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自然灾害相关知识

时间:2022-12-09 17:24:39 灾害防范知识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预防自然灾害相关知识

  雷电、干旱、洪水都是自然灾害的一部分,那么有哪些比较好的预防自然灾害的相关知识呢?下面是阳光网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预防自然灾害相关知识,供大家参阅!

预防自然灾害相关知识

  预防自然灾害相关知识:雷电

  什么是雷电

  雷电是伴有闪电和雷鸣的一种雄伟壮观而又有点令人生畏的放电现象。雷电一般产生于对流发展旺盛的积雨云中,因此常伴有强烈的阵风和暴雨,有时还伴有冰雹和龙卷风。积雨云顶部一般较高,可达20公里,云的上部常有冰晶。冰晶的凇附,水滴的破碎以及空气对流等过程,使云中产生电荷。

  预防雷电的方法有哪些

  1.建筑物上装设避雷装置。即利用避雷装置将雷电流引入大地而消失。

  2.在雷雨时,人不要靠近高压变电室、高压电线和孤立的高楼、烟囱、电杆、大树、旗杆等,更不要站在空旷的高地上或在大树下躲雨。

  3.不能用有金属立柱的雨伞。在郊区或露天操作时,不要使用金属工具,如铁撬棒等。

  4.不要穿潮湿的衣服靠近或站在露天金属商品的货垛上。

  5.雷雨天气时在高山顶上不要开手机,更不要打手机。

  6.雷雨天不要触摸和接近避雷装置的接地导线。

  7.雷雨天,在户内应离开照明线、电话线、电视线等线路,以防雷电侵人被其伤害。

  8.在打雷下雨时,严禁在山顶或者高丘地带停留,更要切忌继续蹬往高处观赏雨景,不能在大树下、电线杆附近躲避,也不要行走或站立在空旷的田野里,应尽快躲在低洼处,或尽可能找房间或干燥的洞穴躲避。

  9.雷雨天气时,不要用金属柄雨伞,摘下金属架眼镜、手表、裤带,若是骑车旅游要尽快离开自行车,亦应远离其它金属物体,以免产生导电而被雷电击中。

  10.在雷雨天气,不要去江、河、湖边游泳、划船、垂钓等。

  11.在电闪雷鸣、风雨交加之时,若旅游者在旅店休息,应立即关掉室内的电视机、收录机、音响、空调机等电器,以避免产生导电。打雷时,在房间的正中央较为安全,切忌停留在电灯正下面,忌依靠在柱子、墙壁边、门窗边,以避免在打雷时产生感应电而致意外。

  室外预防雷电的措施有哪些

  在雷电发生时,我们应尽量不要到室外活动,大多数雷击死亡的事故发生在户外。所以在遇到乌云密布,狂风暴雨即将来临时,大家应尽快躲在室内,如果躲避不及,在室外遇到雷雨天气时,提醒大家可以采取以下几种防雷措施:

  1、 由于云与大地之间发生的雷电,是有选择性的。一般高大的'物体以及物体的尖端是容易被雷击的。所以在室外请不要靠近铁塔、烟囱、电线杆等高大物体,更不要躲在大树下或者到孤立的棚子和小屋里避雨。

