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词大会素材

时间:2022-12-09 05:25:36 诗词大会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国诗词大会素材

  【篇一】中国诗词大会素材

中国诗词大会素材

  【热素材】从七个角度看“中国诗词大会”,你怎么下笔?

  满屏竞传飞花令,一众争说武亦姝。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火了,来自上海复旦附中的十六岁高中女生武亦姝一战成名。各方赞美纷至沓来,甚至有人对能背两千首诗词、写得一手好字的她给出了这样的评价,“满足了我对古代才女的所有幻想”。夸张的言辞背后,是由衷的欣赏之情。除了武亦姝,观众也被很多热爱诗歌的选手感动着:农民大姐白茹云曾患淋巴癌,诗词给了她用朴实乐观直面清贫家境和病痛煎熬的力量,也让人看到了文化滋养如何对抗命途多舛。65岁农民王海军,一边摆着修车摊,一边和众人“推敲”诗词语句,如果有人帮他改一个字,他就请对方喝一瓶啤酒。

  据央视数据显示,该节目全部10期累计收看观众达到11.63亿人次。“春节期间,全家人每晚必会守在电视机前看《中国诗词大会》。当节目中出现曾经学过、背过的古诗时,全家人还会开口对上两句。”王女士是《中国诗词大会》的拥趸,节目播出后,包括自己的父母都习惯性翻开书本,对古典诗词进行品读回味。“而这也是我让孩子唯一收看的综艺节目。”王女士说,《中国诗词大会》督促了孩子自觉学习古诗词。

  因这一节目收获了不少“00后”小粉丝,家长们开始呼吁学校加强和重视古诗词教学。“感觉选手们都满腹经纶,但对知识都不是说教,而是娓娓道来的分享。这正是用言行,体现诗句中前人的谦卑和涵养!”一位家长表示。在学校的教学当中,对古诗词的内容涉及不够多,甚至课外补习学校,单独对古诗词进行培训、提升的课程几乎没有,大多是放在语文科目中,作为补充内容。 《中国诗词大会》走红后,有人非常乐观,认为诗歌和传统文化的春天来了;有人较为悲观,认为这个诗词大会只拼背诵,根本就是反诗词的(比赛中也暴露出一些选手只知背诵、不知其意,不懂平仄对仗,甚至不知道诗词中一些字的正确写法等弱点)。还有不少人提出了疑问:“高考语文一共才5分古文默写,背古诗词的时间可以多做好几道理科题。”“背完大纲要求篇目已经很累了,哪有精力学习课外古诗词!”一位大学生如此回应:“背诵的许多内容已经忘记,但在诵读经典时,心灵受到的触动、激发的思考和从中汲取的养分,将受益终身”。

  【深度思辨】

  ①让“腹有诗书气自华”成为更多人的追求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是电视节目中的一股“清流”,透露出的是观众对中华传统文化给予我们美的滋养的认同、享受和期待,也说明很多人愿意亲近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需要的,是有一个契机去激活沉睡的文化基因,有一种热情去延续古老诗词歌赋的青春。

  有人说,传统的诗词歌赋正在引发今天国人的文化共鸣。需要看到,从对诗词节目的追捧,到大众“绝知此事要躬行”,有着不小的差距。“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这种诗兴与气势不是看几次弘扬传统文化的电视

  节目就能达成的。如何以诗词热为契机形成良好氛围,启迪更多人去热爱和学习传统文化,值得思考。

  培养公众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既需要丰富艺术人文学习经历,引导人们逐步理解传统文化精品的意境和美感,还需要在文化普及层面做更多的探索。尤其在中小学语文教育上,需要从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的高度,更加重视古诗词等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培育。

  期待在诗词热“便引诗情到碧霄”的引导下,让“腹有诗书气自华”成为更多人的追求,让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真正深植于我们每个人内心。

  【适用话题】

  文化基因、启迪与引导、文化复兴之路、契机与转折 ②在古诗词中找寻生态保护之道

  《中国诗词大会》让我们重温了古人笔下天人合一的自然——景与人不断心灵沟通,冬去春来,风花雪月,无不触景生情。

  为了生存,人类会本能地利用资源,砍倒树木、捕尽鱼类、污染水源、排放废气。自工业革命以后,随着人类干预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使得对自然的破坏力达到了空前程度。我们制造出大型工具,能够移山填海,使“愚公移山”变得易如反掌。我们从自然中开发出新能源,构建起庞大的现代工业,现代化生活让人类更加舒适便利。我们用钢筋水泥,建造出现代都市,越来越多的人生活其中,并逐渐远离自然,亲近自然已然成为现代人的稀缺享受。

  今天,我们进入高科技时代,带上智能化的设备,可以沉浸到远比现实更美的虚拟现实,然而,幻梦之后,却陷入河流污染,空气污浊的焦虑之中。即使用高科技武装了我们的生活,正像《寂静的春天》作者所说的那样,“一个没有鸟啾虫鸣的世界,一个仅仅为了人类的便利而存在的世界,最终将会成为人类也无法生存的世界”。

  《中国诗词大会》让更多人通过诗词贴近自然,生发出保护自然的责任意识,无疑是一件正能量的事情。

  【适用话题】

  环境保护意识、诗与自然、文明的代价、传统与现代

  ③热爱诗词,不应止于背诵

  《中国诗词大会》暴露出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古诗词的正确“打开方式”,难道就只是背诵吗?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不可否认,背诵是创作的基础,没有数量的积累,一切都是空谈。但是,若止步于背诵、不懂欣赏、不深究内涵,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果仅停留在“知道主义”,恐怕很难形成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基因链条。

  千年往事凭诗见。我们身处诗词的国度,在灿若星河的名篇佳作中,可以寻到自己的来路,探出未来的方向。只有将诗词的熏陶融汇到国民教育的各个环节,将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与社会生产生活深度融合,这些流传千年的优秀精神财富才能摆脱昙花一现的命运,真正活起来、传下去。

  古诗词的正确打开方式不能止于背诵,而应沿着古人的生花妙笔一路上溯,去探寻他们“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的那份执着,去用心感受诗意之美。

  【适用话题】

  创作与复制、传统文化的内涵、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生活

  ④我们写不出好的古诗了,但至少还能消费

  有人认为古典诗词是高雅的、精英的,不适合大众化,该节目的火爆,恰恰说明中国诗词文化已经堕落不堪,选手们只会背诵,不懂平仄,更写不出来好诗。

  我认为,不要把普通人对诗歌的热情,与真正的诗人在技巧与语言上的探索混为一谈,相反可以把它看成是一种消费行为——在手机上听配乐的诗,在朋友圈敲下几行类似于诗歌的分行的语无伦次的感想,确实不高雅,但是也并没玷污诗歌的光荣。

  如果我们把目光投向更遥远的古代,在《诗经》或者更早的时代,诗歌与劳动人民贴得很近,即使是今天人们津津乐道的宋词,很多也是边喝酒边吟唱,远没有今天人们所想的那样高冷。如果诗歌成为普通人生活的一部分,有什么不好呢?

