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乡村文化的文章
南方的山区地广人稀,住户比较分散,山一家,水一家,很少走家窜门,这些年青壮劳动力多半外出打工,留在家里的都是老妪老翁和小孩。乡村的文化十分枯燥,除了读书的小孩子从学校带回一点歌声,书声,那就是看看电视节目。村公所往往同村小学合在一起,那里算是文化集中体现的地方,村里的文化活动室配有农家书屋,有的还配有可联网的电脑。书屋的藏书一般有数百册,科普读物居多,也有文学艺术类和社会科学方面的书籍。据笔者调查农村书屋的利用率很低,有不少图书基本上没有人借阅,主要读者还是老师和学生,村上的干部除了忙于应付上面的各种检查上报各种资料表册,还要用大量的时间,去搞创收的产业,因为他们的那点报酬是不能养家糊口的。
乡村的文化突出的表现在村民办红白喜事上。近些年农村形成了一种滥贱的请客收礼风,结婚,丧事,做寿,搬家,立碑,上梁等等,一家办事,全村都几乎要赶情,要相帮,起起散散是三天,除了送礼金,丧事送花圈鞭炮,喜事就是大红大绿的旗彩,挂钟之类,过后就都成为了废物,不具备保留的价值,因为没有文化品味。办红白喜事期间,热闹场面,烘突氛围的就是请来专业的乐队,锣鼓喧天,歌声嘹亮,着妆的表演队,跳跳舞,唱唱歌,全村的男女老少都来欣赏,享受这种乡土的.文化,算是乡村快乐的时光。这种水平很一般的乐队,歌手也本土的,哼唱一些流行歌曲,说点滑稽段子,主要是营造气氛,每场收费两三千元;办丧事则不同,还要请道士,做道场,两天三夜或一天两夜,道士除了锣鼓鸣乐器,还有一系列的法式道场,比如坐焰口,接王,纳契,除灵再就是念经,什么天藏经,地藏经,大成经等等为亡人超度。孝家要披麻戴孝,听从道士的指挥,或叩头,或礼拜,最后就是举行家祭,子子孙孙通过一篇祭文,诉说亡人一生的功劳苦绩,表达后人的哀挽之情,最后就是亲戚朋友与死者的遗容告别,封棺。这就是乡村的葬礼文化,至于道士唸些什么经大家都不去过问,反正是走完了对亡人的哀悼程序,对生者的一种宽慰。
一家办事不管是喜事还是丧事,都是全村男女老幼聚集的时候,收礼办席,亲朋好友,要在一起热闹三天。主人家要杀猪宰羊请一条龙服务的专业队,安排农村习惯的菜谱,九大碗,水八碗,鸡,鱼,鸭,猪肉一并齐全。少则几十桌,多则上百桌,花钱不少,浪费特大。因为都是老百姓,没有官帽,没有怕惧,互相攀比这股大操大办的风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是一种不健康的乡村文化。村民聚集在一起没有其他的文化活动,便摆开赌场。主人家也早有准备,麻将,大贰(一种纸牌),焖鸡(玩扑克三张比大小)等等形式的性娱乐。赌资有大有小,时间有长有短,有的通宵达旦。无怪乡民好赌,因为没有别的文化活动打发时光,也许这只是贫困山区农村的现象。农村文化,农民文化本来就十分枯燥,在住户分散的农村,人们除了过简简单单的生活,还有什么精神方面的享受呢?春节之前我们参与了文化社团下乡写送春联活动,村干部欢迎,农民兄弟欢迎,送去的虽然只是一副管不了几多钱的大红春联,但是他们感觉到温暖,感觉到喜庆,因为这是在送文化,在送精神食粮。精准扶贫让数千万农村贫困户,有住房,有饭吃,有衣穿,让他们拜脱贫困,过上小康生活,这是中央提出的艰巨任务,在扶贫工作中,要特别重视智力扶贫,文化扶贫,如何丰富农村老百姓的文化,让广大农民在改善物质生活的同时,在文化精神方面也应当有所享受。
乡村文化还体现在宗亲文化方面,许多农家都十分重视自己的祖宗,重视编修族谱,每年的清明时节办清明会,扫墓都是大家乐意参加的活动。家训,族规得以传存;有些家族还设立了扶持族中学子读书的基金,对考上大学的后裔扶持和奖励。宗族文化起了很好的凝聚民心的作用。
农村文化活动中心理所应当要主动积极地发挥作用,比如改变农村大操大办的人情风,风,利用好宣传阵地,倡导正常的礼尚往来,提倡互助互爱,勤俭节约的好风气。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都应当确确实实为丰富乡村文化提供必要的硬件设施,扶持必要的资金,组织文化下乡。文化社团和文艺工作者,要到农村去,开展文化扶贫,为丰富乡村文化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
近年来由于沿海企业有些不紧气,农民工回乡创业,大学生回乡创业的人数在增多,毫无疑问这些见过世面,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将给乡村的文化带来新的活力,中央对三农问题也有新的思维和新的举措,随着精准扶贫的强势推进,乡村文化也一定会迎来姹紫嫣红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