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的假象的文章

时间:2018-07-15 14:11:01 文章 我要投稿

关于物理的假象的文章

  你拍摄了一张照片,是一张“三维立体画”,画面里是一个房间,摆着各种各样的陈设,很逼真,然后,你拿着这张照片去问一个人。

  你指着一张桌子问他:“这是什么做成的?”

  他想想道:“大概是木头。”

  你指着一个箱子问他:“这个是什么做成的?”

  他想想道:“大概是塑料。”

  你再继续问他,他的回答都是错误的,因为这些东西都是“颜料”做成的。

  过去我一直想一个问题:“能不能发明一种照相机,拍摄出来的照片里的物质的元素属性都能探明?”我们都知道,照相机是西方“绘画艺术”的物理展现,西方绘画是趋于“逼真”的,又有美学理论背景作为支撑,所以照相机在西方出现,一点都不显得突兀。就像中国“罗盘”的出现好不突兀一样,因为“罗盘”技术是建立在坤舆等被背景文化要求的基础上的,倒是指南针作为航海之用,有一点突如其来。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已经能够知道,科学与艺术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而横亘在期间的“美学理论”就是重中之重。因为正确的“美学理论”给了艺术通过科学来实现的动力,比如:“逼真”是要求之一,那么科学就能提供给物理学知识,如果大家都认为,现在的一切都是至臻完善的,毫无发展必要的,那么不仅艺术是停滞的,科学是停滞的,一切都是停滞的。

  艺术在一定的科学支撑基础上,会经历漫长的缤纷繁复的发展过程,展现不同发展阶段的特色与风格。如绘画,从文艺复兴时代到现在,在诸多美术前辈,在诸多艺术天才手中,出现了眼花缭乱的特色和风格,其理念之一的“逼真”,在照相技术有了突破之后,又在摄影技术领域有了一方疆域,相继而来的则是摄像技术,电视机等媒体如雨后春笋地出现,再然后是电脑,数字技术,通过观察你就会发现,在物理技术上的进步与它脱胎的“母体”:绘画艺术是密不可分的。在电脑出现之后,什么印象派,什么后现代主义等,都能在影像领域得以展现,这时候,你就不能说,西方数千年的'“美学理论”酝酿与坚守是毫无道理的了。

  回到前文提到的那幅画,为什么被提问者的回答都是错的呢?那是因为,提问就是错的,因为这种提问暗含着默认,就是这幅画是拍摄的真实背景,在这个前提正确的基础上,后面的问答才有意义,在被提问者被要求回答的时候,他的选择必要要建立在一个基础之上,就是背景是实实在在地存在着的。

  上面所说的是一种“假象”,与“假象”有关,但是不同的,是“灵魂”,这个问题对于一些人来说是个忌讳,我可以打个比方,一个人说:我相信有灵魂”,人们就会猜忌他:“凭什么你死后就能上天堂”?于是群起而否定。有一点要在此表明,人在世间毕竟有“道”可循,就算你不信什么“理论”,你也不能脱离生命之圈,就像并不是文盲就不要遵循“万有引力定律”,作恶者而不信报应之说,你就能少受点惩罚一样。换言之,一切“道理”的真正作用,也是在于提醒,不是逼迫,提醒你们这样做,大家都好,不这样做,大家都不好,因此“普世”观念都不是单个人的要求。如果一个人不遵循,其他人意识里都要用来时刻提防他,而不是时刻想着做有用的事情。

  再者,好的想法未必得到好的结果,“坏”的想法也未必就能产生恶果,这些都不是简单的“逻辑”能解决的,知道做好事的人不是圣贤,知道播种什么因,将得什么果的人,加上好的想法,才是完善的健全的人。

  “灵魂”有没有,我不能直接回答“有”与“没有”。这里可以提供一种新思路,这个思路在于提醒大家注意,“灵魂”与“假象”这两个概念要加以区分。举个例子:

  一个要死的人,在死前一秒钟对着山谷大喊一声。一秒之后他离开了人世,5秒钟后,我们听到了回音,这时候,我们就不能说这是死人说话了。我这样讲的目的,其实是想让大家推论:声音与光都有相似的性质,都能反射,那么我们在此刻见到很久以前死掉的物质,都可以理解为物理上的“反射”,或者是声音,或者是影像。这样推论,我们就会偶尔看到飞碟,它可能只是“死去”星系的“回音”,是光海里物理界常用的把戏。这在物理上被称为“虚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