  《中国诗词大会》受到追捧,背后就是中国人对诗歌的需求。在任何时代,被历史挑选后的精致的汉语,都会唤醒中国人共同体的意识。中国人再也写不出那么好的古诗了,但是至少还可以消费古诗。

  【适用话题】

  诗与生活、艺术来源于生活、文化消费

  ⑤不必苛求诗词大会

  所有对《中国诗词大会》的争议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为诗词好”,希望中国诗词真的能够很好地被继承和发展下去,所以难免对《中国诗词大会》这个节目有所苛求,从而使讨论变得沉重。

  诗词对中国人来说是植入文化基因并潜移默化到日常生活中的,很多诗词语言和意象的美感,中国人可以“秒懂”,外国人可能就云里雾里。至今在很多中国人的居家生活中,以诗词为心,以对联与书法为用,文化中国未必高居于庙堂之上,却经常安住于江湖之远。

  然而遗憾的是,现代人似乎离诗词越来越远,学生在校期间还能通过语文课程接触诗词,毕业之后能拿诗词怡养性情的并不多,诗词正离年轻人的生活越来越远。在此形势下,把诗词做成一档很有参与感的节目,让很多喜欢诗词却不经意远离诗词的人们有机会重新接近诗词,获得最精粹、最方便的精神享受,可以称得上是一种功德。

  不要苛求诗词大会,像中国诗词大会这样的节目,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在社会道德屡屡滑坡并引发争议的当下,需要更宽松的讲文化、讲艺术的节目,进而营造一种社会氛围。

  【适用话题】

  接近诗词的途径、精神享受、利弊功过

  ⑥“中国诗词大会”现象:曲高和者众

  “诗词综艺热”的出现,与当代国人强烈呼唤传统文化回归的时代背景紧密相连,是国人文化自信的体现,也表明了公众依然有高层次的文化需求。通过创新的手段,让传统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何乐而不为?

  古诗词虽然“曲高”,但“和者众”,从“50后”“60后”到“00后”,都有着牙牙学诗的共同经历和共同记忆。正是这共同的文化记忆,构成了文化传承的大众基础,所以《中国诗词大会》能够靠着“熟悉的陌生题”,大面积地唤起观众的参与感。很少有哪个民族,能像我们这样,拥有灿若星汉的经典诗篇;也很少有哪个国度,能像我们这样,无论童叟都能念诵几句古典诗词。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诗歌缘起,到“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盛唐气象,再到“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革命情怀,《中国诗词大会》以其纵横捭阖的集纳,让观众不禁发出对传统文化的由衷钦佩,激发起不少人学习传统文化的自觉。既有丰富多彩的内涵,也注重切身感、共同性,正是《中国诗词大会》触发“传统文化热”带给我们的启示。

  【适用话题】

  曲高未必和寡、新思路产生新现象、意识决定结果

  ⑦国人需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滋养

  生活的平凡,挡不住内心里对诗意远方的向往。而古典诗词的力量,正在于穿越千年而与普通个体的人生和命运发生关联,并在个体面对生活的惊涛骇浪时给予他们平静的力量。诗心是个人的,而诗意是共同的,诗歌里有的是古今一脉的文化印记,有的是慰藉人生的精神给养,有的是耐人寻味的审美趣味。正像一位参赛者所说,热爱古诗词,只因其中有太多“现代人完全给不了你的这种感觉”。

  我们重温那些代代相传的诗词文本,不是因为它们行将消失、即将毁灭,也不是因为我们忧思古人、恋旧复古,而是因为它们记述着我们民族所特有的精神追求、人文精神和智慧力量,是我们生生不息的文化滋养,是我们走向复兴的精神支撑。在今天这个文化多元、选择多样的时代,我们应有视通万里、贯通中西的容纳胸怀,也要激发返本开新、别开生面的时代创新力,但决不能脱离传统文化的根脉。说到底,现代中国人的心灵仍然渴望着古典诗词的甘霖,恰如现代中国的前行,同样需要从传统的文化原乡汲取精神力量。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文化是流动的历史,让古代的精粹流入今天的生活,让古人的哲思照耀今人的征程,我们才能怀着自信从容前行。

  【适用话题】

  传统文化的滋养、文化力量、文化和现实

  【篇二】中国诗词大会素材

  2017届高考政治备考: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

  一、【背景材料】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2017年2月7日晚,在春节期间引发无数网上网下热议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迎来总决赛。经过一个半小时的角逐,16岁上海女生武亦姝一路过关斩将,在擂主争霸赛中,与4期守擂擂主彭敏巅峰对决,在逆向思考题环节中,率先抢答赢得5分,成为诗词大会本季冠军。

  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是科教频道自主研发,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共青团中央联合主办的一档大型演播室季播节目。本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邀请全国各个年龄段、各个领域的诗词爱好者共同参与诗词知识比拼。

  诗词大会引发了全民热追,优胜者赢在热爱诗词上,更赢在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熏陶上。这种现象引导全社会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近,引导全社会自然地、自发地体会传统文化中的温暖和情意。

  二、【考点链接】

  1、《文化生活》角度

  (1)文化的社会作用。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通过举办中国诗词大会,激发文化发展活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的作用,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中国诗词大会素材

  (2)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文化塑造人生。诗词大会令选手和观众身入其境地受到文化情怀的感染、人文精神的洗礼、文化自信的鼓舞。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积淀的精髓,读诗能触摸到几千年来积淀的传统文化,有利于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大众传媒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诗词大会集教育、娱乐、竞赛于一体,为普及传统文化进行了创新的尝试,让与国家要求和时代发展相适应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深入人心,引爆全民关注传统文化的热潮。

