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的习俗精选15篇
元宵节的习俗1
元宵节马上到了,都说“闹元宵”,这元宵节在传统节日中,可是相当热闹的一个节日。在这天晚上,全国大部分地区都会进行赏灯猜谜等活动。不过,虽然各地过元宵的习俗大多相同,但还是各自有自己的特色的。比如我们宁德,除了猜灯谜外,还有踩高跷、舞鱼龙灯、铁枝等活动。今天,我们就给您把宁德过元宵的习俗给你说道说道。
吃什么?
汤圆没有馅,有甜也有咸
现在许多家庭元宵节吃汤圆,都是上超市买速冻汤圆。如今的汤圆是越做花样越多,除了传统的芝麻馅、花生馅,还有巧克力馅、水果馅等等。在很多年轻人的心中,都认为元宵节吃的就是这种汤圆。但其实在我们宁德,传统的汤圆并不是这样的。
在各县市,传统汤圆的具体做法虽然略有差异,但大多都是糯米粉搓成的.实心丸子,里边并没有馅。有的地方是放进糖水里煮开,这是甜汤圆,有的地方则混着菜和肉一起煮,这样的汤圆则是咸的。像蕉城,主妇们大多是放芹菜和海蛎,煮出一锅热腾腾香喷喷的咸汤圆。
看什么?
舞龙舞狮搬铁枝,踩街活动好看又热闹
要说元宵节最令人期待的活动,莫过于各地精彩纷呈的踩街活动了。
在旧时,每到元宵节,各地街市大多张灯结彩迎铁枝、踩高跷、舞鱼龙灯,管弦乐奏,锣鼓、鞭炮、铳声震天动地,狂欢直至深夜。乡村人家则在家门口点篝火,尽情娱乐,并于篝火中留取火种,俗称“燃炬”。近年来,这种元宵踩街活动规模大多缩小,不过在我市一些乡镇,依旧有保留良好的“闹元宵”传统,像屏南双溪元宵灯会就非常有可看性。
双溪的元宵灯会一般在正月十七举办,其起源于民间信仰与宗族祭祀活动。北宋年间双溪就有民俗巡游活动,最早的香亭迎神、火龙祀福、游花灯等活动,逐步发展成多彩多姿的民俗闹元宵活动。在当天,一般天刚擦黑灯会就开始了,首先出场的是数十米长的香火巨龙,跟在香火龙后面的,是打滚、跳跃、戏球都惟妙惟肖的舞狮。最让人期待的,就是鉄枝了。鉄枝是在一块可移动彩台上,静静端坐着由孩子扮演的观音菩萨和金童玉女等各种人物形象和造型,其集戏剧与杂技为一体,并融木艺、铁艺、画艺、扎艺、布艺等于一身。
玩什么?
赏花灯猜灯谜,全家上阵重在参与
往年在元宵节这天,几乎各县市都会举办灯谜活动,吸引大批市民涌上街头猜灯谜。
以XX区的灯谜活动为例,往年在正月十五这一天,XX区通常会在八一五中路举办灯谜一条街活动。当晚,八一五中路车辆禁行,整条街上花灯溢彩、人头攒动,一张张写着灯谜的彩纸在道路两旁飘动着。很多人都是一家老小一起,赏花灯猜灯谜。时不时就会听到“猜到了,猜到了!”这样激动的喊声,然后就可看到有人急急忙忙挤出人群,找工作人员兑奖。尽管奖品多是一些并不贵重的小礼品,可每个参与猜谜的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兴奋和欢乐,大伙都是持着重在参与的心态,在这热闹、欢喜的氛围中,“年”就圆满地过完了。
元宵节的习俗2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所以全国各地都过,大部分地区的习俗是差不多的,但各地也还是有自己的特点。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 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后称“元宵” ,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观 灯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宋代,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胜过唐代,而且活动更为民间化,民族特色更强。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灯在台湾民间具有光明与添丁的涵义,点燃灯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台语灯与丁谐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节妇女都会刻意在灯下游走,希望“钻灯脚生卵葩”(就是钻到灯下游走,好生男孩)。
元宵节的习俗3
舞狮子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根据史料记载: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xx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喜欢的话可以收藏本栏目哦汇总
揭秘:元宵节习俗大全
今天晚上,我和我的家人去看花灯。
大街上的人可真多呀!人们互相拥挤着,用“人山人海”一词来形容这场面一点也不过分!
