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

时间:2024-05-15 08:54:47 诗词鉴赏 我要投稿

古诗词鉴赏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诗词鉴赏,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古诗词鉴赏

古诗词鉴赏1

  中考诗词赏析复习十四、过零丁洋

  中考诗词赏析复习十四、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苦辛,

  干戈寥落四周星。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零下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汗青。

  作者及背景:此诗是南宋文天祥的代表作,作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后来元军统率张弘范再逼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出此诗以明志杰。

  1.中心:《过零丁洋》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作者沉痛地述说了国家的危难,个人的遭遇,表现诗人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2.首联写了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入仕途;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颔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

  颈联中的'"惶恐""零丁"一是指两个地名,另一层意思是写出了形势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直抒胸臆,表明诗人舍身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抒发了作者爱国热情。

  3、小结: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是一首洋溢着爱国主义激情的诗篇,是文天祥的代表作。诗的尾联“正气凛然,掷地有声,成为几百年来鼓舞和激励后人反抗压迫、反抗掠夺斗争的名言”。它一直在感召着后代的仁人志土为祖国、为民族、为正义事业而奋斗献身。

  ●全文

  ▲文天祥拒绝降元“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个有骨气的人,你能举出类似的事例吗?

  蔺相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苏武执汉节牧羊十九年;民族英雄岳飞精忠报国最终死在风波亭上;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刘胡兰在敌人铡刀下慷慨就义。

  ▲你还能写出哪些透着铮铮骨气的名句?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

古诗词鉴赏2

  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心断新丰酒,销愁又几千。

  注解

  1、宝剑篇:唐将郭震(元振),少有大志。武则天曾召见,索其文章,震乃上《宝剑篇》。

  2、羁泊句:意谓终年漂泊。

  3、心断句:马周西游长安时,宿新丰旅店,店主人很冷淡,马周便要酒一斗八升,悠然独酌。后来唐太宗召与语,授监察御史。这里意思是说,不可能会象马周那样得到知遇了。心断:犹绝望。新丰:故址在今陕西临潼县东。

  译文

  我读了宝剑篇后心里凄楚悲凉;羁旅中不得志想必漂泊到终年。我象风雨中的黄叶依然在飘落;别人成日在青楼作乐歌舞管弦。纵有新交遇到薄俗也难得持久;旧交老友因为久疏而断了良缘。我不企望喝新丰酒能有新际遇;为消愁姑且沽饮不惜耗费几千。

  赏析

  这是作者自伤沦落漂泊无所建树的,是一曲慷慨不平的悲歌。诗起句写理想与际遇的.矛盾,虽怀有郭震般的抱负,却没有他那样的际遇。颔联抒写羁旅漂泊的人生感受。颈联写在现实生活中孤立无援的悲凉。末联写想借酒浇愁,但却不能象唐初的马周,落拓时在新丰酒店受到冷遇,然而后来他却得到皇帝的赏识,拔居高位。

  诗以“风雨”为题,“凄凉”开首,是表露羁泊异乡,因目接凄风苦雨而引起的身世之感。

古诗词鉴赏3

  注释

  书:写。

  早岁:早年,年轻时。

  气如山:指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有如山岳。

  楼瓜洲渡,铁秋大散关:这是追述25年前的两次抗金胜仗。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冬金主率大军南下,企图从瓜州渡下攻建康(今),被宋军击退。第二年,宋将吴璘从前线出击,收复了大散关。楼船,高大的战船。瓜州,在今江苏邗大运河入处,为江防要地。铁,配有铁甲的战。大散关,在今陕西西南,是军事重地。

  出师一表:指在蜀汉建兴五年(227)三出兵伐魏前所作《出师表》。

  衰(shuāi)鬓:苍老的鬓发。

  空自许:白白地自许

  名世:名传后世

  堪:能够。

  伯仲间:意为可以相提并论。伯仲,原是长幼的次序。

  鉴赏一

  本系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居家乡山阴时所作。时年六十有一,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

  前四句概括了自己青时期的豪情壮志和战斗情景,其中颔联撷取了两个最能体现“气如山”的面来表现,不用一个动词,却境界全出,饱含着浓厚的边地气氛和高昂的战斗情绪。又妙在对仗工整,顿挫铿锵,且一气贯注,组接无痕,以其雄放的气势成为千古传诵的名联。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当无用武之地时,他会回到金戈铁马的记忆里去的。想当年,诗人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壮心豪气,有如山涌,何等气魄!诗人何曾想过杀敌报国之路竟会如此艰难?以为我本无私,倾力报国,那么国必成全于我,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坏以至于屡遭罢黜?诗人开篇一自问,问出多少郁愤?

  后四句抒发壮心未遂、时光虚掷、功业难成的之气,但悲愤而不感伤颓废。尾联以自比,不满和悲叹之情交织在—起,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

  再看尾联。亦用典明志。北伐,虽“出师一表真名世”,但终归名满天宇,“千载谁堪伯仲间”。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仿,施展抱负。

  回看整首诗歌,可见句句是愤,字字是愤。以愤而为诗,诗便尽是愤。

  “楼船”二句,写宋兵在东南和西北抗击金兵进犯事,也概括诗人过去游踪所至。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十,金主完颜亮南侵,宋军在瓜洲一带拒守,后金兵溃退。上句指此。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正在南郑参加军幕事,诗人与积极筹划进兵,曾强渡渭水,与金兵在大散关发生遭遇战。下句指此。这两句概括的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鲜明对比。“良时恐作他年恨,大散关头又一秋。”想今日恢复中原之机不再,诗人之心何啻于泣血?从诗艺角度看,这两句诗也足见陆游浩荡诗才。“楼船”(雄伟的战舰)与“夜”,“铁马”与“”,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意象选取甚为干净、典型。

  “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典明志。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陆游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然而,如今呢?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皓首皤皤!两相比照,何等悲怆?再想,这一结局,非我不尽志所致,非我不尽力所致,而是误我,世事磨我!我有心,天不予。悲怆便为郁愤。

  再看尾联。亦用典明志。诸葛坚持北伐,虽“出师未捷身先死”,但终归名满天宇,“长使英雄泪满襟”。千载而下,有谁可与相提并论呢?很明显,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诗人在现实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将渴求慰藉的灵魂放到未来,这是无奈之举。而诗人一腔郁愤也就只好倾泄于这无奈了。通过的典故,追慕先闲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回看整首诗歌,可见句句是愤,字字是愤。以愤而为诗,诗便尽是愤。

