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的习俗

时间:2024-06-20 10:42:28 元宵节 我要投稿

元宵节的习俗

元宵节的习俗1

  闹花灯

元宵节的习俗

  闹花灯是元宵节日庆典规模最大、喜庆气氛最浓的一种习俗。民谚云:“三十(指除夕日)的火,十五(指元宵)的灯。”它有最浓厚的游乐色彩,故称闹元宵。其主要内容在灯,故又称灯节。

  隋唐灯节极盛,一般从十三“上灯”开始,十四日为“试灯”,十五日为“正灯”,十八日为“落灯”。据唐人郑处晦《明皇杂录》载:“上在东都,遇正月望夜,移仗上阳宫,大陈灯影,设庭燎,自禁中至于殿庭,皆设蜡烛,连属不绝,时有方都匠毛顺巧思,结创缯彩为灯楼十二间,高一百五十尺,悬珠玉金银,微风一至,铿然成韵。其灯为龙凤虎豹之状。”另据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载:“韩夫人(杨贵妃二姐)置百枝灯树,高八十尺,竖之高山,上元夜点之,百里皆见,光明夺月色也。”盛况可见一斑。

  猜灯谜

  唐朝灯会中还出现了杂耍技艺,宋代开始有灯谜,明朝又增加了戏曲表演。其中灯谜经过历代发展创造,妙意横生,生动活泼,饶有风趣,直到今天仍然十分盛行。所谓灯谜就是将谜语贴在灯上,让人一面赏灯,一面猜谜。谜底多着眼于文字意义,如一个字,一句诗,一个物或一个名称。由于灯谜都难以猜中,如同老虎难以被射中一样,所以也称为“灯虎”(也叫文虎)。灯谜是我国独创的语言艺术,春秋时代就有将接近辽回且掩饰的句子做成“隐语”,到汉魏时才开始称为“谜”。汉武帝时东方朔就善隐语,曾与武帝宠臣郭舍人说隐语于武帝前,深得武帝信任。南末后才有人将谜语写在灯上,在上元节让人猜灯谜。也有人引用猜谜有所谓“射覆”的方法,称之为“射”灯谜。自此以后,每逢元宵节,全国各地都举行灯谜活动。

  元宵节活动

  1、吃元宵:元宵是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北方为“滚”元宵,南方为“包”汤圆。

  2、赏花灯:赏花灯是元宵节必作的一件事情,除燃灯之外,还可以放烟花助兴。

  3、猜灯谜:“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4、耍龙灯: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起源于上古时代。

  5、踩高跷: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

  6、舞狮子:舞狮子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7、划旱船:划旱船也称跑旱船,就是在陆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

  8、走百病:元宵夜妇女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主要的目的是驱病除灾。

  元宵节由来

  元宵节是汉文帝刘恒上台后,为了庆祝消灭诸吕、恢复刘姓执政而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的。文帝是汉高祖刘邦的第二个儿子,他当了皇帝,深感创造太平盛世不容易,就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日定为庆祝性节日,元宵就是元夜、元夕,是一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定为元宵节合乎人们的愿望,也让人感到吉祥如意。这一夜京城不实行霄禁,百姓可以自由上街观灯游玩。

  相传汉武帝曾经久病不愈,请一个道士来下神。天上太一神(泰一神、太乙神)回应说,武帝的病不久就会好,愿在甘泉宫相会。不久武帝果然痊愈,心中大喜,便下令在甘泉宫建造太一坛,并于正月上辛日夜间大张灯火进行感谢祭祀,通宵达旦,盛况空前。这在司马迁《史记》、唐代欧阳询《艺文类聚》卷四中都有记载。后把上辛日改到正月十五夜,使元宵花灯燃放成为一大特色的真正开始。

元宵节的习俗2

  春节过后就是元宵节,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习俗,那么在北京过元宵节,有哪些传统的习俗呢?下面为大家详细介绍。

  北京元宵节的习俗介绍

  北京最热闹的节日不是春节,而是元宵节。从农历正月十三到正月十七,北京的老百姓要整整娱乐五昼夜。北京的元宵节,最重要的活动是赏灯。明代北京的灯市在东城灯市口,元宵夜,街道两旁列市,上至珠宝玉器,下至日用百货,一应俱全,各铺户俱张挂绢纱、烧珠、明角、麦秸、通草制成的各式花灯,供人观赏。到了清代,灯市遍布整个北京城。

  一年一度的上元灯会、舞龙舞狮、北京叫卖、皇帝观灯仪仗等北京民俗味十足的元宵节传统节目,是北京市民期待这个节日的一大原因。

  传统的北京元宵节活动主要由花会、灯会、吃元宵3个部分组成。前门一带自明清时期就盛行举办上元灯会,还为此留下乾隆皇帝每逢此日奉母观灯、大行孝道、与民同乐的历史传说。“前门上元灯会”已被列入北京市东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北京市每年元宵节的保留项目。节日当天,这里的花灯展示、传统民族手工艺表演展给大家带去了浓厚的年味。今年前门的灯会规模将超过去年,点灯仪式、赏灯游艺、走街表演将同时上演。游客还可以参与猜灯谜活动,体验一把“摸门钉”的'老习俗,为新的一年讨个好彩头。

  在北京其他地区,元宵节的活动同样精彩。

  附:元宵节吃什么

  1、汤圆

  元宵节,南方人吃汤圆,主要祈求全家团团圆圆。做汤圆所用的糯米性平、味甘、补虚调血、健脾开胃、益气止泻,有暖中、生津和润燥的功能。再者各类汤圆常规馅主要以果料和干果为主,包括芝麻、核桃、花生,再加上植物油,营养价值就“更上层楼”。水煮汤圆是最简单的做法,其实也是最健康的吃法。

