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

时间:2024-11-12 08:35:01 古代诗歌 我要投稿

古代诗歌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诗歌吧,诗歌具有音韵和谐,节奏鲜明,读起来朗朗上口的特点。你所见过的诗歌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代诗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代诗歌

古代诗歌1

  一位中国诗人说:“言有尽而意无穷。”另一位诗人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用最精细确定的形式来逗出不可名言、难于凑泊(生硬地结合在一起)的境界,恰符合魏尔兰论诗的条件:

  那灰色的歌曲

  空泛联接着确切。

  这就是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济慈名句所谓:听得见的音乐真美,但那听不见的更美。

  我们的诗人也说,“此时无声胜有声”;又说,“解识无声弦指妙”。有时候,他引诱你到语言文字的穷边涯际,下面是深秘的静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离言说,悟悦心自足。”他不了了之,引得你遥思远怅:“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不知”得多撩人!中国诗用疑问语气做结束的,比我所知道的西洋任何一诗来得多,这是极耐寻味的事实。试举一个很普通的例子。西洋中世纪拉丁诗里有个“何处是”的公式,来慨叹死亡的不饶恕人。英、法、德、意、俄、捷克各国诗都利用过这个公式,而最妙的,莫如维荣的《古美人歌》:每一句先问何处是西洋的西施、南威或王昭君、杨贵妃,然后结句道:“可是何处是去年的雪呢?”

  巧得很,中国诗里这个公式的应用最多,例如:“壮士皆死尽,余人安在哉?”“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春去也,人何处?人去也,春何处?”莎士比亚的《第十二夜》里的公爵也许要说:够了。不再有了。就是有也不像从前那样美了。

  中国诗人呢,他们都像拜伦《哀希腊》般地问:他们在何处?你在何处?

  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余下的,像哈姆雷特临死所说,余下的只是静默——深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

  (摘自钱钟书《谈中国诗》)

  材料二:

  “含蓄”是诗歌的一个基本要求。真正好的诗歌,应如雾霭笼罩的美景,美就美在若隐若现欲语还休之间。

  中国古代诗歌的含蓄特点的形成,有着深刻的艺术和社会原因。无论是何种流派的诗歌,都格外注重“含蓄”二字。因为只有含蓄,才不至于使诗歌味同嚼蜡,中国古代诗歌格外讲究诗歌的“味道”,自然对诗歌的含蓄性要求极严。事实上,中国古代诗词中的佳作,大抵都是含蓄之作。中国古代诗歌的含蓄除了艺术上的考虑与追求外,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的传统社会文化。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决定了中国文人的含蓄气质,此外,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文化专制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迫使文人采用一种间接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因此,诗歌的含蓄性特点在中国的古代诗歌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有意境的诗,都是有“韵味”的诗。一首诗要有隽永的诗味,就不能只有表象的简单含意,而是要有“韵外之致”,这就是说诗歌一定要含蓄,要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例如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并没有很具体的形象,但因在其中表现了“心事浩茫连广宇”的无穷时空感,透露出“壮志难酬”和“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的深沉复杂心情,它的韵外之致就非常丰富,令人味之无穷。至于李商隐以《锦瑟》为代表的“无题诗”,如他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无题》),更是通过既鲜明又朦胧的意象,曲折地表现了一种深层错综的情思,可算是韵外之致的'典型之作了。

  含蓄在古人的词作中也得到了集中地展现。如这首李煜的《望江南》:“闲梦远,南国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写江南秋色,游子秋思,境界寥廓,意味深长。而最妙的地方正在与作者没有直抒胸臆,直接写故国之思,而是通过对南国一片芦花,一叶孤舟,一缕笛声这些看似平常的事物的描述,勾勒出自己满怀无着处的愁绪。愁苦之情不直接说出,反而更显出了愁之深,情之切。含蓄的手法,在这里取到了曲径通幽的艺术效果。

  含蓄手法的运用,大大增加了中国古代诗词的艺术感染力,使得诗词言简意远,余味无穷。

  (选摘自杨鹏飞《浅谈中国古代诗歌的含蓄美》)

  材料三:

  炼字炼得好,可以丰富诗的意境,加深诗意的表达,获得耐人咀嚼的艺术效果,从而增强诗的含蓄味,如《泊船瓜洲》中的“绿”字,把春风的巨大作用活画了出来,大大增添了诗的动人色彩,很是够人玩味。比喻手法用得巧妙,可以增添诗的意境的多层次色彩,从而形成诗的含蓄美。朱庆馀的《闺意献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这首诗是作者在临近考试之期写的。作者借闺房情事隐喻考试,把自己比作新娘,把主考官比作舅姑,问自己能否考中。诗意的表达是很含蓄的,难怪历代都有不少人把这首诗当作写新嫁娘的诗来看,这是运用比喻手法创造的含蓄美。典故本身的意思就是丰富的,而引用典故创造新意就形成了一种意境特别深远的含蓄美。作者不直抒胸臆,而借助于这些典故来作委婉含蓄的表达,让读者去想象揣摩,从而收到发人深思,经久玩味的效果。

  (选摘自赵彩琴《诗歌的含蓄之美》)

