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古诗词鉴赏

时间:2024-05-30 17:50:09 诗词鉴赏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如梦令古诗词鉴赏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古诗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如梦令古诗词鉴赏,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如梦令古诗词鉴赏

如梦令古诗词鉴赏1

  原文: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宋代]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时常记起溪边亭中游玩至日色已暮,沉迷在优美的景色中忘记了回家的路。

  尽了酒宴兴致才乘舟返回,不小心进入藕花深处。

  怎么才能出去呢?怎么才能出去呢?划船声惊起了一群鸥鹭。

  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被美景陶醉而流连忘返。

  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不小心划进了荷花池深处。

  划呀,划呀,惊动满滩的水鸟,都飞起来了。

  曾记得一次溪亭饮酒到日暮,喝得大醉回家找不着了道路。

  兴尽之后很晚才往回划船,却不小心进入了荷花深处。

  怎么渡,怎么渡?(最终)惊起水边满滩鸥鹭。

  注释

  常记:时常记起。“难忘”的意思。

  溪亭:临水的亭台。

  日暮:黄昏时候。

  沉醉:比喻沉浸在某事物或某境界中。

  兴尽:尽了兴致。

  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

  回舟:乘船而回。

  误入:不小心进入。

  藕花:荷花。

  争渡:怎渡,怎么才能划出去。“争”为通假字,同“怎”,读作zěn,意思是怎么,怎样才能。能

  惊:惊动。

  起:飞起来。

  一滩:一群。

  鸥鹭:这里泛指水鸟。

  赏析:

  此词是记游赏之作,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

  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唿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唿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戛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如梦令古诗词鉴赏2

  如梦令·门外绿阴千顷

  门外绿阴千顷,两两黄鹂相应。睡起不胜情,行到碧梧金井。人静,人静。风动一庭花影。

  翻译

  门外绿荫洒地千顷,成双成对的黄鹂在树上相互应和着啼个不停。我从床上起来,却又觉得难为情,便独自来到伫立着一棵青桐的水井旁边。我静悄悄的,静悄悄的。突然风一吹,满庭院的花影在风中摇曳。

  注释

  千顷:形容极其广阔。

  黄鹂:即黄莺。

  不胜情:感情承受不了。

  胜:堪,忍受。

  碧梧:碧绿的梧桐树。

  金井:古代宫中多以金色雕饰井栏叫金井。

  庭:是庭院的意思。

  花影:花的影子。

  注释

  ①不胜情:此谓禁不住为情思所扰。

  ②金井:指装饰华美的井台。

  赏析

  这首词中,“门外绿阴千顷,两两黄鹂相应”,过去有人将此句解释成词人先醒过来看到千顷绿荫,再听到树间黄鹂娇声啼鸣,两两应和。今天的学者认为这种解释不够精准。从后一句“睡起不胜情”来看,词人应是先在睡梦中闻鸟声,被黄鹂的啾啾鸣啼惊醒,随后才向门外张望,看见绿荫绵延的景象。之所以“不胜情”,是因为他被双鸟和鸣的声音惊醒,随后惊觉自己的.孤寂,为了排遣忧怀,他走出门去,“行到碧梧金井”。

  “碧梧”和“金井”是庭院中的景物,梧桐尚是碧绿的,这一描写呼应上句的“绿阴”。整个庭院中,除了黄鹂的啁啾,再无半点声响,词人虽漫步至碧梧之下、金井之畔,却只感觉到“人静,人静”,周身的环境已是一片幽寂,更兼身边无人,故日“人静”,这就越发突显出词人的孤独。

  在一片寂静中,词人正黯然神伤,忽然“风动一庭花影”,更觉此情备幽,难以自胜。词人先叹“人静”,再见“风动花影”,以为是有人到来,细看却发现不是。所谓的“风动一庭花影”,是用以动衬静的手法,鲜明地表现出词人在幽寂的环境中“睡起不胜情”的愁情思绪。

  这首词写静境极有韵味:门外千顷绿阴中只有黄鹂相应之声;碧梧金井畔只有风弄花影。而这些都是闺中人睡起后步出庭院时的所见所闻,背后透露出的是闺中人轻微的寂寞之感。

  创作背景

  《如梦令·门外绿阴千顷》写于北宋时期。当时词人刚刚睡醒后,看见了门外千顷绿荫和成双成对的黄鹂这一幅动静结合,相映成趣的画面,触发了词人的诗兴,就写下了这首词。

如梦令古诗词鉴赏3

  如梦令·黄叶青苔归路

  黄叶青苔归路,屧粉衣香何处。消息竟沉沉,今夜相思几许。秋雨,秋雨,一半因风吹去。

  译文

  秋季某日,我回去。找不到你遗留下的鞋印,也没闻到你的味道。你消息杳杳,我今夜的相思又会有多少?秋日的相思雨,有一半被风吹走了。

  注释

  屧粉衣香:这里代指所怀念之情人及与之幽会的地方。屧(xie},本意为鞋子的木底,此处与“衣”字皆以衣物代指情人。

  赏析:

