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说明文:音乐与情感

时间:2022-12-07 19:21:56 说明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优秀说明文:音乐与情感

  音乐的情感篇一:音乐与情感

优秀说明文:音乐与情感

  引言

  一切文艺都是人类社会生活在作家、艺术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这种反映是能动的、形象的、审美的。文学、戏剧、音乐、美术、电影、电视剧、舞蹈等等,不论哪个艺术门类,不论是叙事还是抒情,不论是写人与人的关系还是写人与自然的关系都离不开社会化的人。人既然生存于社会就避免不了各种情感,艺术既然来源于生活,也自然不能脱离情感,本文对音乐艺术与人的情感简要论述。

  一、音乐与情感关系的历史回顾

  (一)欧洲两大音乐流派对情感的论述

  欧洲音乐论坛形成情感音乐美学与自律音乐美学分庭抗礼的局面,是从十九世纪后期的音乐家汉斯立克开始的。他反对情感音乐美学提出“音乐不能表现情感”“音乐的内容就是乐音的运动形式”的观点,强调音乐“传达的是一种超乎社会和阶层的物质性音响”。认为音乐是没有社会内容的,无善意无雅俗,既不能传达作曲家的思想感情也不可能影响听众的思想情操,它就是一连串流动的音响。这之后的21世纪来临前夕,此种理论上的分歧渗入到音乐实践的领域,很多作曲家开始自觉或不自觉地选择了两大阵营中的任何一个,并把他们的美学思想渗入到各自的创作中。当时的新古典主义音乐流派和表现主义音乐流派就分别是自律论音乐美学与他律论音乐美学观念的代表者。那么二者孰是孰非呢?他律论认为制约着音乐的法则和规律来自音乐之外,音乐本身体现了某种外在于音乐的客观实在,主要是人类的情感,这就是音乐的内容。自律论则认为音乐的规律和法则源于音乐本身,它不能反映任何外在的客观实在,也包括人类的情感,音乐的内容就是音响的结构,我们在这里作分别述论。

  1、新古典主义音乐流派

  新古典主义音乐流派是将自律论音乐美学当作理论上的指导原则坚持的,他们竭力维护音乐自律论的信条,反对用音乐表现任何音乐之外的事物。该流派的典型口号是“回

  到古典去”而这一口号的提出是与自律论音乐美学的基本观念分不开的。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斯特拉文斯基,他认为:

  “音乐从它的本质来说,根本不能表现任何东西,不管是一种感情、一种精神状态、一种

  心理情绪、一种自然现象??表现从来不是音乐的本性。表现绝不是音乐存在的目的。即使音乐看起来在表现什么东西,那只是一种幻象,而不是现实。那仅仅是由于长期形成的默契,作为一种标签、一种惯例,我们所给予、所强加于音乐的一种附加的属性,总之,是我们不自觉地或由于习惯势力对音乐的本质所误解的一面。”

  ①

  2、表现主义音乐流派

  与新古典主义音乐维护音乐的自律信条的美学主张相反,表现主义强调艺术表现的对象是人的主体情感,否定现实世界及其客观性在艺术中的价值。其创作思想和审美趣味体现着情感论音乐美学的基本观念,他们的这种艺术主张与十九世纪的浪漫主义思潮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同之处在于后者的情感表现意识在表现主义的理论及实践中被推向了极端,表现主义更激进地强调主体情感与外界现实相异的一面,主张在艺术创造中排除对客观现实因素的模仿,而将纯粹主观的、非理性的、直觉的。情感体验付诸于形式。这样一来,先前浪漫主义中包含的某些现实因素就被彻底过滤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绝对化的主观情感表现论。表现主义是艺术家们一方面强化了浪漫主义美学的情感表现观念。同时,在具体的表现手法上也进行了较大突破的流派。奥地利作曲家勋伯格是其在音乐艺术中的代表者,他指出:

  “艺术价值所要求的可理解性并非仅仅满足理性上的满足,同时也是为了情感上的满足。然

  而,无论创作者要激发的情绪是什么,他的想法一定要表达出来。”②

  他认为艺术的本质与人的情感关系密切。

  通过以上的述论,我们可以见出表现主义的音乐审美观似乎比新古典主义的要富有人情味。但实际上这两个流派的观念都不那么令人信服。新古典主义太过于客观化,会① 彼德·斯·汉森.二十世纪音乐概论.[M]人民音乐出版社.P150

