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语相关文章
导语:关于语文学习中的指向语,大家可以来深入了解。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指向语相关文章,供各位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文章1:随文练笔,指向语用的有效“落点”
指向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价值所在。紧紧跟随阅读教学,相机进行写的训练,实现读写结合,即习惯所说的随文练笔,是课堂语用的有效“落点”。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随文练笔?
一、仿写式练笔——打下表达基础
仿写,是读写结合传统的方式,也是最基本的方式。张志公先生曾说过:“模仿是学习的必经之路。”的确,读一篇文章,可以模仿篇章的结构,也可以模仿语言的表达。在教学中,进行仿写式练笔,需要教师充分挖掘可供学生进行仿写练笔的训练点。
如教学《庐山的云雾》一课,课文第二、第三自然段,分别围绕“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和“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两句话来写。很显然,这是总分的构段方式。这种段落结构可以进行借鉴练笔,让学生也围绕一句话,如“春天的太湖景色秀丽”,写一段话。而课文第三自然段中“眼前的云雾,刚刚还是随风飘荡的—缕轻烟,转眼间就变成了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明明是一匹四蹄生风的白马,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变成了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这是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同样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进行句式仿写。仿写式练笔,给学生表达的模本,为学生学习表达打下基础。
二、嵌入式练笔——提升写作素养
所谓嵌入式练笔,就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将写作练习融人其中。它本身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写作活动,不同予阅读教学加强文本理解的语言教学活动。这样的练笔,同样会根据文本内容的特点展开,但同时又有鲜明的写作指向。
如教学《诚实与信任》一课,文中的“我”的汽车在擦到路边的小红车时,“我环顾四周,看不见一个人,便在路灯下写了一张字条,压在小红车的雨刷下”。这一张“字条”在整个事件发展中,起到一个关键的线索作用。在课堂中,让学生写出这张字条的内容,就是一个练笔的点。但老师提出的`要求是让学生以留言条的格式来写。这里的练笔在内容上是阅读教学情节发展的需要,在形式上是对留言条这种应用文体的练习,具有明确的写作指向。同样,学习完《九寨沟》一课,教学的最后,让学生写一份九寨沟的简介,设计一段九寨沟广告,这与课文学习内容紧密相关。从学生角度看,学习写简介和广告语,也是一种重要的写作能力。
三、共生式练笔——促进读写能力
共生式练笔,也可称为同构式练笔,即读中有写,写中有读,边读边写,边写边读,从而实现学生读与写的同构共生。课堂读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写的过程,这样的随文练笔,能促进学生读写能力的共同发展。
如薛法根老师在教学《爷爷的芦笛》一课时,围绕课文三处笛声,分别安排了三处练笔:第一处是“一张普普通通的苇叶,经爷爷三折两卷,就成了一支芦笛。吹奏起来,曲调是那样婉转悠扬,还带着一股浓浓的海水味……”,让学生写:在强强的想象里,这笛声____,这笛声____,这笛声。第二处是“清脆的笛音传得很远,招引来好些海鸟,在大海边飞来飞去”,让学生写: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里,这笛声一 ,这笛声____,这笛声____。第三处是“悠扬的芦笛声将他的恐惧驱赶得一千二净”,让学生写:在惊涛骇浪的黑夜里,这笛声一,这笛声____,这笛声____。可以说,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的读是为了写,而写又促进学生的读。读的过程,帮助学生写出笛声中具有的内蕴,写的过程,又进一步促进了学生对笛声的理解和对文本情感的把握。将读写语言实践贯穿整堂课始终,学生两方面的能力都能得到较好的提升。
四、扩展式练笔——开拓想象空间
文本中有的地方表述简约概括,有的地方一带而过,给读者留下发人深思、耐人寻味的艺术空白。这些空白处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补白,开展拓展式练笔,可以帮助学生打开想象空间,开拓学生的思路。但需明晰的是,拓展式练笔,要立足文本写出内心真实感受。