哇!好漂亮的一只金老鼠啊!瞧这只老鼠,通身发黄,灯泡般的大眼睛,金鼠背上有两个金元宝,金老鼠摇头晃脑,好像在说:“祝大家财源滚滚,万事如意!”两条小鲤鱼也跃出水面向人们祝贺!前面的五个小和尚在敲锣打鼓迎新春,哈哈!好一幅“金鼠送宝”呀!
“快看哪!是嫦娥!”我大叫到。月宫仙子嫦娥在个干吗?原来她在追人造卫星呢!可怎么追也追不上!旁边有一架火箭,火箭上赫然写着四个大字:“中国航天”随着科技的进步,祖国的发展,飞天已不是个梦想,如今我国的航天事业在各国遥遥领先,让我们在新的一年里祝祖国航天事业更上一层楼!
“哇!福娃也来了!”我说。五只奥运吉祥物——贝贝、晶晶、欢欢、迎迎、妮妮欢聚一堂!它们站在一个旋转的轮子上,向人们招手。轮子上刻画的是奥运会精彩的.瞬间!张怡宁奋力打乒乓球,郭晶晶夺得奥运金牌,飞人刘翔的跨栏。xx年,奥运将在首都北京举行。让我们期待奥运的成功吧!
“姐姐快看,是米老鼠”弟弟高兴的说。六只米老鼠正在举行拔河比赛呢!米老鼠一前一后那个大大的春字,不正喻意着春的来临吗?
哇噻!好逼真的一条巨龙!巨龙腾云驾雾,高高在上,巨龙盘旋着,两条一摇一摆的鲤鱼也看着巨龙,栩栩如生的巨龙让人望而生畏。
这不是小鲤鱼跳龙门吗?看!一条小鲤鱼破着风浪来到龙门。它告诉我们有恒心,持之以恒,才能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回家路上,我还想着那些花灯给我的深刻的启示。
元宵节的习俗4
元宵节的习俗
1、猜灯谜
此活动起源于宋朝。灯笼的所有者将谜面写在一张纸条上,然后将纸条展示在灯笼上。假如赏灯者猜出谜语,就将纸条取出,然后找灯笼所有者确认答案。猜对的话,就可以领取一份小礼品。由于这种活动十分富有情趣与智慧,很快在民间流传开来。
2、闹花灯
闹花灯是元宵节传统节日习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闹花灯放烟火的高潮。
3、吃元宵
元宵即“汤圆”以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北方“滚”元宵,南方“包”汤圆,这是两种做法和口感都不同的食品。
4、放烟火
元宵节的白天会有舞龙舞狮、划旱船、扭秧歌、踩高跷。而夜里除了灯会,就数焰火最好看了。当新年首个圆月升上夜空时,人们都会因燃放的烟火和空中的明月而兴奋不已。
5、舞狮子
舞狮子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6、耍龙灯
耍龙灯又称舞龙、龙灯舞,是中国独具特色的传统民俗娱乐活动。从春节到元宵灯节,中国城乡广大地区都有耍龙灯的习俗。经过千百年的沿袭、发展,耍龙灯已成为一种形式活泼、表演优美、带有浪漫色彩的传统舞蹈。
7、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8、送花灯
“送花灯”简称为“送灯”,就是送孩儿灯。因为“灯”与“丁”谐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9、踩高跷
高跷会一般由群众自发串连组织起来的。正月十一、十二开始踩街,寓意告知人们在众多的民间花会中,今年挂个号。正月十五正式上街,一直到十八方告结束。
元宵养生要点
1、做适当的体育运动,提高免疫力。慢跑、多伸伸懒腰,也可以练一些简易养生功,如:“雨水正月坐功”、“划圆功”、“闭气发汗功”(治感冒)等。
2、饮食要合理科学。春令木旺土衰,脾胃弱。切忌暴饮暴食,宜清淡,多食五谷杂粮,不要饮食过冷过热,大怒后不食,饭后不要做剧烈运动,注意食后散步消食。多吃枣,适当补蜂蜜、山药、银耳、沙参。
3、要注意摄养精神。春气通于肝,肝喜调达疏泄,恶抑郁。要保持情绪稳定。《少有经》上说:“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行此十二少,养生之都契也。”静心养性,使肝气有升有节,有益身心,勿使肝气生发太过或不升而郁结。
4、要继续进行春捂防春寒,防止风湿。雨水前后,气温水有所回升,但相对比较寒冷。