  2、 如果在室外万一无处躲藏,你可以躲在与避雷装置顶成45°夹角的圆锥范围内,这是一个避雷针安全保护的区域,但不要靠近这些建筑物或构筑物。

  3、在郊外旷野里,要找一块地势低的地方,站在干燥的,最好是有绝缘功能的物体上,蹲下且两脚并拢,使两腿之间不会产生电位差。

  4、为了防止接触电压的影响,在室外千万不要接触任何金属的东西,像电线、钢管、铁轨等导电的物体。

  5、当你在野外高山活动时,最好是躲在山洞的里面,并且尽量躲到山洞深处,你的两脚也要并拢,身体也不可接触洞壁。

  6、在雷雨天气时,千万不要到江河湖溏等水面附近去活动,要尽快上岸躲避,并且要远离水面。

  7、如果能有汽车,将车的门窗关闭好躲在里,这也是很安全的。因为金属的汽车外壳是一个非常好的屏蔽。若一旦有雷击,金属的外壳就会很容易地把雷电电流大地。

  预防自然灾害相关知识:山洪

  什么是山洪

  山洪是指山区溪沟中发生的暴涨洪水。山洪具有突发性,水量集中流速大、冲刷破坏力强,水流中挟带泥沙甚至石块等,常造成局部性洪灾,一般分为暴雨山洪、融雪山洪、冰川山洪等。通过提高防洪标准、调整人类活动方式、增强山区群众防灾避灾意识,可以达到减少山洪灾害发生频率或减轻其危害的目的。

  什么是救生包

  救生包,英文叫《SURVIVAL AID》,意思是紧急维持生命的小包裹,这小包用途非常广泛。

  救生包可在洪水多发地广泛使用。也可根据泥石流多发地,火灾场所的不同特点和要求配置不同的救生包。

  1、 救生衣:在紧急的时候可以救命;

  2、 救生绳:由8mm的尼龙绳做成,可浮于水面,可固定在牢固物体上;

  3、 救命食物:救生口粮和救生淡水;

  4、 信号工具:锂电求救灯,哨子等发出求救信号;

  5、 简易保温袋:在寒冷环境中御寒之用。

  洪水猛涨,如何预防肠道传染病

  什么是肠道传染病

  肠道传染病是一组经消化道传播的疾病。常见的主要有伤寒、副伤寒、细菌性痢疾、霍乱、甲型肺炎、细菌性食物中毒等。肠道传染病病人的病原体从病人和病原携带者的粪便、呕吐物中排出,污染了周围环境,再通过水、食物、手、苍蝇、蟑螂、等媒介经口腔进入胃肠道,在人体内繁殖、产生毒素引起发病,并继续排出病原体再传染给其他健康人。

  在发生洪涝灾害时,灾区的生态环境和生活条件将受到极大破坏,卫生基础设施损坏惨重,被洪水淹没的地区下水道和厕所的污水及粪便随洪水进入居民家中,饮用水源污染严重,供水设施也会遭到破坏……这些都会导致细菌、病毒的大量孳生,容易出现大面积的疫情。所以洪灾过后,必须做好防疫消毒,防止大灾之后出现大的疫情。

  肠道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1、经水传播 由于生活饮水源被肠道传染病人和病原携带者的粪便、呕吐物中排入水中或洗涤病人的衣裤、器具、手等造成了水源污染,可引起霍乱、伤寒、细菌性痢疾的暴发流行。

  2、经食物传播 在食品的加工、储存、制作、运输的销售等过程中被肠道传染病的病原体污染,可造成局部的流行和暴发流行。

  3、接触传播 通过握手、使用或接触过病人的衣物、文具、门具、门把手、人民币等造成病原体传播。

  4、昆虫传播 有些肠道传染病的病原体可在人体内存活一段时间,通过到处活动的苍蝇、蟑螂等昆虫进行传播。

  预防措施

  预防肠道传染病的关键是把好“病从口入”这一关,要注意饮食和饮水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好预防工作。

  1、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对粪便、垃圾和污水的卫生管理,发动群众灭蝇、灭蟑螂。

  2、注意饮食卫生。不吃腐烂变质食物,生吃蔬菜、瓜果一定要洗烫、最好能用1:1000的消毒剂洗涤、浸泡,剩饭、剩菜要煮后再吃,食具要经常消毒。饮食服务行业、食品加工销售单位和集体食堂,要认真执行食品卫生法。

  3、搞好饮水卫生。不喝生水,喝开水。保护好水源,严防污染。饮水用具要定期消毒,保证饮水卫生。

  4、讲究个人卫生。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常剪指甲、勤换衣服。食堂、饮食业工作人员更要讲究个人卫生,定期体格检查,发现有传染病,应及时调离工作岗位。

