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古诗词鉴赏

时间:2022-11-15 08:54:54 诗词鉴赏 我要投稿

如何古诗词鉴赏3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如何古诗词鉴赏,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如何古诗词鉴赏3篇

如何古诗词鉴赏1

  一、巧用修辞

  在众多的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有以下几种:

  1.比喻

  比喻除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外,还可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如:

  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析:“如眉”:以眉喻月,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镜”: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

  再如:

  江上看山

  苏轼

  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

  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

  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

  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

  析:此诗将江两岸的群山喻为马群,且以行船为参照物,把群山那一静态的景物给形化动化,写得形象生动。“飞鸟”喻“孤帆”,写出了舟行之快。

  2.隐语(谐音)、双关

  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如:

  春思

  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析:这是一首较为著名的描写男女情长的诗,写出了在秦地的思妇内心的独白。诗人语义双关,用抒自然之春天,理喻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又以“丝”(思)、“枝”(知)谐音,连接异地男女之间的思念情怀。

  竹枝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析:“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这是作者用民歌体写的恋歌,双关隐语是民歌中常用的手法。从前两句诗意看,大概女方在杨柳飘拂、波平浪静的江边行船,听到岸上爱恋她的青年男子在对她唱歌言情,但传情的含蓄,给女方获得的印象是“道是无情却有情”。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在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析:“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两句虽然意境开朗壮阔,写出洞庭湖烟波浩淼的雄伟气象,但这只是表象。内里还包含着作者当时的处境(杜甫当时因兵乱漂流在江陵、公安等地,年龄58岁,既老且病,生活窘困)及国家的处境——沉浮。

  其它修辞,如反复、排比、夸张、比兴等手法,由于比较简单或常用于现代诗歌中,不予分述。

  二、表现手法

  (一)象征

  象征是诗歌惯用手法,主要作用是用物象征人的品德节操。如:以“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素朴;以“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被称为“隐逸之花”;以“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以“牡丹”象征富丽;等等。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析:“篱边菊”象征陆鸿渐具有高洁的节操。

  屈原用“兰芷”象征自己的芳香、不与世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陆游以“梅花”象征自己的孤高与劲节(《卜算子·咏梅》);等等。

  (二)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作者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个人胸怀心志的一种艺术手法,又叫感物抒怀。托物言志诗,又叫写物诗。如:

  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析:此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抒发了作者要像梅花那样的高洁、淡雅,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小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析:这首诗以“小松”喻人,写“小松”初长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大树,反映出作者对人才出身轻微而终成大业的思考,批判了世人以身世取人的浅陋目光。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类似的还有于谦的《石灰吟》、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张九龄的《感遇》等等。

  (三)注重写景

  诗歌“贵含蓄,忌直露”,有情不直言情,有恨不直言恨,如何传情达意?古人惯用手法便是借景达情了。常用写景方式有:

  1.侧面烘托

  诗人在写景时,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入手,以对侧面景物的描写来达到反映主题的效果,即是侧面烘托。如:

  石头城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析:本诗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析:本诗与《石头城》有异曲同工之妙。本诗通过乌衣巷周围景物——杂草丛生,野花点点,夕阳斜照,旧时燕飞入普通百姓家——写出了乌衣巷已不是昔日的乌衣巷了,今日的乌衣巷一片荒凉,昔时豪门世族已不复存在。

  [双调]折桂令

  中秋

  张养浩

  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坤,印透山河。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老子高歌,发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

  析:“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句,以“玉露”“银河无波”“桂影婆娑”清晰之景侧面烘托出月光的清朗之态。

  2.以景衬情(景)

  诗人在描摹细微婉曲、隐秘难言的情感或浓情密意时,往往通过景物来渲染衬托,如:

  [双调]清江引

  秋怀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析:本诗前两句,作者道出自己的乡思情。然而这种乡思情有多深有多浓?作者没有直接外露,却是以“西风”“红叶”“黄花”“芭蕉”“秋雨”这些富有季节特征的一组景物构成意境,渲染出一幅色彩浓丽的秋景图。那么作者为什么把这幅秋景着上浓丽的色彩呢?一想便知:衬自己浓浓的乡思情!