  鉴赏二

  诗的前四句是回顾。“早岁”句指隆兴元年(1163)他三十九岁在镇江府任通判和乾道八年(1172)他四十八岁在南郑任幕僚事。当时他亲临抗金的第一线,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坚定如山。以下两句分叙两次值得纪念的经历:隆兴元年,主张抗金的以右丞相都督江淮诸路军马,楼船横江,往来于建康、镇江之间,军容甚壮。诗人满怀着收复故土的胜利希望,“气如山”三字描写出他当年的激奋心情。但不久,军在符离大败,狈南撤,次年被罢免。诗人的愿望成了泡影。追忆往事,怎不令人叹惋!另一次使诗人不胜感慨的是乾道八年事。王炎当时以枢密使出任四川宣抚使,积极擘画进兵关中恢复中原的军事部署。陆游在军中时,曾有一次在夜间骑马过渭水,后来追忆此事,写下了“念昔,从戎何壮哉!独骑洮河马,涉渭夜衔枚”(《》)的诗句。他次亲临大散关前线,后来也有“我曾从戎清渭侧,散关嵯峨下临贼。铁衣上马蹴坚,有时三日不火食”(《江北庄取米到作饭香甚有感》)的诗句,追写这段战斗生活。当时北望中原,也是浩气如山的。但是这年,王炎被调回临安,他的宣抚使府中幕僚也随之星散,又一次成了泡影。“楼船夜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十四字中包含着多么丰富的愤激和辛酸的感情啊!

  岁月不居,壮岁已逝,志未酬而鬓先斑,这在赤心为国的诗人是日夜为之痛心疾首的。陆游不但是诗人,他还是以战略家自负的。可惜毕生未能一层长材。“切勿轻书生,上马能击贼”(《太息》);“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夜读》)是他念念不忘的心愿。自许为“塞上长城”,是他毕生的抱负。“塞上长城”,典出《·檀道济传》,南朝宋文帝杀大将檀道济,檀在临死前投愤怒叱:“乃坏汝万里长城!”陆游虽然没有如檀道济的被冤杀,但因主张抗金,多年被贬,“长城”只能是空自期许。这种怅惘是和一般文士的怀才不遇之感区别的。但老骥伏枥,陆游的壮心不死,他仍渴望效法诸葛亮的“鞠躬尽瘁”,干一番与伊、吕相伯仲的报国大业。这种志愿至老不移,甚至开禧二年(1206)他已是八十二岁的高龄时,当韩佗胄起兵抗金,“耄年肝胆尚轮囷”(《观邸报感怀》),他还跃跃欲试。

  鉴赏三

  《书愤》是陆游的七律名篇之一,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显然得力于。中两联属对工稳,尤以颔联“楼船”、“铁马”两句,雄放豪迈,为人们广泛传诵。这样的诗句出自他亲身的经历,饱含着他的政治生活感受,是那些逞才摛藻的作品所无法比拟的。

  《书愤》——前四句是回顾往事,首联塑造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那时他有满腔的爱国热忱,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遥望着北方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带,胸中的愤恨郁积如山。接着将恢复之志具体化,瓜洲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但“塞上长城”只能是空自期许,壮志未酬,鬓发先斑。《出师表》名传于世,千百年来又有谁能与诸葛亮相比!尾联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自己也会效法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报国之志至死不移。

  诗的开头写的是年青时的认识和志向。“哪知世事艰”,即不知道世事的艰难。事实上要恢复中原,就会受到投降派的阻饶、破坏。因此,一个“艰”字就饱含着对朝廷屈辱投降的激愤,也包含着报国无门的无奈。然而,在那时,诗人渴望恢复中原的豪气却像山一样。这一比喻非常奇特而贴切,可以从山之高联想到豪气万丈,壮志凌,也可以从山之凝重、不可动摇,联想到坚忍不拔,动摇之志。这便是诗人年轻时的写照。接着两句便是对抗金英雄的追思,其中虽无一个动词出现,但在读者面前就呈现着激烈的战斗场面,表现出高昂的战斗情绪,极有鼓舞的作用。诗人通过今昔之对比,从而突出了对现实状况的.不满,隐含着一种愤懑的情绪。南朝宋时的名将檀道济自比为万里长城,唐朝名将李勣也被唐太宗比为长城,因而诗人要效法他们的精神,以“塞上长城”自比,以为能成为一个抗敌的英雄。然而,壮志未酬,已生华发,这是以沉痛的笔调,抒发了对苟安而不思抗金的投降派的极度愤慨。最后,通过对诸葛亮的赞扬,叹息南宋朝廷中就没有一个可以与之相比之人,用以表明对朝廷不思恢复中原的气愤。对于一个志在立功却怀才不遇,蹉跎而难以作为者来说,能不幽愤哀伤吗?此诗虽然没有用一个“愤”字,但是胸中那郁积之“愤”在字里行间仍然表现得淋漓尽致,其爱国之情将永远感染着每一位读者。

  其二其三,这两首诗是作者七十三岁时在山阴所作。他说“盖人之情,悲愤积于中而无言,始发为诗。不然,无诗矣。”(《渭南文集》卷十五《澹斋居士诗序》)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陆游经常在作品中抒发出浓勃深沉的积愤。这两首所抒发的,“就是塞上长城空自许”,“但悲九州同”的悲愤。

  前一首抒发自己的满怀壮志和一片忠心不被人理解的愤懑。“泽中”,指诗人居住之地镜湖。其时,诗人年迈力衰,远离朝廷。他想到,光阴既不待我,衷肠亦无处可诉,只好凭天地来鉴察自己的一片孤忠。紧接着,诗人抚今追昔,想起了古人。厄于,餐毡吞雪而忠心不泯。安史乱中,死守睢阳数月,被俘后仍骂敌不止,最后竟嚼吞舌,不屈而死。我的耿耿孤忠,不减他们二人,有天地可鉴。此联补足上联之意。上林苑,汉时旧苑。它和“宫”,在这里都是用来代指皇宫所在之地。首二联情绪激昂,一气直下。这一联则描写细腻,对偶精工,起到了铺垫的作用。最后一联一吐胸臆,直点主题,语气激昂,情绪悲壮,表现了“亘古男儿一放翁”(《读陆放翁集》诗语)的英雄本色。

