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层次与语流的节奏美

时间:2019-01-05 16:05:58 文章 我要投稿

文章层次与语流的节奏美范文

  文章的重要美学形式是节奏与语言流程的节奏。它有层次节奏与语言流程的节奏。前者,可使人领略文章层次的张驰有序、开合穿插、虚实相同、抑扬兴波之美。后者可以在语言中的整齐、错综、和谐与回环之中获得语言节奏特有的美感。二十年代施畸在《中国文词学研究》一书中说:“丁具说果然是文章作用的一部分,但未必是文章作用的全部吧。换句话说,以‘工具’目文章,决不是以尽文章的能事。……文章作用应该满足一部分美的要求。”语文教学不能再停留在分析思想内容、主题、语言那种单一模式化上面,而应花力气去揭示文章的层次与语流的节奏上,从而开拓语文教学新生面,让我们学习对象“满足一部分美的要求”。

  层次的节奏美

  文章的层次有其内在的节奏,如同人体一样,有呼吸的起伏、脉搏的跳动、肌肉的张驰,神经的兴奋与抑制的节奏。文章的层次节奏与人体节奏相适应,就会激起读者进行多角度的审美思考,把握文章的脉动流程,从而获得精神的快慰与美的享受。在作品中,常有紧张、生动、吸引人的,也有徐缓、平淡、不吸引人的。不吸引人的部分是吸引人的部分基础,吸引入的部分正是不吸引人的部分的最美的华章。作家在写作时,巧妙采取这种张驰交错手法,使文章显得波澜迭起,一浪高一浪,跌宕多姿。

  鲁迅的《祝福》以徐缓的笔调写“我”与鲁四爷见面,节奏松弛而平缓。接下来,写“我”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不安,为何不安?小说提出一个悬念,掀起一个个波澜。随后写祥林嫂死?她为什么死?怎么死?又置一个悬念,再次兴波。接下去,便以平缓口吻写她的事迹和第一次来鲁家的情景。然后,又波澜迭起:祥林嫂被婆家抢去了。她被抢之后,命运又如何?读者急需要了解。这时便由王老婆子上场作答。读者刚揪着的心才放下来,还没等心完全平静下来,而祥林嫂竞“又站在四叔家的堂前了”。文章之波又随之向上涌起,直至祥林嫂的悲剧命运被推向高潮,最后又回到开头祝福上来,才复归平静。这样安排,张驰有序,犹如大海中的波浪一样,前一个波谷,正是酝酿后一个波峰,波谷与波峰层层推进,形成波澜起伏的旋律。这个旋律与祥林嫂坎坷不平、起伏跌宕的命运是一致的。读者读起来,就心潮起伏,获得张驰交错的节奏美感。《谁是最可爱的人》是叙事作品,它运用叙事与议论抒情手法,正是叙事与议论抒情穿插其间,才形成这篇作品虚实相间的节奏美。

  文章先议论抒情(虚),赞扬志愿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并从品质、气质、胸怀方面去赞扬。马上叙述描写(实)松骨峰战斗,志愿军战士顽强狙击敌人。接着又展开了议论抒情(虚),从L面事迹赞扬志愿军战士的可爱。紧接着又叙述描写(实)战士马玉祥从烈火中拯救朝鲜儿童。然后,再议论抒情(虚),结合上面事迹再次赞扬志愿军战士的可爱。文章到此,笔锋一转,叙述描写(实)志愿军战士与作者谈话。最后又是议论抒情(虚),联系人民的生活,说明志愿军战士是和平幸福的保卫者,是最可爱的人。

  试想,《谁是最可爱的人》,如果不是这样安排,而改用先虚后实,或先实后虚,即先议论抒情,后叙述描写,亦或先叙述描写,后议论抒情,我想,都达不到现在这样的`效果,具有这样大的艺术震撼力。可见《谁是最可爱的人》的层次节奏,是一种最佳的选择。

  好的文章在围绕中心展开时,总会有一会儿说开去,一会儿说回来。过去与现在穿插,此事与彼事联接,一开一合,波澜起伏地向前发展。

  《故乡》是先以作者的悲凉心情看待故乡情景,继而写心情不好的原因,然后笔锋轻转,由母亲的话说开去,引出对闺土的回忆。在穿插少年闰土这段文字中,又重点突出“小英雄”形象。随即,文思又收回来,回到中年闰土的描写上来。其间开开合合,远远进进,峰回路转,形成小说开合穿插的节奏美。客观事物复杂多变,人们情绪也时有起伏,形象的美丑、景象的枯荣、气氛的悲欢、情感的乐哀、评价的褒贬,都是相对并存的。文章也遵循这种规律交替安排层次,就会形成抑扬兴波的节奏。