  ② 彼德·斯·汉森.二十世纪音乐概论.[M]人民音乐出版社.P64

  让音乐失去人性和灵性;表现主义又太过于主观化,而可能造成事与愿违。事实证明在勋伯格死后,一些表现主义作曲家就把他的十二音作曲法推向了极端,产生了走向完全控制的全序列音乐。这种音乐不仅把音高序列化,而且将时值、音色、力度等各种音乐要素全部纳入序列化的结构原则中,其结果是使音乐真的变为斯特拉文斯基所定义的那样,仅仅是一种“被控制了的音响”,成为数学计算的对象,而很少与人的情感体验产生联系。

  (二)我国关于音乐情感的论述

  1、孔子的音乐观

  我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时代的伟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公元前511—公元前479),他同时也是中国音乐、文化史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在政治上崇尚“先王之道”,主张“以政以德”,提倡“礼治”,重礼、乐的政治作用的同时,强调音乐从道德上能感化人音乐的社会功。他曾说:“移风易俗莫善乎乐,安上治民莫关乎礼”,承认音乐有思想性和艺术性。他的这种以“善”和“美”来评价音乐家,凡合于所谓仁德者为善,表现平和中庸者为美的思想,形成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音乐审美标准之一。孔子还认为音乐家可以反映人们的痛苦与欢乐,但在情感上必须受到节制,不该超越中庸之道和伦理之道的理论准则。亦即认为音乐是能够表现感情的,但又须有其“度”。

  2、荀子的音乐观

  荀子是先秦诸子的最后一位大师。他在《乐论》中说:“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意思是“乐”是使人快乐的,是人们为了满足情感需要而不能免除的。又说:“且乐也者,和之不可变者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乐合同,礼别异,礼乐之统,关乎人心矣。”就是说“乐”是最协和而不能改变的;“礼”是最有条理而不能更替的。“乐”表现相同的方面,“礼”辨别不同的方面。“礼”和“乐”的道理是贯通着人们内心世界的。这就说明音乐的创作是需要以人的感情为基础的。所以,他又概括阐

  述为:“故乐者,天下之大齐也,中和之纪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

  二、音乐能否表现情感

  如果你是一名音乐教师,一位音乐爱好者,就可能遇到这样的问题。当打开音乐鉴赏书籍,会发现它们在对音乐作品进行分析时,都有这样一种经常被使用的范式,“这段音乐作品表达了??的情感”。然后我们中的许多人,无论是专业还是非专业,都会不假思索,想当然的把它引用、接受,不去考虑这样的音乐能否表达这样的情感,这种说法本身是不是合理。因为理性的批判比毫无思考的全盘接受,在任何时代都难能可贵。同时,如果想对音乐是否可以表现情感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就必须对其进行理性化的探讨。任何艺术都有其表现对象,不同的艺术可能具有不同的表现对象。当然他们的表现手段有所不同,文学可以用文字、词句来表现对象;绘画可以用色彩、线条来表现对象;音乐可以用声音来表现对象??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当我们欣赏一幅绘画作品时,无论是国画还是油画,是现代的作品还是古代的作品,即便是抽象作品,在视觉参与的情况下,我们都会有一个直观的形象感帮助我们理解。当阅读一篇文章时,可以在词句概念的基础上来理解其表现对象。而当我们欣赏一首音乐作品时,对其表现对象却很难说清楚。这时,就会有人说是情感。那么根据这个说法,音乐就是通过有选择的声音的组合、排列,来表现悲伤、欢乐、虔诚??并把其中的悲伤,理解为人生的苦难,经历的坎坷;把其中的欢乐,理解为丰收的喜悦,时代的进步;把虔诚,理解为对宗教的敬畏??