  李白的《春思》亦是一例,作者把“燕草”写为“如碧”、“秦桑”写为“低绿”,引起读者的想象:浓绿才“碧”,浓绿才“沉”,“沉”才“低”。以此更好地衬托出处在燕地的丈夫与处在秦地的妻子相思情之浓厚。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析:这是一首隐逸诗,作者写出了空山的宁静、幽深。作者在渲染空山的静时采用了以闹衬静的方法外,还用了以景衬静景的方法:返影(斜阳返照)宁静详和,静静地照在深林里的青苔上,更显深林的幽与静——以“返影”衬空山的幽静。

  3.侧重写动、静景或动静景结合或动静景相互映衬

  在一些山水诗中,往往有静景,如山、月等;动景,如水流、风摇等等。据侧重点的不同,作者有时只写动景或静景,有时动静景兼写,有时为写静景而以写动景来衬托,有时为写动景而以写静景来衬托。如王维的《鹿柴》以“人语响”衬“空山”之静;其《山居秋暝》以“竹喧”“莲动”来衬“空山”之静,抒发一种闲情逸致。

  戴叔伦的《兰溪棹歌》采用了动景(前两句)静景(后两句)结合的方法,将山水的明丽动人,月色的清爽皎洁,渔民的`欣快欢畅,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明澈秀丽的画卷中。

  4.塑造意境,渲染氛围,抒发情感

  古今诗歌中,先写景后叙事抒情或全篇写景的诗作很多,诗人往往借助景物把气氛渲染得浓浓的,为下文抒情作铺垫或融情入景中。根据景物的性质可分为喜景和哀景。

  ①喜景衬喜情,哀景衬哀情

  “情乐则景乐,情哀则景哀”,诗人的高妙之处就是把情融入景中,通过景传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做到情景的交融。如: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析:诗的前四句描绘了一幅苍凉恢廓的秋景——哀景:急风震撼高天发出怒号的声音,猿猴哀鸣,渚清沙白,飞鸟之影映入寒渚,木叶纷纷凋落,江水奔腾涌流,一片深秋的凄清之色。为下文四句渲染了浓浓的愁意,水到渠成地抒情作了很好的铺垫。下文四句叙事抒情——哀情:交织着对国运艰难的关注,对沦落他乡不胜的感伤。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析:此诗描写作者夜泊枫桥时的情景,属写景诗。诗中所描写的景物带有凄清萧疏孤寂特点,这正与作者的羁旅之愁相融。

  ②喜景衬哀情

  以乐景写哀,更见其哀。如:

  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析:本诗作于广德二年(764),当时诗人客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所以有后两句的叹息。但诗的前两句却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如此谋诗,才能写出诗人归心殷切: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5.虚实结合

  诗人在诗歌创作中,离不开联想和想像。联想和想像对表现诗歌的主题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但联想与想像须有一定的现实根基——现实客观景物或事件。

  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虚景是诗人通过联想或想像而虚拟的景物,虚实结合更能表达出一种浓溢的情思。如: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

  析:一二句实写景,描写的内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马的季节到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三四句虚写景,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和色和香洒满天山。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

  总之,在诗歌中,以景传情达意(间接抒情)的往往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如:以“故乡明月”传达“乡思情”;以“松风山月”传达“隐逸情”;以“寒林残月”传达“诗人的忧愁”;以“中秋圆月”传达“相思情苦”;以“风雨落花,双燕孤飞,重阁玉枕”传达“闺怨情”;以“长亭折柳”传达“惜别情”;以“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诗人的羁旅之苦”;以“梦后酒醒,烟柳断肠,寒雨斜阳,残烛啼鹃”传达“悲欢离合情”;以“昔荣今非,几度夕阳红”传达“对世事沧桑的感叹”;以“空城落花”传达“对国势衰危的哀叹、一腔的爱国情”;等等。

  在意境的塑造上,画面或雄浑壮丽,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或幽清明净,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或沉郁孤愁,如“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或和谐静谧,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或开阔苍凉,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或高远辽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等。

  (四)卒章显志

  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句,表达诗人要自由自在,驰骋闲放,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志。又如其另一首《行路难》尾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实现理想的豁达。

  三、结构

  在诗歌的结构安排上,诗人也是独具匠心的。常用的结构模式有:

  (一)层层渲染、铺垫,如:

  江上看山

  苏辙

  朝看江上枯崖山,憔悴荒村赤如赭。

  暮行百里一回头,落日孤去霭新画。

  前山更新色更深,谁知可爱信如今。

  唯有巫山最浓秀,依然不负远来人。

  析:此诗通过色彩的层层渲染,描绘出一幅幅美景:“赤如赭”的“荒村”、“落日”时分的“霭新画”、“更新色更深”的“前山”,已让诗人观止,抒发感叹——谁知可爱信如今!却哪知巫山最浓秀?层层的渲染,达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二)首尾照应