  这首词写的是相思之情,词人踏在铺满落叶的归路上,想到曾经与所思一道偕行,散步在这条充满回忆的道路上,然而如今却只有无尽的怀念,胸中充满惆怅。暮雨潇潇,秋风乍起,“秋风秋雨愁煞人”,吹得去这般情思,这首词写得细致清新,委婉自然。委婉自然外,还有另一特点,纳兰的词最常用到的字是“愁”,最常表现的情感也是“愁”,这首词的写法,是要写愁而不直接写愁,而通过其他意象的状态来体现这种情感。

  这首词化用了前人的许多意象以及名句,使这首词给人一种熟悉而又清新的感觉。如“木叶”这一经典意象最早出于屈原的《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意象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予人以秋的孤寂悲凉,十分适合抒发悲秋的情绪。“晓风残月何处”则显然化用了柳屯田的《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一半西风吹去”又和辛弃疾的《满江红》中“被西风吹去,了无痕迹”同。

  这首词和纳兰的其他词比起来,风格相同,仍然是婉约细致。这首词几乎每句都有不同版本,如“木叶纷纷归路”一作“黄叶青苔归路”,“晓风残月何处”一作“展粉衣香何处”,“消息半浮沉”又作“消息竟沉沉”。且不谈哪一句是纳兰的.原句,这考据,现下还难以确定出结果来,但这恰好给读者增加艺术对比的空间。比较各个版本,就“木叶纷纷归路”一作.“黄叶青苔归路”两句来看,“黄叶”和“木叶”二意象在古典诗词中都是常见的,然就两句整体来看“木叶纷纷”与“黄叶青苔”,在感知秋的氛围上看,显然前者更为强烈一些,后者增加了一个意象“青苔”,反而导致悲秋情氛的减弱。“晓风残月何处”与“展粉衣香何处”则可谓各有千秋,前者化用了柳永的词句,在营造意境上比后者更有亲和力,词中也有悲哀的情感迹象;“展粉衣香何处”则可以在对比下产生强烈的失落感,也能增强词的情感程度。

如梦令古诗词鉴赏4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李清照〔宋代〕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译文

  昨夜下雨又刮风,一觉醒来,酒气尚未消散。那就问问“卷帘人”吧?外面发生了什么?花儿还在吗?听到的回答却是海棠花依旧开着。

  你知道吗?你知道吗?外面应该是绿肥红瘦,百花凋零的景况啊。

  注释

  疏:指稀疏。

  浓睡:酣睡

  残酒:尚未消散的醉意。

  绿肥红瘦: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赏析

  这是宋代词人李清照的一首知音难觅词。

  找不到说话的人,该有多么寂寞。李清照这首词写尽了这种无人倾诉的寂寞,极尽含蓄蕴籍,雅致深情。

  这首词现在已经改编成流行歌曲了,非常成功,能够瞬间将我们带回李清照那个时代。其旋律优美,词句却比“我爱你,就像老鼠爱大米”“妹妹你坐船头,哥哥在岸上走”“我们一起学猫叫,一起喵喵”等歌曲稍稍雅致一些。

  宋词本就是出自雅致的宋代。现在喝茶的人,仍然喜欢宋代的建盏型玉碗。通过造型多样、新颖别致、做工精细的宋代建盏,我们就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雅致与品位。吴自牧在《梦梁录》中提到宋人的日常四件闲事:“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同样验证了那个时代的雅致与品位。

  李清照这首词就是雅致品位文化的典型代表。

  “昨夜雨疏风骤”,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昨夜下雨又刮风。但词人用了“疏”“骤”二字,就一下子将这种雅致表现出来了。雨是“疏雨”,风是“骤风”。“疏雨”之中,自有一份舒缓与闲雅。“骤风”之中,却又带着一份疏狂与旷达。“雨疏”“风骤”,不仅仅是交代了写作时间,更是词人心情疏旷的一种流露。

  “浓睡不消残酒”,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昨夜喝多了,睡得可香了。为什么要喝多呢?一定与词人心情有关。心情好与不好呢?词人就此埋下伏笔,引人入胜。酒喝多了,就在“雨疏风骤”中沉沉睡去了。一觉醒来,发现酒气仍未消。进一步,证实了昨夜饮酒过多。

  “试问卷帘人”,那就问问卷帘人吧?外面发生了什么?“卷帘人”,具体指丫鬟。实际上可以代指俗世之人。俗人只关心现实问题,只有文人雅士才关心一些有的无的。正如,农人可能永远不能理解林黛玉葬花的行为。有空还不如去割点韭菜呢?哪有时间去问花落不落呢?有用之道,大行其事。无用之道,束之高阁。但恰恰是文人雅士的无用之道,却共同构成了他们精神艺术的家园。

  俗世之人不关心花落不落,所以就随口答道:“却道海棠依旧”。经过“疏雨”的洗礼,又经过“骤风”的吹打,海棠花又怎么会还依旧在枝头呢?

