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入尘埃,光芒永耀杂文随笔

时间:2019-11-19 12:22:36 随笔 我要投稿

化入尘埃,光芒永耀杂文随笔

  最初知道杨绛先生,只知道她是钱锺书的夫人,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真正关注杨绛先生及她的作品,源于2016年《中国工商报》组织的“这个读书日,同读一本书”活动。当时,圈里有三位文友一起阅读了先生的《我们仨》,并写下各自的体会。通过这本书,我渐渐地走近了先生。

化入尘埃,光芒永耀杂文随笔

  先生的文笔一如她的为人,低调朴素,没有华丽的辞藻,更不刻意求大求深。一些日常的生活片断,经先生之手巧妙地串在一起,如同珍珠项链一般熠熠生辉;又像一股涓涓细流,不知不觉中将心田浸润得饱满丰盈。她像一位哲人,不紧不慢地讲述着前尘往事,平凡而琐碎,悲怆又温暖,有种洞穿世事的淡定与从容。

  透过先生的文字,我开始了解他们一家几十年的生活经历,颠沛流离中相守相助,又相聚相失。他们的生活明明很苦,但我们读到更多的`是温暖与幸福。用先生的话说:“我们仨,只要在一起,总有无穷的乐趣。”杨绛先生很幸运,她遇到了充满才气又不乏稚气的钱锺书;而钱锺书更幸运,他遇到了“最贤的妻,最才的女”。杨绛不仅悉心照顾钱锺书的生活,更全程参与了其创作生涯,她是甘于站在丈夫背后的女人。可以这样说,没有杨绛,也许就没有钱锺书的巨大成就。他们不仅是相守一生的伴侣,更是相互懂得的知己,相遇相知,相守相惜,“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读先生的书,读得越多,越为先生的人格魅力所折服。从1911年出生至今,先生走过了一个世纪,经历过战争、动乱、疾病、生离死别,其生活艰辛可想而知。但先生的心境始终是平和淡然的,像冬天的太阳,温暖柔和;又像是秋天的落叶,静美安详。在祖国最危难的时候,先生一家人没有背弃祖国,用先生的话说:“我们是倔强的中国老百姓,不愿做外国人。”在一次次运动中,他们始终独善其身,保持清醒。那些不堪回首的岁月,在先生笔下却显得云淡风轻,没有声嘶力竭的控诉,更无痛彻心扉的谴责。他们离群索居,宁愿穷困潦倒,也不随波逐流。在先生看来,这些都不过是对生活变化的一种适应能力。把生命放在卑微的位置,以维护生命的尊严并有所作为,这是先生的智慧,更是先生的胸襟。无论在多么艰苦的境地,他们从未停顿的是读书和工作。如果说和谐的家庭是人生有形的庇护所,那么,读书与写作无疑是他们精神上的避难所。先生一家,让我们看到了知识分子的良知与操守。

  人生不可能圆满,有缺憾才是人生的常态。先生也有遗憾,她“今生唯一的杰作”阿媛“只是发了一点点芽”,一家人“暮年才有一个可以安顿的居所,却已走到尽头”。在女儿和丈夫先后因病离开后,她也曾慨叹:“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但她并没有沉溺于痛苦中不能自拔,她心里想的是:“我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在钱锺书去世后,杨绛以全家三人的名义,将高达800多万元的稿费和版税全部捐赠给母校清华大学,设立了“好读书”奖学金,用以资助贫困学生,而她自己一直过着俭朴平静的生活。与此同时,她着手整理钱老留下的手稿,从1998年至今,一直坚持工作,坚持写作,用她自己的话说,“做一件力不能及的事,投入全部心神而忘掉自己”。那种心无旁骛、物我两忘的境界,令人望尘莫及;那份内心的坚韧与强大,令人肃然起敬。

  我曾仰望张爱玲的冷傲才情,赞美林徽因的端庄温婉,感慨陆小曼的风华绝代,惋惜萧红的悲苦早逝。相较于赫赫有名的民国四大才女,杨绛先生的名字和才情,我近几年才知晓。也许是钱锺书的名气过盛,遮挡了她的光芒。她就像是一块璞玉,温润而有质地,在历经岁月的淬炼后,才渐渐发光,并将这种温暖与力量传递到我们身上。喜欢看先生的照片,100余岁的她,依然有着孩子般干净明媚的笑颜。

  那年5月,先生悄悄地走了,于我们是离别,于家人却是团圆。先生走了,化于尘埃,但先生的作品及其思想的光芒,永远不会消逝。先生曾说,去世后不想被打扰。在这个5月,再次将先生的作品静静翻阅,以此作为对先生最真挚的怀念。

【化入尘埃,光芒永耀杂文随笔】相关文章:

1.尘埃中的光芒小学优秀作文

2.落寞不感伤浓情耀光芒「雨花石颂」

3.愿世锦赛永放光芒作文

4.洁净的光芒随笔

5.梦中随笔杂文

6.静电杂文随笔

7.电棍杂文随笔

8.车厢杂文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