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费粮食倡议书

时间:2022-11-29 13:16:47 倡议书 我要投稿

浪费粮食倡议书

浪费粮食倡议书1

同学们:

浪费粮食倡议书

  想必大家都知道,勤俭节约自古以来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这种传统美德就要在我们这一代失传了!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悯农》,这首家喻户晓的古诗,究竟我们能不能够理解这当中的意思?

  也许我们并没有发觉自己已经浪费,其实,我们生活当中处处都存在着浪费。有些同学中午是在学校托班的,他们一点都不懂得珍惜粮食,对饭菜十分挑剔,不爱吃的就不吃,最后都倒在一个大桶里,让人看了多惋惜呀!

  目前世界上有38个国家严重缺少粮食,其中有23个在非洲,有8个在亚洲,有5个在拉丁美洲,还有两个国家在欧洲。由此可见,我们是多么幸福啊!我们现在吃好的穿好的,我们是否想到了正在挨饿的人们?

  我为大家提以下六点建议:(文章阅读网:#url#)

  1、珍惜粮食,适量定餐,避免剩餐,减少浪费。

  2、以节约为荣,浪费为耻,不偏食,不挑食。

  3、吃饭时吃多少盛多少,不乱扔剩饭剩菜。

  4、看到浪费现象勇敢地起来制止,尽力减少浪费。

  5、做节约宣传员,向同学、老师宣传浪费的可怕后果。

  6、积极监督身边的同学和老师,及时制止浪费粮食的`现象。

  节约是一种美德,节约是一种智慧。要知道,我们吃的粮食是农民伯伯们辛勤的劳动才取得的成果。节约,就从我们做起,就从现在做起,就从实际行动开始!

浪费粮食倡议书2

  10月13日到10月19日,省粮食局、省农业厅、团省委、省妇联决定在全省共同组织开展20xx年世界粮食日和全国爱粮节粮宣传周活动,并发出爱粮节粮、反对浪费倡议书。

  倡议书中,省粮食局发出以“节约一粒粮我们在行动”为主题,组织开展“家庭在行动”“青少年在行动”“企业在行动”等一系列“节约一粒粮”系列活动,广泛宣传爱粮节粮的重要意义,多层次、多角度宣传报道粮食生产、流通及消费等环节开展的'节粮减损工作,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减少粮食损失浪费。

  省粮食局办公室工作人员说,节粮爱粮不只是一句空话,更应该落到实处。从自身做起,从个人家庭做起。

  据了解,我国粮食浪费现象普遍存在,每年在餐桌上的浪费高达20xx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

浪费粮食倡议书3

亲爱的同学们:

  在学校食堂里,你是否扔过吃过几口的馒头?你是否倒过还未吃完的饭菜?可能在你看来,一个馒头、一点剩饭算不了什么,但每天看到食堂里满桶的剩饭,实在让人心痛与可惜。

  当我们在浪费粮食的时候,你是否考虑过父母挣钱的艰辛、农民伯伯辛勤耕耘的劳动和全世界因为温饱而饱受饥饿的家庭。

  为了让我们珍惜、节约粮食,抑制我校食堂日趋严重的浪费现象,校学生会特向全校同学发起“光盘活动”的倡议,望同学们做好以下几点:

  1.积极倡导崇尚节俭、科学饮食、健康消费的生活理念,摈弃铺张浪费等不良的饮食消费习惯;

  2.打饭要适量,吃多少打多少,做到不留剩饭剩菜;

  3.做到不偏食,不挑食;

  4.做节约宣传员,向家人、亲戚、朋友宣传浪费粮食的可怕后果;

  5.积极监督身边的'同学和朋友,及时制止浪费的现象。

  同学们,节约是一种美德,节约是一种品质,节约是一种责任。让我们同心协力,拿出实际行动,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让节约粮食成为自觉,成为一种良好的习惯,用实际行动参与到“光盘活动”活动中来,为建设文明、和谐的校园作出应有的贡献!

浪费粮食倡议书4

尊敬的同事们:

  你们好!

  感谢你们一直以来对接待中心职工餐厅的关心与支持。

  为了更好地为大家服务,寒假里我们改造了餐厅的就餐环境,改进了就餐方式。特别是对荤菜实行了不限量的供应,这大大提高了餐厅的就餐成本。但是为了保证广大教师员工的就餐质量,更好的让大家投入到繁重的教学和各项管理工作中去,这项举措仍旧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赞许。可是近几天来,餐厅里出现了一些浪费粮食的现象,在大家倾倒垃圾的桶里发现有:大块的扣肉、整个的馒头、白花花的米饭、未吃尽的青菜的`等等,实在令人心疼!想一想远在西南还有多少喝不上干净水的无数同胞、被埋在地下9天吃树皮侥幸存活下来的矿工即便是在大都市里的高档自助餐厅,剩余饭菜超过一定的数量也会被罚款的。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让我们每个人都为爱惜粮食、杜绝浪费而行动起来吧!

【浪费粮食倡议书】相关文章:

杜绝浪费粮食倡议书03-16

节约粮食拒绝浪费的倡议书10-16

节约粮食杜绝浪费倡议书06-18

不浪费粮食文案10-19

珍惜粮食,拒绝浪费倡议书范文(精选3篇)12-08

浪费粮食检讨书03-29

浪费粮食检讨书05-26

浪费粮食的检讨书02-14

珍惜粮食不浪费主题作文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