  音乐究竟能不能表现情感?音乐中也许有悲伤,但不一定是人生的苦难,经历的坎坷。音乐中也许有欢乐,也不一定是丰收的喜悦或时代的进步。音乐中也许有虔诚,但不一定是对宗教的敬畏。之所以有上述那些解释,只是由于我们把自己的生活经验融入其中,情感更多的是以人们的观念和判断为依据的。情感有不同的类型,同一种类型的情感,可以因环境、身体状态、人的个性特点等状况而有所不同。例如低落的情感类型就可表现为忧郁、消沉、悲痛、绝望等不同的具体情感。这种不同只有在一系列想象与联想的基础上,或是在受到某时某地的刺激而欣赏者本身并没有意识到这样一种状态时,我们也许才可能从心灵深处体验到某种具体的情感。唯一真实的是声音的波动,不是各种牵强附会的解释。一种具体的情感,决不是脱离具体的事物而独立存在。需要说明的是,具体的事物只有通过概念才能予以说明。而音乐自身的一大特点就是它的非语

  义性,不能表现概念指向物,所以说音乐可以表现某一具体的情感这种观点在心理学上根本无法立足。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受家庭、生长环境、教育程度、个人生活、工作经历的不同影响,会形成不同的经验和阅历,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而这种差异性在我们欣赏音乐作品时,就会造成欣赏感受的不同。例如1876年俄国文学泰斗列夫·托尔斯泰在听完柴科夫斯基的名作《如歌的行板》时,激动地热泪盈眶,说他能从这部作品中感受到饱受苦难的俄罗斯人民灵魂深处的内心感受。试想,如果不是列夫·托尔斯泰生活在那样的环境下他怎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所以说对于音乐作品,有一千人欣赏就有可能有一千种情感,音乐不可能表现某一种具体的情感,如考取理想学校时的兴奋,但可以表现兴奋这一类型的情感。

  三、音乐为何能够表现情感

  人们常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一切艺术都是人类社会生活在作家、艺术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这种反映是能动、形象的、审美的。文学、戏剧、音乐、美术、电影、电视剧、舞蹈??不论哪个艺术门类,不论叙事还是抒情,不论写人和人的关系还是人和自然的关系,都离不开社会化的人。人既然生存于社会,就避免不了各种情感。但是音乐不能表现具体的情感,那它能表现什么呢?应该是与感觉接收器官有关的,即听觉能够捕捉的一类现象,如情感力度的大小变化及相互比较;声音的运动方向——高低起伏的旋律线;声音的运动频率——节奏;声音间比例的关系——乐音的时值;声音的快慢——音乐的速度??这是音乐所能表现的。音乐中的声音是创造性的,任何一部音乐作品中的声音都是作曲家精心思考的结果,这些声音在自然界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没有创造力,任何音响都不可能成为音乐。作曲家可以通过对声音特性的某种控制来表现情感的某些状态。那么它是利用了声音的哪些特性达到这一目的呢?

  (一)相对独立的象征性

  音乐中的声音本身具有相对独立的象征意义,它的独立性就体现在音乐被艺术家使用前就已经具有象征性意义。每一种声音都有其独到之处,它并不是仅仅简单的由音乐家操控的毫无生命力的数字,而是由掌握其特殊规律的音乐家巧妙的加以利用。同样的,