  2、元宵

  元宵节,北方人要吃元宵。说到元宵,不少人以为汤圆就是元宵。其实元宵和汤圆尽管在原料、外形上差别不大,实际是两种东西。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制作工艺上。做汤圆相对简单,一般是先将糯米粉用水调和成皮,然后将馅“包”好即成。而元宵在制作上要繁琐得多:首先需将面和好,把凝固的馅切成小块,过一遍水后,再扔进盛满糯米面的笸箩内滚,一边滚一边洒水,直到馅料沾满糯米面滚成圆球方才大功告成。

  3、生菜

  广东过元宵节时喜欢“偷”摘生菜,拌以糕饼煮食,据说这种食品代表吉祥。广东的性格平和实在,对节庆也最图一个好意头,平时最常用于新店开业等节庆场合的生菜,也是元宵节必备的节庆用品。经常成为南方饭桌上常见蔬菜的生菜,名字就和“生财”谐音,因此也被看做是象征富贵吉祥的喜庆之物。

  4、元宵茶

  在陕西等地有吃元宵茶的风俗,就是在热汤面中放进各种菜和水果,很像古时的“元宵粥”。此茶增加了纤维素、矿物质及维生素的摄取,且不像普通元宵那么油腻,对于由于节日多食动物性食品而呈现的酸性体质有中和作用,也使元宵的营养更为全面。

  5、油茶

  元宵节夜晚的吃食,平地曰“十五扁,十六圆”,一天吃饺子,一天吃元宵;山区则是“十五打油茶,十六捏扁食”。正是所谓的“十里不同俗”。打茶是用筷子搅着茶面下锅做油茶也曰面茶。

元宵节的习俗3

  汕头元宵节习俗:赛大猪

  每年农历正月十七、十八,汕头月浦乡和澄海冠山村都会举行一年一度传统民俗活动——赛大猪。

  赛大猪,赛的不是千猪竞跑,而是千猪尽美、尽肥。每家每户把一年来精心饲养的猪开膛破肚,趴在一个个约有1米多高特制的木架上,摆放在宗祠里。这些被当作供品的大肥猪都高昂着头部,嘴里塞着大桔,头上戴着大红花,身上盖满了大红的“喜”印。有些还把猪脖子上特意留下的一些毛发染成红色,整个场面呈现一派喜气。

  每次赛大猪时,都会请潮剧团在宗祠前搭台唱大戏,赛大猪的主办地宗祠也会焕然一新,张灯结彩。众人游走在大猪间,赏大猪、听潮剧、祭奠祖先。比赛结束后,参赛者各自将大猪抬回家,只留下猪头。猪肉会依次分赠给亲友,图个吉祥。

  雷州元宵节习俗:穿令箭

  在元宵节期间,湛江各地乡村的飘色表演中,有一项绝技,叫穿令箭。所用的令箭是用金属特制的,有铜、铁、银、不锈钢等各种材质。结构实心,上粗下细,尾部呈针状,长短不一,一般一米左右。

  表演出游前三天,先将令箭打磨清洗,然后恭敬地放入庙宇封令;取令要郑重其事,用香烛拜祭。表演者要沐浴净身,有的还要斋戒吃素三天。表演时用令箭由一边脸颊穿进口腔,再从另一边脸颊穿出,用手扶着外露部分,让人们抬着游行,行程有的数公里,时间两三个小时,自始至终神态自然。穿令箭出游,被认为有神灵庇佑,平安保障,能逢凶化吉,故表演者大多数不讲报酬。令箭拔出时,表演者的脸颊看不见洞口以及流血的.痕迹,令人惊叹。

  丰顺元宵节习俗:烧火龙

  埔寨火龙是丰顺县埔寨镇村民闹元宵的独特传统节目。据《丰顺县志》记载,早在清乾隆六年,埔寨镇就有火龙表演的习俗。每年元宵之夜举行火龙表演活动,祈求风调雨顺、年年丰收、祥和吉利、岁岁平安。火龙表演吸引周边数万名群众前来观赏,如此盛况几乎年年如是,世代相传。

  潮州元宵节习俗:赏花灯

  元宵游花灯历来盛行。史料记载,清代元宵游花灯以潮州最为有名。“游花灯”队伍前导为火把、龙灯,接着是潮州小锣鼓和花灯屏,末尾是1只五彩凤。潮州花灯不同于北京的宫灯、上海的龙灯和广州的走马灯,其形式多种多样,风格独特,有纱灯、活景等。花灯题材有花果、虫鱼、鸟兽和戏剧、民间故事人物等。潮汕花灯多时达百屏,故有民歌《百屏灯》流传。歌词从“头屏董卓凤仪亭,貂婵共伊在戏耍,吕布气到手槌胸”一直唱至“百屏拜寿郭子仪”才结束,就是对历史上潮州游花灯盛况的写照。

元宵节的习俗4

  1、为你煮一碗平安汤圆,祈愿你一生平安福安康;为你放一盏幸福孔明灯,祈福你快乐无忧幸福伴;为你写一条充满情谊的短信,祈祷你好运常伴心悠然。元宵节,祝你快乐,心情舒畅!