  (4)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面对当前的“传统文化危机”,我们应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发挥教育在文化传承中应有的作用。

  (5)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独特的诗词承载和促进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交流,通过中国诗词大会让大家重温经典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永恒魅力。

  2、《生活与哲学》角度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学校教育中可将古诗文嵌入学校宣传栏、文化走廊等,让孩子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社会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在中国诗词大会上,古诗词强大的感召力大大激发了全民族的文化创造热情,让传统文化真正走进更多的国人心里,有利于提高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国际影响力。

  (3)辩证否定的观点。唯物辩证法辩证否定观点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让传统文化成为民族文化基因,不等于对所有的传统文化包括糟粕都吸收进来,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弃”处理。

  (4)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价值观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诗词大会有利于传承弘扬华夏民族文化,提升中华民族亲和力,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保护民族文化为己任,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三、【跟踪训练】

  1.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诗歌缘起,到“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盛唐气象,再到“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革命情怀。节目用这些最熟悉、最打动人心的诗词,激发观众的记忆与情怀,带领观众在“熟悉的陌生题”中领会中华诗词文化的精髓。中华诗词: ①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②决定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念 ③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④体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中国诗词大会》是央视以诗词为焦点的大型全民互动益智节目。据了解,央视节目组遍访电视、诗词及社会文化研究等方面的专家,在充分学习调研的基础上,从赛制、内容和表现形式都大胆创新,力求把《中国诗词大会》打造成一档突破创新、特色鲜明的诗词文化盛宴。央视节目组这么做是基于:

  ①专家是文化创新的主体,专家的灵感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②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传播手段创新是繁荣文化必由之路

  ③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和根本途径

  ④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将全程运用移动端推动节目多屏传播,实现节目播出时电视观众利用手机与场上观众同步答题,观众也可在网络互动社区讨论诗词,表达观点,增加节目的参与感。多媒体互动为全国观众奉献“全民的诗词文化盛宴”。这表明:

  ①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②大众传媒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③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才是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

  ④影视作品的创作一定要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4.古诗文是中国人、中华文明,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积累和沉淀下来的文化精华、道德精华、思想精华和价值精华,中小学语文教材在吸收世界文明发展成果的同时,要将传统文化精品,装进青春的行囊,让他们走得更远,更为开阔。这启示我们:

  A.要勇于实践,发挥主观能动性 B.要树立信心,正视眼前的困难

  C.要脚踏实地,注重量的积累 D.要抓住机遇,促成事物质变

  5.让古代经典成为民族文化基因,不等于对所有的传统文化包括糟粕都吸收进来,也不意味着排斥其他国家的先进文化。这启示我们,传承古代经典需要:

  A.善于分析的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B.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实现事物自我发展

  C.果断抓住时机,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D.创造必要条件,促进主次矛盾相互转化

  6.新春伊始,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强势回归,连续十集热播,为新春佳节奉上了一场精彩的文化盛宴。至第四集,《中国诗词大会》已累计吸引2.75亿观众收看,节目话题总阅读量1亿多人次,一举冲入全国上星收视排名第三位和新浪话题榜单前三名。中国诗词大会素材

  秉承“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宗旨,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入选节目的诗词从中国诗歌的缘起《诗经》开始,包括了楚辞、汉魏六朝诗、唐宋诗词、明清诗词,一直延续到当代的毛泽东诗词,时间跨度达数千年,涵盖了一部中国文学史。

  古人云:诗言志、歌永言。“一部中国诗歌史既是中华文明在语言文字上的浓缩精华,更是几千年来中国人精神风貌的展示。”总导演颜芳介绍了节目中诗词的选择: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纯真质朴,到“路漫漫其修远兮”的上下求索;从“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雄心壮志,到“心远地自偏”的隐士风流;从“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盛唐气象,到“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婉约缠绵。千百年来,中国人就是从这些意味无穷的诗词中得到滋养。而毛泽东在各个时期所创作的十几篇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也以各种题型出现在节目中,引发了观众的极大共鸣。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热播的原因所在。

  7.今年春节前后,由央视著名主持人董卿担纲的《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成为文化类综艺节目爆款,和《百家讲坛》、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等文化盛宴,被誉为“综艺文化清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诗词大会》是央视首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借古诗词学霸爆红的契机,教育人士期待能在全社会的努力下,改变古诗词整体教育氛围——未来能减少孩子“苦恼”背书,而是能够惬意感受和品味古诗词之美。当喧嚣的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有了一次次美丽的“邂逅”,中华文化基因逐渐苏醒,这危机中的微熹,则弥足珍贵。

  材料二 《朗读者》第一期压轴出场的是96岁高龄的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他在国内外出版译著包括《诗经》、《楚辞》、《李白诗选》、《西厢记》、《红与黑》、《包法利夫人》、《追忆似水年华》等六十本,是有史以来将中国历代诗词译成英、法韵文的唯一专家。2014年8月2日许渊冲获得国际翻译家联盟(国际译联)2014“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成为该奖项自1999年设立以来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翻译家。许老先生尽毕生之力所做的,就是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之美,似无止境。对于未来的时间,他是这样设计的:两个多月翻译一本,计划有生之年完成《莎士比亚全集》。

  (1)结合材料一,运用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的知识,谈谈《中国诗词大会》节目成功给我们的哲学启示?(12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多样性的知识,说明中外名著为什么可以互译共存。(10分)

  (3)材料中“当喧嚣的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有了一次次美丽的‘邂逅’,中华文化基因逐渐苏醒”,请你就激发公众读书之热情,邂逅传统文化之美好拟两条宣传语,要求主题鲜明,朗朗上口,言简意赅。(4分)中国诗词大会素材

  参考答案:

  1.D【解析】①表述错误,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与集中表达。故排除。②表述错误,中华诗词不能决定中国人的价值观念。故排除。中华诗词作为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它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同时通过活动的开展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故本题选D。

  2.C【解析】“央视节目组遍访电视、诗词及社会文化研究等方面的专家,在充分学习调研的基础上,从赛制、内容和表现形式都大胆创新,力求把《中国诗词大会》打造成一档突破创新、特色鲜明的诗词文化盛宴”是基于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传播手段创新是繁荣文化必由之路,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和根本途径,故②③符合题意,可以入选;①说法错误,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排除;④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