天气变化不定,是全年寒潮出现过程多的时节之一,伴有严重的“倒春寒”现象,有春寒冻死牛的说法。
而此时气温回升,人的毛孔开始扩张,当冷空气突然来临,易使人患病。因此,除心气平和外,还要要继续进行春捂防春寒,防止风湿。
元宵节为什么要吃汤圆
“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古时“元宵”价格比较贵,有一首诗说:“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帘前花架无路行,不得金钱不得回。”
元宵节吃汤圆,除了寓意喜庆合家团团圆圆,还有御寒、补脾胃、益肺气之养生功效。元宵汤圆的材料主要是糯米,《本草纲目》中指出,糯米是补脾胃、益肺气之谷。糯米味甘、性温,吃后能补养人体气血,滋养脾胃。冬季最冷是三九,目前虽然已过,但天气乍暖还寒,寒冷天最容易亏损的就是胃气。古人在正月十五闹元宵时用糯米材料制作汤圆,除了糯米有粘性,包圆容易下锅不会散开,还因糯米具有御寒方面的.特性。
糯米汤圆外型圆圆的,里面带馅或实心,在北方叫元宵,到了南方则叫汤圆。元宵汤圆可以有很多花样。尤其带馅的品种最多。
传汉武帝时宫中有一位宫女,名叫“元宵”,长年幽于宫中,思念父母,终日以泪洗面。东方朔决心帮助她,于是对汉武帝谎称,火神奉玉帝之命于正月十五火烧长安,要逃过劫难,唯一的办法是让“元宵姑娘”在正月十五这天做很多火神爱吃的汤圆,并由全体臣民张灯供奉。汉武帝准奏,“元宵”姑娘终于见到家人,此后,便形成了元宵节,元宵节吃汤圆的习俗也在此时流传开来。
元宵节的习俗5
我家住在宝鸡市,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都是非常热闹的。
这天,人民都要闹元宵,整个小镇一片欢腾,大家兴高采烈,气氛热闹极了。
元宵节的风俗是晚上全家人围在桌旁吃元宵,因为元宵表示团团圆圆,吃完元宵大家就应该“闹元宵”。
大家都欢天喜地地来到各自所在的院坝,开始放烟花。我和佳佳妹妹也拿出所有的烟花,妹妹兴致勃勃地点燃一个烟花的引线,顿时,五颜六色的火花迸出来,像一个翩翩起舞的金孔雀!五彩缤纷,漂亮极了。“别得意,看我的‘金凤凰’!”我说完,立刻点燃了引线。“啾——”随着一声刺耳的响声,一只只金黄的.东西飞快地冲上了天,“嘣”的一声爆炸了。接着,许多小金点撒满了天空,发出“嘣嘣”的爆炸声,突然,这些到处乱飞的小东西聚集在了一起,像一只金凤凰。
“有趣!你们在这比赛烟花?加我一个!”原来是父亲来了,他手里还抱着一个大礼炮。父亲慢慢地点燃了礼炮,一下子,天空上缀满了美丽的“花朵”,红的,绿的,蓝的,黄的……是那样漂亮,它寄托着我们的快乐在天空中绽开……
这就是我们这边元宵节的习俗了。元宵节真热闹,真开心。
元宵节的习俗6
元宵节是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日。道教称正月十五为上元,与土元十五的中元节和十月十五的下元节,三个合称“三元”,分属于天、地、水,“三官”的诞辰。因元宵是节日食品而得名。元宵节又是春节的第三个高潮,我们乡村的元宵节非常的热闹。看,有舞龙灯的、有逛庙会的.、有放水灯。
乡村的元宵节主要活动是观赏花灯,所以又称“灯节”。在这个节日里还有吃元宵、观花灯、耍灶火、猜灯谜等习俗。
在这天晚上有的人 还 放许愿灯,放水灯,再把自己家里的灯全开起来,我问妈妈:“为什么要把这么多的灯都开起来?是不是太浪费电了?”妈妈说:“不浪费,那叫‘满堂红’。”哦!原来如此,在这元宵节的时候,还会有许许多多的地方的村民舞龙灯,可热闹了。我们还在桥头两端点上灯。有些大人会一起打牌,搓麻将,闹到很晚很晚的才肯罢休。
在元宵节的这天晚上,电视上还有许许多多的精彩节目插放,有小品、舞蹈、歌曲,反正应有尽有。于是,我又天天盼望过元宵节。
元宵节是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节日之一,我喜欢元宵节。
元宵节的习俗7
