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食文化的社会实践报告:面对面,晋味道

时间:2022-11-26 10:16:39 大学社会实践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关于面食文化的社会实践报告:面对面,晋味道

关于面食文化的社会实践报告:面对面,晋味道

关于面食文化的社会实践报告:面对面,晋味道

山西面食文化调研实践活动圆满结束

削拉蒸蘸忆三晋,酸甜咸香绵千年。

当终于踏进外地大学之时,我们才第一次意识到自己是在以山西人的身份与别人交流。提及这个悠久之地,人们还在重复着“煤老板”的第一印象,我们想,这是对暴发土豪的戏称,更是对山西断臂般污染的暗指。十年之前,这里因工业发展而污染落后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

作为生长在这里的孩子,走出去后终于发觉树立品牌形象的重要性。自古民以食为天,山西面食被称为“世界面食之根”,绵延至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了。一群在他乡的故知便萌生了从面食的角度切入,展示一个积极阳光而内涵厚重的山西形象的想法。

以“对内认知文化,对外宣传品牌”为根本出发点,以调研探索更好的山西面食发展模式和原创推出纪录宣传片双线进行,采取全省联合的模式,十六人的大型实践团队分别奔赴省会太原、晋中地区忻州、晋南地区晋城、晋北地区大同。我们,决定为弘扬山西面食文化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太原-弓天娇

那天刚好下完雪,路不好走,但是小组所有成员都按约定时间集合在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的晋韵楼门前,开始了我们的第一次活动。由于事先已经联系好,经过简短交谈我们便开始行动。。晋韵楼是一家以山西特色面食为主的酒店。青砖小径、大红灯笼、古色古香的装修,显得如此“清凉静谧”;每层一个风格,充分表现山西文化,“文化底蕴”十足。在这里就餐,仿佛置身于晋商时代,体验着极具魅力的山西文化。通过与做面师傅交流,我们被允许对厨房内的面食制造过程进行拍摄。面食师傅不停地在为我们讲授着相关知识,我们也认真的听着、记着。听这位师傅说,制作面食的每个环节都需要一定的技巧。他们飞快的用手或捻、或搓、或削着发好的面,制作着不同的面食。那位做刀削面的师傅,飞快地用手中的工具削着面团,柳叶般的面片落入锅中,技术之娴熟令人惊叹。那位做山西传统美食——莜面栲栳栳的师傅,迅速地将石板上的莜面捻成柱状环形,接着一个挨一个整齐地排立在蒸笼上,像蜂窝一样,技艺之高超令人难忘,让我们觉得他们做的并不是面食,而是一种艺术。

太原-白家儒

听完了故事,我们跟随这位师傅来到酒店的后厨,探寻从面粉到出锅的究竟。进入后厨,我们按照要求穿上了干净的工作服,观看师傅们展示他们的手艺。首先是做刀削面的师傅,左肩扛一个长条案板,右手持专业的削面刀,上下舞动间,一片片薄薄的面条离开案板飞向了大锅,锅里热气向上升腾,模糊了我们拍摄的镜头,带给我们独特的体验。故乡的深情是存在于每一个人心中的,当我们背上行囊奔波在外,想起故乡时总会有些暖意浮于心头,家乡的人家乡的物,太多太多的思念和牵挂。在这其中,面食总是山西人最不能割舍的,在我们的记忆里,母亲的手总是灵巧的,在她们的手里永远能变化出各种各样的面食种类,我们在她们的哺育中,体会到了这份故乡带给我们的烙印。山西三千年历史中,万千游子在离开这片深爱的黄土地时,总会吃上一碗母亲亲手做的面条,而在回归故里时,家里也总有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在等着自己,腾腾的水汽模糊了游子的双眼,也浸湿了心中浓浓的思念。

面食,寄托了太多山西人的情感,出生后满月的庆祝,每年的生日,过年的喜庆,前往异乡求学前的离别,还有太多太多,陪伴我们的都是传统的面食,我们就在这一次次的触动中,升华了对于面食独特的情感。

太原站-郭佳

离开了山西,离开了我们成长十八年的地方,才真正体会到从小到大吃的面不只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情怀,一种文化的传承。我们是山西面食文化调研实践团队,我们是黄土高原的儿女。

最初有这个做这个活动的想法是在初入大学的十一小长假,我们几个太原老乡一起去外地玩耍。在10月4日没有安排好行程的情况下,我们几个人生地不熟,漫无目的地走在一条偏僻的大街上。当时快到吃午饭的时间,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家新开的餐馆,里面只有两个客人,但我们的几碗炸酱面却等了足足四十多分钟。端上来的一刻,我的心拔凉,炸酱的颜色淡得和面汤一般,夹了一筷子吃进嘴里,感觉面条比心还凉,不仅面软而没有嚼劲,面条过了水之后更少了热气腾腾的温暖的感觉。为了饿着的肚子把这碗面吃了一半儿,实在是难以下咽。顿时想到自己在家乡吃的面食,我心里想,总有一天,我要让外省的人都真切感受一下我们山西面食的魅力。快到寒假,学校开始了寒假社会实践活动的立项工作,我把我的想法在老乡群说了以后,有擅长摄影的白家儒和沟通能力很强的弓天娇,他们俩人与我一拍即合,我们三个便以发起人的身份,决定展开山西面食文化调研实践活动。我们,决定为弘扬山西面食文化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忻州站—崔晋青