  2、玉界琼田三万顷,著我赶来牵牛星。拉来满车喜庆花,朵朵饱含同学情:玫瑰好事成双,玉兰万事不难,茉莉事事如意,金菊年年有余,寿桃红红火火,牡丹一生平安!

  18、祝您元宵节愉快,阖家幸福!

  19、赏花赏月赏彩灯全家团圆乐开怀

  20、月儿圆,寄托着我的无数思念;汤圆圆,包裹着我无限的祝愿;梦儿圆,蕴藏着我无穷的挂恋;微信的词圆,愿幸福伴你走过一年又一年。元宵节快乐。

  21、为武汉加油!为中国加油!用爱发热!病毒无情,爱有意!从我做起,认真做好各项防控防护工作!

  22、人间月半,天上月圆;事业成功,地方天圆;爱情甜蜜,花好月圆;身体健康,玉润珠圆;合家幸福,璧合镜圆;真诚祝福,字正腔圆:元宵快乐!

  23、朋友好客品尝汤圆,携手共进友谊长存。元宵节快乐!

  24、赏花,赏月,赏花灯,月圆,汤圆,愿梦圆!在这元宵佳节里,愿你所有的梦想,好似天上的月亮,碗里的汤圆,圆得美好,圆得美满,圆得快乐!

  25、虎年第一次月圆,灿烂焰火映满天,喜庆汤圆展笑脸,良辰美景无人眠。祝你开心度佳节,愿你幸福尽欢颜;事业广发展,家庭大团圆!元宵节快乐!

  26、真挚的祝愿您及您的家人身体健康,快乐元宵!

  27、尝尝元宵馅,你的爱情比它甜蜜;摸摸元宵皮,你的'肌肤比它白皙;看看元宵灯,你的容貌比它美丽;赏赏元宵月,你的家庭比它团圆。元宵节快乐!

  28、元宵佳节已来到,送你一个甜蜜大元宵。元宵粘,粘住好运连连;元宵甜,带来甜蜜美满;元宵圆,圈住幸福大团圆。元宵节,愿你全家团团圆圆,甜甜蜜蜜,美美满满,快快乐乐!

  29、元宵佳节即将到,真诚来把祝福送,生活甜蜜如元宵,心情灿烂似灯笼、友情浓浓像美酒,身体好比南山松,家庭团圆享如意,事事顺心运亨通!

  30、时间就是这个样子,徜徉其中徜觉得慢,一旦定睛回望,弹指之间。早安!

  31、送你一碗芝麻馅元宵,愿你的事业像芝麻开花一样节节高。送你一碗椰蓉馅元宵,愿你的财富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元宵节快乐!

  32、人生知音最难求,一旦认准不会丢!手挽手,往前走,共同吃蜜糖,一起喝苦酒,过了黑夜是白昼,穿越沙漠是绿洲!月圆之夜情悠悠,已知春花满枝头。

  33、明月照无眠,虎年首轮圆月映心间,温柔光线,抚慰心田;浪漫画面,驱逐忧烦;光辉点点辐射着快乐无限,预祝你元宵快乐,“月”来“月”幸福美满!

  34、天上月圆,人间团圆,家庭情圆,心中事圆,左右逢圆。愿你在每一天中,人缘、情缘、福缘、财缘,缘缘不断,事事如愿!祝元宵节快乐!梦想成真!万事如意!

  35、新年过完,欢笑没散。好运接连,花好月圆。元宵来伴,月圆人圆。吃口圆宵,心如蜜甜。元宵粘粘,情谊绵绵。衷心祝愿,身体康健,钱途无限,幸福无边!祝元宵快乐。

元宵节的习俗5

  元宵节不知道大家是怎么过的呢?如果没有什么好想法的话,大家不妨走出屋外去看花灯哦。元宵节看花灯具有悠久的历史,而国内现在有不少城市在元宵节当日也会举办花灯活动。那看花灯主要是为了看什么呢?

  灯笼来自于生活,除了简单照明的原始功用外,更多的是一种生活的.象征,人们综合了绘画、书法、剪纸等工艺,利用一切可用之物,因时因地取材而就,同时形成了不同功能与寓意的灯笼:宫灯豪华富丽,即代表婚娶喜庆;竹篾灯素色淡雅,即代表丧葬余哀;字姓灯刻划府第,即代表门楣兴旺……

  中国花灯是多种技法、多种工艺、多种装饰技巧、多种材料制作的综合艺术,其种类繁多,有龙灯、宫灯、纱灯、花蓝灯、龙凤灯、棱角灯、树地灯、礼花灯、蘑菇灯等,形状有圆形、正方形、圆柱形、多角形等。

  龙灯,亦称“龙舞”,是中国民间灯饰和舞蹈形式之一,流行于中国的很多地方。龙灯前有龙首,身体中间节数不等,但一般为单数,每节下面有一根棍子以便撑举。每节内燃蜡烛的就称为“龙灯”,不燃蜡烛的称为“布龙”。舞时,由一人持彩珠戏龙,龙头随珠转动,其他许多人各举一节相随,上下掀动,左右翻舞,并以锣鼓相配合,甚为壮观。

  宫灯,是中国驰名世界的特种手工艺品。宫灯因多为皇宫和官府制作和使用,故有此名。现存最早的宫灯是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明朝宫灯。宫灯的制作十分复杂,主要用雕木、雕竹、镂铜作骨架,然后镶上纱绢、玻璃或牛角片,上面彩绘山水、花鸟、鱼虫、人物等各种吉祥喜庆的题材。上品宫灯还嵌有翠玉或白玉。宫灯的造型十分丰富,有四方、六方、八角、圆珠、花篮、方胜、双鱼、葫芦、盘长、艾叶、眼镜、套环等许多品种,尤以六方宫灯为代表。1915年,北京宫灯首次被送到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展出,荣获金奖,受到国际好评。其后,宫灯逐渐向实用方向发展,出现各种吊灯、壁灯、台灯和戳灯等。中国的宫灯制作以北京最为著名。

