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语随笔

时间:2018-07-17 12:05:31 随笔 我要投稿

外来语随笔

  哈尔滨,我们生活的这个城市,自打开埠以来,就以宽广的胸怀迎接着八方宾朋,容纳着百川兄弟。作为一个仅有百余年历史的新兴城市,她的建设开发,与移民的迁徙有着紧密的联系。一条中东铁路,打开了“龙兴之地”连接世界的大门。于是,“闯关东”大军,俄.欧.日.朝等国家的侨民,汇聚于此,开创了多种族间和睦相处,多元文化和谐共存的新纪元。

外来语随笔

  随着中东铁路的建设.开通,大量的俄国侨民涌入哈尔滨。一时间,大街小巷.广场闹市.车站码头,随处可见黄头发.蓝眼睛.大鼻子.白皮肤的俄国人,他们不仅带来了宗教.文化,加快了当时哈尔滨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对周围人群的生活习惯,产生了深远影响。无论从建筑风格.穿着打扮.日常饮食.语言运用.经商理念等等方面,都融入了外来元素,从而奠定了哈尔滨国际化城市基础,形成了多元文化并举,多种族和睦共处的城市生活新格局。

  久而久之,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中国人,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自觉不自觉地,都融入了“俄式”元素:饮食上融入了啤酒.“列吧”.“赛克”.“格瓦斯”.红肠.奶酪.“苏波汤”,女孩子喜欢穿“布拉吉”,男孩子玩儿起了纸“镖技(biaji)”,大姑娘小媳妇压着“马什克”接水,大妈大婶们拎着“崴大罗”往“马葫芦”里倒脏水,大爷大叔们坐在“马扎”上谈天说地下象棋,闲暇时再溜达溜达公园.逛逛“巴扎”市儿......好一幅绝美的市井生活画面。

  日酋占领统治东北14年,大搞种族语言同化,将日语纳入中小学的日常教学中,施行文化侵略,大肆奴化中国民众,大设文字狱,若发现有说俄语的.,都被视为赤色分子送往“731”部队,用于细菌试验。直到1945年8月,苏联红军对日军宣战,随着“喀秋莎”暴风骤雨般落入敌阵,小日本侵略中国的一枕黄粱彻底破灭了。

  看到这里,你一定会对前面那一串“外来语”疑惑不解吧?其实那就是一些日常的俄语单词,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俄语单词。其中的一些单词,至今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像“列吧”,就是生活中的面包;“赛克”是一种用酒花发酵.用纯木火烤制的.不含糖分的黑面包;“苏波汤”是用牛骨头汤,加上大头菜.西红柿.土豆等熬制的一种菜汤;“布拉吉”是裙子;“镖技(biaji)”是一种用烟标.纸片.纸壳等叠制出来的.小孩子们煽着玩儿的硬卡片;“马什克”是压水井;“崴大罗”是水桶;“马葫芦”是下水井;“马扎”是一种能折叠的小櫈子;“巴扎”是集市的意思;“喀秋莎”就更甭说了,是一种能连续发射的火箭炮,其威力巨大,所以才把小鬼子砸了个蒙头转向.屁滚尿流滴。

  经笔者这么一解释,读者朋友也许对那些引号里“稀奇古怪”的名词,略知一二了吧?顺便说一下,新中国成立伊始,国家开始了“一五”建设。正直中苏“蜜月期”,大批苏联专家来华支援国家建设,社会主义阵营中的中国,经济外交上向“老大哥”一边倒,中学.大学将俄语设为第一外语。当年的“老三届”毕业生,大多对俄语略知一二。加之当时苏联援建的企业中,不少中国技术人员.工人,与苏联专家交往中,潜移默化地吸收了一些苏联人的生活习惯,久而久之,生活用语方面也植入了不少俄语称谓,也就见怪不怪了。

【外来语随笔】相关文章:

1.法国的虚荣抵制外来语英语美文

2.培根随笔阅读随笔

3.人生随笔生活随笔

4.随笔

5.随笔

6.随笔

7.随笔

8.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