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中国诗词教学大会观后感

时间:2022-11-23 22:23:24 诗词大会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首届中国诗词教学大会观后感

  2019年1月12日的“诗词教学大会”上,久负盛名的窦桂梅老师给大家上了一节示范课——苏轼的《书<戴嵩画牛>》。这是一篇短小的文言文,是诗词教学会上唯一的非诗词的教学篇目。

首届中国诗词教学大会观后感

  由于是非诗词篇目,正好避开了“吟诵”的重复,开启新的教学篇章。在窦老师的课堂上,我见到了近乎极致高效的“教学”。这种极致的指导思想,就是“儿童应站在课堂的中央”(窦老师的的原话是“儿童应站在学校的中央”)。

  请别小看这句话,它是构造一切好课堂的关键,是造就一切名师的核心要素。当你对以下的情形有了足够的观察,你才能体会到窦老师课堂的“弥足珍贵”:老师们久久地站立在讲台,撑着台面照本宣科,有时转身黑板,写着远离儿童的文字,目光没有和学生作任何的交汇,操着水平如线的语音,板着僵硬的面孔,这时候台下的学生茫然不知所措,规矩的学生硬着头皮听着,好的学生还抄写笔记,不规矩的学生要么开始扯闲,要么就昏昏入睡了。你要知道,他们的这种课堂生活不是一节,而是无数节,不是一天,而是几千天。

  现在,请看窦老师是如何“反其道而行之”的:学生朗读“题跋”的释义,学生举例去说明;学生小组合作读准、读通、读懂课文;学生汇报自学与合作学习的成果,学生充当老师的角色,采访其他小组的完成情况;学生朗读的过程更加精彩,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拊掌大笑”的形象感,教师调动多位学生朗读比照,笑声与掌声迭出,课堂充满童趣。这还没完,后面的活动设计渐趋深入:学生打着节拍背诵课文,学生仿照课文“( )当问( )”句式“借笔”,学生思辨“耕当问奴,织当问婢”的道理,联想“戴嵩回赠牧童的话语”,拓展苏轼《书<黄筌画雀>》。如此仍嫌不足,课末让学生在音乐的节奏下,又创作简短的题跋——全程将近一个半小时,这当然不符合真实的教学,但如此漫长的展示课里,我们竟然看不到学生有疲惫之相。

  整个课堂是活跃的,又是安静的。这里要特别要提到窦老师高超的教学语言。她和孩子们说话的时候,有时急有时缓,有时高有时低,激动时带着急趋的步子,轻声时像在说悄悄话,整个肢体都融入其中了。“亲爱的同学们,太好玩了!”她兴高采烈的样子看起来就像一个孩子,和学生们亲切地互动着。于是,节奏感产生了:她的语调的高低起伏暗合着教学的层次,让听者鲜明地感受到一个新的情境的诞生,儿童们的注意力很自然地从一个世界转向到另一个世界,这种丰富的变化使儿童在长达一个半小时里,竟没有产生疲惫之感。

  “王崧舟老师的声音给人一种宁静的力量。”一位与会者这样对我说。董一菲老师也有类似的特点。相比起这种诗意化的声色,窦老师似乎有些逊色,但是我想说,声色并不是决定教学成败的因素。通过比较我们会发现,尽管有些老师声色甚美,但是运用的并不恰当,他陶醉于自己抒情化的表达,而学生只有聆听的份,且脸色越来越茫然。如果出现这样情况,只有一个解释,那就是教师没有“让儿童站到课堂的中央”,他没有透彻地理解“教学”的宗旨是让学生去习得,而不是教师个人的表演。

  “让儿童站到课堂的中央”,窦老师几乎将这个思想贯彻到了极致。她设计的学生的学习活动环环相扣,她总是三言两语就实现对学生的启发,实现教学层次的过渡。她一手高举话筒,做着随时递出去的姿态。她揽着学生的肩膀,让学生尽情地言说。有时课堂会寂静下来,那是学生们在紧张地思考与写作。“教室里一片寂静,学生都在聚精会神地进行紧张的思考。教师要珍视这样的时刻。”这样算来,窦老师的课堂语言是极精简的,她要把时间还给学生。因为“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理解的东西,才能成为他自己的东西,才是他真正地掌握的东西。”(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让儿童站到课堂的中央”,其实是最朴素的教学法则(学生主体观),并无深奥之处。但是,我们为什么偏偏缩手缩脚呢?课末,窦老师对与会老师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相信我们的孩子,他们能够!”她以清华附小几十年的教育实践证明,孩子的潜力是无穷的,只有相信他们,让孩子们“站在学校的中央”,才会有教育的蓝天。诚哉斯言!

【首届中国诗词教学大会观后感】相关文章:

中国诗词大会诗词集萃12-09

中国诗词大会经典诗词12-06

中国诗词大会征文12-07

中国诗词大会素材12-09

中国诗词大会感悟02-01

感动中国诗词大会中的经典诗词12-09

遇见《中国诗词大会》作文12-02

《中国诗词大会》看后感11-27

中国诗词大会题库大全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