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是几月几号

时间:2022-12-09 20:13:34 七夕情人节 我要投稿

七夕是几月几号

  七夕节又称乞巧节、女儿节,有关七夕节的时间是在什么时候呢,七夕是在几月几号呢,2017年七夕节的时间又是在几时呢?接下来就让阳光网小编来为您介绍吧。

七夕是几月几号

  七夕节是在2017年08月28日,农历七月初七,星期一。

  七夕节的起源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发源于中国,是华人地区以及部分受汉族文化影响的东亚国家传统节日,在农历七月初七庆祝。来自于牛郎与织女的传说。由于古代女子希望以织女为榜样。所以每逢七姐诞,她们都会向七姐献祭,祈求自己能够心灵手巧、获得美满的姻缘,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

  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七夕也来源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如“七七四十九天”等。旧北京在给亡人做道场时往往以做满“七七”为完满,以“七曜”计算现在的“星期”的做法,在日语中尚有保留。

  另外,“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

  七夕节民间活动

  穿针乞巧

  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南朝梁宗谋《荆楚岁时记》说:“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愉石为针。”《舆地志》说:“齐武帝起层城观,七月七日,宫人多登之穿针。世谓之穿针楼。”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夕,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土民之家皆效之。”元陶宗仪《元氏掖庭录》说:“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宫女登台以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者为得巧,迟完者谓之输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焉。”

  喜蛛应巧

  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间亦效之”宋朝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宋周密《乾淳岁时记》说;“以小蜘蛛贮合内,以候结网之疏密为得巧之多久”明田汝成《熙朝乐事》说,七夕“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观其结网疏密以为得巧多寡。”由此可见,历代验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视网之有无、唐视网之稀密,宋视网之圆正,后世多遵唐俗。

  投针验巧

  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明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说:“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直隶志书》也说,良乡县(今北京西南)“七月七日,妇女乞巧,投针于水,借日影以验工拙,至夜仍乞巧于织女”请于敏中《日下旧闻考》引《宛署杂记》说:“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租如锥,因以卜女之巧。”

  兰夜斗巧

  起源于汉朝宫廷的游戏,汉高祖爱妃戚夫人的'宫女贾佩兰在离开宫中嫁给扶风人段儒为妻后,经常跟人们谈起在汉宫七夕的事。她说:“汉宫在每年的七月七日,首先在百子池畔,奏于阗乐之后,就用五色彩缕,互相绊结起来,叫做‘相怜爱’。随后,宫中的宫娥彩女们,一起到闭襟楼上,大家学习穿七巧针乞巧。而有个叫徐婕妤的宫女,可以把生的菱藕雕刻成各种奇花异鸟呈献给皇上,皇上把这些小玩意在晚上随手放置在宫中的桌角上让宫女们摸黑寻找,这种游戏就叫做‘斗巧’。”

  七夕节的习俗

  七夕节在千百年的流变中逐渐产生了乞巧、祈佑儿童、祈婚姻美满、祈遂私愿等七夕习俗、仪式。其中,青年女性祈祷婚姻幸福美满是最重要的习俗因子。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七夕节。七夕节又称乞巧节、女儿节,别称双七、香日、星期、巧夕、女节、兰夜、香桥会、巧节会。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

  我国古代文献中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是在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

  “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当时太液池西边建有“曝衣楼”,专供宫女七月七日晾晒衣服之用。到晋代时,民间出现了向牛女二神析求赐福的活动,是后来“乞巧”活动的萌芽。

  宋代陈元靓《岁时广记》转引周处《风土记》说:“七月七日。其夜洒扫庭除,露施几筵,设酒脯时果,散香粉于筵上,祈请河鼓(即牵牛)、织女。”并说,如见天空有奕奕白气或光耀五色,就是二星相会的征兆,人们可拜求乞福、乞寿、乞子。南朝梁任防《述异记》中记载了比较完整的牛郎织女故事。

  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常常被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鹊桥会

  七月七日,因为月份和日期都属阳。因此古人称之为七夕,把它作为情人相会的佳期。《物原》中有“楚怀王初置七夕”的记载,由此可见,民间流行的七夕节,始于战国时期。宋朝初期,北方民间也有将七月六日作为七夕节的。《容斋三笔》记载:“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治:七夕嘉辰,菩于令甲,今之习俗,多用六日,非旧制也,宜复用七日。”

  七夕之夜,相传是牛郎织女相聚的日子。汉初已有此说。《淮南子·天文训》载:“七夕乌鹊填河成桥,渡织女。”东汉应邵的《风俗通》也称:“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到了晋代,这个简单的故事已演变得比较详尽。《荆楚岁时记》道:“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织抒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经。天帝怒,贵令归河东,惟每年七月七日夜,渡河一会。”这一牛郎织女天上相会的佳话,广泛流传于民间,又因是爱情故事,表达思恋爱慕,徘侧动人,于是种种附会之说因此而生。tx尔雅冀》就有诸如此类的记述:“秋七日,鹊首无毛皆秃,相传是日,河鼓与织女会于汉东,役乌鹊为梁以渡,故毛皆脱去。”牛郎织女的传说流传甚广。即使司马迁、范哗这样的史学家,也不免被流俗迷惑,以至于称织女为天帝的外孙女,或者天之真女(见《史记·天官书》及《晋书·天文志》)。在唐代,七夕这天,官民一律休息,《新唐书·百官志》里就记载:“织染署,例于七月七日祭抒。”可见当时人们重视这一节日的程度。