  3.B【解析】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而不是传播途径,①错误;发展公益性的文化事业才能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而影视作品属于发展文化产业,故④错误;电视综艺节目对表达中国文化、中国人情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说明大众传媒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②符合题意;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受到群众喜爱说明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才是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③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B。

  4.C【解析】“要将传统文化精品装进青春的行囊,让他们走得更远”强调的是要注重量的积累,故C说法正确;A、B、D三项不符合主旨,故排除。本题答案选C。

  5.B【解析】让古代经典成为民族文化基因不等于对所有的传统文化包括糟粕都吸收进来,说明传承古代经典需要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我们应坚持辩证否定观,实现事物自我发展,故B符合题意。A、C、D三项均无法体现出这一意义,故与题意不符。

  6.①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依托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显示出文化传播、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②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汉字文化内涵丰富、独具魅力,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③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是激励中国人民的强大精神动力。④我们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热播体现了中国人对中华文化价值充分肯定,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

  【解析】本题属于原因类简答题,要求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热播的原因所在。答题时要抓住设问中关键词,结合材料,提取答题要点,通过中央电

  视台推出又一档大型文化节目说明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中国诗词大会》强调的是对汉字的继承,体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点;从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等方面分析说明。

  7.(1)①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它要求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中国诗词大会》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创新了对诗词的学习与解读、继承与发展。(4分)②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的实际,敢于破除落后的观念;善于提出新问题,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中国诗词大会》借学霸爆红络等契机,通过全民参与,现场比拼,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4分)③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该节目中改变了人们学习古诗词的方式,促进古诗词教育方式和氛围的转变,激发人们惬意感受和品味诗词之美的热情,能推动中华诗词文化的传播、继承与发展。(4分)

  (2)①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中外名著通过不同文字载体传播各自不同文化,通过互译能领略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之特色。(2分)②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但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有共性和普遍规律。中外名著互译共存说明了文化是民族的,文化又是世界的。(3分)③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尊重文化多样性是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中外名著互译共存,都以其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丰富了世界文化,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繁荣和发展。(3分)④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中外名著互译共存做到了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2分)

  (3)示例:阅经典著作,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读经典名著,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每点2分)

  【篇三】中国诗词大会素材

  高三政治时事政治:中国诗词大会

  一、【背景材料】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2017年2月7日晚,在春节期间引发无数网上网下热议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迎来总决赛。经过一个半小时的角逐,16岁上海女生武亦姝一路过关斩将,在擂主争霸赛中,与4期守擂擂主彭敏巅峰对决,在逆向思考题环节中,率先抢答赢得5分,成为诗词大会本季冠军。

  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是科教频道自主研发,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共青团中央联合主办的一档大型演播室季播节目。本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邀请全国各个年龄段、各个领域的诗词爱好者共同参与诗词知识比拼。

  诗词大会引发了全民热追,优胜者赢在热爱诗词上,更赢在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熏陶上。这种现象引导全社会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近,引导全社会自然地、自发地体会传统文化中的温暖和情意。

  二、【考点链接】

  1、《文化生活》角度

  (1)文化的社会作用。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通过举办中国诗词大会,激发文化发展活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的作用,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2)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文化塑造人生。诗词大会令选手和观众身入其境地受到文化情怀的感染、人文精神的洗礼、文化自信的鼓舞。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积淀的精髓,读诗能触摸到几千年来积淀的传统文化,有利于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大众传媒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诗词大会集教育、娱乐、竞赛于一体,为普及传统文化进行了创新的尝试,让与国家要求和时代发展相适应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深入人心,引爆全民关注传统文化的热潮。

  (4)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面对当前的“传统文化危机”,我们应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发挥教育在文化传承中应有的作用。

  (5)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独特的诗词承载和促进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交流,通过中国诗词大会让大家重温经典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永恒魅力。

  2、《生活与哲学》角度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学校教育中可将古诗文嵌入学校宣传栏、文化走廊等,让孩子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社会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在中国诗

  词大会上,古诗词强大的感召力大大激发了全民族的文化创造热情,让传统文化真正走进更多的国人心里,有利于提高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国际影响力。

  (3)辩证否定的观点。唯物辩证法辩证否定观点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让传统文化成为民族文化基因,不等于对所有的传统文化包括糟粕都吸收进来,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弃”处理。

  (4)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价值观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诗词大会有利于传承弘扬华夏民族文化,提升中华民族亲和力,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保护民族文化为己任,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三、【跟踪训练】

  1.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诗歌缘起,到“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盛唐气象,再到“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革命情怀。节目用这些最熟悉、最打动人心的诗词,激发观众的记忆与情怀,带领观众在“熟悉的陌生题”中领会中华诗词文化的精髓。中华诗词: ①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②决定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念

  ③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④体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中国诗词大会》是央视以诗词为焦点的大型全民互动益智节目。据了解,央视节目组遍访电视、诗词及社会文化研究等方面的专家,在充分学习调研的基础上,从赛制、内容和表现形式都大胆创新,力求把《中国诗词大会》打造成一档突破创新、特色鲜明的诗词文化盛宴。央视节目组这么做是基于:

  ①专家是文化创新的主体,专家的灵感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②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传播手段创新是繁荣文化必由之路

  ③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和根本途径

  ④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将全程运用移动端推动节目多屏传播,实现节目播出时电视观众利用手机与场上观众同步答题,观众也可在网络互动社区讨论诗词,表达观点,增加节目的参与感。多媒体互动为全国观众奉献“全民的诗词文化盛宴”。这表明:

  ①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②大众传媒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③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才是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

  ④影视作品的创作一定要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4.古诗文是中国人、中华文明,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积累和沉淀下来的文化精华、道德精华、思想精华和价值精华,中小学语文教材在吸收世界文明发展成果的同时,要将传统文化精品,装进青春的行囊,让他们走得更远,更为开阔。这启示我们:

  A.要勇于实践,发挥主观能动性 B.要树立信心,正视眼前的困难

  C.要脚踏实地,注重量的积累 D.要抓住机遇,促成事物质变

  5.让古代经典成为民族文化基因,不等于对所有的传统文化包括糟粕都吸收进来,也不意味着排斥其他国家的先进文化。这启示我们,传承古代经典需要: A.善于分析的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B.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实现事物自我发展