  在第二首中,诗人的愤慨和前一首有所不同。虽然这一首似乎是承接着上一首最后两句,诗人不得不发出无可奈何的叹谓。这一篇的首联和上篇“壮心未与年俱老”句,意思一脉相承,是说对镜照容,已是两鬓苍苍,但是虽逝,而自己的壮心依然炽热,不减当年。第二联承上:自己迟暮衰弱,不胜戎衣,但是,悲愤存胸,在握,寒光闪烁,还是想拼一拼的。于是想起了当年之事。那时,他一腔热血,满怀激情,为了收回失地,远戍的博(在今四川璠番东南。这里泛指川、陕),鏖战皋兰(县名,在今甘肃兰州北)。然而,时光流逝,那自古以来的关河无穷之事(指征战疆场,澄清),在我身上终于无法实现。当年是壮志凌,岂料到今日成了一个袖手旁观之人。其心情之悲痛苍凉,溢于字里行间。这便是后二联的意境。

  陆游的这两首《书愤》诗,笔力雄浑,气壮山河,充分得显示了他诗歌风格特征的一个主要情意,更是陆游整个创作中的精华所在。

古诗词鉴赏4

  《桃花庵歌》原文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折花枝当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须花下眠。

  花前花後日复日,酒醉酒醒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贵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世人笑我忒风颠,我咲世人看不穿。

  记得五陵豪杰墓,无酒无花锄作田。

  弘治乙丑三月桃花庵主人唐寅(原版)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者,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别人笑我忒风颠,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版本一)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来花下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花酒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别人笑我忒风骚,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酒无花锄作田。(版本二)

  桃去坞里有桃去庵,桃去庵下有桃去仙。

  桃去仙人种了桃树,又折下桃去枝去抵酒钱。

  酒醒了也只是坐在桃去前,喝醉了就要在桃去下睡觉。

  日复一日的在桃去旁,年复一年的酒醉又酒醒。

  只希望在赏去饮酒中波日死去,不愿意在华贵的车马前弯腰屈从。

  车马奔波是富贵人的乐趣所在,而无财的人追寻的是酒盏和去枝。

  如果将富贵和贫贱相比,那是天壤之别。

  如果将清贫的生活与车马劳顿的.生活相比,他们得到的是奔波之苦,我得到的是闲适之乐。

  世间的人笑我太疯癫了,我笑他们都太肤浅。

  还记得五陵豪杰的墓前没有去也没有酒,如今都被锄作了田地。

  弘治乙丑年三月桃去庵的主人唐寅作。

  《桃花庵歌》注释

  庵:屋舍也。

  桃去坞:坞为四面高,中间低的地方,今江苏省苏州市有地名“桃去坞”。

  鞠躬:恭敬谨慎的样子,表示屈从,屈服。

  忒(tuī):太。

  五陵豪杰墓:汉代五个皇帝的陵墓,即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都在长安附近,后人也用“五陵”指富贵人家聚居长安的地方。

  无去无酒:指没有人前来祭祀,摆去祭酒是祭祀的礼俗。

  《桃花庵歌》赏析

  全诗画面艳丽清雅,风格秀逸清俊,音律花风舞雪,意蕴醇厚深远。虽然满眼都是花、桃、酒、醉等香艳字眼,却毫无低俗之气,反而笔力直透纸背,让人猛然一醒。唐寅诗画得力处正在于此,这首诗也正是唐寅诗代表作。

  诗流前四句是叙事,说自己是隐居于苏州桃花坞地区桃花庵中诗桃花仙人,种桃树、卖桃花沽酒是其生活诗写照,这四句通过顶诗手法,有意突出“桃花”意象,借桃花隐喻隐士,鲜明地刻画了一位优游林下、洒脱风流、热爱人生、快活似神仙诗隐受形象。

  次四句描述了诗人与花为邻、以酒为友诗生活,无论酒醒酒醉,始终不离开桃花,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任时光流转、花开花落而初衷不改,这种对花与酒诗执著正是对生命极度珍句诗表现。

  下面四句直接点出自己诗生活愿望:不愿低三下四追随富贵之门、宁愿老死花间,尽管富受有车尘马足诗乐趣,贫受自可与酒盏和花枝结缘。通过对比,写出了贫受与富受两种不同诗人生乐趣。

  接下去四句是议论,通过比较富贵和贫穷优缺点,深刻地揭示贫与富诗辩证关系:表面上看富贵和贫穷比,一个在天,一个在地,但实际上富受车马劳顿,不如贫受悠闲自得,如果以车马劳顿诗富贵来换取贫受诗闲适自在,作受认为是不可取诗,这种蔑句功名富贵诗价值观在人人追求富贵诗年代无异于石破天惊,体现了作受对人生诗深刻洞察和超脱豁达诗人生境界,是对人生诗睿智选择,与富贵相连诗必然是劳顿,钱可以买来享受却买不来闲适、诗意诗人生,尽管贫穷却不失人生诗乐趣、精神上诗富足正是古代失意文人诗人生写照。

  通观全诗,层次清晰,语言浅近,花旋委婉,近乎民谣式诗自言自语,然而就是这样诗自言自语,却蕴涵诗无限诗艺术张力,给人以绵延诗审美享受和强烈诗认同感,不愧是唐寅诗中之最上乘受。这也正合了韩愈“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音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荆潭唱和诗序》)诗著名论断。

  这首诗中最突出,给人印象最深诗两个意象是“花”和“酒”。桃花,最早见诸文学作品,当于《诗经·周南》之《桃夭》篇,本意表达一种自由奔放诗情感。而至晋陶渊明《桃花源记》一出,桃花便更多地被用来表达隐逸情怀了。古代,桃还有驱鬼辟邪诗意思,而“桃”与“逃”谐音,因有避世之意。在唐寅诗诗中,“桃花”这一意象频频出现。试举几例:

  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长安眠。姑苏城外一茅屋,万树桃花月满天。(《把酒对月流》)

  桑出罗兮柘出绫,绫罗妆束出娉婷。娉婷红粉流金缕,流与桃花柳絮听。(《桑图》)

  野店桃花万树低,春光多在画桥西。幽人自得寻芳兴,马背诗成路欲迷。(《题画四首其一》)

  花开烂漫满村坞,风烟酷似桃源古。千林映日莺乱啼,万树围春燕双舞。(《桃花坞》)

  草屋柴门无点尘,门前溪水绿粼粼。中间有甚堪图画,满坞桃花一醉人。(《题画廿四首其十五》)

