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苏轼最潇洒的诗句
苏轼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人,祖籍河北栾城,有关苏轼最潇洒的诗句,欢迎大家一起来借鉴一下!
1 《念奴娇·赤壁怀古》
宋代: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樯橹 一作:强虏)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人生 一作:人间;尊 通:樽)
这首词是苏轼的代表作。即使结尾流露了消极情绪,但从全词看,气魄宏伟,视野阔大,对壮丽河山的赞美,和对历史英雄人物的歌颂及怀念,构成了豪放的基调。
2 《江城子·密州出猎》
宋代: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诗词以出猎开始,却以将利箭射向敌人这种出人意料的结局收尾;利用巧妙的艺术构思,把记叙出猎的笔锋一转,自然地表现出了他志在杀敌卫国的政治热情和英雄气概,这就把一首生活随笔式的小词写成了充满爱国激情的作品。这首词读起来,韵调铿锵,气势雄浑,感情奔放,境界开阔,是一首表现了苏轼豪放风格的成功之作。
3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宋代: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
4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宋代: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时见 一作:谁见)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被贬黄州后,即使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苏轼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但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5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宋代:苏轼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
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
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
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这首词在艺术构思和结构上,具有波澜起伏、跌宕多姿、大开大合、大起大落的特点。下片的描写和议论,豪纵酣畅,气势磅礴,词中出没风涛的白头翁形象,犹如百川汇海,含蓄地点明全篇主旨,有强烈的震撼力。全词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既描写了浩阔雄壮、水天一色的自然风光,又其中灌注了一种坦荡旷达的浩然之气,展现出词人身处逆境却泰然处之、大气凛然的精神风貌,充分体现了苏词雄奇奔放的特色。
文学作品与苏轼被贬黄州之心路历程
苏轼,号“东坡居士”,身为一代倍受国人喜爱的文学家,一生却处宦海浮沉之中,倍受牢狱、贬谪之苦。在乌台诗案的百般摧残之后,更是左迁黄州,其心路历程也是曲折而又坎坷。
被贬黄州的苏轼在思想上大致经历了三个变化:由最初的理想破灭到后来的积极求索,最后再到回首终生,这也可以从其谪居黄州时创作的大量文学作品中得以体现。
首先第一个时期:苏轼理想破灭,顿觉人生如梦。在经历了乌台诗案,见识了朝廷里的“奸佞群小”胡作非为之举后,苏轼早已心灰意冷。早期在黄州所作的诗词主题大多也以消沉、悲观为主。正如《卜算子》一词所喻,他正如一只独飞在残月之下的孤鸿。“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放眼望去,他刚栖身于朝廷,却又为小人惊扰,没有人能够理解他忧谗畏讥的心境和不为人知的怅恨。“有恨无人省”,到底是恨什么,是失群,还是受惊?词人却并未正面回答。而寄与弟弟苏澈望月怀远的《西江月》一词,则一反《水调歌头》豪迈旷达之风,尽显低沉、凄婉之调。“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感叹人生苦短,暗示词人对仕途失意的悲痛,对人生意义的质疑。“月明多被云妨”中以月自比,以云喻奸臣,暗示了奸臣当道,蒙蔽圣听,又表现了对世态炎凉的无奈与激愤。此时的苏轼,骨子里头仍是一位儒者,愤懑于奸臣昏君,感伤于世事沧桑,受限于出世入世,渴望于建功立业。行动上具有逃避现实的消极倾向,思想上却仍对仁宗抱有些许幻想。
苏轼的第二个时期则是积极求索,始知随遇而安。貌似“积极求索”与“随遇而安”是矛盾而冲突的,其实不然。苏轼此时仍是关心天下苍生,为君主而担忧的人,但他也能在佛、道两家的影响之下,通达地看待问题。正如《临江仙》一词所叙,“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这是诗人对自己大半辈子为功名利禄所羁绊的感慨,又是寄情山水,以求摆脱内心苦闷的感叹。而《浣溪沙》中的“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与《念奴娇》的“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更是直接体现了作者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与人生得失的淡然。此时的东坡,文辞中少了一分辛辣的讽刺暗喻,多了一分对不公命运的泯然一笑,令人甚是欣慰。
最后一个时期的苏轼回首想来,终识平生功业。几经沉浮后的苏轼,终已看透世事沧桑,看破红尘纷乱,把是非、赏罚、贵贱、荣辱、得失视为粪土,其中最典型的便是《定风波》一词了。“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任凭风雨肆掠,诗人却超然物外,只顾缓步前行,连雨声也可充耳不闻。“竹杖芒鞋轻胜马”,纵然词人一无所有,但只要有一颗自由的心,仍是轻松愉快。“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正如胡云翼《宋词选》所评:“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词人由眼前风雨触景生情,却用平和的心态来面对生活的崎岖坎坷。“料峭春风吹酒醉,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雨过天晴,天虽冷,却依稀可见青山顶峰处业已透过一线金黄的夕阳光染黄了蓝天白云、青草碧树。最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饱含哲理。无论雨疏风聚,还是斜阳普照,均属自然现象,人生亦然。只要心境自然,便可宠辱皆忘。在这个时期里苏轼的文风颇为自然质朴却不乏哲理与对生命的反思。此时的东坡。才是那个为世人所知,放荡不羁却又豁达乐观的东坡,才是那一提到便不觉嘴角上扬的东坡。
回首谪居黄州的苏轼,无论“理想破灭,顿觉人生如梦”,还是“积极求索,始知随遇而安”,抑或“回首想来,终识平生功业,”,他都不同于“心远地自偏”的陶渊明,把田园当作心灵的避难所。也不同于退隐“皈依佛门”“世事从今口不言”的白居易。他超越现实,又执着于现实。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他“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他是一个佛者、一个道者,却归根结底是一个儒者。他虽欲如道家的无为,如佛家的避世,却永远无法放下一颗炙热的赤子之心,为天下苍生生计而操劳。
【苏轼最潇洒的诗句】相关文章:
苏轼的诗句05-01
苏轼豪放的诗句05-01
苏轼有名的诗句05-01
关于苏轼的经典诗句04-30
苏轼自嘲的诗句04-11
苏轼豪放诗句05-01
苏轼的简短的诗句05-01
苏轼爱国的诗句05-02
有关苏轼的诗句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