  走马灯是花灯艺术中一类独特的观赏灯种,其声誉传遍海内外,以广东走马灯为最佳。走马灯通常是在灯中置一转轮,在其上贴好用彩纸剪成的各式人物、花鸟等形象,轮下点燃蜡烛,热空气上升,引起空气对流,使轮子转动,纸像也就随之转动,画面连续不断,动感很强,引人入胜。

  纱灯是用麻纱或葛麻织物作灯面制作而成,多为圆形或椭圆形。红纱灯亦称红庆灯,通体大红色,在灯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贴有金色的云纹装饰,底部配金色的穗边和流苏,美观大方,喜庆吉祥,多在节日期间悬挂。影纱灯则以各色麻纱蒙制,上面多绘花鸟虫鱼、山水楼阁等,并配上金色云纹装饰及各色流苏,更是五彩缤纷,争奇斗艳,为佳节喜日增光添彩。

  花灯通常分为吊灯、座灯、壁灯、提灯几大类,它是用竹木、绫绢、明球、玉佩、丝穗、羽毛、贝壳等材料,经彩扎、裱糊、编结、刺绣、雕刻,再配以剪纸、书画、诗词等装饰制作而成的综合工艺品,也是我国传统的民间手工艺品。

元宵节的习俗6

  元宵节马上到了,都说“闹元宵”,这元宵节在传统节日中,可是相当热闹的一个节日。在这天晚上,全国大部分地区都会进行赏灯猜谜等活动。不过,虽然各地过元宵的习俗大多相同,但还是各自有自己的特色的。比如我们宁德,除了猜灯谜外,还有踩高跷、舞鱼龙灯、铁枝等活动。今天,我们就给您把宁德过元宵的习俗给你说道说道。

  吃什么?

  汤圆没有馅,有甜也有咸

  现在许多家庭元宵节吃汤圆,都是上超市买速冻汤圆。如今的汤圆是越做花样越多,除了传统的芝麻馅、花生馅,还有巧克力馅、水果馅等等。在很多年轻人的'心中,都认为元宵节吃的就是这种汤圆。但其实在我们宁德,传统的汤圆并不是这样的。

  在各县市,传统汤圆的具体做法虽然略有差异,但大多都是糯米粉搓成的实心丸子,里边并没有馅。有的地方是放进糖水里煮开,这是甜汤圆,有的地方则混着菜和肉一起煮,这样的汤圆则是咸的。像蕉城,主妇们大多是放芹菜和海蛎,煮出一锅热腾腾香喷喷的咸汤圆。

  看什么?

  舞龙舞狮搬铁枝,踩街活动好看又热闹

  要说元宵节最令人期待的活动,莫过于各地精彩纷呈的踩街活动了。

  在旧时,每到元宵节,各地街市大多张灯结彩迎铁枝、踩高跷、舞鱼龙灯,管弦乐奏,锣鼓、鞭炮、铳声震天动地,狂欢直至深夜。乡村人家则在家门口点篝火,尽情娱乐,并于篝火中留取火种,俗称“燃炬”。近年来,这种元宵踩街活动规模大多缩小,不过在我市一些乡镇,依旧有保留良好的“闹元宵”传统,像屏南双溪元宵灯会就非常有可看性。

  双溪的元宵灯会一般在正月十七举办,其起源于民间信仰与宗族祭祀活动。北宋年间双溪就有民俗巡游活动,最早的香亭迎神、火龙祀福、游花灯等活动,逐步发展成多彩多姿的民俗闹元宵活动。在当天,一般天刚擦黑灯会就开始了,首先出场的是数十米长的香火巨龙,跟在香火龙后面的,是打滚、跳跃、戏球都惟妙惟肖的舞狮。最让人期待的,就是鉄枝了。鉄枝是在一块可移动彩台上,静静端坐着由孩子扮演的观音菩萨和金童玉女等各种人物形象和造型,其集戏剧与杂技为一体,并融木艺、铁艺、画艺、扎艺、布艺等于一身。

  玩什么?

  赏花灯猜灯谜,全家上阵重在参与

  往年在元宵节这天,几乎各县市都会举办灯谜活动,吸引大批市民涌上街头猜灯谜。

  以XX区的灯谜活动为例,往年在正月十五这一天,XX区通常会在八一五中路举办灯谜一条街活动。当晚,八一五中路车辆禁行,整条街上花灯溢彩、人头攒动,一张张写着灯谜的彩纸在道路两旁飘动着。很多人都是一家老小一起,赏花灯猜灯谜。时不时就会听到“猜到了,猜到了!”这样激动的喊声,然后就可看到有人急急忙忙挤出人群,找工作人员兑奖。尽管奖品多是一些并不贵重的小礼品,可每个参与猜谜的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兴奋和欢乐,大伙都是持着重在参与的心态,在这热闹、欢喜的氛围中,“年”就圆满地过完了。

元宵节的习俗7

  元宵节来历传说一

  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相传吕后一系在吕后死后害怕大全旁落,密谋叛乱,宗室齐王刘囊联合开国老臣周勃一起平定了“诸吕之乱”。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元宵节来历传说二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是人们庆祝一年中第一次的月圆之夜。据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元宵燃灯放烟火的习俗就是从这个说法来的。