  C.果断抓住时机,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D.创造必要条件,促进主次矛盾相互转化

  6.新春伊始,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强势回归,连续十集热播,为新春佳节奉上了一场精彩的文化盛宴。至第四集,《中国诗词大会》已累计吸引2.75亿观众收看,节目话题总阅读量1亿多人次,一举冲入全国上星收视排名第三位和新浪话题榜单前三名。

  秉承“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宗旨,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入选节目的诗词从中国诗歌的缘起《诗经》开始,包括了楚辞、汉魏六朝诗、唐宋诗词、明清诗词,一直延续到当代的毛泽东诗词,时间跨度达数千年,涵盖了一部中国文学史。中国诗词大会素材

  古人云:诗言志、歌永言。“一部中国诗歌史既是中华文明在语言文字上的浓缩精华,更是几千年来中国人精神风貌的展示。”总导演颜芳介绍了节目中诗词的选择: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纯真质朴,到“路漫漫其修远兮”的上下求索;从“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雄心壮志,到“心远地自偏”的隐士风流;从“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盛唐气象,到“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婉约缠绵。千百年来,中国人就是从这些意味无穷的诗词中得到滋养。而毛泽东在各个时期所创作的十几篇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也以各种题型出现在节目中,引发了观众的极大共鸣。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热播的原因所在。

  7.今年春节前后,由央视著名主持人董卿担纲的《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成为文化类综艺节目爆款,和《百家讲坛》、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等文化盛宴,被誉为“综艺文化清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诗词大会》是央视首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借古诗词学霸爆红的契机,教育人士期待能在全社会的努力下,改变古诗词整体教育氛围——未来能减少孩子“苦恼”背书,而是能够惬意感受和品味古诗词之美。当喧嚣的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有了一次次美丽的“邂逅”,中华文化基因逐渐苏醒,这危机中的微熹,则弥足珍贵。

  材料二 《朗读者》第一期压轴出场的是96岁高龄的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他在国内外出版译著包括《诗经》、《楚辞》、《李白诗选》、《西厢记》、《红与黑》、《包法利夫人》、《追忆似水年华》等六十本,是有史以来将中国历代诗词译成英、法韵文的唯一专家。2014年8月2日许渊冲获得国际翻译家联盟(国际译联)2014“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成为该奖项自1999年设立以来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翻译家。许老先生尽毕生之力所做的,就

  是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之美,似无止境。对于未来的时间,他是这样设计的:两个多月翻译一本,计划有生之年完成《莎士比亚全集》。

  (1)结合材料一,运用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的知识,谈谈《中国诗词大会》节目成功给我们的哲学启示?(12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多样性的知识,说明中外名著为什么可以互译共存。(10分)

  (3)材料中“当喧嚣的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有了一次次美丽的‘邂逅’,中华文化基因逐渐苏醒”,请你就激发公众读书之热情,邂逅传统文化之美好拟两条宣传语,要求主题鲜明,朗朗上口,言简意赅。(4分)

  8.(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古诗词中既有修身明志的警言佳句,也有风花雪月的绵柔细语,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中华文化发展的根基。

  《中国诗词大会》是由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自主研发的一档大型演播室文化益智节目,是央视首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激发了大众对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兴趣,甚至诗词创作热情,增加了观众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自豪之情。《中国诗词大会》不仅吸引了国内媒体的关注,也引起了外国媒体的报道。

  (1)结合材料,运用中华文化的有关知识,说明央视播出《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的积极影响。(10分)

  (2)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否定观的知识,分析如何正确对待中国古诗词。(12分)

  (3)请写出两句包含辩证法思想的中国古诗词,并指出所包含的辩证法思想。(4分)

  参考答案:

  1.D【解析】①表述错误,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与集中表达。故排除。②表述错误,中华诗词不能决定中国人的价值观念。故排除。中华诗词作为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它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同时通过活动的开展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故本题选D。

  2.C【解析】“央视节目组遍访电视、诗词及社会文化研究等方面的专家,在充分学习调研的基础上,从赛制、内容和表现形式都大胆创新,力求把《中国诗词大会》打造成一档突破创新、特色鲜明的诗词文化盛宴”是基于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传播手段创新是繁荣文化必由之路,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和根本途径,故②③符合题意,可以入选;①说法错误,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排除;④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

  3.B【解析】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而不是传播途径,①错误;发展公益性的文化事业才能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而影视作品属于发展文化产业,故④错误;电视综艺节目对表达中国文化、中国人情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说明大众传媒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②符合题意;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受到群众喜爱说明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才是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③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B。

  4.C【解析】“要将传统文化精品装进青春的行囊,让他们走得更远”强调的是要注重量的积累,故C说法正确;A、B、D三项不符合主旨,故排除。本题答案选C。

  5.B【解析】让古代经典成为民族文化基因不等于对所有的传统文化包括糟粕都吸收进来,说明传承古代经典需要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我们应坚持辩证否定观,实现事物自我发展,故B符合题意。A、C、D三项均无法体现出这一意义,故与题意不符。

  6.①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依托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显示出文化传播、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②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汉字文化内涵丰富、独具魅力,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③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是激励中国人民的强大精神动力。④我们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热播体现了中国人对中华文化价值充分肯定,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 【解析】本题属于原因类简答题,要求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热播的原因所在。答题时要抓住设问中关键词,结合材料,提取答题要点,通过中央电视台推出又一档大型文化节目说明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中国诗词大会》强调的是对汉字的继承,体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点;从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等方面分析说明。

  7.(1)①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它要求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

  【篇四】中国诗词大会素材

  高考政治备考: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

  一、【背景材料】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2017年2月7日晚,在春节期间引发无数网上网下热议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迎来总决赛。经过一个半小时的角逐,16岁上海女生武亦姝一路过关斩将,在擂主争霸赛中,与4期守擂擂主彭敏巅峰对决,在逆向思考题环节中,率先抢答赢得5分,成为诗词大会本季冠军。

  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是科教频道自主研发,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共青团中央联合主办的一档大型演播室季播节目。本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邀请全国各个年龄段、各个领域的诗词爱好者共同参与诗词知识比拼。

