从而达到“大六艺”的境界,并由此建立人生的道德价值基础。

  一场私学万世师。“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教育要教会人思考、教给人思考的习惯以及让人勤于思考。孔子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和独立思想,做官和做学问不可兼顾,他果断退出仕途,创办私学,开班收徒,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种人才。他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学相长,注重启发教学,诲人不倦,成人之美,这是中华文明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件。所谓私学,就是中国古代私人创办的学校,与官学相对而言,产生于春秋时期,以孔子私学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用今天的话来讲,孔子不到30岁的时候,知识就非常广博,他创办了闻名全国的私立学校,找到了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不仅能够保持经济和人格独立,职业和事业实现了最好的结合,精神也得到充分的自由。

  从十有五而志于学,到三十而立,在这个过程里面,孔子让自己成为一个“聪明深察、博辩广大”的人。“公德不好要批评,私德有缺要宽容。”孔子强调修养自己,对别人私德上的缺点,一般不做过分的批评。孔子的人生智慧:矛头对自己,不要对别人。看到比自己强的人,应该想着跟他一样,跟他学;看到比自己差的人,不是去指责他,而是要赶紧反省自己:“自己会不会也有这样的毛病?”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看见有德行或才干的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没有德行的人,自己的内心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几个人在一起走,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选取他们好的地方加以学习采纳,他们身上不好的地方,自己身上如果有,就加以改正。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谦虚好学,遍访高人。能够得到老子的指点,对于三十而立、雄心勃勃、血气方刚的孔子来说,实在太重要了。老子提醒孔子:知道进,还要学会退;知道勇,还要学会怯;知道直行,还要学会迂回;知道坚定,还要学会灵活。孔子性格中的弹性,至刚而至柔,避人而不避世,都是深受老子的影响。一个人如果缺少适度的弹性、适度的退守、适度的淡泊,也不会成为大才。

  四十而不惑。不惑的意思:一是对自己的人生不再有疑惑,对自己的人生方向不再动摇;二是对世间的林林总总、光怪陆离等能做出价值的判断。价值判断力就是判断好坏、是非、对错、善恶、美丑等的能力。“父子相隐”“以直报怨”都体现了孔子“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的价值判断。苛上不责下,孔孟之政道;律己而宽人,孔孟之友道。上层人要承担道义,下层人要关注权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对君子,要用义来说服他、要求他;对小人,要用利来引导他、鼓励他。

  《论语》开篇第一则,就是他“不惑”的宣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吃粗糙的食物,喝一瓢凉水,枕头都不要,人生下来,自带枕头,快乐自有。不义而来的富贵,就像天边的浮云一样。在乱世之中,独守杏林,心如止水。对孔子而言,让他快乐的事太多了。他内心充满宽容和爱,有强健的体格、伟大的人格、健全的精神、完美的人生,他可以感知并领受这个世界上的无穷的快乐。孔子是中庸者,他平和而又热情,执着而又洒脱,坚定而又随和,这样的人,当然是快乐的。

  五十知天命。孔子和弟子们切磋学问,畅谈人生,不知不觉,迎来他的天命之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言。”敬畏天命可以使我们拥有一个更加积极和义无反顾的人生。知天命不仅使我们有敬畏心,还赋予我们进取心。“知其不可而为之”“不怨天,不尤人”,既然人有天命,人在人生旅途中所碰到的一切,无非是天命的一部分,又何必怨恨呢?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对于民众,用政策去引导,用刑罚去整顿,虽然能使他们暂时幸免罪过,但是他们还是没有羞耻之心。反之,若用道德去引导,用礼节去整顿,他们不但会有羞耻之心,而且还会自觉走正路。

  六十而耳顺。何谓耳顺?说得通俗一点,“耳顺”就是别人的话成了自己的“耳旁风”,这个耳朵进,那个耳朵出。孔子在后人眼里是“圣人”、“万世师表”,在周游列国的过程中,遭受诸侯、政客、小人们排挤他,迫害他,敷衍他,还有许多嘲笑与误解。听到逆耳之言不再大惊小怪,尊重别人的意见;听到顺耳之言不会沾沾自喜,明白自己的斤两;听完以后仍然我行我素,坚持自己的立场。一句话:理解别人,坚持自己。

  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恕,是孔子思想中核心的核心。而且,也是我们今天特别要重温的最重要的价值,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有现代价值的`思想。简单地说,“恕”是“不做”,就是不做对别人有害的事。“做”需要能力,需要条件,所以不是人人能做,时时能做;而“不做”不需要能力,不需要条件,人人都可以不做,时时都可以不做,所以,我们可以终身行之。“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 君子总是责备自己,从自身找缺点,找问题。小人常常把目光射向别人,找别人的缺点和不足。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喜爱水,仁者喜爱山。聪明人明白事理,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跃,性情好动就好像水不停地流一样,所以用水来进行比拟。仁厚的人安于义理,仁慈宽容而不容易冲动,性情就好像山一样稳重不迁,所以用山来进行比拟。原来,智者也好,仁者也好,他们都是有情怀的人,有喜爱的人。有喜欢,就有快乐,有爱,就有快乐。我们喜欢山水,山水就会给我们带来快乐。一个什么东西也不喜欢的人,也就没有什么东西能给他带来快乐。一个缺少对他人、对世界的爱心的人,他人、世界也就很难给他快乐。

  孔子在暗示我们,要想得到快乐,就要多多建立爱心。在孔子的眼里,大自然的一切都是我们快乐的源泉,也是道德的源泉。孔子喜欢登山。“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他对大海很向往,烟波苍茫之中,万顷茫然之上,乘桴浮于海。孔子还是音乐发烧友,听到好的音乐,竟然三个月吃肉都没有味道。人生天地间,满眼山水,满耳音乐。

  孔子这样评价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用功读书时,便忘记吃饭;兴奋快乐时,便忘记忧愁,不知道衰老快要来了。

  孔子在晚年,致力于整理古代的文化典籍。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四书五经,其中《诗》《书》《易》《礼》《春秋》《大学》《中庸》《论语》都与孔子有直接关系。还有一本《孟子》,大家都知道,没有孔子,就没有孟子。中华大众所崇尚并践行的仁、义、礼、智、信、忠、恕等,即源自孔子的思想。所以,孔子永远居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最核心位置。

  孔子的晚年,还致力于教书育人。孔子的一生,离不开他的弟子,孔子的光辉,沐浴着弟子,而弟子们的风采,也衬托着孔子。他们共同组成了那个时代的璀璨星空。孔子所处的时代苦难太多,他却是从容的;所处的时代一片混乱,他却是淡定的;所处的世界处处黑暗,他却是光明的;所处的世界一派阴冷,他却是阳光的。《论语》有理有趣有故事,认识孔子,了解儒学,从《论语》中汲取智慧和能量,让自己的人生目标更清晰,价值观念更明确,生活学习更快乐。

  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论语》是一座宝山,只要登临,总能收获满满。孔子用他个性的光和热,照亮了一个灰暗的时代,让这个时代具有了永远的温度。孔子,几乎是以他一个人的力量,把一个民族带出了蒙昧,带进了文明。

【一个人一本书一个民族原创文章】相关文章:

1.关于民族饮食的文章

2.我佩服的一个人文章400字

3.我佩服的一个人文章800字

4.我佩服的一个人文章600字

5.我佩服的一个人文章500字

6.工作是一个人最好的投资励志文章

7.在陌生城市的文章-一个人在陌生的城市

8.一个人走一个人睡一个人思索一个人沉醉生活感悟

9.生活就像一本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