自从元宵张灯之俗形成以后,历朝历代都以正月十五张灯观灯为一大盛事。梁简文帝曾写过一篇《列灯赋》:“南油俱满,西漆争燃。苏征安息,蜡出龙川。斜晖交映,倒影澄鲜。”描绘了当时宫廷在元宵张灯的盛况。隋炀帝时,每年正月十五举行盛大的晚会,以招待万国来宾和使节。据《隋书·音乐志》记载:元宵庆典甚为隆重,处处张灯结彩,日夜歌舞奏乐,表演者达三万余众,奏乐者达一万八千多人,戏台有八里之长,游玩观灯的百姓更是不计其数,通宵达旦,尽情欢乐,热闹非常。在唐代的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唐代是实行宵禁的,夜晚禁鼓一响就禁止出行,犯夜要受处罚;唯独在上元节,皇帝特许开禁三天,称为“放夜”。沿至宋朝,张灯由三夜延长至五夜,灯彩以外还放焰火,表演各种杂耍,情景更加热闹。《东京梦华录》中记载:每逢灯节,开封御街上,万盏彩灯垒成灯山,花灯焰火,金碧相射,锦绣交辉。京都少女载歌载舞,万众围观。“游人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音喧杂十余里。”大街小巷,茶坊酒肆灯烛齐燃,锣鼓声声,鞭炮齐鸣,百里灯火不绝。
到了明代,朱元璋在金陵即位后,为使京城繁华热闹,又规定正月初八上灯,十七落灯,连张十夜,家家户户都悬挂五色灯彩,彩灯上描绘了各种人物,舞姿翩翩,鸟飞花放。龙腾鱼跃,花灯焰火照耀通宵。鼓乐游乐。喧闹达旦,这是我国最长的灯节,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 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后称“元宵” ,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元宵节的习俗8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xx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关于元宵节的来历,民间还有几种有趣的传说:
《正月十五夜》
(唐) 苏道味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灯树千光照。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穠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上元夜》
(唐)崔液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十五夜观灯》
(唐)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正月十五夜灯
(唐)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 ,一进天上著词声。
元宵节的习俗9
正月十五,元宵节。按照习俗,今天要吃汤圆。
汤圆是南方的叫法,在北方叫元宵,名字不一样,做法也不一样。元宵是把事先做好的馅切成小立方块,放入有很大滚筒的机器或器皿中,倒上糯米粉,滚筒的滚动带动馅料沾到糯米粉,像滚雪球一样逐渐“长”成圆圆的'元宵。而汤圆的做法则完全不同,它不是“摇”出来的,是像包子一样包出来的。把拌好的馅料直接用粘性极强的湿糯米粉包起来制作而成。我更喜欢吃南方的汤圆,因为它更软,口感更糯。
那元宵为什么又叫汤圆呢?这个故事啊,据说跟袁世凯有关。当年,袁世凯当上了大总统还不满足,还想要当皇帝。有一天,他听到有人在吆喝卖“元——宵”,让他联想到“袁——消”,觉得好晦气。于是勃然大怒,下令将卖元宵的抓起来,还命令所有人都不准再提“元宵”二字,将“元宵”的名字改为“汤圆”。但避讳是没用的,这事儿过去没多久,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接着很快就在忧惧中死去。于是,一首歌谣在京城流行开来:“大总统,洪宪年,正月十五吃汤圆。汤圆,元宵一个娘,洪宪皇帝命不长。”
关于元宵节的故事和习俗真不少啊!下次再跟你们说啦,哈哈,我现在要去吃汤圆喽!
