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视域下的大学生主体性培育探析论文

时间:2022-11-23 04:33:04 大学社会实践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关于社会实践视域下的大学生主体性培育探析论文

  论文摘要:由于社会实践具有立体、生动、形象等特点,是新形势下培养大学生主体性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之一。本文分析了社会实践对大学生主体性形成的作用,对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中主体性体现的不足之处进行了探讨。

关于社会实践视域下的大学生主体性培育探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社会实践;大学生主体性;策略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主体性是在主客体关系中生成的主体的规定性,“是人作为主体在对象性活动中相对于活动客体所处的态势而表现出来的功能性特性,即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主体是与客体相对的动态概念。而“人作为主体的规定性,是人同自然、社会以及他自身发生主客体关系中确立的”。主体性是人的本质特征之一,由此,我们认为大学生的主体性是指,大学生在学习、生活这一动态的实践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作为人的本质的规定性。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主体性是指大学生在经过一定时期的高校综合培养而在社会实践这个教育过程中所体现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社会实践是人类能动地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动态活动的总和。杜威说:“教育即是生活。”“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按照高等教育目标要求,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大学生深入实际、深入社会,直接感受社会生活,以社会理想和职业理想教育、劳动技能训练、科学素质培养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教育活动,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3]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不仅有利于大学生检验所学知识,而且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发挥能动性、创造性,使大学生具备现代社会所要求的批判精神、竞争意识和协作素养。

  二、社会实践在大学生主体性培养中的作用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培养大学生主体性的必要载体,而大学生主体性在青年群体中世界观的树立,全面素质的培育和加速社会化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和重视。

  (一)社会实践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面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国家教育改革的深入,在大学生成长的这条道路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竞争和挑战。为了提高大学生的融入社会的能力,最好方法是把大学生引入社会,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所确立的主体性在自我与社会、个人利益与国家、集体利益上找到合理的结合点。社会实践一方面让大学生把爱国热情转化为用所学知识报效祖国、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实际行动,使他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经受锻炼、增长才干、提高素质;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分展示当代大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大学生只有积极地投身于社会实践活动中,才能接触到生活实际,才可能找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和差距,理解和支持改革的各项事业,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社会实践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不仅包括增长人的知识,还包括培养人的表达能力、操作能力、组织能力和自学能力、思维能力等。实践是能力形成的必由之路,真正意义上的理论学习也离不开实践活动,系统的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两者缺一不可,过分强调任何一方面都会造成教育过程中的失重现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其素质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的一环,其意义在于,大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与社会的各个阶层进行广泛深入的接触、交流,从而充实、完善自己,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提高人际交往、改善人际关系的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应变能力,特别是组织能力、交流能力、分析处理矛盾的能力;总之,社会实践活动能够使大学生进一步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对环境的适应,心理的成熟度、能力的发展等各方面的素质都能得到全面的提高。

  (三)社会实践有利于大学生社会化

  教育的过程其实是帮助大学生完成社会化,使其树立基本的社会意识,掌握基本的社会技能的过程,社会实践活动在这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社会实践中通过与人民大众的广泛接触,使其在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中了解国情和生活,实现与社会现实的融合。通过参加社会实践,认识社会,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调整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为担当新的社会角色作好心理准备、思想准备和生活准备,提高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和改造社会的各种能力,加速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在大学生看来,社会实践活动的最大优势在于把社会、课堂和受教育者紧密地连在一起,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使他们在社会实践中了解了国情、社情和民情,开阔了眼界,提高了动手能力,增长了才干,因而受到大学生的普遍欢迎。”

  三、当前社会实践在塑造大学生主体性方面存在的不足

  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这是近些年来我国理论界关注的重点,社会、高校、家庭对社会实践对塑造大学生的主体性的认知有了明显的提高,一些高校在社会实践的实务操作上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大学生社会实践在内容和形式,组织管理和长效机制平台的建设方面还存在着不足。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在形式固化,内容单一的现象

  当前,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普遍存在着形式单一,内容单调,没有创意,使得社会实践活动流于一般的教学环节,对大学生起不到塑造其主体性的效果。首先,在形式上,局限于一般性的实地参观考察,通常表现为:“上午车轮转,中午管吃饭,下午看一看,晚上又吃饭。”这样的参观考察,学生并不能够深入的进入到实践项目的第一线,也不能在具体的实践环境中去发挥自身的自主性、能动性。又因为没有具体的实践岗位,仅仅学习报告或了解文字资料,也就谈不上创造性能力的培养了。其次,在内容上缺乏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实践内容失去实践目的的统领,常常出现“专业不对口,或专业对口但又不能亲自动手”的现象,使得大学生在实践中容易造成在理论知识层面表现为侃侃而论,而在实务的操作上又缺乏动手能力现象。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很难吸引大学生参加,并珍惜社会实践机会,也大大的抵消了通过社会实践塑造大学生主体性的实际效果。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在组织管理上缺乏统一的规范标准

  “把大学生社会实践纳入规范的运作渠道,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社会实践组织管理制度,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稳定持续、全面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当前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工作虽然纳入了教学计划,但是,在组织管理方面还未能够形成规范的多方参与的机制。