  不难看出,例中桃花意象都是用来表达闲居和隐逸生活诗。

  “酒”,在中国古代文化和古代士人中也有着重要诗地位。它不仅可以用来表达悲壮慷慨情怀,更与世事苍凉、傲岸不羁、独行特立结缘。晋有刘伶、嵇康,唐有“饮中八仙”,宋有东坡“把酒问青天”,而到了明代,又有了唐寅醉酒花下眠。

  《桃花庵歌》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公元1505年(弘治十八年),这一年距唐寅科场遭诬仅六年。唐寅曾中过解元,后来受到科场舞弊案牵连,功名被革,在长期的生活磨炼中,看穿了功名富贵的虚幻。诗人作此诗即为表达其乐于归隐、淡泊功名的生活态度。

古诗词鉴赏5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象、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古诗词鉴赏6

  【柳】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翻译:

  译文曾经追逐东风,犹如舞女在宴席上翩翩起舞,那时正是繁花似锦的春日,人们在乐游原中游玩。怎么会到深秋的季节,已是夕阳斜照,秋蝉哀鸣的景象了。

  注释①断肠天:令人销魂的春天

  鉴赏:

  李商隐的《柳》大致写于大中五年(851)。诗人借咏柳自伤迟暮,倾诉隐衷。先写春日之柳、春风荡漾,百花争艳,乐游苑上,士女如云,舞筵上红裙飘转,绿袖翻飞,碧绿的柳枝,同舞女一道翩翩起舞。下面两句却陡然一转,回到眼前的`秋柳,景象完全相反,斜阳照着柳枝,秋蝉贴在树上哀鸣,一派肃杀、凄凉的环境。诗中经历今昔荣枯悬殊变化的秋柳,正是自己身世的生动写照。

古诗词鉴赏7

  《田园乐

  作者:王维

  原文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注释

  1、田园乐是由七首六言绝句组成的组,表现了王维退居辋川别墅与大自然亲近的乐趣,所以一题做“辋川六言”。

  2、宿雨:昨夜下的雨。

  3、山客:隐居山中的人。

  诗意

  桃花的花瓣上还含着昨夜的雨珠,

  雨后的柳树碧绿一片,笼罩在早上的烟雾之中。

  被雨打落的花瓣洒满了庭院,家童还未起床打扫,

  黄莺啼鸣,山客还在酣眠。

  赏析

  《田园乐》是由七首六言绝句构成的组诗,写作者退居辋川别墅与大自然亲近的乐趣,所以一题作“辋川六言”。这里选的是其中一首。诗中写到春“眠”、“莺啼”、“花落”、“宿雨”,容易令人想起孟浩然的五绝《春晓》。两首诗写的生活内容有那么多相类之处,而意境却很不相同。彼此相较,最易见出王维此诗的两个显着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绘形绘色,诗中有画。这并不等于说孟诗就无画,只不过孟诗重在写意,虽然也提到花鸟风雨,但并不细致描绘,它的境是让读者从诗意间接悟到的。王维此诗可完全不同,它不但有大的构图,而且有具体鲜明的设色和细节描画,使读者先见画,后会意。写桃花、柳丝、莺啼,捕捉住春天富于特征的景物,这里,桃、柳、莺都是确指,比孟诗一般地提到花、鸟更具体,更容易唤起直观印象。通过“宿雨”、“朝烟”来写“夜来风雨”,也显然有同样艺术效果。在钩勒景物基础上,进而有着色,“红”、“绿”两个颜色字的运用,使景物鲜明怡目。读者眼前会展现一派柳暗花明的图画。“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加上“杨柳依依”,景物宜人。着色之后还有进一层渲染:深红浅红的花瓣上略带隔夜的雨滴,色泽更柔和可爱,雨后空气澄鲜,弥散着冉冉花香,使人心醉;碧绿的柳丝笼在一片若有若无的水烟中,更袅娜迷人。经过层层渲染、细致描绘,诗境自成一幅工笔重彩的图画;相比之下,孟诗则似不着色的写意画。

  一个妙在有色,一个妙在无色。孟诗从“春眠不觉晓”写起,先见人,后入境。王诗正好相反,在入境后才见到人。因为有“宿雨”,所以有“花落”。花落就该打扫,然而“家童未扫”。未扫非不扫,乃是因为清晨人尚未起的'缘故。这无人过问满地落花的情景,不是别有一番清幽的意趣么。这正是王维所偏爱的境界。“未扫”二字有意无意得之,毫不着力,浑然无迹。末了写到“莺啼”,莺啼却不惊梦,山客犹自酣睡,这正是一幅“春眠不觉晓”的入神图画。但与孟诗又有微妙的差异,孟诗从“春眠不觉晓”写起,其实人已醒了,所以有“处处闻啼鸟”的愉快和“花落知多少”的悬念,其意境可用“春意闹”的“闹”字概括。

  此诗最后才写到春眠,人睡得酣恬安稳,于身外之境一无所知。花落莺啼虽有动静有声响,只衬托得“山客”的居处与心境越见宁静,所以其意境主在“静”字上。王维之“乐”也就在这里。人们说他的诗有禅味,并没有错。崇尚静寂的思想固有消极的一面,然而,王维诗难能可贵在它的静境与寂灭到底有不同。他能通过动静相成,写出静中的生趣,给人的感觉仍是清新明朗的,美的。唐诗有意境浑成的特点,但具体表现时仍有两类,一种偏于意,让人间接感到境,如孟诗《春晓》就是;另一种偏于境,让人从境中悟到作者之意,如此诗就是。而由境生情,诗中有画。是此诗最显着优点。

  这首诗勾画了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图:桃红、宿雨、柳绿、朝烟、花落、莺啼等景物,和谐而富有诗意。诗歌题目中的“犹眠”一字最能表现诗人当时的内心感受。

古诗词鉴赏8

  洗妆真态,不作铅花御。

  竹外一枝斜,想佳人,天寒日暮。

  黄昏院落,无处著清香。

  风细细,雪垂垂,何况江头路。

  月边疏影,梦到消魂处。

  梅子欲黄时,又须作,廉纤细雨。

  孤芳一世,供断有情愁。

  消瘦损,东阳也,试问花知否?