  俗世之人是词人的`知音吗?且看词人是如何回答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用现代话说就是,你知道吗?你知道吗?外面应该是绿肥红瘦,百花凋零的景况吧。俗世之人不关心“绿肥红瘦”,只关心功名利禄,而这大千世界,有谁原意与词人一起去“葬花”呢?这就将词人内心对于旷世知音难觅的心理写出来了。

  就连懂他的丈夫赵明诚,也因为整日花天酒地,流连于“青州从事”“孔方兄”和他那些妾侍歌姬之间的俗事,而伤透了李清照的心。使得李清照在落花流水之际,也寻不到一个知音。这就是李清照昨夜饮酒甚多的原因,也是其心情不好的地方。

  世间这么大,谁又是你的旷世知音呢?兴许,“宝黛之恋”,只能存在《红楼梦》一书中吧。

如梦令古诗词鉴赏5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李清照

  【原文】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1]。

  试问卷帘人[2],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3]。

  【注释】

  [1]浓睡:沉睡。不消残酒:指残余的酒意尚未消失。

  [2]卷帘人:指站在窗口卷帘的侍女。

  [3]绿肥红瘦:叶子更舒展,花儿更稀少。

  【作者】

  李清照(1084~某年),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宋代杰出的女文学家,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李清照工书能文,通晓音律,她的前期作品,词风旖旎,多为相思爱情之作,后期词风迥异,更多的表现身世之悲,中有无限感慨。现存诗文及词为后人所辑,有《漱玉词》传世。

  【赏析】

  李清照传世的词中,《如梦令》仅有两首,两首词的内容差不多,都是写酒醉、花美的,风格清新别致,历来脍炙人口。在这两首词中可以看到词人早年生活的点点滴滴。这里选用的是其中的第二首词,这首词是李清照早期的作品。它通过对海棠“绿肥红瘦”的描写,抒发了女词人暮春时节的感伤情绪。这种感伤来自她对春光的留恋和惜别,也是对自己青春将逝的烦闷与苦恼。作者在表达这种心情的时候,没有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而是委婉含蓄地通过一问一答把自己的情感轻轻地吐露了出来。全词虽然短短六句,却将词人惜春伤春之情表现的委婉别致,其语言清新,词意隽永,令人读来唇齿生香,回味无穷。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从字面上来看,在一个疾风狂雨之夜,虽然一夜浓睡依然没有消除酒意。词人听见疾风骤雨在先,饮酒浓睡在后。“雨疏风骤”,风吹在了词人的心坎上,雨也打在了词人的心坎上,这般风雨只会使得花枝狼藉,想到这里,惜花之情油然而生,词人姑且借酒来消除心中的烦闷,便在沉沉的醉意中睡了过去。

  接下来的“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就是这种心情发展的必然结果。作者有感于春光将尽,产生了惜春之情;一夜风雨之后,自然会惦记起园中的海棠。“试问”两个字,本来是词中常用的',在这里却包含着作者复杂的感情。海棠花经得住风风雨雨吗?是不是谢去了呢?作者是不希望海棠凋零的,可是又担心它凋零,于是想,还是问一问卷帘人吧。因此这里的“试问”就不是一般的问,而是含着惜春怜花之情的问。在这一问中包含着作者多少缠绵的感情啊!可是卷帘人的回答却是那样的无动于衷,这就更加衬托出作者伤春惜花的感情。“却道海棠依旧”的“却”字用得极好:它把卷帘人的冷淡态度和作者感到回答出乎意外的神态一下子描绘了出来。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最后两句,既是词人对使女的反诘,又是词人的自言自语。词人虽然没有出门去看,心中却已经想到了园中海棠花的景象,经过一夜风雨,较弱的海棠花现在应该是绿叶多了,红花少了。“绿肥红瘦”四个字包含了无穷无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之情,语浅意深,可以说是将语言艺术化的搭配发挥到了极致。《草堂诗余别录》评曰:“结句尤为委曲精工,含蓄无穷意焉。”,可谓尽得词人三昧。

如梦令古诗词鉴赏6

  原文内容: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李清照〔宋代〕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翻译:

  昨夜雨虽然下得稀疏,但是风却劲吹不停,酣睡一夜仍有余醉未消。问那正在卷帘的侍女,外面的情况如何,她却说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样。知道吗?知道吗?这个时节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诗歌简介: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早期词作。此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怜花惜花的心情,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也流露了内心的苦闷。

  全词篇幅虽短,但含蓄蕴藉,意味深长,以景衬情,委曲精工,轻灵新巧,对人物心理情绪的刻画栩栩如生,以对话推动词意发展,跌宕起伏,极尽传神之妙,显示出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力。后人对此词评价甚高,尤其是“绿肥红瘦”一句,更为历代文人所激赏。

【如梦令古诗词鉴赏】相关文章:

如梦令诗词鉴赏12-08

古诗词鉴赏05-15

古诗词鉴赏11-20

古诗词鉴赏11-25

经典的古诗词鉴赏11-17

《登楼》古诗词鉴赏01-25

劝学古诗词鉴赏03-29

佳人古诗词鉴赏11-12

赤壁古诗词鉴赏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