  5、大蒜对肠道传染病有很好的预防作用,提倡多食用大蒜。

  6、发现病人要做到“五早”即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早报告。

  7、谨防人畜共患疾病发生 水灾会导致鼠类大量迁徙,病媒生物大量孳生、繁衍,灾民居住条件简陋,缺乏个人防护措施,人与蚊、鼠等病媒生物接触感染的机会增加,因此,人畜共患病和自然疫源性疾病极易发生,如鼠媒传染病:鼠疫、血吸虫病、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等;蚊媒传染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登革热等。灾害期间还易发生流脑、麻疹、流感、普通感冒等呼吸道传染病,易发生湿疹、皮肤真菌感染、浸渍性皮炎等皮肤病,以及红眼病等。因此对于灾区人民来说这些疾病也不可忽视。

  洪水中如何逃生?

  处于水深在0.7m以上至2m的淹没区内,或洪水流速较大难以在其中生活的居民,应及时采取避难措施。因避难主要是大规模、有组织的避难,所以要注意:

  一要让避难路线家喻户晓,让每一个避难者弄清,洪水先淹何处,后淹何处,以选择最佳路线,避免造成"人到洪水到"的被动。

  二要认清路标。在那些洪水多发的地区,政府修筑有避难道路。一般说来,这种道路应是单行线,以减少交通混乱和阻塞。

  三要保持镇定的情绪。掌握"灾害心理学"实际上也是一种学问。

  预防自然灾害相关知识:干旱

  什么是干旱

  干旱通常指淡水总量少,不足以满足人的生存和经济发展的气候现象,一般是长期的现象,干旱从古至今都是人类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

  干旱预警信号

  干旱预警信号分别以橙色、红色表示。

  干旱橙色预警:预计未来一周综合气象干旱指数达到重旱(气象干旱为25~50年一遇),或者某一县(区)有40%以上的农作物受旱。

  防御指南:

  1、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职责做好防御干旱的应急工作;

  2、有关部门启用应急备用水源,调度辖区内一切可用水源,优先保障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和牲畜饮水;

  3、压减城镇供水指标,优先经济作物灌溉用水,限制大量农业灌溉用水;

  4、限制非生产性高耗水及服务业用水,限制排放工业污水;

  5、气象部门适时进行人工增雨作业。

  干旱红色预警:预计未来一周综合气象干旱指数达到特旱(气象干旱为50年以上一遇),或者某一县(区)有60%以上的农作物受旱。

  防御指南:

  1、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职责做好防御干旱的应急和救灾工作;

  2、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启动远距离调水等应急供水方案,采取提外水、打深井、车载送水等多种手段,确保城乡居民生活和牲畜饮水;

  3、限时或者限量供应城镇居民生活用水,缩小或者阶段性停止农业灌溉供水;

  4、严禁非生产性高耗水及服务业用水,暂停排放工业污水;

  5、气象部门适时加大人工增雨作业力度。

  干旱带来的危害有哪些

  1、干旱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

  2、干旱是危害农牧业生产的第一灾害,气象条件影响作物的分布、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形成,而水分条件是决定农业发展类型的主要条件。干旱由于其发生频率高、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后延影响大,成为影响我国农业生产最严重的气象灾害;干旱是我国主要畜牧气象灾害,主要表现在影响牧草、畜产品和加剧草场退化和沙漠化。

  3、干旱促使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1)气候暖干化造成湖泊、河流水位下降,部分干涸和断流。由于干旱缺水造成地表水源补给不足,只能依靠大量超采地下水来维持居民生活和工农业发展,然而超采地下水又导致了地下水位下降、漏斗区面积扩大、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

  (2)干旱导致草场植被退化。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的生态脆弱地带,气候特点为夏季盛行东南季风,雨热同季,降水主要发生在每年的4-9月。北方地区雨季虽然也是每年的4-9月,但存在着很大的空间异质性,有十年九旱的特点。由于气候环境的变迁和不合理的人为干扰活动,导致了植被严重退化,进入21世纪以后,连续几年,干旱有加重的趋势,而且是春夏秋连旱,对脆弱生态系统非常不利。