  音乐的情感篇二:音乐对人情感的影响

  在接受音乐的过程中,接受者的情感不仅在量上得到拓展,同时在质上也会得到提高和升华,而情感在质上的提高和改造,对于音乐接受者的情感体验有着特殊的意义。音乐接受者的情感在质上的改造,首先表现在情感的升华上。他们在接受音乐之前,已具有一定的喜、怒、哀、乐的情感,这是自然情感,而自然情感是人与客观事物之间利害关系的反映,它带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功利评价的性质,换句话说,这时的喜、怒、哀、乐都与个人的利益得失相关联。而在音乐接受过程中,接受者在音乐作品所负载的情感信息的触动与感召下,其情感往往带有较强的非现实性和虚拟性,这时产生的一切情感活动不带有任何利害得失因素,人的自然情感在此时已经得到淡化和消失,此时,音乐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无论是悲、是喜,都给人带来一种美感,并给人一种“脱俗”的纯精神享受,这便提升了人的精神境界,从而使其自然情感获得升华,变成了一种高级的美的情感,如果人们长期接受这种精神的提升,那么他们的精神境界渐渐也会变得高尚起来。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早在《国家篇》中曾说过:“节奏与乐调以最强烈的力量浸入人心灵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合适,它们就会以美来浸润心灵。受到良好音乐教育的人可以很敏捷地看出一切艺术作品中反映的自然界事物中的丑陋,但看到美的东西,他就会赞赏他们,并很快地把他们吸收到心灵里,作为滋养,因而使自己的人格也变得高尚优美。”③在接受音乐的过程中,人的情感在质上的改造,还表现在情感会变得更加强烈和深刻。音乐作品是作曲家的人生观、价值观、艺术观的集中表现,作曲家原有的强烈、深邃的情感,经过音乐语言形式的加工、提炼,会变得更加强烈感人,因此,当接受者体验到音乐作品中的情感时,他们自己原有的情感也会随之变得深刻和强烈。综上所述,在音乐接受过程中,接受者在得到深度情感体验的同时,其情感不但能得到宣泄,其灵魂也能够得到净化,其生命更能得到超越。当他们从音乐作品中体验到作曲家的生命意识和情感激流并被之感染时,就会在灵魂深处产生一种震荡和剧烈的情感冲击,从而使被震颤的心灵获得一种更新和再生,并且会以一种新的方式去观照社会和人生,由此而建立一种新的认识与评价人生意义的标准。正如歌德曾说:“音乐占有理性接近不了的崇高的一面。音乐能支配所有的东西,放射出不可言喻的感化来。”④

  二、 音乐对人情感的影响

  马克思、恩格斯曾说过:将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不再是以每天能创造多少产品,而是以创造多少闲暇时间作为衡量这个社会发达水平的标志。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以及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的闲暇时间将会逐渐增多,这样就为人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如何度过这些闲暇时间,对人们的情感状态和心理健康都颇为重要。如果每个人在紧张的工作和学习之余,都能参与一些带有一定娱乐和审美趣味的音乐活动,则能够消除大脑和身体的疲劳,减轻精神的压力。这样,将会大大有益于人们的精神放松,并使人们的性情得到和谐自由的发展,同时还能提高他们的工作和学习效率。

  艺术“情感宣泄说”认为,人的本能和各种欲望、各种需要,往往受到社会的道德、法律、宗教等因素的制约,其被限制、压抑的心理能量,可以通过音乐艺术的形式得到宣泄;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满足的欲望,可以在艺术的世界中得到满足和寄托,并把人的本能欲望升华为社会所允许、可接受的文明形式。这种情感以艺术形式宣泄,恢复和保持住了人的心理健康,使人的情感和心灵得到净化,从而把人的动物性和社会性、感性和理性统一起来,实现了对人性的塑造。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语言已经穷尽的地方,音乐才开始它起作用的领域。那些无法用言语告诉人的东西,可以用音乐的旋律来诉说,因为音乐是直接表现人的情绪和内心感受的。在这方面应当注意到,音乐是对年轻的心灵起作用的不可替代的手段。”⑤因

  为音乐审美联想中的“移情”活动,能够使人把对象变成自我,欣赏者像看待自己的作品那样看待他人的作品,把艺术家的思想当作自己的思想来认识,把艺术家的情感当作自己的情感来体验,把艺术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当作自己的亲身经历来感受,并从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益。人们可以从优秀音乐作品的品评体会中,培养起对真、善、美的崇尚,培养起内心丰富的情感世界,并且可以解忧愁于欢悦,化暴怒为温柔,使精神获得平衡,情感得到调节与宣泄,最终将导致人精神的升华。黑格尔对此早有精辟的论述,他说:“在音乐中,外在的客观性消失了,作品与欣赏者的分离(在其他艺术中还有这种对峙)也消失了。音乐作品于是透入人心与主体合而为一,就是这个原因,音乐是最具情感的艺术。”⑥人的心情愉快了,内心就会平静,情绪相对稳定,音乐对人的精神因此起到了调剂作用,人的精神会表现出积极的情绪。长期在音乐美的熏陶感染下,能使人在精神上得到娱乐和滋养,培养起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情操,使人的精神世界更丰富、更和谐、更完美。总之,音乐以其独有的魅力能使人们主动地投入其中去感受和体会,在愉悦和审美的同时升华其人生境界,提高其审美品位。因此说,音乐活动是融哲理于情感之中的有效的感化人的方式之一,动人的音乐,浸润着每一个人的心灵,无形之中净化着人们的思想和灵魂。