  阅读题目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确切”指最精细确定的形式,它能让读者产生无限的“空泛”,即不可名言、难于凑泊的境界。

  B.中西方诗歌都喜欢运用“何处是"这个公式,它的艺术效果是“他不了了之,引得你遥思远怅”。

  C.一首诗要有隽永的诗味,就要有意境,这不是由表象的简单含意决定,而是由它的“韵外之致”决定的。

  D.炼字手法的运用,可以丰富诗的意境,加深诗意的表达,获得很好的艺术效果,增强诗的含蓄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在分析古代诗歌含蓄特点形成的社会原因时,主要是从儒家文化、文化专制政策方面入手。

  B.引用莎士比亚、拜伦的话,是为了反面衬托,这种结尾发问的方式在中国诗歌中太多,以致让人生厌。

  C.作者运用引用、举例论证来论证“诗歌的含蓄性特点在中国的古代诗歌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说服力强。

  D.作者评价李商隐的诗,“既鲜明又朦胧的意象,曲折地表现了一种深层错综的情思”,暗合“空泛联接着确切”。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印证材料三的一项是(3分)

  A.“润物细无声”中的“细”字,写出春雨脉脉绵绵,润物悄无声息的特点,更暗示自然造化发生之机。

  B.“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慨叹人生的不可知性,充满了一种迷茫不可预测的哲学思辨。

  C.“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一句,言简意远,发人深思,收到了一种更加悲切、深沉的艺术效果。

  D.“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一句,寻访不遇,不知隐者何处去,愈衬出寻者对隐者的钦慕高仰之情。

  4.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4分)

  5.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简要概括诗歌创造含蓄美的手法。(6分)

  参考答案

  1.A(B项“艺术效果"是“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C项关系理解错误,原文是“不能只有表象的简单含意”;D项原文的表述是“炼字炼得好,可以丰富诗的意境”。)

  2.B(这种结尾发问的方式虽多,但每次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感觉,没有生厌的感觉。)

  3.D(A项对应炼字;B项对应比喻;C项对应用典。)

  4.参考答案:(1)首先提出“含蓄是诗歌的一个要求”的观点。(或提出中心论点)

  (2)然后陈述诗歌含蓄特点的形成原因。

  (3)再从诗与词两方面具体论述诗歌的含蓄性特点。

  (4)最后总结全文,照应开头。

  评分细则:4分。每个要点1分,大意对即可。

  5.参考答案:(1)静默不言,欲说还休;(2)故说不知,不了了之;(3)问而不答,以问为答;

  (4)炼字创造含蓄美;(5)运用比喻手法创造含蓄美;(6)引用典故创造含蓄美。

  评分细则:6分。每个要点1分,大意对即可。

古代诗歌2

  古代诗歌与现代诗歌有三点区别,1.定义不同、2.形式不同、3.写法、思想表达不同。

  一、定义不同

  现代诗歌

  现代诗也叫“白话诗”,最早可追源到清末,是诗歌的一种,与古典诗歌相比而言,虽都为感于物而作,但一般不拘格式和韵律。

  古代诗歌

  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指的是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其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

  二、形式不同

  现代诗歌

  现代诗形式自由,意涵丰富,意象经营重于修辞运用,与古诗相比,虽都为感于物而作,都是心灵的映现,但其完全突破了古诗“温柔敦厚,哀而不怨”的特点,更加强调自由开放和直率陈述与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

  古代诗歌

  古诗(古体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相对于近体诗,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

  三、写法、思想表达不同

  现代诗歌

  写法自由,更适合抒发现代人的情感。强调自由开放的精神,以直率的情境陈述,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现代诗的主流是自由体新诗。自由体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形式上采用白话,打破了旧体诗的格律束缚,内容上主要是反映新生活,表现新思想。

  古代诗歌

  语言凝练,内涵丰富。“诗”者皆为感于物而作,是心灵的映现。“古典诗”以“思无邪”的诗观,表达温柔敦厚、哀而不怨,强调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

古代诗歌3

  1.《静夜思》:唐代诗人李白的代表作。诗中通过对月亮、床榻、窗户等事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的孤独和思念之情。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通过感性的方法去体会诗人的情感,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使用形象化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2.《登高》:唐代诗人杜甫的著名诗篇。诗中写到了诗人爬山的经历,以及当时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全文、理解意义、感知美感等方式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理解能力。

  3.《咏柳》:宋代诗人刘过的代表作之一。诗中通过对柳树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对自然的喜爱之情。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自然风光和诗歌艺术,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诗歌素养。

  4.《行路难》:唐代诗人李白的另一部代表作。这首诗描述了诗人在流亡途中遇到的艰难困苦和无尽的.思乡之情。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融入到诗人的情感和思想中,体会到古代诗人对生命、社会、人性等问题的思考和探索。

  古代诗歌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文化,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情感、思考和表达能力。因此,教师应该注重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提供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的教育服务。

【古代诗歌】相关文章:

古代诗歌01-29

经典古代诗歌11-26

古代诗歌12-09

古代诗歌精选12-09

古代诗歌鉴赏03-01

古代的风诗歌03-10

古代诗歌鉴赏12-09

古代诗歌几首12-09

古代诗歌鉴赏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