《雪儿》是苏教版国标本第六册教材中的一篇课文。这篇文章讲述了“我”为受伤的白鸽“雪儿”疗伤并精心照料它,直到让它重返蓝天的事。在课文的结尾,雪儿翅膀的伤好了,我为雪儿放飞,这时,“雪儿又飞回阳台,转着圈儿咕咕直叫。我望着它那金黄的眼珠,喃喃说道:‘雪儿,你去吧,蓝天才是你施展本领的地方。’我把雪儿轻轻捧起,雪儿望望我,似乎在向我祝福,然后向蓝天飞去”。这里,让学生进行扩展式练笔:雪儿又飞回阳台,转着圈儿咕咕直叫,它会说些什么?雪儿望望我,似乎在向我祝福,会祝福些什么呢?要求学生联系课文中“我”与雪儿之间发生的事情来写,这样学生的想象方能合情合理,练笔的内容丰富,语言实践也得到有效落实。
五、延伸式练笔——放飞自由心灵
延伸式练笔,让学生沿着课文作者的思路或情感发展方向发挥想象,或对文本中故事情节、人物命运进行延伸,或对故事结局进行续写。
《三袋麦子》是一篇童话故事,憨厚的小猪,节俭的小牛还有聪明的小猴,都是那么可爱。在课文的最后,土地爷爷看到小猴的麦囤后哈哈大笑,故事也到此戛然而止。而教学时,设计土地爷爷分别又给三个小动物一袋麦子,让学生进行延伸式练笔,分别再写一写这时小动物们分别会怎么做。让学生创造出更加有趣的方法,体现小动物的个性特点。这是对故事情节的延续。需要注意的是,延伸式练笔,不是漫无目的的发挥,而是对文本主旨的再次深化。
随文练笔,需要多一份心思,巧妙设计,才能指向语用的有效“落点”!
文章2:语文教学要“回归本体,指向语用”
长期以来,由于小语界对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认识模糊,争论不休,导致广大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实践上的无所适从。文选式的教材编排,也让语文的阅读教学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内容的理解和思想的挖掘上。语文学科丧失了应有的本性,变成了各学科的附庸。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准确把握语文学科的属性,体现语文学科的核心价值?《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小学语文教育界名师的探索给我们提供了示范:即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课程”,语文教学要“回归本体,指向语用”。
一、要突出语文学科的核心价值: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
语文课尤其是阅读教学多是以读懂文章内容、挖掘人文因素为主,“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成了可有可无的附加任务。因此,进行语文教学的改革,更新教学理念是关键,把握好阅读教学的方向是切入点。
首先我们必须明白一个问题:阅读教学不等于阅读。
阅读――读懂课文内容,明白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什么景,什么人,表达了什么思想。
阅读教学――在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基础上,了解语言表达的方法,体悟作者思路,学习文章结构等,在阅读教学中学习表达。
反思我们的阅读教学,老师关注最多的是学生是否读懂了课文,是否受到了思想教育,很少关注学生通过课文学到了表达的方法,学会了运用。所以阅读教学必须回归到语文本位上来。
二、发现文本秘妙,抓住语文核心价值
要想真正实现语文阅读教学的回归,除了科学把握语文学科的属性,更重要的是要解决学科备课的问题。著名特级教师王菘舟老师曾以《长城》一课为例,分析了一篇普通的课文背后隐藏的秘妙,以及如何筛选甄别这些秘妙,可以给我们诸多启示。
《长城》一课我们再熟悉不过,而王菘舟老师在备课中发现了包括文章“结构”“章法”“语言”“基调”等方面的十条秘妙。我们很多的老师在备课时却发现不了十之一二,甚至一条也发现不了。这也是我们上不好语文课的主要原因――备课不深入。连教师自己都没有发现语文本质的东西,又如何引导学生去体会?
笔者在进行《威尼斯的小艇》这一课的教学时,把该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使学生了解小艇的样子,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方法”。于是,在教学中我通过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作者抓住了小艇的3个不同特点进行描写,才把小艇的样子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样的教学设计既对文本进行了体悟,又关注了语言文字运用,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语文教师应该凭借这个例子把文章的秘妙指引给孩子,要想做好这个引导者,语文教师必须丰富自己的语文底蕴,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在备课上多下功夫,让我们的语文课做语文的事,回归到语文本位上来。
【指向语相关文章】相关文章:
2.家庭相关文章
3.高考相关励志文章
4.爱相关的文章
5.分享的相关文章
8.环境保护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