  元宵节来历传说三

  元宵节起源于“火把节”,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火把也逐渐变为了彩灯。

  自唐朝中期以来,元宵节发展成为了我国全民性的狂欢节,因此元宵节是把传统节日习俗体现得最为彻底和典型的传统节日。大部分地方元宵节习俗有吃元宵、观花灯、猜灯谜,还有擂鼓、舞龙、舞狮等活动,但南北各地风俗也有独特之处。

  元宵节的习俗

  元宵节吃元宵

  不管南方北方,正月十五这一天都要合家团聚吃元宵。“元宵”这种食品名称,据说出现于宋末元初,是因为人们习惯在上元节之夜吃它的缘故。上元之夜是新年中第一个十五月圆之夜,“一年明月打头圆”,天上一轮圆月朗照,人间则聚食形如满月的元宵,与自然天象有极微妙的.对应关系。“星月当空万烛烧,人间天上两元宵”,表达了人们全家团圆幸福的心情。

  说起汤圆,近代史上还有一个掌故。话说袁世凯称帝遭到举国反对,手下逢迎者引《巴陵县志》说“圆、元语同,又有完了义”,说“元宵”谐音“袁消”,乃诅咒之词。袁听信其言下令“元宵”一律改叫汤圆。但这个传说一直未见文字依据。袁世凯垮台后,大部分地区又恢复了“元宵”的名称。

  元宵节赏灯

  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宋代更重视元宵节,赏灯活动更加热闹,赏灯活动要进行5天,灯的样式也更丰富。明代要连续赏灯10天,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3天,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大,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北方地区群众偏爱舞狮,南方地区群众则擅长舞龙。这个传承已有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不仅盛行于海峡两岸,就是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

  元宵节是古代的情人节

  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也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

  在台湾,还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葱或菜将会嫁到好丈夫的传统习俗,俗称:“偷挽葱,嫁好尪”、“偷挽菜,嫁好婿”,希望婚姻美满的女孩,要在元宵之夜到菜园里偷摘葱或青菜,期待未来家庭幸福,唐代的灯市还出现乐舞百戏表演,成千上万的宫女,民间少女在灯火下载歌载舞,叫做行歌、踏歌。

  欧阳修(生查子)云: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书;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辛弃疾(青玉案)写道:众里寻它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就是描述元宵夜的情境,而传统戏曲陈三和五娘是在元宵节赏花灯进相遇而一见钟情,乐昌公文与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镜重圆,《春灯谜》中宇文彦和影娘在元宵订情。所以说元宵节也是中国的“情人节”。

元宵节的习俗8

  逐鼠

  中国古俗中,正月十五还是个逐鼠的日子,这项活动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因此正月十五逐老鼠,这一习俗也主要盛行于古代南方盛产桑蚕的广大地区。

  本来,正月十五,冬日刚过,立春不久,此时老鼠开始活动,但行动迟缓,正是除鼠的好时机。然而古人迷信,认为老鼠是五谷神,不敢轻易得罪,但又担忧老鼠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于是只能讨好它。

元宵节的习俗9

  老上海元宵节习俗:舞龙舞狮

  元宵节大街上有舞龙灯、戏狮子等表演,龙灯分金龙、青龙、白龙。舞龙灯边行进,边翻滚,舞者如痴,观者如云。豫园元宵灯会精彩纷呈,《瀛壖杂志》记:“上元之夕,罗绮成群,管弦如沸,火树银花,异常璀璨,园中茗寮重敞,游人毕集……远近亭台,灯火多于繁星,爆竹之声累累如贯珠不绝,借以争奇角胜。”

  这一夜,沪城内外大街深巷上,小囡低拉兔子灯、大孩高举小红灯,灿灿华灯,如流星闪闪,几分神秘,恍如梦境!诗云:“错认瑶池却未真,满园花柳及时新。试灯风里游人集,半是嬉春半探春。”“十里珠帘都不卷,看灯人看看灯人”。夜深,豫园九曲桥等处燃放大花筒、九龙、花蝴蝶等焰火……

  上海农村农田里挂上一盏灯,称做“望田灯”,预兆五谷丰登,讨个太平年成。吴淞一带店家挂跑马灯、鱼灯等,乡间各庙宴神,在庙门前立灯塔、架桥灯,饶有情趣。

  清文人陈伯熙在《上海轶事大观》中写道:“元宵悬挂灯彩,妇孺辈牵率夜游,有‘走三桥’之语。”昔人有诗云:“元宵踏月闹春街,同走三桥笑堕钗。一路看灯归去晚,却嫌露湿牡丹鞋。”城隍庙豫园一带,嬉春仕女,鞭丝帽影,鬓影衣香,踵趾相错,肩背交摩……

  老上海元宵节吃什么

  今天,我们一起来寻觅记忆中老上海乡村元宵节几段尘封的剪影:上海县农民元宵夜食南瓜、苦草、高粱圆子,黄、绿、红三色兆丰年;或做12只大圆子,用手指在圆子顶端揿出潭印,蒸熟后看潭中积水多少,以卜当年每月雨水。川沙居民元宵爱吃谢年的“收心馄饨”,入夜,寺庙前高悬七层至九层红灯,农人手持火把走在田头“调火龙”,唱:“花三担,稻六石,赤米绿豆收两石”,祝祷丰收;他们还点燃田边茅草,俗称“炭茅柴”。