元宵节的习俗10
元宵节吃汤圆的寓意是吉祥如意、阖家团圆,还有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和对家乡故土的思念。
1、专家表示,元宵一开始多被称为“汤圆”,因为它开锅之后漂在水上,煞是好看,让人联想到一轮明月挂在云空。天上明月,碗里汤圆,家家户户团团圆圆,象征着团圆吉利。因此,吃元宵表达的是人们喜爱阖家团圆的美意。
2、汤圆的名称与“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3、元宵节吃汤圆,除了寓意喜庆合家团团圆圆,还有御寒、补脾胃、益肺气之养生功效。元宵汤圆的材料主要是糯米,《本草纲目》中指出,糯米是补脾胃、益肺气之谷。糯米味甘、性温,吃后能补养人体气血,滋养脾胃。冬季最冷是三九,目前虽然已过,但天气乍暖还寒,寒冷天最容易亏损的.就是胃气。古人在正月十五闹元宵时用糯米材料制作汤圆,除了糯米有粘性,包圆容易下锅不会散开,还因糯米具有御寒方面的特性。
4、元宵时吃糯米汤圆,温暖脾胃,人气息就会变得相当顺畅,以致周身发热,起到御寒的作用,尤其适用于脾胃虚寒者。此外,糯米还含有蛋白质、钙、磷、铁、烟酸等丰富营养,可以说糯米汤圆正是温补强壮的食品。
元宵节的习俗11
游神活动
元宵佳节,群众一般都会举行各种各样的游神活动,素有菠萝之乡美誉的英利镇文化底蕴深厚,每年都会举办元宵游神活动,既弘扬了传统文化,又可以让群众过上一个和谐欢乐的元宵节。
当天上午10点15分左右,游神队伍到达圩区,领头的是英利墟的两头“狮子”,随后呈现的是彩旗队、锣鼓队、舞龙等。在英利市场西门的群狮狂舞将现场气氛推到了高潮,群众纷纷挤上前用手机将这一精彩表演拍下。英利镇的元宵游神活动历时两天,而且还有“夜游”,作为雷州市创建生态文明镇村首批四个乡镇之一,英利镇在此期间修建的圩区路灯为群众的夜游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穿令箭
穿令箭又叫穿腮、穿面颊,是广东湛江“年例”巡游表演的一项神奇习俗。“年例”是粤西湛江、茂名地区隆重的乡傩盛会,在民间素有“年例大过年”的`说法。春节过后,当地各村庄的“年例”便陆续开始,一直延至清明节前后。
湛江市麻章区旧县村傩舞传承人彭爱文10日受访时称,旧县村每年元宵节及“年例”期间都举行傩舞表演,祛除凶灾恶毒,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身体健康和国泰民安。在傩舞表演中穿插入“穿令箭”和“滚刺床”等传统民俗,把傩舞文化表演推向高潮。
彭爱文说,令箭用金属特制,有铜、铁、银、不锈钢等各种材质,结构实心,上粗下细,尾部呈针状,长短不一,一般一米左右。表演者用令箭由一边脸颊穿进口腔,再从另一边脸颊穿出,用手扶着外露部分,让人们抬着游行,行程有的数公里,时间长达两三个小时,自始至终神态自然。令箭拔出时,表演者的脸颊看不见洞口以及流血的痕迹,令人惊叹。也有穿耳、穿舌更有甚者竟然会刺穿喉咙部位等。
“传说旧县村村民的祖先曾用令箭惩治不忠、不仁和不孝的子孙,而每年年例及元宵节的穿令箭,就成为后代为表示自己不忘祖训、好好做人而必不可少的一个传统习俗”。
元宵节的习俗12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相传,汉文帝(前179—前157年)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每逢此夜,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称元月,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这一夜就叫元宵。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隋书·音乐志》日:“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吃汤圆
