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学写诗词散章+赏析
诗词散章一
我学写诗词是从《红楼梦》第四十八回“滥情人情误思游艺,摹雅女雅集苦吟诗”,林黛玉教香菱学诗中,学到了作诗的“门道”,今摘录那回几段话。
黛玉说:“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为师。我虽不通,大略还教得起你。”
黛玉又说:“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书中香菱笑道:“我只爱陆放翁的诗‘垂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得真有趣!”黛玉马上进行了纠正:“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黛玉说:“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然后再把陶渊明,应、谢、阮、庚、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明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香菱学诗时交上的第一篇“作业”。“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悲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栏。”黛玉看后只是笑道:“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皆因你看的诗少,被他缚住了。把这首丢开,再作一首,只管放开胆子去作。”香菱放开胆子,写了第二首咏月诗。“非银非水映窗寒,试看晴空护玉盘。淡淡梅花香欲染,丝丝柳带露初干。只疑残粉涂金砌,恍若轻霜抹玉栏。梦醒西楼人迹绝,馀容犹可隔帘看。”黛玉看后说:“只是还不好。这一首过于穿凿了,还得另作”第三首“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博得嫦娥应借问,何缘不使永团圆?”黛玉看后点评“新巧有意趣”。
诗词散章二
我学写诗词,不唱和跟帖,不入诗词协会,不参与诗词赛事,不参加商业化征稿。
品赏网友的诗词如品茗,或得其厚味,或喜其清雅,不一而足。《花间词》有句:“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写诗词的根本不是教训人的,只是在感动人的!诗词评论也非教训人的,只是在感动人。诗词有七彩。因为阅历、学识、环境、个人喜好的不同,在诗词审美方面,自然也有各自不同的标准,甚至可以说是千人千面!
学写诗词不是显示自己,而是为了使自己从中得到涵养,得到充填自己生命的能量,从而更好地表现和表达自己的学养。给自己一个好心情!不会无聊的在世俗世界里为名利忙碌!
学写诗词靠的是多读书,多读先人的诗词作品,从中体会感悟;多写作,是在写作实践中提高自己,对“诗家语”的体会运用。也别无他法。
诗词散章三
意境的高妙程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有无意境,略懂诗词,熟读唐诗三百首者,就应该可以分辨了。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为景;“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情化其中。古人这样好意境,平平淡淡最是真!生活中,更多的是平淡,平淡中融入人之常情,所以动人!意境不是意象、不是意象的组合,意境不仅仅是造景;也不仅仅是情景交融。有时候,论点和论据的完美结合,也可组成完美的意境。一首读之无物或意象的诗词,必然是缺乏灵魂的。意境不等同于立意万事万物皆可入诗词,皆可成绝佳意境。
字和词,是诗词的细胞,要保持本色,简单实用。诗有诗的语言,词有词的语言。前人说:“诗的语言归之于庄,词的语言归之于媚。”我体会:主要在于其意象生动,情意深厚,文字精炼,音节谐美,韵味无穷。读书中初识,尚知诗词,从语法的角度看,诗词语常常有反常奇特的句式,在不合常理的形式下去表达其合理性。因此学写诗词必须在文字上下功夫,学会最大限度的利用汉语言文字的语法的灵活性,或颠倒词序,或造成词语的错位、省略、浓缩等等,打造出特殊的艺术效果,让人们回味无穷。这些避开日常语言习惯、文字习惯的辞词连接法,往往就能够产生新鲜灵动趣味和增添诗的韵味。这也是学写诗词下苦功夫的地方,老朽已近八十,心有力而不足。
诗词皆重“意境”,于诗而言,“意境”指有“意味”“意趣”的境界,其重在“意”。如熟知《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诗人为了排遣此际的“向晚意不适”的情怀。登高望远,送目临风,引动无穷思绪:家国之悲,身世之感,其重在“意”排遣他此际的“向晚意不适”的情怀。于词而言,“意境”乃指有“意蕴”“韵味”的境界,其重在“韵味”上,若无“韵味”,词将不为词!如柳永《雨霖铃》,前人评说:千种风情,华美、凄伤,处处景语,处处情语。言未求奇,而意致缠绵。浑厚绵密,余味不尽,尽展词之风韵,此为词之“意境”绝妙!