  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意识到,通俗音乐对人们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通俗音乐很善于迎合接受对象的社会心态(即某个社会群体共同的心理倾向)。它的表现内容表达的是“自己”的感受、心态或某种精神需求,而不是对另一种思想的诠释。通俗音乐特别是流行歌曲,能够成功地表达大众群体的思想、感情和伦理道德观,表达青年人的渴望与灵感等,这是它容易被接受的重要因素。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流行的实现,应当给予参与流行的人一种外来刺激,而这种刺激,必须迎合人们潜在的心理需要。日本心理学家佐藤指出:“如果某种刺激能够满足人们以下潜在的需求,那么连锁式的流行效应可能开始振荡。这些需求是:他人对自己的承认与期望、自我暗示、自卑感的补偿、新经验的获得、求得心理上的安慰、求爱、出人头地、从众等。”从通俗音乐自身的表现方式、艺术特征看,它富有艺术创造力和从众、不断变化、善吸收的特点,它充分地利用了现代科技手段,从音响设备、演奏的乐器、演出场所的灯光到布景,最大限度为它的艺术表现和艺术氛围服务,而又不被这些技术手段所束缚。通俗音乐的创作演奏,始终充满着活力,追求个性表现,它们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赢得了一大批忠实的审美群体,造就了一种开放性的、无比活跃的审美文化。当然,某些流行音乐的听赏过程中,听众的音乐行为外在表现是积极的,但内部心理状态是消极的。他们被动地接受音乐,敏感于音乐时髦的外部形态和音响刺激,热衷于歌曲的原始情感流露并产生共鸣,音乐欣赏视野狭隘,音乐知识贫乏,追求表面的感官刺激及极端化的表现方式。流行,是一束看不见、摸不着的精神冲击波,它具有精神的“能量”。无论我们对其音乐作品持有什么样的社会价值评判尺度,这种“能量”都是客观存在的。这就要求音乐工作者,在音乐活动中必须了解接受者的情感、心理的特点及规律,做好正确的音乐导向工作,从而使人们亲近音乐、理解音乐,引发人们对音乐的美好向往。

  浅谈音乐情感在音乐欣赏中的体现

  论文摘要:音乐是以声音来表达内心情感的艺术,是人类表现性艺术最早的形式之一。随着心理学的诞生,尤其是实验心理学的发展,人们对音乐情感的研究逐渐趋向一种科学化、实证化的描述和解释。结合计算机科学技术、脑神经科学、生理学等众多学者的联盟,音乐情感的研究呈现了诸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局面,这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文章对音乐情感在我国的研究状况进行概括性的梳理,并提出准确、深刻和细致地体验音乐作品中的感情内涵,是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基本要求的相关见解。

  音乐是什么 ? 音乐是人们乐生的重要因素之一。曰 " 乐者 ( 快 ) 乐也 " 。 音乐是什么 ? 音乐是人们精神的营养品之一。缺少它 , 就会元形中影响人的精神健康 , 或者会使

  人心理健康不全面 , 甚至会无形中影响人的寿命。

  音乐是什么 ? 音乐是艺术的一个品种 , 它带给人们的是美感和幸福 。

  音乐是什么 ? 音乐是表达或寄托人们感情的 " 艺术语言 ", 它比一般的语言更直接地传达情感 , 并且 , 它始终与美感结合在一起。它不受人种、民族、国家、 地域、时代、阶层、职业等的限制 , 但存在一些微小的 个别差异及各自特色。

  音乐是什么 ? 音乐是用声音作原料的 , 一听即逝 ,因此 , 它又是时间性的表演艺术。并不从属于某一政治或宗教 , 只是在人们心灵上、感情上 , 会对它们有一定的影响作用。更不是道德信 条背诵记忆的载体。