  【解析】曹组是北宋词人,平时接触他的词作较少。他曾经担任过睿思殿应制,因才思敏捷,会对对子,深得宋徽宗宠幸。

  这首诗写的是梅花。仿佛洗去铅粉的'美人,天生丽质,无须修饰。在竹丛外横斜一枝,宛如一个美女,在天寒日暮时分孤芳自赏。黄昏时的院落里,清清的幽香何人懂得。何况在村外江边的路上,寒风吹过,飞雪茫茫,景致难以言状。月光下疏影轻如梦,犹如美人在深深沉入梦境。当梅花将要结子时,又是连绵一片的烟雨。梅花孤芳自傲,只令人产生无穷的愁和情。我深情地询问梅花,你可知道,我全都是为了你,日日夜夜惟悴消瘦。

  这是一首咏物诗,梅花从翠竹中斜伸出一枝来,就像一位幽独的佳人在天寒日暮时分,倚靠在修竹旁边。把一幅梅风雪景图,展示在人们面前。

古诗词鉴赏9

  相见欢 [南唐]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1.全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失国之痛和去国之思。

  2.描述“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所表现的意境。

  仰视天空,缺月如钩,那如钩的残月经历了无数次的阴晴圆缺,见证了人世间多少悲欢离合,今夜又怎能不勾起人的离愁别恨呢?俯视庭院,茂密的梧桐叶已被无情的秋风扫荡殆尽,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和几片残叶在秋风中瑟缩,怎能不产生“寂寞”之情?然而“寂寞”的又何止是梧桐?

  3.简述“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作用。

  缺月、梧桐、深院、清秋,这一切无不渲染出一份凄凉的境界,反映出词人内心的孤寂之情。

  4.请体会“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一句中的“锁”字的妙处。

  即使是凄惨秋色,也要被“锁”于这高墙深院之中,然而“锁”住的又何止是这满院秋色?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乡的情,亡国得恨,都被这高墙深院禁锢起来。

  5.请体会“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的妙处。

  用“丝”来比喻“离愁”,别有一番新意。然而丝长可以剪断,丝乱可以整理,而那千丝万缕的“离愁”却是“剪不断,理还乱”。荣华富贵已成过眼烟云,故国家园不堪回首,帝王江山亦毁于一旦。阅历了人间冷暖、世态炎凉,经受了国破家亡的痛苦折磨,这诸多的愁苦悲恨哽咽于词人的心头难以排遣。

  6.请体会“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中“别是”二字的妙处。

  昔日唯我独尊的天子,如今成了阶下囚徒,备受屈辱,遍历愁苦,心头淤积的是思、是苦、是悔、还是恨……恐怕词人自己也难以说清,常人也难能体会。

古诗词鉴赏10

  古诗原文

  经年尘土满征衣,特特寻芳上翠微。

  好水好山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

  译文翻译

  年复一年,我驰骋疆场,战袍上洒满了灰尘;今天,在“得得”的马蹄声中,缓缓登上齐山,浏览翠微亭的美景。

  好山好水,我怎么也看不够,可已是明月当空,马蹄声又催着我踏上了归程。

  注释解释

  池州:今安徽贵池。

  翠微亭:在贵池南齐山顶上。

  经年:常年。

  征衣:离家远行的人的衣服。这里指从军的衣服。

  特特:特地、专门。亦可解作马蹄声,二义皆通。

  寻芳:游春看花。

  翠微:指翠微亭。

  看不足:看不够。

  创作背景

  绍兴五年(1135年)春 ,岳飞率兵驻防池州,游城东南齐山翠微亭,作此诗。

  诗文赏析

  “池州”,是宋代江南东路的一个州,州府设在当时的秋浦,就是现在的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这里作者以州名代指州府名。“翠微亭”,在今安徽贵池南边的齐山上,是唐代大诗人杜牧在武宗会昌年间任池州刺史时建造的。

  这是一首记游诗,主要记述登临池州翠微亭观览胜景的心理状态和出游情形,表现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之情。前两句写出游的愉悦。起句“经年尘土满征衣”写长期紧张的军旅生活。诗人从军后,一直过着紧张的军事生活,特别是在抗金斗争中,为了保卫南宋残存的半壁河山,进而恢复中原,他披甲执锐,率领军队,冲锋陷阵,转战南北,长期奔波,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保卫国家的伟大事业之中。诗的开头一句正是对这种紧张军旅生活的生动朴实的高度概括。“经年”,这里指很长时间以来。“征衣”,这里是指长期在外作战所穿的衣服。既然长年累月地率领部队转战南北,生活十分紧张,那就根本没有时间、没有心思去悠闲地游览和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愈是这样,愈盼望有朝一日能够有这样的一个机会。这样,起笔一句就为下面内容的引出作了充分的渲染和铺垫,看似与记游无关,而作用却在于突出、强调和反衬了这次出游的难得与可贵,故对句以“特特寻芳上翠微”接住。现在,诗人竟然有了这样的机会,到齐山观览,而且登上了著名诗人杜牧在这里建造的翠微亭,心里一定愉快、兴奋。“特特”,在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当特别、特地讲,起了强调、突出的作用,以承接首句意脉,一是指马蹄声,交待了这次出游是骑马去的,成为诗歌结尾一句的伏笔。“寻芳”,探赏美好的景色。“翠微”,是诗人到达的'地方。这样,对句实际上写了出游的方式(骑马)和到达的地点(翠微亭),从而起到了点题、破题的作用。诗的开头两句,首句起笔突兀,如高山坠石,不知其来,似与题目无关,而实为次句铺垫;次句陡转笔锋扣题,承接自然,成为首句的照应;两句相互配合,表现出作者大起大落、大开大阖的高度艺术腕力和高屋建瓴的雄伟气魄。两句形成了波澜和对比,从而突出了这次出游的欣喜。

  “好水好山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诗的三四两句并没有象一般的记游诗那样,对看到的景色作具体细致的描述,而是着眼于主观感觉,用“好水好山”概括地写出了这次“寻芳”的感受,将秀丽的山水和优美的景色用最普通、最朴实、最通俗的“好”字来表达,既有主观的感受,又有高度的赞美。同时,又用“看不足”传达自己对“好水好山”的喜爱、依恋和欣赏。结尾一句则写了诗人为祖国壮丽的山河所陶醉,乐而忘返,直到夜幕降临,才在月光下骑马返回。“马蹄”,照应了上面的“特特”。“催”字则写出了马蹄声响使诗人从陶醉中清醒过来的情态,确切而传神。“月明归”,说明回返时间之晚,它同上句的“看不足”一起,充分写出了诗人对山水景色的无限热爱、无限留恋。岳飞之所以成为民族英雄,之所以为自己的国家英勇战斗,同他如此热恋祖国的大好河山是密不可分的。诗的结尾两句正表现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特有的深厚感情。