  (3)气候干旱加剧土地荒漠化进程。

  4、气候暖干化引发其他自然灾害发生

  冬春季的干旱易引发森林火灾和草原火灾。自2000年以来,由于全球气温的不断升高,导致北方地区气候偏旱,林地地温偏高,草地枯草期长,森林地下火和草原火灾有增长的.趋势。

  预防干旱的措施和技术

  1、灌溉设施的改善和灌溉机械的使用。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水量充沛,所出现的干旱是工程性缺水,而不是资源性缺水,水利灌溉设施的修建对于解决水稻干旱是很有帮助的,而且有助于高产优质新品种在当地的采用。在修建灌溉设施的基础上使用一些大型或小型的灌溉设备能有效地解决水源相对丰富地区的水稻干旱问题。

  2、推广水稻旱作技术。水稻旱作是采用常规的水稻品种旱育秧、旱移栽、旱管理,全生育期以雨水利用为主,以人工灌溉为辅,灌溉不建立水层,渗漏少,需水量很小,整个生育期需水量仅为水种条件下的1/4,对水源不足的高地易旱地区发展水稻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3、水稻节水栽培技术。在中国广阔的水稻栽培地区有一系列的水稻栽培节水技术,主要包括下面几种:①旱育稀植技术。旱育稀植技术是采用旱育秧的方法培育秧苗,扩行减苗栽植,配套高产栽培的一项耕作技术。这种方法比传统的栽培方式可节水1/2~1/3,省种60%~80%,而且能提高秧苗的抗病耐旱能力。②薄膜覆盖技术。试验表明,在覆膜湿润栽培条件下,与常规淹水栽培相比,其节水率达78.3%,单产增加33.9%。该技术还处在试验阶段。③节水灌溉技术。根据水稻的需水规律来进行灌溉,能大大提高灌溉用水的利用效率,减少水的浪费。比较成熟的节水灌溉模式是“薄、浅、湿、晒”水稻种植模式。④保水剂或抗旱剂的使用。

  4、用旱稻替代水稻。旱稻种植管理方式与小麦相似,耗水量仅水稻的1/5~1/3,灌水量仅是水稻的1/5甚至更少,推广旱稻的种植是解决水稻干旱的一个可能的途径。培育本土旱稻品种和引进国外优良旱稻品种来替代部分地区水稻品种,有助于解决粮食短缺和水源缺乏的问题。

  5、通过培育具有耐旱性的水稻品种。利用传统育种和基因改良方法来培育新的耐旱水稻品种。被广泛种植的“威优35”和“汕优63”,在土壤条件相对较好的“望天田”,平均产量可以达到6000㎏/hm2。国际水稻研究所已经将分子基因工程技术应用于水稻耐旱品种的培育。历史上也曾经有过通过引进相对耐旱品种来缓解干旱影响的情况,北宋时期福建引进越南品种占城稻,因该品种耐旱耐瘠的特性,极大地减少了江淮两浙地区的高旱农田因干旱而导致的欠收。中国现在还缺乏具有普遍适用的耐旱水稻品种。由于缺乏对中国干旱环境复杂性的全面认识和缺乏适当的水稻抗旱性标准评价体系,抗旱性育种进程相对较慢。

  我国易旱的地区有哪些

  我国气象干旱发生频繁。东北的西南部、黄淮海地区、华南南部及云南、四川南部等地年干旱发生频率较高,其中华北中南部、黄淮北部、云南北部等地达60%~80%;我国其余大部地区不足40%。

  东北中东部、江南东部等地年干旱发生频率较低,一般小于20%。

  由于降水不均,每个季节都有一些地方发生干旱。全国各地皆以冬春旱或春旱发生的机会最多,持续时间最长。

【预防自然灾害相关知识】相关文章:

自然灾害的知识05-09

自然灾害急救知识05-09

预防自然灾害应急预案05-09

自然灾害的科普小知识05-09

关于自然灾害的安全知识05-09

自然灾害防护安全知识05-09

常见自然灾害如何预防应对05-09

常见自然灾害如何预防应对?05-09

学校预防自然灾害应急预案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