  散文《丑石》是抑扬兴波的力作。作家先从各个侧面描写丑石的丑:外貌丑,妈妈讨厌它;石匠不要它;不懂事的孩子也对它嗤之以鼻!连花草也不愿与它为伍,真丑得不能再丑了。后天文学家发现了,原来它是陨石,是个了不起得东西。作品大起大落,大抑大扬,掀起了冲天大波,给人以抑扬兴波的美感。

  语言的节奏美

  高尔基说:“世界上没有比语言的痛苦更强烈的痛苦.。”语言的造型是艰难的工程,而高明的作家都以快慰向世人奉献富有语言风采的作品时,总饱含作家的情感,使语言的流程富有节奏感。语言是情感的外壳,情感是语言的灵魂,二者合二为一,这就形成语言的节奏美。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睹;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当你坐上早晨第一列电车走向工厂的时候,当你扛上梨耙走上田野的时候,当你喝完一杯豆浆提着书包走向学校的时候,当你坐到办公桌前开始这一天工作的时候,朋友,你是否意识到你是在幸福之中呢?(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上面的对偶句,句式整齐。两句话节奏旋律相同,象歌咏一样,便于感情的抒发,强烈地表现作者对杀害爱国青年的反动派的愤慨。下面一段语流,是排比句,它是对偶句的扩大,不限一对句子,而是四个句子字数相等或相近。句法结构相同或相似,排列在一起,宛如一个乐段,形成语流节奏整齐美。语言流程的整齐美能给人以美感,但过多的整齐也会让人感到死板、单调。因此,整齐又要有变化,是有规律有秩序的多种形式的组合。这样变化中求整齐的形式美,是一种长短交错的错综美。

  春天象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象小姑娘,花枝招展,笑着,走着。

  春天象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肢,领着我们前去。(朱自清《春》)

  这是三个比喻排比句,句式相似、结构相近,(转258页)(接256页)但作者将状语分别用介宾短语、主谓短语、动宾短语,这样句式就有变化,音节有多有少,声调有强有弱,读起来诗意盎然,也不会嫌呆板、单调了。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丛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这段语流,两个结构相同的句式,都有“不必说”领起,这是整齐。然而,两个句子结构又不尽相同,前一句含四个名词短语,后一个含三个主谓短语,而且字数甫少到多,这就是变化。同时,语流节奏的重心也不同,前面的“不必说”要重,而“也”又有强调推进作用。语流急徐相间,节奏错落有致。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去,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大凡有成就的作家,都注意句式的节奏与音调的和谐。老舍曾说过,如果上句用了“他去了”,下句就要问“你也去了吗?”这是因为上句是以仄声收尾,下句就要用平声收尾,以造成平仄的和谐美。杨朔在《雪浪花》里,原是这样写的:“正当阴历十五前后月亮园的时候,风浪格外大,那茫茫的大海上,波浪滔滔滚滚……”后改成:“月亮同的时候,正涨大潮。瞧那茫茫的大海E,波浪滔滔……”这一次,除了协调音节外,还使声调有所变化。原稿中的“时候”的“候”和“格外大”的“大”都是去声,即仄声,改成“大潮”的“潮”就成了平声。先仄后平,抑扬有致。

  在语流里,还常常碰到反复、排比、递进等词语反复或结构反复的句式,这种句式排列组合在一起,音乐节奏感极强,含有回环往复的韵味。

  “我应当怎样来形容印度卡拉玛姐妹的舞蹈?假如我是个诗人,我就要写出一首长诗,来描绘她们变幻多姿的旋律。假如我是个画家,我就用各种的颜色,演点出她们的清扬的眉宇和绚丽的服装。

  假如我是个作曲家,我就要用音符来传达出她们轻捷的舞步和细响的铃声。

  假如我是个雕塑家,我就要在玉石上模拟出她们的充满了活力的苗条灵动的身影。”(冰心《观舞记》)

  语流的回环美,不仅表现在句式上,还表现在韵律上,这在散文作品中诗屡见不鲜的。

  可是,我要说,这是由于跟我们的战士接触太少,还没有了解我们的战士: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这里四个排比句,结构相同,音节相同,显得整齐,具有和谐与回环之美。其一、二、四句末尾的词“高尚”、“刚强”和“宽广”都押ang韵,即“京韵十三辙”的“江洋韵”。这种散文的韵语,是古已有之,只不过功用不同而已。“在先秦时代,韵语大约是为了便于记忆,而不是为了艺术的目的。到了汉代以后,那就显然是为了艺术的目的了。”(王力《略谈语言形式美》)不同文体的层次与语流的节奏美,是多姿多彩文章的审美形式的生动体现。唯一的宗旨“显然是为了艺术的目的。”同样,我们不惜费耗精力去揭示这种形式美,对于教与学来说,显然,也是为了传递或接受“艺术的目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