  音乐是什么 ? 音乐是通过人的感官刺激 , 才使人感知到美。并产生了 生活联想及艺术想象 , 从而又发展了美感。 音乐不以说理方式来传播 , 而是更多地通过熏陶及感染的途径 , 潜移默化地来影响人的心灵 , 使更多地得到美的滋润。

  音乐是什么 ? 音乐与人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言语、行为、人际关系 等等 , 有一定的关联。故高洁的音乐 与低俗的音乐其对人们的影响是大 不相同的。音乐是人们抒发感情、表现感 情、寄托感情的艺术 , 不论是唱或奏或听 , 都内涵着及关联着人们千丝万缕的情感因素。即使以叙事为主的歌唱 , 音乐也并不全依靠语义来传达内容 , 而必定会用赋有感情的 " 音乐语言 " 和赋予美的因素, 来表达或烘托或寄托感情 , 即使是附有歌词的声乐曲 , 其表达感情主要的仍是音乐本身。在综合艺术中 ( 如戏剧、舞蹈、影视等 ), 也总是当需要抒发感情之时 , 就常常让音乐来负担 , 借音乐的抒情性能 , 把情感表露出来 , 并有所渲染、强调、夸大。

  为什么音乐能表达人们的感情呢 ? 因为音与音之间联接或重叠 , 就产生了高低、疏密、强弱、浓淡、明暗、刚柔、起伏、断连等等 , 它与人的脉膊律动和感情 起伏等等有一定的关联。特别对人的心理 , 会起着不能用言语所能形容的影响作用。语言和文字尚需通过符号 , 或带感情起伏的语气语调讯号 , 来传达感情或思想、内容 , 且语言及文字有时因民族不同而尚须翻 译 , 那就麻烦了。而音乐 , 它可以直接地来反映人们内 心感情的起伏及复杂的情绪 , 且不受人种、民族、国家、地域等等限制。因此 , 不论什么民族、国家、地城、 阶层的人民 , 虽语言不通 , 却都能通过音乐 , 直接感受 这种真挚朴素的感情。因此 ," 音乐是真正的世界语 ", " 音乐是感情的语言 "," 音乐无国界 ", 这些近百年来 , 己得到全世界有识之士的共识 , 即 " 乐与情通 " 。 本文就是讲述了音乐情感在音乐欣赏中各方面的体现及要素。

  一、 音乐欣赏中情景(场面)变化要渗透音乐要素的变化

  当人们打开音像资料第一遍欣赏音乐是,首先听到的是音乐的旋律,其次是音乐的力度是强还是弱、速度是慢还是快、然后才是考虑是有什么乐器演奏的。在以往的音乐教学中,很多老师讲课时,会问学生这段音乐表现了怎样的场面?学生会争先恐后的回答表现了…… 然后教师非常高兴得说回答的太好了、你真棒。而不再去揭示出表现这个场面的音乐要素是什么?只是来个走马观花的欣赏。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册《爱劳动》一课中老师注重了音乐表现的情景、场面是由许多音乐要素的变化发展来的(运用的第一段音乐是表现小和尚,第二段是表现胖和尚的)。在一上课老师问学生第一段音乐表现的是什么样的和尚?第二段音乐表现的是什么样的和尚?学生回答第一段音乐表现的是小和尚。第二段音乐表现的是胖和尚。老师进一步问是怎么听出来的?学生回答第一段的音乐细、轻巧。第二段的音乐浑厚、笨重、低沉。虽然学生由于学的知识少不能说出是通过音色变化听出来的,但学生明白音色的不同能表现出不同得音乐画面。

  在对力度、速度这一要素的欣赏教学中,我听到、看到过得音乐优质课、公开课教学大都是与以上的做法相同,只是注重了音乐所表现的场面,而不去挖掘音乐的要素。在欣赏教

  学中只是注重表面的现象,不注重深层次地实际教学。在本课的教学中经过讨论、实践、验证大胆的运用了通过学生说出以音乐要素来表现人物、场景、情景。再例如:在欣赏《三个和尚》那段优美的旋律与救火的那段音乐进行比较时学生说出了慢的音乐是说:和尚们睡觉、喝水等悠闲自在的场面。另一段音乐学生则说:和尚们在救火、打架等场面。老师这个时候接着问你怎么听出来的?学生回答:第一段音乐慢而且很轻、第二点音乐重而且快、很紧张。通过学生对乐曲慢与快得比较,轻与重的比较体会出音乐的强与弱、快于慢的音乐要素的变化。充分体现了音乐欣赏的根本是音乐场面、情境的变化是音乐要素变化的真理。