  在一些诗歌中,诗人往往采用今昔、他我、物我对照的方式,来抒发自己或他人情感,如: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析:此诗共分两阕,下阕照应上阕。“心在天山”与“当年”句相应;“身老苍州”与“关河梦”句相应,目的在于构成对照,抒发了词人心酸遗恨的苍凉心情。

  (三)结构对比

  对比手法在诗歌中运用较多,因其具有层次性的特点,结构性较强,如: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里,不及人间自在啼。

  析:这首诗就运用了对比手法:前两句(写自由自在,任意翔鸣的画眉)与后两句(写陷入囚笼,失去了自由的画眉)构成对比,结构明晰。表达作者对禁锢思想、束缚人才现象的抨击和对言论自由、解放人才理想的向往。

  诗歌的表达技巧是多方面的,还有如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表现手法、欲扬先抑的技巧等等,只要我们在训练中认真总结,归结模式,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问题,还是可以解决的

如何古诗词鉴赏2

  古诗中常用到“空”(隔叶黄鹂空好音)、“自”(花自漂零水自流)、“又”(春风又绿江南岸)、“犹”(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应”(应是良辰好景虚设)等副词。

  鉴赏“虚”字“诗眼”需先将体现“诗眼”的“虚”字从诗句中移除,体会其表达效果,然后再将“虚”字移入,想象其表现出的意境。这样就能领悟“诗眼”的独特魅力。如杜甫《蜀相》中的:“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两句诗是诗人对曾经肯定的美景进行否定。诗人走在前往诸葛祠大殿的台阶上,看到碧草萋萋,掩映台阶;茂林叠翠,黄鹂歌鸣,真是一派大好春色。但当诗人瞻顾大殿,感到人影稀少,香火冷清,甚至诸葛塑像已经是层层灰土覆盖,先前的喜悦渐渐逝去。当诗人再次回归到台阶之上,再看着那“映阶碧草春色,隔叶黄鹂好音”,心中不觉产生否定其存在价值的念头,真有“良辰好景,形同虚设”的无奈和凄凉。

  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东风”是表示季节更替的物候词,因此它能刺激人感受时光的匆匆流逝。第一次“小楼昨夜东风”之时,主人公独上高楼,回首故国,不堪其痛,但生渴望又使他需要抚平心灵的创伤,于是把希望寄托于时间。第二次“小楼昨夜东风”之时,寄希望于时间的梦想破灭,诗人不得不承受加倍的亡国之痛,但生的本能又使他渴望抚平心灵的`创伤,于是再一次把希望寄托于时间。主人公就是这样挣扎在生与死、希望与失望、梦想与幻灭之间,承受着心灵的煎熬,在生的渴望中一步步走向绝望。“又”字就是这样概括地写出了主人公复杂微妙的心理,抒发了随时光流逝而日益加重的亡国之悲,表达了心灵不堪承受的亡国之痛。(《语文报·高考版》)

如何古诗词鉴赏3

  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题目。

  春暮西园

  高启

  绿池芳草满晴波,

  春色都从雨里过。

  知是人家花落尽,

  菜畦今日蝶来多。

  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本诗。

  【思路点拨】

  这道试题角度任选,开放度大,可以说是湖南卷的最大亮点。这些角度大致有四个:语言、形象、技巧、内容主旨。在每一个角度中又按不同标准,可分若干小角度。

  语言:

  (1)分析总体风格;

  (2)品味锤炼字句,分析满过知等炼字的精当。

  形象:可联系诗中意象、意境进行分析。

  技巧:可从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的角度,联系写景状物进行分析;也可从渲染、衬托等修辞角度进行赏析;也可在句法上分析承接的特点。

  内容:从评价作品思想内容的角度可分析作者对春暮的态度,也可评价末句暗点西园的用意。

  当然,还可以从其他角度思考,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在具体操作时,一般要根据题干指向,根据诗歌特点,选择一个小角度切入,进行赏析,切不可胶柱鼓瑟。

  表述思路:观点+相关诗句分析印证。答题结构一般是总分式或总分总式。

  【答案示例】

  (1)从语言角度赏析

  ①这首绝句语言清新自然,明白如话:暮春时节,菜畦里蝶舞蜂狂,也别有一番盎然情趣,令人欣悦,不落俗套;四句诗句式平常,通俗易懂。

  ②字句锤炼很见功夫:首句中的绿和芳,从视觉和嗅觉两个角度描绘了绿水盈盈、芳草萋萋的春天美景,满字形象地写出阳光洒满水池的景象。第三句中的花落尽的尽字,虚景实写,画出了暮春时节残红遍地的景象。

