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知识

时间:2022-12-09 17:25:16 灾害防范知识 我要投稿

地震知识大全

  为营造一个安全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我们需要加强对于地震等灾害的了解。下面是阳光网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地震知识问答,供大家参阅!

地震知识大全

  灾后如何解决饮水问题?

  强烈地震后,城市自来水系统遭到严重破坏,供水中断;乡镇水井井壁坍塌,井管断裂或错开、淤砂;地表水受粪便、污水以及腐烂尸体严重污染;由于供水困难,有时不得不饮用河水、塘水、沟水和游泳池水以及雨水。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解决群众饮水问题,首先要将洁净的饮用水尽早运往灾区;同时,要在灾区寻找水源,并对当地水质进行检验,确定能否饮用;对暂不适饮用的水要进行净化处理,质量合格后才能让灾民饮用。

  灾后为什么要大力杀灭蚊蝇?

  震后,由于厕所、粪池被震坏,下水管道断裂,污水溢出以及有尸体腐烂,加之卫生防疫管理工作可能一时瘫痪,会形成大量蚊蝇孳生地,极易在短时间内繁殖大批蚊蝇,造成疫病流行。因此,必须采取一切有效措施,大力杀灭蚊蝇。

  怎样预防地震火灾?

  ⑴ 放易燃易爆物品,应与灾民居住区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

  ⑵ 强对易燃易爆物品的管理。凡性质互相抵触的易燃易爆物品,都要分别贮存;放在架子上的易燃易爆物品,应将容器和架子固定,以防余震发生时倾倒。

  ⑶ 震棚尤应注意防火。不要随便吸烟、乱扔烟头;尽量不用油灯、蜡烛照明,需用时应放在盛有沙土的盆内或桶内。

  ⑷ 员密集区要留出消防通道,并尽量解决消防水源问题。

  ⑸ 了不使火灾酿成大祸,左邻右舍之间要互相帮助,力求尽快扑灭早期火灾。

  震后露宿时应注意什么?

  (1) 选择干燥、避风、平坦的地方露宿;在山上露宿时,最好选择东南坡。

  (2) 尽量注意保暖,如果身体和地面仅隔着薄薄的塑料布和凉席,凉风与地表湿气向上蒸腾,常常会诱发疾病。

  (3) 避开危楼、高压线等危险物。

  搭建防震棚要注意什么?

  (1) 在防震棚中要注意管好照明灯火、炉火和电源,留好防火道,以防火灾和煤气中毒。

  (2) 防震棚顶部不要压砖头、石头或其他重物,以免掉落砸伤人。

  (3) 场地要开阔。在农村要避开危崖、陡坎、河滩等地;在城市要避开危楼、烟囱、水塔、高压线等处。

  (4) 不要建在阻碍交通的道口,以确保道路畅通。

  震后哪些食品不能吃?

  (1) 严重发霉(发霉率在30%以上)的大米、小麦、玉米、花生等。

  (2) 不能辨认的蘑菇及其他霉变食品。

  (3) 加工后常温下放置4小时以上的熟食等。

  (4) 被水浸泡过的食品,除了密封完好的罐头类食品外,都不能食用。

  (5) 死亡的畜禽、水产品。

  (6) 压在地下已腐烂的蔬菜、水果。

  (7) 来源不明、无明确食品标志的食品。

  灾后怎样保护自身安全

  不要到有危险的地方去:不要随便回到危房里去,因为余震随时可能发生;尽可能远离废墟,那里可能有碎玻璃、钉子等,很容易使人受伤;无事不要到处逛,因为环境恶劣,爆炸、毒气泄漏、水灾、火灾等都有可能发生。

  注意个人和环境卫生:不要随便喝生水,水可能已被污染;不吃不洁或腐烂变质的食物;不要随地便溺;按要求接种预防针。

  地震知识问答:地震基础知识

  什么是地震?

  答:广义地说,地震是地球表层的震动;根据震动性质不同可分为三类:

  天然地震 指自然界发生的地震现象;

  人工地震 由爆破、核试验等人为因素引起的地面震动;

  脉动 由于大气活动、海浪冲击等原因引起的地球表层的经常性微动。

  狭义而言,人们平时所说的地震是指能够形成灾害的天然地震。

  天然地震有几种类型?

  答:天然地震按成因不同主要有三种类型:

  构造地震 由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地震。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约占全球地震数的90%以上,破坏力也最大。

  火山地震 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它的影响范围一般较小,发生得也较少,约占全球地震数的7%。

  陷落地震 由于地层陷落引起的地震。例如,当地下岩洞或矿山采空区支撑不住顶部的压力时,就会塌陷引起地震。这类地震更少,大约不到全球地震数的3%,引起的破坏也较小。

  构造地震是怎样发生的?