诗词散章四
置身于开放年代,学诗开阔眼界;写诗词充实生命的意趣;学诗写诗吟诗使生活得到升华。我近二十年的“诗歌岁月”,仍是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深感慰藉余生、让自己晚年中有一段“诗歌岁月”!
不知谁说的“诗本来就生长在人的心中,流动在人的血液里。或者说,人心中有一种东西非诗不能表达。每个人心中都有诗。”
有人形容格律诗词“戴着镣铐跳舞,”限制太多,不容易。又要有诗意诗情,还要有表现诗意诗情的语言。情意,要靠修养;语言,要靠多学。都非一朝一夕之功。
习古诗词不可急,要耐得寂寞。我已经练了十几年,至今仍然不得要领,诗词写的更是二百五,但我喜欢古诗词。单纯的去读,和写,心是宁的!
涂鸦时为韵斟酌,为用词斟酌,体悟须一步步加深。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一个成长和陪伴的过程。事实上,写什么的时候,心里一直有一个对话的人,一旦进入写的落笔很快,写的顺畅的时,不必考虑典故不典故,追求口语化,精神草民化。读之无一偏僻字,无一深涩语,其意思便能会心。
步入此道中,不求诗词之质量,但求生活得到充实.诗词定要有感而发,方能言志抒情,所谓“灵感”实是一句诗或一件事的蓦然浮现。切忌生撰硬造!
炼句,不仅要四声跌拓之妙,还须把一句一句炼到足够火候,再用“意”的冷水淬一番,或许就有了筋骨更有了诗味当然,意与字句互为表里,没有谁先谁后,诗词本身就是倾吐!
改革开放,才有我晚年的“诗歌岁月”是肺腑之言!
在晚年学写诗词,我视为最大的享受。诗意生活让我的情感、思考充满了灵动,也让我看待人生具有独特的视角。学写诗词,是心灵的寄托,心情的载体,心性的表白,心怀的释放。也许人生这条路,走了一程又一程,在这几行文字里还能找到我,失去的童年、青年、壮年、依稀的身影。
一首诗一阙词,不用太多,发自心底,源自内心,流于血脉,述说心灵。简简单单的,心旷神怡的,这种境界,这种彻悟,会让我感觉到一种异样的情调流遍全身。
当我接触形形色色的人之后从来不想额外的得到些什么,也不会失去什么。任由冷眼去看待金钱、权势……有什么比自我来的重要,有什么比带着透视的眼睛去看清人的内心来的有趣吗。也让我学写诗词中有了纯净的空间!
晚年进入网络时代,学会敲打一些文字,做一些简单的生活记录,对我来说也是弥足珍贵的,没虚度。在网上存储下来回味才会更有味道。“淡泊,淡然,多一点自在,多一点豁达。“吟阙阙流芳,揽满袖花香。捡拾满地曾经散落的时光,让心游弋于青山碧水间。聆听岁月深处的那份寂静,让自己安然于诗情画意间……”
诗词散章五
我也祘是个诗歌爱好者。年轻时写过现代诗,后尽弃。也写过一些古典“诗词”,然于平仄、韵律全不知晓,全凭一腔热血,只是个学舌者,随心所欲写下的句子,论平仄一塌糊涂,如果按规律,常面目全非,仅剩骨架,毫无诗味。
退休后又重圆少年梦,便捧读王力先生《诗词格律》,于诗词入门。又数十年朝夕浸染,又在网上词谱可宕得,所作诗词又能录入检测,
初写只有干枯的合撤与平仄韵律。诗词中什么三平,什么合掌也很束缚人,又不想随心所欲成梨花体。
我从少年的狂热,到青年的纠结,再到今日改革开放,晚年的“诗歌岁月”。深感诗词无处不在,无处不有诗词!身边事物均是体裁,关键在于发现;深感“爱”是永远的主题,伴随我一路走来!