  二、 音乐欣赏的情绪、情感变化中要渗透音乐要素变化

  从心理学的角度说:情绪与情感是密切相关又相互区别的二种心理形式。但从关联范围来说,情绪比情感要更广泛。虽然当我们体验到某中情感时,总会感到具有一定的情绪色彩,但这种情绪色彩远不如情感那样稳定和持久。情感有强度和深度之分,有高、低层次之分。情绪与情感是审美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对音乐教学来说,不仅尤为突出,而且,还有特殊的表现内容。从音乐美的本质来说,音乐进行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情感的展示与变化过程。同时也是音乐要素发展变化的过程,音乐作为情感的载体,虽无语义,但却是最生动的心灵语言,常言说;“语言的尽头是音乐的开始。” 就艺术形式来说,音乐的表现力远远胜过其他艺术门类,其特质就是情感抒发、情感的撞击、情感渲泄、情感交流、和情感审美。

  在音乐教学中,牢牢把握情感这条主线,通过音乐情绪与情感的这种特质,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搞学生的情感强度,使人们的情绪、情感同音乐情绪、情感和谐的沟通与交流,成为我们追求的目标。音乐情绪与情感体验不能仅仅停留在外表的层面上,更需要内心深处的体验,寻求那种动人心魄的、使人感到震撼的艺术效果与境界。多让音乐本身面对学生,用音乐的情感来呼唤学生的情感。当然在体验情感的同时要更深层次的挖掘音乐要素的变化,小小的音乐要素变化了,音乐的情绪、情感就会发生变化。情绪甚至会相反。在《爱劳动》一课中老师通过情绪的变化,就挖掘的音乐要素的变化。如, 在欣赏《三个和尚》那段优美的旋律与救火的那段音乐进行比较时学生说出了第一段音乐是:和尚们睡觉、喝水等悠闲自在的情绪。另一段音乐学生则说:和尚们在救火、打架等焦急的情绪。老师这个时候接着问你怎么听出来的?学生回答:第一段音乐慢而且优美,第二段音乐很紧张。通过学生对乐曲舒展与紧张而终情绪的比较,体会出音乐快于慢的音乐要素的比较。充分体现了音乐欣赏中音乐要素变化是音乐情绪、情感变化的根本要素。

  三、 音乐欣赏的体裁形式中要渗透音乐要素的变化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一、二年级对音乐体裁的了解是聆听儿歌、童谣、进行曲和舞曲,能够区别独唱、独奏、齐唱、齐奏。《爱劳动》是进行曲体裁的歌曲,老师在进行歌曲教学中,首先通过歌曲中的衬词:嗨哟里格嗨哟嗨嗨…..与劳动的步伐相结合来了解体验“进行曲”这一体裁,音乐与行进的步伐是统一的。在学习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册《汪汪与》一课通过聆听《跳圆舞曲的小猫》体会三拍子咚、嚓、嚓,咚、嚓、嚓的舞蹈场面,把音乐场面融合与渗透了音乐情绪、情感,音乐的力度、速度等表现要素体验乐曲的各种节奏形式与音乐体裁的关系。突出了节奏在音乐要素中重要地位。

  通过以上观看,老师教育学生的是学习的方法,受人一鱼,不如授人一渔,在音乐教学中,深入浅出,潜移默化的渗透音乐知识、音乐要素的欣赏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欣赏音乐、审美音乐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音乐欣赏水平,为学生终生喜爱音乐、审美音乐、享受音乐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音乐情感在音乐欣赏中的具体表现

  感受与鉴赏是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鉴赏能力的形成,对于丰富情感,提高文化素养,

