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的随笔

时间:2020-11-04 12:01:45 随笔 我要投稿

关于大海的随笔

  不少书法家爱写这四个字:观海听涛。如果上百度搜一下,可以看到各种书体的书法作品,足够你欣赏的了。我在乳山的家对面的颐和家园小区,一进大门,就是一块奇石,上书“观海听涛”四个大字,石高盈丈,灰石红字,掩映于绿丛之中,很是养眼。可见,观海,听涛,乃人之所爱。

关于大海的随笔

  我在山东乳山银滩海边度过三个夏天了,几乎天天去海边散步,观海,听涛,已经成了我的日课。可惜,我比较木讷,不擅文字,不谙艺术,如是诗人艺术家之类,必定会有不少佳作留存哩。你看人家魏武侯,只是到海边溜达一圈,就写下了传唱千古的诗作《观沧海》。人和人相比,怎么差别就这么大呢?

  说起魏武侯曹操,那的确是个人物,一代枭雄呀。说起他的《观沧海》那首诗:“山岛竦峙”,“洪波涌起”,那个气势,非同凡响;“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那个心志,揽日月星辰于胸中,帝王之心怀呀,其气魄之宏大,其志向之高伟,非曹公莫属。

  不过,我还是比较喜欢毛主席的《浪淘沙.北戴河》: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渔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为什么呢?你看,曹操观沧海,他看到的想到的是什么?是日月,是星辰,是日月星辰都出于大海之中,心胸很大,气魄很宏。但是,大则大矣,宏则宏矣,却高高在上,于小民何干?毛主席可就不一样了,他看到白浪滔天的大海,他想到的是一片汪洋里,打渔的船儿都到哪里去了?怎么看不见了呢?可见,曹操,想的是自己,是自己的理想抱负。毛主席,想到的是渔民,是百姓。

  想着百姓的人,人民才会永远的纪念他,这,可能是永远不变的'真理,古今中外,概莫例外。

  还是絮叨一下我这个小民的观沧海吧,小民自有小民的情怀哩。

  我比较喜欢晚上去海边,尤其是晴天,无云,微风,没有月亮,静静的坐在海边,观海,听涛,可以想,也可以不想,可以陶醉,也可以让自己融入那茫茫的夜色里,那是自由的王国。

  当晚霞渐渐散去,天色慢慢暗下来,游人陆续离开了,白天的热闹平静下来了,我就踱着方步,沿着林荫,去海边纳凉。

  星星出来了。海上的星星并不是那样的明亮,总是朦朦胧胧的,很神秘,这和大森林里的星星可是不一样的美丽呢。记得李白有一首诗,叫《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那是在山里,海上是没有这种景象的,至少,我还没有见过。山里的夜晚,星星和月亮都会离人们很近很近,真是伸手可摘哩。我在完达山东方红林业局工作的时候,家就在北山公园门口,晚上,我时常带着孩子去公园,月亮从东方的山间林梢升起,离你是那样的近,近到伸手可以揽入怀中似的,那种景象,我可是没有少见。但是,在大海边,那种奇景异象,我还没有遇见过。海上的星星是神秘的,很遥远,“遥远的夜空,有几颗闪烁的星星”,这是写大海夜空的景象。

  夜色渐渐的浓了,慢慢的,哪是海水,哪是天空,已经无法区分,海和天,亲近,再亲近,拥抱,再拥抱,乃至融为一体。你就在他们的怀抱里,四周,黑魆魆的,深邃,幽远,神秘......诸如此类的形容词,都无法表述那种神秘。你不会孤独,更不会恐惧,只有神秘,或顿生禅意。三亚市的海角天涯景区,在海边建了一尊高高的佛像,不是没有道理。沿海的城市和旅游景点,大多都建有佛像或庙宇,大概都是参悟到这种观海的禅意吧?秦始皇帝相信徐福的谎言,以为海上有仙山,有不老之药,大概也是为巡视大海之时观海听涛而产生的禅意唆使所致吧?

  远处,几点渔火,那是渔民在夜渔呢。偶尔,有大型船只在远处的海面上驶过,灯火朦胧,飘飘渺渺,恍若仙山楼阁,那才是真正的海市蜃楼。

  夜晚的海,宁静而幽远,听涛,比观海更具诗意。

  静静的伫立海边,闭目,倾听。那涛声,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宏大的,又是极细腻的。我想起叶圣陶的《老山界》里写声音的那段文字:像春蚕咀嚼桑叶,像野马平原奔驰。我想起欧阳修的《秋声赋》里摹写声音的那些文字:初淅沥而萧飒,忽奔腾而澎湃,......风雨骤至,踪踪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借来描摹大海的涛声,似乎也很恰当。

  夜色越来越浓,海滩上,游人稀落,远处的渔火,也渐行渐远,可能夜渔人正在筹谋更大的行动吧。夜,越来越深,越来越静,涛声,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宏大。可能要涨潮了,涨潮时的涛声总比落潮时大得多呢。这时候,才是听涛的最佳时刻。

  我听到什么?肖邦?莫扎特?贝多芬?不,是涛声,是真正的天籁之音。我不怕亵渎那些大家,我揣测,肖邦,莫扎特,贝多芬,他们一定是受到大海涛声的启迪,他们在模拟大海,他们在模拟涛声,而模拟只是模拟。夜阑人静之时,大潮孕育之刻,那声音,才是真正的神秘的天籁!

  在我的眼里和心理,夜晚的大海,就是这样,深邃,幽远,神秘,陶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