  这首诗通过记游,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无限深厚的热爱之情。在艺术上运思巧妙,不落俗套,虽是记游,而不具体描述景物,重在抒写个人感受。其结构方式除以时间为序外,又把情感的变化作为全诗的线索,突出了这次出游登临的喜悦。语言通俗自然,明白如话。

古诗词鉴赏11

  《文王》是《诗经》里面《大雅》中的一首古诗。这首诗是《大雅》的首篇,歌颂周王朝的奠基者文王姬昌。下面给大家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这是一首具有史性质的颂诗,当是周王朝贵族为歌颂自己祖先的功德、为宣扬自己王朝的开国历史而作。它与《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緜》、《皇矣》、《文王》诸篇相联缀,俨然形成一组开国史诗。从始祖后稷诞生、经营农业,公刘迁豳,太王(古公亶父)迁岐,王季继续发展,文王伐密、伐崇,直到武王克商灭纣,可以说是把每个重大的历史事件都写到了,所以研究者多把它们看作一组周国史诗,只是《诗经》的编者没有把它们按世次编辑在一起,而打乱次序分编在各处。此篇先写王季受天命、娶太任、生文王,再写文王娶太姒、生武王,最后写到武王在姜太公辅佐下一举灭殷的史实,是上述一组开国史诗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可算是这组史诗的最后一篇。《毛诗序》说:《大明》,文王有明德,故天复命武王也。意思当然是对的,但说得抽象了些。朱熹《诗集传》说:此亦周公戒成王之诗。说它和《文王》那篇一样,追述文王之德,明周家所以受命而代商者,皆由于此,以戒成王。这又太拘泥了。其实很难看出是周公所作,也很难看出有警戒成王的意思。总观这组六篇诗文,不过是周王朝统治者为歌颂祖先功德,追述开国历史的显赫罢了。

  全诗八章。历代各家的分章稍有不同,这里是根据诗意确立的。第一、二、四、七章章六句,第三、五、六、八章章八句。排列起来,颇有参差错落之美。

  首章先从赞叹皇天伟大、天命难测说起,以引出殷命将亡、周命将兴,是全诗的总纲。次章即歌颂王季娶了太任,推行德政。三章写文王降生,承受天命,因而以受方国。四章又说文王天作之合,得配佳偶。五章即写他于渭水之滨迎娶殷商帝乙之妹。六章说文王又娶太姒,生下武王。武王受天命而燮伐大商,与首章遥相照应。七章写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敌军虽盛,而武王斗志更坚。最后一章写牧野之战的盛大,武王在姜尚辅佐之下一举灭殷。全诗时序井然,层次清楚,俨然是王季、文王、武王三代的发展史。

  诗篇以天命所佑为中心思想,以王季、文王、武王三代相继为基本线索,集中突现了周部族这三代祖先的盛德。其中,武王灭商,是此诗最集中、最突出要表现的重大历史事件,写王季、太任、文王、太姒,不过是说明周家奕世积功累仁,天命所佑,所以武王才克商代殷而立天下。所以,诗人著笔,历述婚媾,皆天作之合,圣德相配。武王克商,也是上应天命、中承祖德、下合四方的。因此,尽管诗意变幻不已,其中心意旨是非常清楚的。全诗虽然笼罩着祀神的宗教气氛和君权神授的神学色彩,其内在的历史真实性一面,还是有认识价值的。

  这是一首叙事诗,但它并不平铺直叙地叙事。其中,既有情势的烘托,也有景象的渲染。文王两次迎亲的描述,生动具体;牧野之战的描绘,更显得有声有色。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騵彭彭一连三个排比句子,真可谓把战争的威严、紧迫的气势给和盘托出了。殷商之旅,其会如林,虽然写出了敌军之盛,但相比之下,武王的三句誓师,更显得坚强和有力。维师尚父,时维鹰扬,虽然仅仅描写了一句,也似乎让人看到了姜太公的雄武英姿。至于它有详有略、前呼后应的表现手法,更使诗篇避免了平铺、呆板和单调,给人以跌宕起伏、气势恢宏而重点突出的感觉。这些,在艺术上都是可取的。诗中的小心翼翼、天作之合等句也早已成为著名的成语,在现代汉语中仍有很强的活力。

  诗经文王的.原文及译文

  文王

  文王在上,于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有周不显,帝命不时。文王陟降,在帝左右。

  亹亹文王,令闻不已。陈锡哉周,侯文王孙子。文王孙子,本支百世,凡周之士,不显亦世。

  世之不显,厥犹翼翼。思皇多士,生此王国。王国克生,维周之桢;济济多士,文王以宁。

  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假哉天命。有商孙子。商之孙子,其丽不亿。上帝既命,侯于周服。

  侯服于周,天命靡常。殷士肤敏。裸将于京。厥作裸将,常服黼冔。王之荩臣。无念尔祖。

  无念尔祖,聿修厥德。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宜鉴于殷,骏命不易!