  牛郎、织女,都是星的名字,本源于牛、女两个星宿。牵牛在银河一侧,和织女相对。牵牛星和它附近两颗小星三星并列,俗称扁担星,又叫天鼓,因发音的关系,又转名黄姑。织女星,《焦林大斗记》载:“天河之东,有星徽微,在氏之下,谓之织女。”《史记正义》中也道:“织女三星,在河北,天纪东,天女也,主果瓜丝帛珍宝。”戴德所著的《夏小正》则说:“是月织女东向。”这些都是在描述牛宿、女宿附近的星象。当然也有人认为牵牛、织女是神。如《春秋运斗枢》中载:“牵牛神名略。”《石氏星经》中写道:“牵牛名天关。”《佐助期》中道:“织女神名收阴。”

  中国人对于天道的观念,信仰极深,常认为天道是含有意识作用的主宰,在自然科学、人文思想还未发达之前,人们熙熙攘攘,耳闻目睹的一切事情都不过在俯仰之间。只有茫无边际的苍天,似乎一直对着大地上的人类时而感到欣慰,时而流露愤怒。而风雪变化,岁月更迭,春花秋月,山高水长,种种宇宙奇观,往往引发人的疑惧心理,又由疑惧进而生发神秘的哲学。

  七夕之夜,银河浩渺,群星璀璨。凝眸遥望,星星晶莹可爱,不由使人心神驰骋,感慨愈深。于是由效法自然的幻想产生上述的优美神话。故此在耕织业相当发达的周朝,民歌中就已经有了关于牛郎织女的歌咏,如《诗经·小雅·大东》中就有这样的诗句:“惟南有箕,不可以簸扬;惟北有斗,不可以艳酒浆。”“皖彼牵牛,不以服箱。”“豉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而《古诗十九首》中,也有“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等句。加上后世宫廷贵族的提倡、诗人的歌咏、流俗的附会、文字的传播,经久浸淫,于是七夕成为了牛郎织女的专属之日,成为中华民族岁时生活的美好片段。

  采柏叶

  柏叶,就是侧柏树的叶子,叶扁而侧生。性替,微温,能凉血、止血、去风、理湿、轻身、益气,使人增强抵抗寒署的能力。熬煎柏叶,取其汁来涂抹头发,可黑润发须。如果不生头发,将柏叶阴干研磨成末,以麻油和成糊状,涂抹于头上,据说即可生发。如果头发呈黄红色,可用生柏叶末一升,猪油一斤,和成弹子大小的药丸,洗发时用布包裹药丸一颗,放在糖水中,待药丸化开后用以洗发,一个月之后,头发就会变得乌黑润泽。七夕时,妇女大多采摘柏叶、桃枝,用以煎汤洗发。因此时天气干燥,洗物易千,用它洗发就会清爽润滑,不垢不腻。黎明时候,旭日初照,凉风习习,采摘尤为便利。所以民间大多有七月七日女子们采摘柏叶的盛大景象。

  折桃枝

  桃枝,能祛除邪恶之气,解虫毒,止腹痛。用以洗发,可除污秽油腻。

  揉木槿

  木槿,农历五月方始开花。其皮、根性甘平,能止血痢,凉风解热,治疗疥癣。浙江定海、开化、湖州等地的妇女,在七夕这天,大多在水中将木槿叶揉碎,滤取槿叶汁用以洗发,俗名为槛树条。据说,用槿树条洗发可令头发长期保持光洁,而绝没有一点害处,除垢功能比肥皂等清洁用品还要好得多。

  洗梳具

  旧历六月六,七月七,晒书晾衣。洗头发及一切梳洗用具,也是民间流行的风尚。谚语道:“六月六,开书篆;六月六,检箱服。”江苏的嘉定,浙江的湖州,江西的德兴等地,这一天妇女大多有洗头发、洗梳具的活动。

  吃云面

  七夕这天,因为要做巧果,因而凡是乡间,都要磨麦为粉,和面备用。山东沂州,七夕储存露水和面;堂邑县则于此日做云面,大概是取巧云之意吧。

  食巧果

  在民间,七月也被称为巧月,七夕也被称为巧夕。南宋诗人刘克庄有诗道:“粤人重巧夕,灯火到天明。”明代文学家何景明也有诗写道:“楚客羁魂惊巧夕,燕京风俗门穿针。”七夕这一天大概没有什么是不寓意于巧的',因而也有巧果,即用面粉条做成花式的油炸食品。《北京岁华记》记载:“七夕宫中最重,市上卖巧果,人家设宴,儿女对银河拜。”大概就是取合于巧夕的意思。江苏崇明一带,七月七这一天吃饺饵,用面裹馅油炸后食用,名叫吃巧。武进士及大夫之家留下的传统习惯,在这一天也必吃巧果,以标志时令。在吴地,七夕之前,市场上就已经有巧果出售了,是用面粉和糖在油中煎炸而成的,吃起来脆香可口。