  答:通常,我们所说的地震是指构造地震。它是怎样发生的呢?这就要从地球的内部构造说起。地球是一个平均半径约为6370千米的多层球体,最外层的地壳相当薄,平均厚度约为33千米,它与地幔(厚约2900千米)的最上层共同形成了厚约100千米的岩石圈。

  在构造力的作用下,当岩石圈某处岩层发生突然破裂、错动时,便把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在瞬间急剧释放出来,巨大的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由该处向四面八方传播出

  去,直到地球表面,引起地表的震动,便造成地震。

  什么是断层,它与地震有关吗?

  答:断层是地下岩层沿一个破裂面或破裂带两侧发生相对位错的现象。地震往往是由断层活动引起的,是断层活动的一种表现,所以地震与断层的关系十分密切。

  断层一般在中上地壳最为明显,有的直接出露地表,有的则隐伏在地下;它们的规模也各不相同。

  岩石发生相对位移的破裂面称为断层面;根据断层面两盘运动方式的不同,大致可分为正断层(上盘相对下滑)、逆断层(上盘相对上冲)、平移断层(两盘沿断层走向相对水平错动)三种类型。

  与地震发生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在现代构造环境下曾有活动的那些断层,即活断层。

  什么叫地震波,它有哪些类型?

  答:地震发生时,地下岩层断裂错位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激发出一种向四周传播的弹性波,这就是地震波。

  地震波主要分为体波和面波。体波可以在三维空间中向任何方向传播,又可分为纵波和横波。

  纵波 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的波,传播速度较快,到达地面时人感觉颠动,物体上下跳动。

  横波 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传播速度比纵波慢,到达地面时人感觉摇晃,物体会来回摆动。

  面波 当体波到达岩层界面或地表时,会产生沿界面或地表传播的幅度很大的波,称为面波。面波传播速度小于横波,所以跟在横波的后面。

  什么叫震源? 什么叫震中,它是怎样确定的?

  答:地球内部直接产生破裂的地方称为震源,它是一个区域,但研究地震时常把它看成一个点。地面上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称为震中,它实际上也是一个区域。

  根据地震仪记录测定的震中称为微观震中,用经纬度表示;根据地震宏观调查所确定的震中称为宏观震中,它是极震区(震中附近破坏最严重的地区)的几何中心,也用经纬度表示。由于方法不同,宏观震中与微观震中往往并不重合。1900年以前没有仪器记录时,地震的震中位置都是按破坏范围而确定的宏观震中。

  什么叫震中距,如何划分地震的远近?

  答:从震中到地面上任何一点的距离叫做震中距。同一个地震在不同的距离上观察,远近不同,叫法也不一样。对于观察点而言,震中距大于1000千米的地震称为远震,震中距在100~1000千米的称为近震,震中距在100千米以内的称为地方震。例如,汶川地震对于300多千米处的重庆而言为近震;而对千里之外的北京而言,则为远震。

  什么叫震源深度?

  答:从震源到地面的距离叫做震源深度。震源深度在60千米以内的地震为浅源地震,震源深度超过300千米的地震为深源地震,震源深度为60~300千米的地震为中源地震。同样强度的地震,震源越浅,所造成的影响或破坏越重。我国绝大多数地震为浅源地震。

  什么是震级,它是怎样测定的?

  答:震级是衡量地震本身大小的一把“尺子”,它与震源释放出来的弹性波能量有关。震级越高,表明震源释放的能量越大;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30多倍。

  震级通常是通过地震仪记录到的地面运动的振动幅度来测定的,由于地震波传播路径、地震台台址条件等的差异,不同台站所测定的震级不尽相同,所以常常取各台的平均值作为一次地震的震级。

  地震发生时,距震中较近的台站常会因为仪器记录振

  幅“出格”而难以确定震级,此时就必须借助更远的台站来测定。所以,地震过后一段时间对震级进行修订是常有的事。

  地震按震级大小可分为几类?

  答:地震按震级大小的划分大致如下:

  弱震 震级小于3级。如果震源不是很浅,这种地震人们一般不易觉察。

  有感地震 震级大于或等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这种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中强震 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属于可造成损坏或破坏的地震,但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种因素有关。

  强震 震级大于或等于6级,是能造成严重破坏的地震。其中震级大于或等于8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

  地震知识问答:我国的地震

  我国评定地震烈度的技术标准是什么?