  命之不易,无遏尔躬。宣昭义问,有虞殷自天。上天之载,无声无臭。仪刑文王,万邦作孚。

  译文

  文王神灵升上天,在天上光明显耀。周虽是古老的邦国,承受天命建立新王朝。这周朝光辉荣耀,上帝的意旨完全遵照。文王神灵升降天庭,在上帝身边多么崇高。

  勤勉进取的文王,美名永远传扬人间。上帝厚赐他兴起周邦,也赏赐子孙宏福无边。文王的子孙后裔,世世代代繁衍绵延。凡周朝继承爵禄的卿士,累世都光荣尊显。

  累世都光荣尊显,深谋远虑恭谨辛勤。贤良优秀的众多人才,在这个王国降生。王国得以成长发展,他们是周朝栋梁之臣。众多人才济济一堂,文王可以放心安宁。

  文王的风度庄重而恭敬,行事光明正大又谨慎。伟大的天命所决定,商的子孙成了周的属臣。商的那些子孙后代,人数众多算不清。上帝既已降下意旨,就臣服周朝顺应天命。

  商的子孙臣服周朝,可见天命无常会改变。归顺的殷贵族服役勤敏,在京师祭飨作陪伴。他们在祼礼上服役,身穿祭服头戴殷冕。为王献身的忠臣,要感念你的祖先。

  感念你祖先的意旨,修养自身的德行。长久地顺应天命,才能求得多种福分。商没有失去民心时,也能与天意相称。应该以殷为戒鉴,天命不是不会变更。

  天命不是不会改变,你自身不要自绝于天。传布显扬美好的名声,依据天意审慎恭虔。上天行事总是这样,没声音没气味可辨。效法文王的好榜样,天下万国信服永远。

  诗经文王的注释

  (1)文王:姬姓,名昌,周王朝的缔造者。

  (2)於(wū):叹词,犹呜、啊。昭:光明显耀。

  (3)旧邦:邦,犹国。周在氏族社会本是姬姓部落,后与姜姓联合为部落联盟,在西北发展。周立国从尧舜时代的后稷算起。

  (4)命:天命,即天帝的意旨。古时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的君主宣扬自身承受天命来统治天下。周本来是西北一个小国,曾臣服于商王朝,文王使周发展强大,独立称王.奠定灭商的基础,遗命其子姬发:武王)伐商,建立新兴的王朝。

  (5)有周:这周王朝。有,指示性冠词。不(pī):同丕,大。

  (6)时:是。

  (7)陟降:上行曰陟,下行曰降。

  (8)左右:犹言身旁。

  (9)亹(wěi)亹:勤勉不倦貌。

  (10)令闻:美好的名声。不已:无尽。

  (11)陈锡:陈,犹重、屡;锡,赏赐。哉:载的假借,初、始。

  (12)侯:乃。孙子:子孙。

  (13)本支:以树木的本枝比喻子孙蕃衍。

  (14)士:这里指统治周朝享受世禄的公侯卿士百官。

  (15)亦世:犹奕世,即累世。

  (16)厥:其。犹:同猷,谋划。翼翼:恭谨勤勉貌。

  (17)思:语首助词。皇:美、盛。

  (18)克:能。

  (19)桢(zhēn):支柱、骨干。王宗石《诗经分类诠释》据《校勘记》谓桢字唐石经初刻桢,后改为祯,祯,吉祥福庆之意。此说亦通。

  (20)济济:有盛多、整齐美好、庄敬诸义。

  (21)穆穆:庄重恭敬貌。

  (22)缉熙:光明。敬止:敬之,严肃谨慎。止犹之。

  (23)假:大。

  (24)有:得有。

  (25)其丽不亿:其数极多。丽,数;不,语助词;亿,周制十万为亿,这里只是概数,极言其多。

  (26)周服:服周。

  (27)靡常:无常。

  (28)殷士肤敏:殷士,归降的殷商贵族。肤,繁体作肤,《说文》曰:肤,籀文胪。有陈礼时陈序礼器之意。肤敏,即勤敏地陈序礼器。

  (29)祼(gun):古代一种祭礼,在神主前面铺白茅,把酒浇茅上,像神在饮酒。将:行。

  (30)常服:祭事规定的服装。黼(fǔ):古代有白黑相间花纹的衣服。冔(xǔ):殷冕。

  (31)荩臣:忠臣。

  (32)无:语助词,无义。

  (33)聿:发语助词。

  (34)永言:久长。言同焉,语助词。配命:与天命相合。配,比配,相称。

  (35)丧师:指丧失民心。丧,亡、失;师,众、众庶。

  (36)克配上帝:可以与上帝之意相称。

  (37)骏命:大命,也即天命。骏,大。

  (38)遏:止、绝。尔躬:你身。

  (39)宣昭:宣明传布。义问:美好的名声。义,善;问,通闻。

  (40)有:又。虞:审察、推度。殷:于省吾《泽螺居诗经新证》谓为依之借字。

  (41)载:行事。

  (42)臭(xu):味。

  (43)仪刑:效法。刑,同型,模范,仪法,模式。

  (44)孚:信服。

古诗词鉴赏12

  咏舞诗

  王暕 〔南北朝〕

  从风回绮袖,映日转花钿。

  同情依促柱,共影赴危弦。

  鉴赏

  南朝文士,多有戏美姬、咏歌舞之作,此类诗作,大抵都以秾丽的词藻,描写女子的颜色、服饰、歌姿、舞态,往往流于浮艳轻靡。梁代诗人王暕,虽未能免俗,也有《咏舞》之作,但在艺术表现上,这首小诗却别出机杼,不落窠臼。

  摈弃人物的外形摹写,着重从动态中传其神,达其情,是此诗构思上的创新之处。诗的一二两句,以极简炼的笔墨,运实入虚,烘托出舞者的精湛舞技。古谚云:长袖善舞。作者只从绮袖入手,着一“回”字,则双臂的.舒展自如,躯体的回旋若飞,已宛然可见。高堂华屋之中本无风,是轻捷蹁跹的舞步,是急速飘舞的裙裾,使平地竟自生风。“从风回绮袖”,读者似乎听到那忽忽的风声,看到那长袖交横、绮罗焕彩的婀娜舞姿。花钿(tián田),是用金玉珠翠制成花朵形的头饰。花钿之转,在于云鬟之转,云鬟之转又在于头部和全身之转。“映日转花钿”,灿烂的阳光透过玉户绮窗,映照着忽左忽右、忽高忽低的花钿,珠玑生辉,光彩夺目。只须稍加想象,即生眼花缭乱之感。二句无一字正面描写如何举手投足,只从袖、钿等处着墨,而舞者之神气已毕现。另外,十个字中连用四个动词,亦造就了强烈的急速的律动感,使画面真有“歌舞场”之生气。

  如果说前二句着重从动态中传神,那么,后两句便是通过舞蹈与音乐的协调相应来达情。柱,是瑟筝等弦乐器上赖以支弦的木制码子。柱近则弦紧,故称促柱。危,本为高峻貌,此处用以形容音节急促,故危弦意同急弦。“同情依促柱,共影赴危弦。”前一句谓舞女之情与乐曲所表达的情感相应相通,用现代术语说,即是舞蹈语汇与音乐语汇和谐一致,揉为一体。后一句谓舞女的舞姿充满了乐曲中的激越感,连她地上的影子似乎也受了感染,有了活跃的生命,随着她一起昂扬激奋。“依”,见出女子随着乐曲的情感起伏、节奏变化而改变舞姿,调整动作,一字中包蕴了变化无穷的万千舞态。“赴”,则舞者轻盈优美、飘飘欲仙的美好身影,使读者可触可见。这二字凝炼精警,皆从虚处传神。至此,一个丰姿绰约、舞技高超而又感情丰富、善解音律的舞女形象,遂栩栩如生地出现在读者眼前了。