  (2)从写作技巧角度赏析

  ①暗扣诗题,熨帖自然:第二句说潇潇春雨带走了春色,暗扣题中暮春;第三句写残红零落,句中花落尽也暗扣题中暮春;第四句菜畦暗扣题中西园。诗句反复扣题,使主体与诗题顾盼有情,浑然一体,耐人寻味。

  ②小诗写景状物有虚有实,首句描绘春天美景绿水盈盈、芳草萋萋,是实;次句写春雨过后的情景,春色是实,春雨是虚;第三句中的知字表明花落尽是推测,是虚;第四句描写今日蝶舞蜂狂的景象,是实。虚实相间,既能丰富画面内涵,又能激发读者的想象。

  ③这首绝句动静皆备:首句描写春波粼粼、春草芬芳的雨后景象,是静景;次句写雨里过的春色,是动景;第三句写花落无声,是静;第四句写蝶舞蜂狂,是动。全诗动静结合,情趣盎然。

  (3)从作品思想内容的角度进行评价

  ①这首七言绝句描写的是暮春景象:风雨阴晴、夏来春逝、此处花落、彼处蝶飞,玩味诗中意境,可从中体悟出朴素的生命哲理和豁达的人生态度。

  ②这首诗立意新奇。全诗描写的虽是晚春时景,但诗人并没有停留在对花的落尽、春的逝去的惋叹上,而是从平淡无奇的菜畦里生发出新的诗意,让暮春在蝶舞蜂狂的瞬间充满生机和盎然情趣,这份清新令人欣悦,这份敏捷令人叹服。

  (4)从意象、意境角度赏析

  ①首句中绿池芳草晴波组成了一幅暮春美景图:池塘里粼粼春波,倒映着一碧如洗的天空,池塘周围芳草嫩绿;次句是说潇潇春雨洗净了天空,也带走了春色,提醒人们,现在是暮春了。(赏析第一、二句中意象、意境)

  ②第三、四句中的残红、阵蝶,一句一景,第三句写的'是落尽的残红,是虚景实写;第四句写的是蝶舞蜂狂的景象,隐含尽管春尽,但仍充满生机和盎然情趣之意。

  【小试牛刀】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回答问题。

  上太行①

  于谦

  西风落日草斑斑,

  云薄秋空鸟独还。

  两鬓霜华千里客,

  马蹄又上太行山。

  【注】①此诗作于作者巡抚山西、视察太行山时,与家乡钱塘遥隔千里。

  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本诗。

  答案示例:

  一、从品味字句角度赏析:这首诗用字看似信手拈来,却耐人寻味,如末句中又字,写出诗人虽两鬓霜华,仍老骥伏枥、壮心不已,为国事奔忙,一洗断肠的哀怨,为全诗增添了一种爽朗豪健的情调,同时作者崇高的品格形象跃然纸上。

  二、从技巧角度赏析:这首诗先抑后扬,一、二句描写的景象萧索凄清,是抑;三句写诗人鬓发花白,远旅他乡,惆怅思归,仍然是抑;末句闻马蹄之声,诗人陡然振起,断肠哀怨全无,爽朗豪健之情溢于言表,是扬。

  三、从意象角度赏析:诗中的西风、落日、斑草、薄云、秋空、归鸟等形象汇成一幅太行秋景图,特别是其中的归鸟飞动点活了静态的画面,它的渺小衬托出秋空的寥廓,它的独还故巢寄寓了诗人浓厚的思乡之情。

  四、从比较阅读角度赏析:诗的前三句的意境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的后三句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颇为相似,但就整体而言,却又有所区别:于诗结句闻马蹄之声,如见骑马之人,两鬓霜华,仍巡视太行,忧国忘家溢于言表,而马曲则隐含一种消极遁世味道。

  五、从起、承、转、合角度赏析:这首诗承转自然,别具一格:首句平视,写太行秋景的衰草、落日;二句紧承,仍写太行秋景:暮云、秋空、飞鸟,角度是仰视;三句是转,由景及人,转中有承,两鬓霜华写诗人自身形象,这形象暗承上句飞鸟;末句是结,明扣诗题。此诗也可从常见的情与景关系角度进行赏析,诗中景与情看似分写,其实一体连贯,耐人寻味。

【如何古诗词鉴赏】相关文章:

如何古诗词鉴赏11-14

古诗词鉴赏04-06

古诗词鉴赏11-20

经典的古诗词鉴赏03-21

小学古诗词鉴赏精选05-11

语文经典古诗词鉴赏05-11

励志的经典古诗词鉴赏05-11

经典的励志古诗词及鉴赏05-11

中篇的古诗词鉴赏精选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