  民间将其取名为巧果,就是以吃巧果合乞巧之意。杭州的七夕风俗,要摆设时令水果,祭祀牵牛织女二星,也把水果称作巧果,有的还要配上鲜花。宋人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说七夕用油、面、糖、蜜做成笑靥儿,称之为果食,花样奇巧可爱。这些所谓的巧果,大概起源于宋代。还有的人用面做饼,称之为巧饼,流行于福建邵武地区。江西广昌则有巧水,山东荣城有巧花。七夕这天,家家都必制作这种以巧为名的食物以应景,谚语也说七夕吃过巧花,能使人巧。种种命名,也都无非是寓意于巧罢了。

  染指甲

  吴地的风俗,七夕时,妇女捣取风仙花汁,染无名指的指甲尖,把它称为红指甲。相传如果将红指甲保留到第二年元旦,老人看到,能治眼睛昏花。武进地区七夕也有染指甲的习俗。山西临县的女子则在六月六日采凤仙花染指甲。北平五月即取凤仙花瓣来染指甲,染后,鲜红透骨,艳丽妖烧,很久才褪。

  贺牛生日

  七月七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为了表示祝贺,就称这一天为牛生日。山东禹城县,七月七日牧童采野花,插于牛角之上,称为贺牛生日。河北永平把这一天当做牛的生日,用桂花挂在牛角上,并送面饼给牧童。如此做法,无非是借此表示对牛郎的同情。

  点荷灯

  湖北彝陵,七夕时家家点荷灯。先取完整阔大的荷叶,上面插上蜡烛,点燃后置于竿头,立在门外。相传秦国的白起用兵时想要夜烧彝陵,却看到一片灯火,就停止了行动,后来就流传成为点荷灯的故事。北平有莲花灯。用纸做的莲花瓣攒制而成,也有卖带梗荷叶灯的,说是荷叶灯。七月十五中元节晚上,小孩子们三五成群,各自举着莲花荷叶灯,绕巷而走,高声唱道:“莲花灯,莲花灯,今天点了明日扔。”七夕之时,荷花已经开放,可用各种荷叶形的灯烛,在庭院中燃点,以作乞巧的点缀。

  剪彩索

  此日剪断端午节所系的彩色丝绳,送到屋顶放置,以此当做牛郎织女七夕之渡的鹊桥,表达对牛郎织女的同情。

  拼七巧板

  七巧板,又名智慧板,用一块正方形薄板截成七块,大小不等,可以任意拼合出各种人物、字体等形状,用以开启小孩子的智惫。

  赛巧芽

  七夕所有的活动,大都偏重于男孩女孩,用以符合牛郎织女的主题。因此,儿童也有赛巧芽的活动。在赛事活动之前,七月一日早晨,趁朝曦未出时,小孩子各取盆,里面放上少许细沙和麦种,叫作生巧芽。人们根据生的麦芽好坏,来断定小孩子的巧拙,因此小孩对于自己的巧芽,非常看重。白天用清水浇灌,晚上放置在露天之中,尽心侍弄,大有农人悯苗的样子。等到七夕,麦芽已经渐渐长高,就从盆中将麦芽取出。如果麦芽根须长而繁密,就巧立花名,说是佛手金钱,富贵不断头。如果根须短而稀疏,或者被水浸烂,不太雅观,就说小孩子愚笨不堪。之后,将巧芽的嫩芽剪下,和糖包在面粉里,将其叫作月牙。男孩的月芽做成圆月形,女孩的做成半月形。晚上煮熟后,对着月亮吃。《钦定日下旧闻考》引用《燕石集》说:“燕京七夕前数日,种麦于小瓦器,为牵牛星之神,谓五生盆。”山西的《赵城志》载:“七月七日,童子浸谷于盆,使生萌集,及旬,取为水角,裹笔头于内啮之,视颖之向背,以别慧钝。”这些记载,正与赛巧芽相类似,也是培养儿童对于园艺兴趣的一种方法。

  织女泪

  七夕双星渡河,一年仅此一次,这个故事早已成为我国民间感叹织抒悄怀的话题。《西京杂记》中说“七夕前后雨,则谓之织女泪”。山东诸城俗称七夕日织女将嫁牛郎,泪多成雨。《岁时杂记NZ载,“七月六日有雨,谓之洗车雨,七日雨,曰洒泪雨”。这些雨的别名,都是因民间对织女的同情而命名。


【七夕是几月几号】相关文章:

七夕是几月几号05-09

2017七夕在几月几号05-09

2017年七夕是几月几号05-09

2017年的七夕是几月几号05-09

2017年七夕是几月几号05-09

七夕情人节是几月几号08-05

除夕是几月几号农历04-20

2017冬至是几月几号05-09

2017七夕情人节是几月几号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