  诗词大会引发了全民热追,优胜者赢在热爱诗词上,更赢在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熏陶上。这种现象引导全社会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近,引导全社会自然地、自发地体会传统文化中的温暖和情意。

  二、【考点链接】

  1、《文化生活》角度

  (1)文化的社会作用。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通过举办中国诗词大会,激发文化发展活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的作用,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2)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文化塑造人生。诗词大会令选手和观众身入其境地受到文化情怀的感染、人文精神的洗礼、文化自信的鼓舞。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积淀的精髓,读诗能触摸到几千年来积淀的传统文化,有利于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大众传媒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诗词大会集教育、娱乐、竞赛于一体,为普及传统文化进行了创新的尝试,让与国家要求和时代发展相适应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深入人心,引爆全民关注传统文化的热潮。

  (4)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面对当前的“传统文化危机”,我们应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发挥教育在文化传承中应有的作用。

  (5)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独特的诗词承载和促进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交流,通过中国诗词大会让大家重温经典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永恒魅力。

  2、《生活与哲学》角度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学校教育中可将古诗文嵌入学校宣传栏、文化走廊等,让孩子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社会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在中国诗词大会上,古诗词强大的感召力大大激发了全民族的文化创造热情,让传统文化真正走进更多的国人心里,有利于提高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国际影响力。

  (3)辩证否定的观点。唯物辩证法辩证否定观点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让传统文化成为民族文化基因,不等于对所有的传统文化包括糟粕都吸收进来,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弃”处理。

  (4)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价值观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诗词大会有利于传承弘扬华夏民族文化,提升中华民族亲和力,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保护民族文化为己任,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三、【跟踪训练】

  1.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诗歌缘起,到“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盛唐气象,再到“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革命情怀。节目用这些最熟悉、最打动人心的诗词,激发观众的记忆与情怀,带领观众在“熟悉的陌生题”中领会中华诗词文化的精髓。中华诗词:

  ①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②决定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念

  ③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④体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中国诗词大会》是央视以诗词为焦点的大型全民互动益智节目。据了解,央视节目组遍访电视、诗词及社会文化研究等方面的专家,在充分学习调研的基础上,从赛制、内容和表现形式都大胆创新,力求把《中国诗词大会》打造成一档突破创新、特色鲜明的诗词文化盛宴。央视节目组这么做是基于:

  ①专家是文化创新的主体,专家的灵感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②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传播手段创新是繁荣文化必由之路 ③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和根本途径 ④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将全程运用移动端推动节目多屏传播,实现节目播出时电视观众利用手机与场上观众同步答题,观众也可在网络互动社区讨论诗词,表达观点,增加节目的参与感。多媒体互动为全国观众奉献“全民的诗词文化盛宴”。这表明:

  ①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②大众传媒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③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才是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 ④影视作品的创作一定要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4.古诗文是中国人、中华文明,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积累和沉淀下来的文化精华、道德精华、思想精华和价值精华,中小学语文教材在吸收世界文明发展成果的同时,要将传统文化精品,装进青春的行囊,让他们走得更远,更为开阔。这启示我们:

  A.要勇于实践,发挥主观能动性 B.要树立信心,正视眼前的困难

  C.要脚踏实地,注重量的积累 D.要抓住机遇,促成事物质变

  5.让古代经典成为民族文化基因,不等于对所有的传统文化包括糟粕都吸收进来,也不意味着排斥其他国家的先进文化。这启示我们,传承古代经典需要:

  A.善于分析的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B.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实现事物自我发展

  C.果断抓住时机,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D.创造必要条件,促进主次矛盾相互转化

  6.新春伊始,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强势回归,连续十集热播,为新春佳节奉上了一场精彩的文化盛宴。至第四集,《中国诗词大会》已累计吸引2.75亿观众收看,节目话题总阅读量1亿多人次,一举冲入全国上星收视排名第三位和新浪话题榜单前三名。

  秉承“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宗旨,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入选节目的诗词从中国诗歌的缘起《诗经》开始,包括了楚辞、汉魏六朝诗、唐宋诗词、明清诗词,一直延续到当代的毛泽东诗词,时间跨度达数千年,涵盖了一部中国文学史。

  古人云:诗言志、歌永言。“一部中国诗歌史既是中华文明在语言文字上的浓缩精华,更是几千年来中国人精神风貌的展示。”总导演颜芳介绍了节目中诗词的选择: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纯真质朴,到“路漫漫其修远兮”的上下求索;从“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雄心壮志,到“心远地自偏”的隐士风流;从“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盛唐气象,到“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婉约缠绵。千百年来,中国人就是从这些意味无穷的诗词中得到滋养。而毛泽东在各个时期所创作的十几篇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也以各种题型出现在节目中,引发了观众的极大共鸣。

  的原因所在。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热播

  7.今年春节前后,由央视著名主持人董卿担纲的《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成为文化类综艺节目爆款,和《百家讲坛》、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等文化盛宴,被誉为“综艺文化清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诗词大会》是央视首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借古诗词学霸爆红的契机,教育人士期待能在全社会的努力下,改变古诗词整体教育氛围——未来能减少孩子“苦恼”背书,而是能够惬意感受和品味古诗词之美。当喧嚣的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有了一次次美丽的“邂逅”,中华文化基因逐渐苏醒,这危机中的微熹,则弥足珍贵。

  材料二 《朗读者》第一期压轴出场的是96岁高龄的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他在国内外出版译著包括《诗经》、《楚辞》、《李白诗选》、《西厢记》、《红与黑》、《包法利夫人》、《追忆似水年华》等六十本,是有史以来将中国历代诗词译成英、法韵文的唯一专家。2014年8月2日许渊冲获得国际翻译家联盟(国际译联)2014“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成为该奖项自1999年设立以来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翻译家。许老先生尽毕生之力所做的,就是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之美,似无止境。对于未来的时间,他是这样设计的:两个多月翻译一本,计划有生之年完成《莎士比亚全集》。

  (1)结合材料一,运用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的知识,谈谈《中国诗词大会》节目成功给我们的哲学启示?(12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多样性的知识,说明中外名著为什么可以互译共存。(10分)

  (3)材料中“当喧嚣的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有了一次次美丽的‘邂逅’,中华文化基因逐渐苏醒”,请你就激发公众读书之热情,邂逅传统文化之美好拟两条宣传语,要求主题鲜明,朗朗上口,言简意赅。(4分)