  南汇地方家家做高粱、糯米圆子,中午包馄饨,夜里,孩子们玩“炭茅荡”,举着火把绕着自家的田头边跑边喊一些祝愿自己家种的庄稼比别人好的话。宝山的桶形天灯别有情趣,点燃油灯,带着人们美好的'祈愿冉冉飘向深邃的夜空……奉贤元宵夜,农家点燃天香蜡烛,祥瑞之光可兆丰年。此地做的汤圆大不同,花包形称“花包圆”,稻堆形称“稻堆圆”,寓意粮棉大丰收。崇明地方糯米茧团形状巧,两头大来中间小,元宵中午,包的馄饨叫“兜财”,下午,用筷子插上茧团,放置田头,祈求丰收,叫作“斋田头”。

  老上海元宵节习俗:挂红灯

  夜里,高竹竿上挂红灯,走村儿童提彩灯,还有人玩 “掼火球,照田财”。金山、松江地区元宵夜,有人在田间挥野火,有人把灯笼檐前挂。有人上街舞龙灯,有人出行“串马灯”。嘉定农家正月半吃的馄饨叫做贺年羹,又以面粉团捏成缸甏等状蒸煮,称为“蒸缸甏”,看“缸甏”潭内水汽多少,卜一年之晴雨。青浦有些人家爱吃用荠菜、油豆腐、粳米粉等做的糊涂羹,寓意太平无事糊里糊涂过一年。

  老上海元宵节习俗:走三桥

  元宵夜,吴淞等地还有“走三桥”风俗,妇女结伴相行,或拖儿携女,或挟持婴儿衣衫走过三座大桥,认为可实现一年保平安,求生贵子,祈祝幼儿祛病消灾等愿望。沪地乡村亦有“卜流花”旧习,炊前,用糯米或玉米等投入煮沸的锅水中,谷物爆开粉碎为末,是大好征兆!据说元宵之夜少女去观井水会显得更美丽,此时,天空一轮明月、皎洁如玉,地上一片灯火,良辰美时,此刻,俯视井水,希望自己能够变得更可爱,显现出花容月。

  老上海元宵节习俗:扛三姑娘

  沪郊农家有元宵节“扛三姑娘”“迎紫姑”习俗。“紫姑”俗称“坑三姑娘”,是传说中的“厕神”,即用一只淘米箩,箩上插一只银簪,由几个姑娘“通神”邀请田角姑娘、场角姑娘、坑三姑娘等“三姑娘”“降神&rdquo

  ;,或用淘箩或畚箕下缚一只筷,由二人扶着,让筷在木屑或糠秕上写字以卜雨水、年成及婚事等,多由妇女参加。询问吉凶祸福,是一种迷信活动。

  元宵节观灯乃旧民俗,也叫“灯节”“灯夕”。

  旧时申城除抗战期间和社会激烈动荡的年头外,每年元宵节前,城隍庙一带大小店铺、住户开始张挂起用绫绢或纸等其他材料制作的五光十色的彩灯,有婴戏、祥云、银丝、兰草、荷花、彩虾、蝙蝠、凤蝶、金蟾、飞鸟、八仙和走马灯,还有兔子、螃蟹、鲤鱼、鳌山、蚌壳、福字、风车灯等。豫园内的四美轩、得月楼等茶楼、扇庄、店铺还在彩灯下悬挂灯谜给游人“猜谜谜子”。

  上海人的元宵汤圆

  据说汤圆或与唐太宗有关?相传大将李靖率兵出征,回朝后春节已过,太宗便在上元节叫厨师用糯米做成团子,犒赏将士。这种食品后人称为“唐元”,人们取其形状圆圆满满,有合家团圆之意。

  正月十五闹元宵,晚清秦荣光《上海县竹枝词·岁时》云:“肉馅馄饨菜馅圆,灶神元夕接从天。城厢灯市尤繁盛,点塔烧香费几千。”元宵佳食汤圆又名圆子、汤团、汤元、团子、元宵、浮圆子、糖元等,有咸、甜多种,它和端午粽子、中秋月饼、重阳节糕、清明青团一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符号。

元宵节的习俗10

  正月十五是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是农历正月,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的第一个满月之夜,所以正月十五被称为元宵节。又称小正月、元宵或元宵节,是春节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今年元宵节,妈妈让我一个人去买汤圆。我兴冲冲地来到了超市,看着冰箱里琳琅满目的汤圆,我精心挑选了一些符合家人口味的汤圆。

  回到家,妈妈把汤圆煮了一会儿。我们一家一边吃着汤圆一边过中秋晚会。

  团圆饭是在欢声笑语中度过的,爸爸妈妈带我出去看烟花。

  我们来到建筑区的花园中心,抬头仰望天空。天上连绵不断的烟花,给茫茫昏暗的夜空增添了绚丽的色彩,看得我都看不清了。突然,五颜六色的光在我眼前一一闪过。仔细一看,很多人家门口都挂着各式各样的灯笼。元宵节为什么要挂彩灯?我很困惑。回到家后,我在网上看了与元宵节有关的资料。

  原来,有这样一个元宵节挂灯笼的`传说。

  从前,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被迫降落在人间,却被不知情的猎人意外射杀。天帝大怒,下令烧尽天下人畜财物。天帝女不忍无辜百姓受苦,秘密闯入人间,将消息告诉了百姓。

  过了许久,一位老人想出了办法。他说:“每逢正月十四、十五、十六,家家户户都要布置房屋,燃放鞭炮,放烟花。来吧,天帝以为人都被烧死了。”