吃“汤圆”是元宵节的一项重要习俗。汤圆,又名“汤团”、“元宵”。吃汤圆的风俗始于宋代,当时的汤圆称“浮圆子”,亦称“汤圆子”、“乳糖圆子”、“汤丸”、“汤团”,生意人则美其名日:“元宝”。宋元元初时,汤圆已成为元宵节的应节食品,所以人们又称它为“元宵”。
如今,北方叫元宵,南方称汤圆。元宵依馅论,分有馅和无馅两种,有馅元宵又有咸、甜、荤、素之分;按制作方法分,有手中搓制、元宵机制和竹匾水滚等诸种;按粉制区别,则有糯米面、高梁米面等。
猜灯谜
玩灯是元宵节的一个重要项目。灯谜是元宵灯节派生出来的一种文字游戏,也叫灯虎。将谜面贴在花灯上供人猜射,谜底多着眼于文字意义,并有谜格24种,常用的有卷帘、秋千、求凤等格,已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中国最大的一次灯谜盛会是1979年在南京举行的“九城市灯谜会猜”,设有灯谜上万条,3天里参加的人次达两万多人。
赏花灯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宋代,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胜过唐代,而且活动更为民间化,民族特色更强。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灯在台湾民间具有光明与添丁的涵义,点燃灯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台语灯与丁谐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节妇女都会刻意在灯下游走,希望“钻灯脚生卵葩”(就是钻到灯下游走,好生男孩)。
踩高跷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我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我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以双枝长倍其身,属其胫,并趋并驰,弄七剑迭而跃之,五剑常在空中,元君大惊,立赐金帛。”从文中可知,早在公元前五百多年,高跷就已流行。
表演者不但以长木缚于足行走,还能跳跃和舞剑,高跷分高跷、中跷和跑跷三种,最高者一丈多。据古籍中记载,古代的高跷皆属木制,在刨好的木棒中部做一支撑点,以便放脚,然后再用绳索缚于腿部。
表演者脚踩高跷,可以作舞剑、劈叉、跳凳、过桌子、扭秧歌等动作。北方的高跷秧歌中,扮演的人物有渔翁、媒婆、傻公子、小二哥、道姑、和尚等。
表演者扮相滑稽,能唤起观众的极大兴趣。南方的高跷,扮演的多是戏曲中的角色,关公、张飞、吕洞宾、何仙姑、张生、红娘、济公、神仙、小丑皆有。他们边演边唱,生动活泼,逗笑取乐,如履平地。
据说踩高跷这种形式,原来是古代人为了采集树上的野果为食,给自己的腿上绑两根长棍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跷技活动。
元宵节的习俗13
1、东北人在大年三十都要点长寿灯,彻夜通明。大年三十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每家每户都要挂红灯笼,到了晚上就要点亮灯笼,而且要点一宿,不能关灯,意味着益寿延年,香火不断。
2。在东北,上了年纪的老人都有这样一个说法,大年初一、初二这两天,不扫地,就是不愿将好运气、财气扫走。所以只有等着到了初三才可以扫地。
3、东北人一般都在大年初一到农历二月初一之前不能剪头,如果剪头会克(死)舅舅,所以东北人很忌讳这点,没有人会在正月里剪头。“二月二,龙抬头”这表示着二月初二这天人们剪头会很吉利,所以在这一天很多人都会争相剪头,讨吉利。