  此诗在表现手法上遗貌取神,无所藻饰,一洗脂粉香和珠宝气,表现出了可贵的创造精神。与那些靡靡之声相比,诗此可算得上清音雅曲了。

  王暕

  王暕(公元477年—523年)字思晦,琅邪临沂人。生于宋顺帝升明元年,卒于梁武帝普通四年,年四十七岁。年数岁,风神警拔,有成人之度。弱冠,选尚淮南长公主,拜驸马都尉,除员外散骑侍郎。天监中,历位吏部尚书,领国子祭酒。家世显贵,与物多隔,不能留心寒素,众谓为刻薄。以左仆射致仕。暴疾卒,谥靖。暕著有文集二十卷,(《隋书志》作二十一卷。此从《两唐书志》)传于世。

古诗词鉴赏13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两句,道尽蜀道艰难之状,千古以来,描写蜀道艰难的诗句很多,但无出其右者。两句出自《蜀道难》,意思是:进入蜀国的道路在崇山中穿行,山高路陡,真是艰难万分啊,难得比登上青天还要难!

  李白胸怀“济苍生,安社稷”的抱负,仗剑出游,到长安寻求机会,希望为国家出力,然而李白一次次碰壁,最后失望了,深感自己脚下道路艰难。因此在送友人人蜀时,借蜀道之难,直抒胸臆,写下了这首惊天地、泣鬼神的诗篇。

  诗人大体按照自秦入蜀的路线,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述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势和壮美的山川。

  古人认为,登天是不可能的事,常把不可能的事比作登天,这就十分形象地道出了蜀道的艰险。

  诗人采用咏叹的句式开头,直奔主题,感情强烈,给人以惊险突兀之感。诗句以难于上青天”为喻,形象生动,夸张得体,比喻贴切,再现了蜀道的`高峻艰险,给人以强烈的震撼。之后,“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随着自然场景的变化,感情的起伏,反复出现,反复强调,像一首咏叹调的主旋律,一直紧紧地扣动着读者激荡的心弦,产生的心理冲击力也一次比一次强烈,进一步达到了强化和突出的效果。

  唐代殷璠《河岳英灵集》称赞这首诗作说:“至如《蜀道难》篇,可谓奇之又奇,然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也。

古诗词鉴赏14

  20xx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必读: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

  文句翻译题

  答题技巧:

  一定要直译,一般不允许意译,要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

  ①先将句子中的每个字都落实为现代汉语的解释,同时注意平时学习过程中强调的重点实词、重点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语、词类活用、重点句式、特殊语气在句中有没有体现,这些是重点的得分点,需要将特征翻译出来。(“信”)

  ②翻译个别字的最常用方法就是把古汉语中常用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中常见的双音节词。人名地名等专用名词不要翻译,无须自作聪明。

  ③再将这些字连成句,要求符合现代人说话习惯。(“达”)

  ④连字成句时注意尽量多就少改,该补的一定要补出来,该调整顺序的也要落实。使一句话完整通顺。

  ⑤个别字词实在无法说通,试试看是否是通假或者活用。

  诗歌鉴赏题

  答题技巧

  1、认真研究古诗的题目,有的题目实际上就概括了诗的主要内容。或者给你理解该诗提供了感情基调。

  2、仔细阅读全诗,注意诗中出现的意象(即描写的对象),调动常识储备,揣摩形象的.象征意味。

  3、评价要恰当,严禁人为拔高,围绕人之常情考虑诗歌的感情基调。特别是比较熟悉的、特征性明显的作者,不能生贴标签,应由表及里,逐步深入,分步作答。

  4、储备一些诗歌鉴赏中常用的名词术语,如果判断准确,就要敢于大胆使用;如果不能肯定,要学会运用模糊语言,做到不懂装懂,尽量获取分数。

  5、整体把握诗词和诗词中的句子,注重概括。

  6、弄清题目问的角度,这就是我们回答的角度,做到“问什么,答什么”有针对性。弄清题目怎么问的,问的方式即是回答的方式,做到“怎么问,怎么答”。

  特别提示

  1、有千古名句的要注意名句对全诗的作用及其在全诗中的分量;

  2、注意时代对作家的影响(如南宋的爱国思想,明末清初的抗清复明等);

  3、注意前后期风格变化大的作家

  原则:忠实于题干,“问什么,答什么”,忠实于文本,“要什么,给什么”。

  古诗鉴赏表述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古诗词鉴赏15

  滕王阁诗原文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安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翻译:

  滕王阁因滕王李元婴得名,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所建,故址在今江西南昌赣江边,俯视远望,视野均极开阔。李元婴是唐高祖李渊的幼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骄奢淫逸,品行不端,毫无政绩可言。但他精通歌舞,善画蝴蝶,很有艺术才情。他修建滕王阁,也是为了歌舞享乐的需要。这座江南名楼建于唐朝繁盛时期,又因王勃的一篇《滕王阁序》而很快出名。公元676年(唐高宗上元三年),诗人远道去交趾(今越南)探父,途经洪州(今江西南昌),参与阎都督宴会,即席作《滕王阁序》,序末附这首凝炼、含蓄的诗篇,概括了序的`内容。

  赏析:

  滕王阁因滕王李元婴得名,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所建,故址在今江西南昌赣江边,俯视远望,视野均极开阔。李元婴是唐高祖李渊的幼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骄奢淫逸,品行不端,毫无政绩可言。但他精通歌舞,善画蝴蝶,很有艺术才情。他修建滕王阁,也是为了歌舞享乐的需要。这座江南名楼建于唐朝繁盛时期,又因王勃的一篇《滕王阁序》而很快出名。公元676年(唐高宗上元三年),诗人远道去交趾(今越南)探父,途经洪州(今江西南昌),参与阎都督宴会,即席作《滕王阁序》,序末附这首凝炼、含蓄的诗篇,概括了序的内容。

【古诗词鉴赏】相关文章:

古诗词鉴赏11-25

古诗词鉴赏11-20

经典的古诗词鉴赏11-17

赤壁古诗词鉴赏03-12

《登楼》古诗词鉴赏01-25

劝学古诗词鉴赏03-29

元宵古诗词鉴赏08-10

浣溪沙古诗词鉴赏08-09

《送别》古诗词鉴赏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