  每个人都积极回应。正月十五夜,天帝低头一看,发现天地间出现了一道红光,连续三夜声震长空。人们因此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和财产。为了纪念这一成功,从现在正月十五日起,家家户户都要挂灯笼、燃放烟花来纪念这一天,以驱邪避邪。

  看来元宵节的习俗和传说还真是多,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元宵节那天教会了我很多课外知识和文化习俗。 中国是一个文化古国,还有更多的奥秘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它,探索它,传承祖国传统文明的人文风情。

元宵节的习俗11

  舞狮子

  舞狮在我国历史悠久,从北方到南方,从城市到乡村,逢年过节及庆典盛世都可以见到欢快的舞狮活动,把老百姓的欢喜心情表达的.是淋漓尽致,狮舞,又称"狮子舞"、"狮灯"、"舞狮"、"舞狮子"。狮子在中华各族人民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从而在舞狮活动中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

  狮舞历史久远,《汉书.礼乐志》中记载的"象人"便是狮舞的前身;唐宋诗文中多有对狮舞的生动描写。现存狮舞分为南狮、北狮两大类,南狮具有较多的武功高难技巧,神态矫健凶猛;北狮娇憨可爱,多以嬉戏玩耍为表演内容;根据狮子假型制作材料和扎制方法的不同,各地的狮舞种类繁多,异彩纷呈。

元宵节的习俗12

  老长春的元宵节习俗知多少

  蒸面灯占卜一年吉凶

  过去,人们在元宵节除了制作彩灯外,还会蒸面灯,这是起源于东北的满族元宵旧俗。所谓蒸面灯,就是将黄豆面捏成油灯状,上端有灯碗,灯身略细,底脚与灯碗口径一致,与古代陶豆相同。因为一年十二个月,便制成十二个,每个灯碗的口沿处还捏出十二个不同数目的小锯齿。捏成后放入锅里蒸熟,揭锅时依每个月灯碗的干湿、水多少来预测各个月份的寒暖、旱涝。而灯取出见凉变硬后,将苏油或麻籽油倒人灯碗,用一棉芯点燃。若发现哪个月份的灯芯亮,表示这个月有喜庆的事。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人们通过习俗占卜来寄托自己对生活的美好愿望。

  打画墨儿

  打画墨儿游戏的由来

  在古老的东北,每逢正月十五,满族人家流行一种往亲族脸上抹黑的风俗,叫“打画墨儿”。满族的规矩最多,做媳妇的不但在公婆等长辈面前得规规矩矩的,就是对大伯子也得毕恭毕敬。可是每到农历正月十五、十六这两天,就打破了常规。兄弟媳妇与大伯子可以互相打画墨儿,甚至可以不拘辈数,和叔公打画墨儿。打画墨儿这一做法,起先是满族对错误者的一种惩罚,一个人若是违背了族规,就用锅底灰抹黑了脸,叫他到大街示众,表示他已没脸见人了。后来打画墨儿变成了东北满族游戏,成为平安、吉祥的象征。

  笊篱姑姑舞

  跳笊篱姑姑舞的由来

  狂欢之夜,“笊篱姑姑”也上街。一把竹编笊篱,在凸面上糊白纸,在纸上画出姑娘的.脸,涂胭脂,扎彩巾,戴绒花,即为笊篱姑姑。选一聪明、伶俐的十三四岁少女,打扮得花枝招展,手捧笊篱姑姑,走进人群。关于笊篱姑姑在正史少有记载,传说原为一村姑,一日在河边洗菜,曾将笊篱拴上红绳,作为小船,渡送了被明军追赶的清太祖努尔哈赤,被满族奉为女神。人们以歌舞形式表达对她的崇敬与纪念。

  舞龙

  舞龙有说道 龙以单节为吉

  在民间,龙文化意识强烈,从春节到元宵的各种娱乐方式和习俗里,都少不了龙的参与。在民间传说中,人们渴望得到龙的庇佑,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春灯节、小正月,这个时节即将迎来春耕,因此,人们通过元宵舞龙来表达对丰年的期待。

  俗话说,元宵长街鱼龙舞,龙以草、竹、木、纸、布等轧制成。龙的节数,以单数为吉,多为九节、十一节、十三节,最多可达二十九节。元宵节看舞龙,不光是看个热闹,这里面是有门道的。龙灯的耍法根据龙的节数的不同,玩法也相应不同。

  东北大秧歌 有啥门道和来历

  元宵节的狂欢中,是少不了东北大秧歌的。东北秧歌讲究站起一枝花,扭起风摆柳,有十字步、提步、碎步、跟步、跺步等步式,有慢、稳、逗、哏、浪、俏等特点。踩秧歌动作奔放,舞姿优美,表现满族八旗官兵征战与狩猎场面,显示了东北人民古朴粗犷、豪迈的民族气质。

  而高跷的源起,其中一种说法与东北游牧民俗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北方民族为采撷树上的果物发明了高跷,后来用于娱乐,延续至今。

  新婚夫妇十五躲灯

  新婚夫妇躲灯的由来

  “躲灯”最初是满族的习俗,也就是忌看娘家灯。最初,当年娶的媳妇不可在娘家住,可以在婆家住,后来演变成不能看娘家的灯,也不能看婆家的灯,要躲到亲戚家去住,后来这一习俗也流传到汉族。