身为一个地道的山西人,山西面食对我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尤其上了大学离开山西之后,这种感受更加深刻。我是吃着由豆面、莜面、高粱面等各种不同的粗粮制作的“栲栳栳”、“鱼鱼”、等地方特色面食长大的。这些食物的名字可能在外省人看来有些奇怪,但对于我们山西人来说,面食名字代表着家乡的味道。每当想起这些,我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就愈加强烈。

这次我们忻州小队主要负责忻州地区面食高粱面鱼鱼的调研。说起高粱面鱼鱼,我想我是小队中最有发言权的。我家祖祖辈辈都生活在忻州,家里的长辈都会“搓鱼鱼”。记得小时候,每次搓鱼鱼,我都特别好奇“鱼鱼”是如何在她们的手下来回滚动而变得越来越长的,左右两只手各搓5根,一下子就能搓10根“鱼鱼”,当时感觉真的特别神奇。我有时候也会在这次活动中,我也自己学着搓,从一开始的能搓一根,到现在已经能搓到每只手3根了!那种喜悦之情是用语言无法描述的。此外,我们一般将高“粱面鱼鱼”作为款待客人的美食,配着酸菜土豆、羊肉汤吃,十分美味。

忻州站—王晋国

我们做这次社会实践的目的就是告诉大家:山西不只是一个充满煤炭的地方,它有各种各样的文化,作为饮食文化中的璀璨明珠,面食文化是山西的瑰宝。我们之所以如此推崇山西的美食,不仅仅是因为它花样繁多、千变万化,更因为它在每一个山西家庭的餐桌上,世世代代,生生不息。在我们放学时后,在父母工作完以后,对着一晚热气腾腾的鸡蛋面,这就是食物中所传递的最朴实的情感。

对于我的社会实践来说,采访我们忻州地区的高粱面鱼鱼只是一个部分。在忻州地区的实践中,我们深入了解了这种美食,并希望对它的传播尽一份绵薄之力。就像舌尖上的美食所说,真正的美食都是带着食客的情感的。朱元璋喝的那碗珍珠翡翠白玉汤,就像我们在饥饿中的一碗面条。传统食物之所以能被作为文化的一部分是因为它带着一定的情感,就像在饥荒时的窝窝头、榆树子,饥饿、感动、温情还有各种情感的延伸,这就是我对山西面食的理解,这也是认为有必要做它最重要的原因。

晋城站-闫亚飞

随着过年的脚步渐渐临近,我们一行三人来到我的家乡古城润城。虽说润城是我的家乡,枣糕这一地方特色面食我也经常吃到,但我从来没有如此近距离的一次接触到它的制作。

由于快要过年,枣糕制作这一传统习俗正在这个文化古城里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我来到了向往已久的制作场地——窑洞,身处庭院中的第一感觉很朴实,亲切异于城市带给人的陌生,不真实。

由于事先同那里的叔叔阿姨打过招呼,一进入窑洞,就受到热烈欢迎,原本以为制作人手也就三四个人,进去才发现有十六个人围着长木桌子坐着,细看才发现她们竟然分工明确,每个人都在熟练的进行自己的任务。一位工作结束交给下一位,直到最后半成品完成。(之所以叫半成品,因为成品需要经过蒸这一环节)

我又进入隔壁的屋子里,摆放着一台机器,一位阿姨在熟练的操作着,经过和阿姨聊天得知,这是制作枣糕的基础步骤——和面。随后我又亲自体会了一把制作枣糕的手瘾。一上午就在我和阿姨们愉快的交谈中度过了。这次活动让我对家乡的特色枣糕又有了一种独特的感情。

大同站-武乐

还记得高中的时候,第一次看完“舌尖上的中国”,一方面被里面各行各色的美食所吸引,另一方面也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感到自豪。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都是历史的见证者,我们有义务为后代记录下先祖的智慧,这也是我想要参加这个活动的最初目的。后来在实践过程中,进一步的了解大同刀削面的由来与制作过程,与他们零距离接触,更让我内心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制作过程不足十分钟,却依旧色香味俱全,除却面食别无他选。这是中华大地上美食界的一个特立独行的分支,值得我们去推广他。

也许我们的力量微小,但我们的行动有力。就从这里开始一个呼召,晋面晋美晋味道。

【面食文化的社会实践报告:面对面,晋味道】相关文章:

文化辅导中心暑假的社会实践报告04-18

大二学生面食销售实习报告范文12-09

社会实践报告合集:体验民俗文化12-09

红色文化社会实践报告:寻访四坡遗址 调研红色文化12-09

精选晋祠公园的作文12-07

方便面食品市场调查报告12-02

社会实践报告:武汉大学吴越文化实践队(一)12-09

晋祠作文3篇精选12-09

大学生暑期文化文物馆社会实践工作的报告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