诗词散章六
古体诗词其实也是口语化,有韵律感、有味的文字,例如骆宾王的《鹅》、李白的《月下独酌》、《月夜思》……还有“小荷才“无可奈何花去”“黄河之水天上来”等明白如话的诗句,至今仍有旺盛的生命力,甚至已化成为当代的语言材料。在当时也就是口语化的诗句,如今“平民”何须用“黎庶,”杨柳”何须用“霸岸”……写古体诗词,不是一味模仿古人!通俗易懂,明白如话,口语入诗,同样具有高雅的诗韵。前人总结出诗规律性,按照总结出的规律来写,就成了格律诗。比如,五律、七律的中间颔联、颈联必须有严格的对仗,每个字必须符合平仄,都是严格规定了的,因此对写诗的人是一种束缚。我现在标注“七律”、“五律”的诗,严格意义上来讲,只是模仿古人作诗的格式写的“七言”、“五言”诗句。我对诗歌的立意与语言两个基本问题,一是特性语言,二是思维方式和表现方法。在头脑里一直清醒。我理解当今在阅读古人诗歌,须让现代思维在与古人碰撞,来构思,须古今语言借用与变动来写诗词。写时心灵还原诗的心灵,并坚守心灵的安静,精神的安静,生命的安静。完成诗歌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
诗词散章七
我学写诗词是退休后自学,仅凭中学的语文知识来学写诗词,所以我是二百五,不过网络平台给我有了学的天地。
关于诗词的典故我学的我理解的很浮浅,我知典故是文苑中的奇葩。古往今来,文人墨客无不垂青于应用典故,因为典故多为形象生动的故事浓缩而成,或是绝词佳句提炼而成。含蓄而隽永,冼炼而深刻。文人吟诗赋词对句,必会考虑用典,文学大家曹雪芹也不例外,其作品《红楼梦》用典无数。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但也给我们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诗人臧克家说:“典故往往给今日的读者造成不少麻烦,‘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这两句诗引用了典故,不把它们的意思弄清楚,就打不开诗意的窍门。”用典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会把作品弄得生涩晦暗,枯燥乏味,影响对整个作品的欣赏。”
作品中的“典故”读者须有个初步的理解,透过原来典故中的本意进而理解用典所表达出的新的含义。表达什么思想或感情,进而了解文化内涵
我的理解诗词中有些“典故”已口语化了,如借光、青天、青梅竹马……有些“典故”已转化熟知词语或称之熟知的“典故”如投笔、红豆、折腰、桑榆、长亭、牧童、青云、孤雁、方寸青眼、庄周梦蝶、白衣苍狗……但有的诗词的典故须有一定功底,如邵先生七律绿竹猗猗,结句“濯足南山葛氏民”。濯足比喻清除世尘,保持高洁。南山取陶渊明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较好理解而“葛氏民”语则难解我从葛氏“传说中的上古帝王,其治世不言而信,不化而行”,才知先祖是远古社会理想化的政治领袖人物”再查葛氏祖源,才明原来,葛天氏部落不仅是乐舞的发明者,也是织布、穿衣的发明者。由于葛天氏部落首领利用葛这种植物纤维造福之民,后人才称之为“葛氏民”才理解邵先生诗句“葛氏民”其意含淳厚真朴的平民。
【学写诗词散章+赏析】相关文章:
《送陈章甫》诗词赏析05-03
少年散古代经典诗词05-11
《写情》诗词翻译赏析04-08
《少年游朝云漠漠散轻丝》诗词翻译赏析04-21
经典诗词赏析05-11
诗词赏析05-08
赵堇叔写红花诗词赏析05-09
国庆诗词赏析04-09
刘禹锡的诗词赏析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