  首先,高校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工作主要有各校的团委来组织,而没有学校其他职能部门和社会力量的支持。大学生社会实践只有团委这个部门来组织实施而没有与教务部门的协作,就容易在教学规划,社会实践课程的内容设置及考评标准上无法与学校整体的教学大纲相契合。而没有社会组织的真正参与,则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就不能够顺利通畅、深入的进行。其次,高校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导与监督机制不完善,难以跟踪解决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遇到的诸如生产安全、社会保障、心理不适等问题,指导与监督的缺位则很难保证大学生社会实践如期、高质的进行,而仅仅凭实践单位的一纸“证明”,以此来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时间、质量来做评判,则失真是难免的。 (三)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协调平台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当前,高校的大学生社会实践还存在着追求短期轰动、功利化的不利方面。有的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实践活动伊始,注重表面的形式化,往往是领导动员,教师讲个话,同学表决心,最后大家一起来合影留念。而对社会实践的内涵、意义,尤其是在真正培育大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其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展现等方面重视不够,对社会实践培育大学生的主体性的长期性没有科学合理的规划,造成社会实践对培育大学生主体性的作用弱化。而社会组织的反应冷漠,学生家长信息闭塞,大学生社会实践社会反应不佳,仅依靠高校的单方努力也不能使大学生的社会实践顺利进行并取得较为理想的预期效果。而完善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就要求学校,社会组织及学生家庭共同来沟通、对话和协商,无论是资金的筹措,社会实践单位的落实,学生家长的充分关注,都需要一个多方的沟通协调平台来进行包容和协作。

  四、基于社会实践大学生主体性培育的对策分析

  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性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实现学生自身发展的根本途径,而社会实践活动作为达成学生教育目标的主要环节,要为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性服务。

  (一)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和内容

  根据新形势的要求,高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形式上,要努力做到与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与大学生专业学习相结合、与大学生择业就业相结合、与科技创新活动相结合,力图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充满生机,激发大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大学生深切感受到社会实践与自身成长的密切联系,同时又为大学生们提供了认识社会、了解社会的平台,提升了自身的就业竞争力。高校在组织社会实践的时候应丰富社会实践的内容,既要有参观学习的一面,还要保证充足的动手操作的空间;不但有专业技能的展现,还且还要有岗位交叉的要求。高校为了扩大实践活动的参与面,可以采用组织团队实践和个人实践两种组织方式,立足全面参与,既突出个体的能动性发挥,还要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以唤醒大学生的主体性意识。

  (二)加强指导和监督,进一步规范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管理体系

  高校要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制度构建、主体参与、重点突出、考核与激励等环节上下功夫。1、用制度来保证社会实践各项措施落到位,要明确学校各部门在社会实践中的职责;2、采用社会实践项目支部-团总支(分团委)-校团委三级申报制,让大学生参与到项目的设计中来,充分发挥大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征集到创意好、操作性强的实践项目;3、采用社会实践重点团队竞标制。高校举办暑期社会实践重点项目竞标会,通过公平、公正、公开的方式将有限的经费投入到优秀的团队中去,使社会实践做到点面结合,重点突出,使有限的活动资源尽可能发挥最大的整体效用;4、实行社会实践活动跟踪考核制。制定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管理暂行规定,明确各个阶段的具体要求;对于阶段性的效果考核,要有指导教师、学生及实践单位科(室)署名;5、要建立有激励作用的活动考核评价机制。要把社会实践成绩计入学分,与学年的综合测评挂钩,列入素质拓展认证项目,并作为大学生各类先进评比的重要指标。总之,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社会实践的组织管理机制,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稳定持续全面开展的重要“硬件”保证。

  (三)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多方参与协调机制,促进大学生主体性功用发挥

  在组织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抓住关键的协调机制建设这一环节,就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社会实践活动达到预期效果。1、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活动立项时广泛征求大学生的意见。一方面通过项目申报制度,征集实践项目;另一方面高校团委可以举办社会实践项目策划大赛,借鉴好的创意,整合资源,提前准备和周密策划,打造精品实践活动;2、对实践活动的可行性进行慎重评估。学校在社会实践项目设立时本着立足当地实际,突出专业特色的原则,严格落实按需设项、据项组团、双向受益的原则,重视前期调研工作,了解双方实际需求,提高实践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3、作好社会组织的协调工作,建立相对稳定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高校要主动出击,以互惠双赢的精神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基地,力争每个学校、每个院系、每个专业都有相对特色的社会实践基地;4、及时的对社会实践活动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梳理,对于有利于社会实践开展经验和方法要形成制度,加以推广,从而保证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主体性作用的发挥。

  总之,积极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模式,不断创新、丰富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和内容,完善立体化协调平台的构建,确保实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功能。

【社会实践视域下的大学生主体性培育探析论文】相关文章:

探析新课改背景下高考数学的发展动向论文12-09

职业规划视域下的独立学院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浅析的论文12-02

能力培养下大学生社会实践论文12-09

长效机制构建下大学生社会实践论文12-09

大学生心理问题与心理健康教育探析论文12-09

关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论文12-09

大学生社会实践论文精选12-09

空调设计常见问题探析方案论文12-09

探析生态移民的心理健康问题的论文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