  参考答案:

  1.D【解析】①表述错误,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与集中表达。故排除。②表述错误,中华诗词不能决定中国人的价值观念。故排除。中华诗词作为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它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同时通过活动的开展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故本题选D。

  2.C【解析】“央视节目组遍访电视、诗词及社会文化研究等方面的专家,在充分学习调研的基础上,从赛制、内容和表现形式都大胆创新,力求把《中国诗词大会》打造成一档突破创新、特色鲜明的诗词文化盛宴”是基于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传播手段创新是繁荣文化必由之路,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和根本途径,故②③符合题意,可以入选;①说法错误,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排除;④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

  3.B【解析】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而不是传播途径,①错误;发展公益性的文化事业才能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而影视作品属于发展文化产业,故④错误;电视综艺节目对表达中国文化、中国人情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说明大众传媒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②符合题意;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受到群众喜爱说明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才是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③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B。

  【篇五】中国诗词大会素材

  17届高考政治备考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

  一、【背景材料】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2017年2月7日晚,在春节期间引发无数网上网下热议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迎来总决赛。经过一个半小时的角逐,16岁上海女生武亦姝一路过关斩将,在擂主争霸赛中,与4期守擂擂主彭敏巅峰对决,在逆向思考题环节中,率先抢答赢得5分,成为诗词大会本季冠军。

  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是科教频道自主研发,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共青团中央联合主办的一档大型演播室季播节目。本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邀请全国各个年龄段、各个领域的诗词爱好者共同参与诗词知识比拼。

  诗词大会引发了全民热追,优胜者赢在热爱诗词上,更赢在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熏陶上。这种现象引导全社会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近,引导全社会自然地、自发地体会传统文化中的温暖和情意。

  二、【考点链接】

  1、《文化生活》角度

  (1)文化的社会作用。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通过举办中国诗词大会,激发文化发展活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的作用,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2)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文化塑造人生。诗词大会令选手和观众身入其境地受到文化情怀的感染、人文精神的洗礼、文化自信的鼓舞。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积淀的精髓,读诗能触摸到几千年来积淀的传统文化,有利于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大众传媒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诗词大会集教育、娱乐、竞赛于一体,为普及传统文化进行了创新的尝试,让与国家要求和时代发展相适应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深入人心,引爆全民关注传统文化的热潮。

  (4)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面对当前的“传统文化危机”,我们应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发挥教育在文化传承中应有的作用。

  (5)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独特的诗词承载和促进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交流,通过中国诗词大会让大家重温经典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永恒魅力。

  2、《生活与哲学》角度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学校教育中可将古诗文嵌入学校宣传栏、文化走廊等,让孩子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社会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在中国诗词大会上,古诗词强大的感召力大大激发了全民族的文化创造热情,让传统文化真正走进更多的国人心里,有利于提高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国际影响力。

  (3)辩证否定的观点。唯物辩证法辩证否定观点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让传统文化成为民族文化基因,不等于对所有的传统文化包括糟粕都吸收进来,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弃”处理。

  (4)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价值观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诗词大会有利于传承弘扬华夏民族文化,提升中华民族亲和力,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保护民族文化为己任,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三、【跟踪训练】

  1.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诗歌缘起,到“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盛唐气象,再到“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革命情怀。节目用这些最熟悉、最打动人心的诗词,激发观众的记忆与情怀,带领观众在“熟悉的陌生题”中领会中华诗词文化的精髓。中华诗词:

  ①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②决定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念

  ③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④体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中国诗词大会》是央视以诗词为焦点的大型全民互动益智节目。据了解,央视节目组遍访电视、诗词及社会文化研究等方面的专家,在充分学习调研的基础上,从赛制、内容和表现形式都大胆创新,力求把《中国诗词大会》打造成一档突破创新、特色鲜明的诗词文化盛宴。央视节目组这么做是基于:

  ①专家是文化创新的主体,专家的灵感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②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传播手段创新是繁荣文化必由之路

  ③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和根本途径

  ④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将全程运用移动端推动节目多屏传播,实现节目播出时电视观众利用手机与场上观众同步答题,观众也可在网络互动社区讨论诗词,表达观点,增加节目的参与感。多媒体互动为全国观众奉献“全民的诗词文化盛宴”。这表明:

  ①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②大众传媒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③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才是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

  ④影视作品的创作一定要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4.古诗文是中国人、中华文明,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积累和沉淀下来的文化精华、道德精华、思想精华和价值精华,中小学语文教材在吸收世界文明发展成果的同时,要将传统文化精品,装进青春的行囊,让他们走得更远,更为开阔。这启示我们:

  A.要勇于实践,发挥主观能动性 B.要树立信心,正视眼前的困难

  C.要脚踏实地,注重量的积累 D.要抓住机遇,促成事物质变

  5.让古代经典成为民族文化基因,不等于对所有的传统文化包括糟粕都吸收进来,也不意味着排斥其他国家的先进文化。这启示我们,传承古代经典需要:

  A.善于分析的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B.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实现事物自我发展C.果断抓住时机,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D.创造必要条件,促进主次矛盾相互转化

  6.新春伊始,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强势回归,连续十集热播,为新春佳节奉上了一场精彩的文化盛宴。至第四集,《中国诗词大会》已累计吸引2.75亿观众收看,节目话题总阅读量1亿多人次,一举冲入全国上星收视排名第三位和新浪话题榜单前三名。

  秉承“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宗旨,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入选节目的诗词从中国诗歌的缘起《诗经》开始,包括了楚辞、汉魏六朝诗、唐宋诗词、明清诗词,一直延续到当代的毛泽东诗词,时间跨度达数千年,涵盖了一部中国文学史。

  古人云:诗言志、歌永言。“一部中国诗歌史既是中华文明在语言文字上的浓缩精华,更是几千年来中国人精神风貌的展示。”总导演颜芳介绍了节目中诗词的选择: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纯真质朴,到“路漫漫其修远兮”的上下求索;从“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雄心壮志,到“心远地自偏”的隐士风流;从“黄河之

  水天上来”的盛唐气象,到“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婉约缠绵。千百年来,中国人就是从这些意味无穷的诗词中得到滋养。而毛泽东在各个时期所创作的十几篇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也以各种题型出现在节目中,引发了观众的极大共鸣。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热播的原因所在。