  增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逐步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要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帮助学生建立起音乐与人生的密切联系,为终身学习和享受音乐奠定基础。我的观点是在音乐教学中,不能单纯的走马观花的欣赏,而是要充分揭示音乐的要素(节拍、节奏、旋律、音色、力度、速度等)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让学生亲身感受到音乐中最激动人心和极具表现力的部分,而不是进行枯燥的、单纯的技巧和灌输死记硬背的知识;应以整体的方式来体验音乐,将音乐要素贯穿在音乐教学的整个过程,而不是将音乐的各种构成元素支离破碎的讲授。要注重艺术的完整性,这正是音乐教育区别其他学科的一项重要原则。与音乐隔离开来的单纯的记忆音乐概念,讲解音乐知识是毫无意义的。所以音乐欣赏要把音乐要素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

  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艺术,可以说,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感情体验的过程,它既是欣赏者对音乐的感情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同时也是欣赏者自己的感情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无论是对于普通的音乐听众,还是对于音乐的专门家来说,感情体验都是在进行音乐欣赏时不可缺少的一种心理要素。对于音乐的专门家来说,假如在欣赏音乐时只注意技巧、技术手法、结构形式等方面,而在感情上却无动于衷,那么他对音乐的欣赏也只“见其文而未见其心,见其表而未见其里",并不能完整地感受与领会音乐的美。一位有经验的英国音乐教育家曾告诫说:"不要允许你的批评性的敏捷聪明窒息你的情绪反应。那些专家们经常把他们的注意力局限在技巧上。"【1】 他还说:"除非你也重新抓住了激动过贝多芬写这一作品(指Waldstein)钢琴奏鸣曲--引者注)的同样感觉,或是认为你也有这种情感,你才有权利说你欣赏他。"②音乐是一种善于抒情的艺术,音乐中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感情内涵,只有当音乐欣赏者的感情活动与音乐作品蕴涵的感情基本相吻合的时候,才能称之为正确的音乐欣赏。因此,准确、深刻和细致地体验音乐作品中的感情内涵,是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基本要求。对音乐作品感情内涵的体验,首先表现为感性上的直接体验。比如,我们在听到一首乐曲的时候,对这首乐曲所表达的感情(它或是快乐的,或是悲哀的,或是慷慨激昂的……),凭借自己的感性经验,自然地产生出一种体验。这种伴随着音乐感知而自然产生的感情体验,就是我们所说的感性上的直接体验。

  欣赏者从音乐中获得的这种感情体验,并不是由于标题或文字说明等所引起的,而是一种感性上的直接体验。当然,欣赏者能够在自己的意识中,把从听觉感受到的音乐音响转化为感情的体验,是要以正确的音乐感知为前提的,而当欣赏者对某种音乐音响及其艺术风格不熟悉,不能正确地进行音乐感知的时候,那他就不可能获得正确的感情体验。老师在给我们上课的过程中做的课堂实验表明,学生们对于他们熟悉的音乐风格,尽管预先并不清楚听的是什么乐曲,但还是能够大体上正确地体验到乐曲的感情性质。例如,在对乐曲不作任何说明的情况下,老师放了一段德沃扎克的《大提琴协奏曲》中第一乐章副部主题在展开部的变奏段落的录音,然后让学生们写出自己的感情体验,五个学生的回答分别是:

  (1) 回忆的、欲以挣脱某种纠缠。

  (2) 悲哀的、带有哭泣的主题音调。

  (3) 充满深沉的情绪。

  (4) 悲哀、哀怨。

  (5) 远方的倾诉。

  五个学生的答案用语虽然不同,但他们的感情体验在性质上却比较接近,而且与原作的感情内涵基本上是吻合的。德沃扎克在这首乐曲中所抒发的对祖国的深切思念与身在异乡所感到的孤寂与愁苦的感情,我们的感性的直觉也是能够有所体验的。

  然而,身为学生的我们对具有所不熟悉的音乐音响与艺术风格的乐曲,在感情体验

【优秀说明文:音乐与情感】相关文章:

优秀说明文范文:书法的内容情感美05-04

与众不同的音乐说明文04-09

草莓优秀说明文05-02

电饭煲优秀说明文04-19

学生优秀说明文01-15

初中优秀说明文精选05-11

[优秀]情感的语录07-06

(优秀)情感的语录07-07

优秀说明文3篇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