  答:我国评定地震烈度的技术标准是《中国地震烈度表(1980)》,它将烈度划分为12度,其评定依据之一是:Ⅰ~Ⅴ度以地面上人的感觉为主;Ⅵ~Ⅹ度以房屋震害为主,人的感觉仅供参考;Ⅺ、Ⅻ度以房屋破坏和地表破坏现象为主。

  按这个烈度表的评定标准,一般而言,烈度为Ⅲ~Ⅴ度时人们有感,Ⅵ度以上有破坏,Ⅸ~Ⅹ度破坏严重,Ⅺ度以上为毁灭性破坏。

  我国为什么是多地震的国家?

  答:我国地处欧亚大陆东南部,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之间,有些地区本身就是这两个地震带的组成部分。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菲律宾板块的挤压作用,我国地质构造复杂,地震断裂带十分发育,地震活动的范围广、强度大、频率高。在全球大陆地区的大地震中,约有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发生在我国。自1900年至20世纪末,我国已发生4 级以上地震3800余次;其中,6~6.9级地震460余次,7~7.9级地震99次, 8级以上地震9次。

  我国地震主要分布在哪些地方?

  答:我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5个地区的23条地震带上,这5个地区是:

  ①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

  ②西南地区,包括西藏、四川中西部和云南中西部;

  ③西部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以及新疆天山南北麓;

  ④华北地区,主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燕山一带、山东中部和渤海湾;

  ⑤东南沿海地区,广东、福建等地。

  我国地震灾害为什么严重?

  答:地震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本身并不是灾害,但当它达到一定强度,发生在有人类生存的空间,且人们对它没有足够的抵御能力时,便可造成灾害。地震越强,人口越密,抗御能力越低,灾害越重。

  我国恰恰在以上三方面都十分不利。首先,我国地震频繁,强度大,而且绝大多数是发生在大陆地区的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大多只有十几至几十千米。其次,我国许多人口稠密地区,如台湾、福建、四川、云南等,都处于地震的多发地区,约有一半城市处于地震多发区或强震波及区,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十分惨重。第三,我国经济不够发达,广大农村和相当一部分城镇,建筑物质量不高,抗震性能差,抗御地震的能力低。

  所以,我国地震灾害十分严重。20世纪内,我国已有50多万人死于地震,约占同期全世界地震死亡人数的一半。

  有哪些天气因素影响我国震后救援工作的开展?未来一段时间,四川九寨沟震区及新疆精河震区天气情况如何?

  答1: 众所周知,地震后出现降雨的概率比较大,较强降雨天气会加重震区次生灾害的发生。震后,由于震区山体有所松动,房屋结构遭到破坏,强降雨易引发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

  2008年汶川地震后发生了很多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有些地方甚至形成了堰塞湖现象。随着上游的积水不断涌入,堰塞湖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被大水冲垮,汹涌的洪水冲向下游的县城或乡村,严重威胁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若要避免震后次生灾害发生,带来灾害叠加。首先,气象预警预报很重要。其次,山洪地质灾害的预警预报工作也很重要。对于难以避免的.次生灾害,我们可以及时疏散转移人群,加固山体和房屋。

  气象因素会引发的地质灾害

  答2: 地震发生后,对救援工作产生不利的天气因素有降水量、温度等多个方面。当出现降水天气,不仅为缺少帐篷等物资的群众带来不便,而且会造成路面泥泞,对交通产生影响。地震后如再遇强降雨天气,极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尤其九寨沟地区以山地为主,一旦发生次生灾害对救援工作都会产生较大影响。气温方面,如果温度高,被困人员和救援人员体力极易消耗,更容易滋生疾病;而温度低会对露宿野外的群众带来不便,在缺少御寒物资的情况下容易发生感冒或冻伤。此外,目前正值汛期,强对流天气较多,震区也需要注意防雷。

  总体来看,未来几天九寨沟震区和精河震区总体天气较为平稳,对救援工作影响不大。

  具体来看,8月11日白天到夜间,九寨沟县震区阴有小雨,局地中到大雨,注意防范山洪、泥石流等次生灾害;12日阴天有分散性阵雨转多云;13日至15日基本无降雨。8月11日夜间至12日夜间,精河震区多云转小雨(累计3-7毫米),南部山区有大雨,5级左右西北风,会对救援有影响,并且气温随之下降;13日,震区有零星小雨转晴;14日至15日基本无降雨,风力不大,气温适宜。

  
看过“地震知识问答”的人还看了:

1.地震防范知识问答

2.地震火灾逃生知识问答

【地震知识】相关文章:

地震防范知识05-11

地震知识的儿歌05-09

最好的地震知识05-09

地震知识大全05-09

地震逃生知识05-09

地震逃生安全知识05-09

地震逃生小知识05-09

关于地震逃生的知识05-09

地震应急安全知识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