  7.今年春节前后,由央视著名主持人董卿担纲的《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成为文化类综艺节目爆款,和《百家讲坛》、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等文化盛宴,被誉为“综艺文化清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诗词大会》是央视首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借古诗词学霸爆红的契机,教育人士期待能在全社会的努力下,改变古诗词整体教育氛围——未来能减少孩子“苦恼”背书,而是能够惬意感受和品味古诗词之美。当喧嚣的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有了一次次美丽的“邂逅”,中华文化基因逐渐苏醒,这危机中的微熹,则弥足珍贵。

  材料二 《朗读者》第一期压轴出场的是96岁高龄的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他在国内外出版译著包括《诗经》、《楚辞》、《李白诗选》、《西厢记》、《红与黑》、《包法利夫人》、《追忆似水年华》等六十本,是有史以来将中国历代诗词译成英、法韵文的唯一专家。2014年8月2日许渊冲获得国际翻译家联盟(国际译联)2014“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成为该奖项自1999年设立以来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翻译家。许老先生尽毕生之力所做的,就是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之美,似无止境。对于未来的时间,他是这样设计的:两个多月翻译一本,计划有生之年完成《莎士比亚全集》。

  (1)结合材料一,运用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的知识,谈谈《中国诗词大会》节目成功给我们的哲学启示?(12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多样性的知识,说明中外名著为什么可以互译共存。(10分)

  (3)材料中“当喧嚣的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有了一次次美丽的‘邂逅’,中华文化基因逐渐苏醒”,请你就激发公众读书之热情,邂逅传统文化之美好拟两条宣传语,要求主题鲜明,朗朗上口,言简意赅。(4分)

  8.(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古诗词中既有修身明志的警言佳句,也有风花雪月的绵柔细语,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中华文化发展的根基。 《中国诗词大会》是由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自主研发的一档大型演播室文化益智节目,是央视首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激发了大众对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兴趣,甚至诗词创作热情,增加了观众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自豪之情。《中国诗词大会》不仅吸引了国内媒体的关注,也引起了外国媒体的报道。

  (1)结合材料,运用中华文化的有关知识,说明央视播出《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的积极影响。(10分)

  (2)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否定观的知识,分析如何正确对待中国古诗词。(12分)

  (3)请写出两句包含辩证法思想的中国古诗词,并指出所包含的辩证法思想。(4分)

  参考答案:

  1.D【解析】①表述错误,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与集中表达。故排除。②表述错误,中华诗词不能决定中国人的价值观念。故排除。中华诗词作为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它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同时通过活动的开展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故本题选D。

  2.C【解析】“央视节目组遍访电视、诗词及社会文化研究等方面的专家,在充分学习调研的基础上,从赛制、内容和表现形式都大胆创新,力求把《中国诗词大会》打造成一档突破创新、特色鲜明的诗词文化盛宴”是基于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传播手段创新是繁荣文化必由之路,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和根本途径,故②③符合题意,可以入选;①说法错误,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排除;④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

  3.B【解析】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而不是传播途径,①错误;发展公益性的文化事业才能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而影视作品属于发展文化产业,故④错误;电视综艺节目对表达中国文化、中国人情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说明大众传媒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②符合题意;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受到群众喜爱说明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才是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③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B。

  4.C【解析】“要将传统文化精品装进青春的行囊,让他们走得更远”强调的是要注重量的积累,故C说法正确;

  A、B、D三项不符合主旨,故排除。本题答案选C。

  5.B【解析】让古代经典成为民族文化基因不等于对所有的传统文化包括糟粕都吸收进来,说明传承古代经典需要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我们应坚持辩证否定观,实现事物自我发展,故B符合题意。A、C、D三项均无法体现出这一意义,故与题意不符。

  6.①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依托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显示出文化传播、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②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汉字文化内涵丰富、独具魅力,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③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是激励中国人民的强大精神动力。④我们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热播体现了中国人对中华文化价值充分肯定,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 【解析】本题属于原因类简答题,要求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热播的原因所在。答题时要抓住设问中关键词,结合材料,提取答题要点,通过中央电视台推出又一档大型文化节目说明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中国诗词大会》强调的是对汉字的继承,体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点;从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等方面分析说明。

  7.(1)①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它要求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中国诗词大会》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创新了对诗词的学习与解读、继承与发展。(4分)②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的实际,敢于破除落后的观念;善于提出新问题,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中国诗词大会》借学霸爆红络等契机,通过全民参与,现场比拼,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4分)③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该节目中改变了人们学习古诗词的方式,促进古诗词教育方式和氛围的转变,激发人们惬意感受和品味诗词之美的热情,能推动中华诗词文化的传播、继承与发展。(4分)

  (2)①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中外名著通过

  不同文字载体传播各自不同文化,通过互译能领略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之特色。(2分)②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但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有共性和普遍规律。中外名著互译共存说明了文化是民族的,文化

  又是世界的。(3分)③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尊重文化多样性是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中外名著互译共存,都以其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丰富了世界文化,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繁荣和发展。(3分)④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中外名著互译共存做到了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2分)

  (3)示例:阅经典著作,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读经典名著,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每点2分)

  8.(1)①彰显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2分)②提升公民综合素质,树立民族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提高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民族凝聚力;(3分)③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中华文化的复兴与发展;(3分)④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提高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2分)

  (2)对待办法: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①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辩证否定中国古诗词是中华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4分)②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产生于中华传统文化之中,它需要吸收、保留和改造中国古诗词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4分)③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我们要克服中国古诗词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其中积极合理的因素,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4分)

  (3)古诗词:①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发展的观点;②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 段香——矛盾的特殊性。(每点2分,其它符合要求的答案也可给分,答出两点给4分)【答案谨供参考,学生回答符合要求,即可酌情给分,不可拘泥于参考答案。】

【中国诗词大会素材】相关文章:

中国诗词大会经典诗词04-30

中国诗词大会诗词集萃05-07

中国诗词大会征文05-02

中国诗词大会感悟02-01

感动中国诗词大会中的经典诗词05-11

遇见《中国诗词大会》作文04-22

《中国诗词大会》看后感04-11

央视中国诗词大会题库04-06

中国诗词大会经典诗句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