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惭愧文章

时间:2018-10-19 16:17:58 文章 我要投稿

知惭愧文章

  我因老而记忆力更下,只是有个模胡印象,什么人推重“知惭愧”这种心境。我偶然想起这种心境,觉得也确是值得推重,并想到,前些年写《顺生论》,“己身”部分应该包括这样一节,其时疏忽,未写,现在无妨亡羊补牢,用些时间,谈谈与此有关的一些情况。

  知惭愧来于有一种心理状态,曰“惭愧”。惭愧也有来源,是我们相信世间事有“是非”,自己能够分辨是非,而言行,有时竟舍是而取非(大多是无意的)。承认有是非,言行未能走是的路,事后,内感到悔恨,外感到羞耻,我们说这是惭承认有是非,言行未能走是的路,事后,内感到悔恨,外感到羞耻,我们说这是惭愧,或知惭愧。惭愧前加“知”,是强调“自己重视”。

  人生,由能觉知、能思索到瞑目,理想的经历是“无愧”。正如天生之物或人造之物,都会有多种,无愧的情况也会有不同。举一时想到的。夭折是一种,因为几乎还未自主做什么就结束生命,自然就不会有失误,无失误就不会生惭愧心。另一种是《红楼梦》中傻大姐一流,心力有缺欠,可能不清楚是非的分界,也许就可以永远不感到惭愧吧?再一种是《水浒传》中陆谦一流,为利己而甘心损人,甚至乐于害人,推想被踏在林冲脚下之时是也不会感到惭愧的。还可以加一种是秦皇、汉武一流,一个人说了算,无往而不是,杀人如麻,堂上一呼,四海之内小民水深火热,估计直到大渐之时也不会想到心理活动中还有惭愧一项吧?以上几种,只有这一种最难捉摸,因为不能知道,比如栽了大跟头,倒了霉,清夜自思,他会不会承认自己错了。最后,也许只是理论上,要举出一种,是常人,有修养,能分辨是非,并能取是而舍非,不短命,由免于父母之怀到立遗嘱,日日三省,都不愧于屋漏,也就可以带着“无愧”二字离开这个世界。如此无愧,大好!问题是容易不容易,甚至可能不可能。说不可能,举证大难,因为要普查,古今中外,个个过关。说可能呢?显然,听到的人就会提出要求,希望举出一位看看。只说我自己,认识的人不少,如果让我举一位,一生言行无失误因而无愧的,这很难调查研究,只好凭常识判断,说必没有。所以我的意见是只好退一步,容忍某些(不是一切)失误,然后是坚决要求自己能够知惭愧。

  容忍某些失误,不容忍另一些失误,意思是谈知惭愧,人的范围要有限,即只包括常人,而且承认有是非,所言所行,愿意取是而舍非的。愿意取是而舍非,乃主观愿望,不能保证必不失误;但可以给失误定个范围,即都不是主动的',有意的。被动,无意,失误就会微不足道吗?也不一定,因为评定失误的大小,既要从动机方面看,又要从结果方面看。不忽视结果,失误就可能于害己之外,还殃及有关的人。害也可能很轻微,甚至不显着,可是天知,地知,己知,总不如朝乾夕惕,不失误。说到这里,想想人生,想想世事,就不能不慨叹,是命定我们过于弱小,且不说不求安身立命的,即使立志求,也因为受诸多条件的限制,必是“欲寡其过而未能”。

  至此,可以转为集中说过,即失误。前面已经缩小范围,限于本不想走错路而事与愿违的。但就是这缩小之后的,显然,由轻微到严重,也必是千头万绪,各式各样,连统计学家也难得说清楚。甚至只满足于归类也办不到。不得已,只好用举例法,抓个秃子说说,可以类推及于一切和尚。但举例,也最好有个引线,想了想,像是可以由“来由”方面下手。一时想到三种,都来于“天命之谓性”,所以确是大号的,这是一,不明智;二,因贵生而不得不食周粟;三,因生而有欲,确是大号的,这是一,不明智;二,因贵生而不得不食周粟;三,因生而有欲,欲则不能无求。以下依次说说。

【知惭愧文章】相关文章:

1.知乎励志文章

2.知乐者常足经典文章

3.陶行知文章读后感

4.秋叶静美心若禅知文章

5.读陶行知文章有感范文

6.如何看知病情分析的文章

7.精选文章知我谓心忧

8.陶行知的每天四问励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