元宵节的习俗13

  宵节的由来,出自于西汉年间。据前汉演义载,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后一度篡权。先将娘家俩兄弟各任为相国,京都卫隊总管,其吕氏宗亲皆封为王、候,掌控了朝政大权。而吕后衰受鬼迷,吃了三,五个月苦痛,全身气血,折磨净尽,吕后死后,一心保朝的周勃。陈平摈弁前嫌,将相合力,定计一举铲除了诸吕,拥刘恒即汉文帝。

  文帝博采群臣建议,广施仁政,御灾救民,精心治国。使汉帝国又处强盛。因为铲除诸吕的曰子为正月十五日,所以每到这天晚上,文帝就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

  过了破五(正月初五)家乡的村民就忙着做庆贺元宵节的各项准备工作。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村人们先做的头件事儿,就是焚香祈祷跪拜天地庙,灶君庙及村中的诸庙宇神像,烧香嗑头,许愿还愿。正月十五这天,是新春佳节的最高峰。舞蹈,秧歌,吹唱,打棍武朮,灯展,高跷,猜迷,宫灯,西瓜南瓜灯,烟火,利时王,等各项庆典节目一齐上阵。家家户户皆偕老携幼,眉开颜笑,逛街游玩。在家乡的千年古石桥,弘运桥,村中心十字街李牧庙前,八特南广场,菜市场等人口聚集地,人头攒动,热闹非凡,真是,歌声笑声琴瑟声声声悦耳。雪花梅花礼炮花五彩缤纷。

  值得一提的是利时王(火狮子)村中资深文化学者申所柱,是位精巧的技师,他用当地特有的大小殷红瓷土,晒干碾碎,再晒干和泥反复三遍,和成澄泥。塑在捆好的木棍上、瓦缸上。掺入麦桔,牲毛,一一糊粘,不时,一尊大嘴,宽额,大肚,笑容可鞠的利时王佛像便告成。

  到了元宵这天,肚脐冒火苗,七窍窜烟火的利时王身上,摆滿了十二生肖,石榴,小年糕,小麻糖等年节食品,孩子们穿着新衣,点着滴滴井,围着佛身,尽情的跳啊,唱啊,直到转累了玩够了,守候在利时王傍的上了岁数的老爷爷,将佛像身上的香喷喷,热乎乎的小麻糖等食一一分发给满头大汗的孩子们,且边散边唱:

  吃个小麻糖,一年不招灾,吃个小石榴,吃喝不发愁。

  利时王的材料及煤块费用,一般由老泰山家,和其宗族所出,正月十二,三,乃老丈人家下帖,将头年出嫁的'闰女和新女婿接到老泰山家,老泰山以粽节侯(三饭)款待,八特先祖留下的祖训是:

  一个女婿半个儿,疼闺女,爱女婿,因此,家乡人视女婿为贵人,附馬,快婿。而婚后三年的女婿。则被视为老女婿啦。

  正月十五前,多数女儿携女婿孩子均来娘家过十五,八特人均以贵人招待,三荤四素,好烟,美酒待之。有首儿歌道出了八特人热情待客,对公女,女婿的情愫,儿歌道:

  拉锯,扯锯,姥姥门一前唱大戏,请闺女,叫女婿,小外甥,也要去,一耳巴的打回去(淘气)去给奶奶看门去。

  正月十王天刚擦黑,新女婿带来的烟火,大小炮竹,起火,孔明灯等,不约而同地与邻村,厂企,乡镇的烟火一起升天,将万里星空装扮的五彩缤纷,甚为壮观。

元宵节的习俗14

  年小月半大”,正月十五得像大年三十一样的重视,一家人不仅要团聚再吃顿年夜饭,夜晚还特别热闹,有集会玩龙灯、舞狮、旱船、猜灯谜、放焰火等各项社团活动。

  北方的正月十五同样也过的热闹非凡,把正月十四当作大年三十再吃顿年饭,然后再继续过三天的年(十五为小初一,十六为小初二,十七为小初三)。直到正月十八,人民才开始投入到正常的生产工作中去。

  不管南方北方,正月十五这一天都要合家团聚吃元宵。“元宵”这种食品名称,据说出现于宋末元初,是因为人民习惯在上元节之夜吃它的缘故。

  元宵和新年的年糕、端午节的'粽子一样,都是节日食品。吃元宵象征家庭像月圆一样团圆,寄托了人民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元宵称“汤圆”“圆子”“水圆”“汤丸”“浮圆子”“乳糖圆子”,生意人美其名为“元宝”,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煮、煎、蒸、炸皆可。

元宵节的习俗15

  元宵夜,吴淞等地还有“走三桥”风俗,妇女结伴相行,或拖儿携女,或挟持婴儿衣衫走过三座大桥,认为可实现一年保平安,求生贵子,祈祝幼儿祛病消灾等愿望。沪地乡村亦有“卜流花”旧习,炊前,用糯米或玉米等投入煮沸的锅水中,谷物爆开粉碎为末,是大好征兆!据说元宵之夜少女去观井水会显得更美丽

  此时,天空一轮明月、皎洁如玉,地上一片灯火,良辰美时,此刻,俯视井水,希望自己能够变得更可爱,显现出花容月。

【元宵节的习俗】相关文章:

元宵节的习俗 关于元宵节的习俗03-09

元宵节的习俗-元宵节有哪些习俗03-09

元宵节的习俗12-07

元宵节习俗精选12-07

元宵节的习俗11-05

元宵节习俗11-03

贵州元宵节习俗12-02

元宵节的习俗作文03-16

元宵节古代习俗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