4、吃带硬币饺子交好运。过年吃饺子是北方人的习俗。东北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大年三十晚上辞旧迎新,一定要吃饺子,在众多的饺子中只包上几只带有硬币的(现在人们讲究卫生,就用花生或其他果仁来代替。),谁吃到了这样的饺子就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会交好运,有吉祥之意。
5、年夜饭后吃冻梨。由于东北天气寒冷,一些水果冻过之后,就另有一番滋味。最常见的是冰梨和冻柿子。据了解,最纯正的'是冻秋梨,在北方有一种梨叫秋梨,这种梨刚摘下来的时候又酸又涩,于是人们就把这种梨采摘下来直接放在树下,盖上一层树叶,经过冰冻之后的秋梨酸甜可口,果汁充足。冻梨在吃之前要放在水里解冻,年夜饭后吃这种梨能解酒、解油腻。
6、东北人在初五这天一定要吃饺子,也称“破五”,就是把饺子咬破,寓意将不吉利的事都破坏,有驱灾避邪之意。
元宵节的习俗14
调查人:黄铭、赖宣琪、饶琳嘉、孙艺冰
调查目的:为了更好地了解潮州城乡春节及元宵节的习俗,丰富我们的寒假生活,锻炼我们的社会实践能力,为此,我们决定对这一课题进行调查。
调查地点:潮州市牌坊街
调查对象:牌坊街的街坊邻居、路人
调查时间:2XXX年1月31日 星期二
调查方式:我们几位同学是以对牌坊街的街坊邻居、路人进行个别询问的方式来进行了解。
调查过程:我们分为两组,每组两人,每组负责牌坊街的一段,对牌坊街的街坊邻居、路人进行个别询问,根据被询问人的身份,来确定询问的问题,例如:在卖春联的店铺里,我们询问店主“人们一般在什么时候贴春联?”“春联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在调查过程中,人们的态度各所不同,有的人积极配合我们的调查,把自己所知道的都一一讲给我们听;有的人的态度很不好,不回答我们的`问题,给我们的调查增加了难度。
调查结果:通过调查,我们了解了潮州城乡春节及元宵节的习俗。
春节的习俗主要有:
贴春联,一般是在腊月二十四“神上天”的时候或者在除夕那天,春联的内容根据人们的喜好,有的是关于花草树木,有的是关于“福”、“财”等等,这些都体现了人们盼望新年新气象,图个好兆头的愿望;
祭拜祖先,贡品主要有:鸡、鸭、鹅、鱼、猪肉、水果、茶叶、酒、白果、粉丝等等;
吃年夜饭,一家人围在一起吃饭,寓意着团团圆圆,吃鱼寓意着年年有余(鱼),吃芹菜、蒜,寓意着有钱藏;
放烟花爆竹,营造一个热闹的氛围;
迎老爷,每个村庄都会按惯例举办游神,各村落的迎老爷活动都会延续到二月。节日当天,各家各户都会摆上香案,在香案上放小一点的香烛,摆上祭品,一般都是猪、鸡、鱼之类的,再摆上用甜糯米做的糕、寿桃之类的面制品。随后还要集中起来摆上一个代表该群体的香案,摆上供品和大量的糕点、水果。点上三根大概两米的贡香,同时还要摆上一个总的祭坛,祭坛上的供品也是非常丰盛的。在举行仪式的大宫殿入口处,还要供奉整头猪、牛、羊,还有用甜糯米糕做的一些寿桃,摆成一座小山的样子层层叠放着;
拜年,每家每户都会准备大桔和一些橄榄,寓意着大吉大利。人们会去亲戚朋友家拜年,长辈会分发压岁钱给晚辈;
7.初七吃“七样羹”,“七样羹”是指:大(芥)菜、厚合、芹菜、蒜、春菜、韭菜、芥蓝等蔬菜同煮,寄寓“新(芹)春(春)发(蒜)大财(大菜),久(韭)合(厚合)各人(芥蓝)”。
元宵节的习俗主要有:
吃甘蔗,寓意着新年不蛀牙;
吃团圆饭,寓意着一家人团团圆圆;
迎花灯,小孩子会请长辈或自己制作一个可爱的花灯,等到元宵节晚上,孩子们就会三五成群地到街上去展示自己的花灯,有:萝卜灯、桔子灯、纸花灯等等。
调查体会:通过这次调查,我们锻炼了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和胆量,知道了在调查的时候要有礼貌,热情大方,不能犹豫不决,这样才能成功。了解了潮州城乡春节及元宵节的习俗,明白了我们应该将这些传统文化继续传承下去。
元宵节的习俗15
元宵节就是全家人在一起团圆的节日。在元宵节这一天全家人都聚在一起吃元宵、看花灯、放烟花、看元宵晚会……
在元宵节这一天吃元宵是中国的传统,代表全家人团团圆圆,全家人聚在一起吃元宵,气氛是热闹而欢乐的。看,奶奶的脸上堆满了笑容,无比开心;爸爸和老叔推杯换盏,喝的兴致正浓;小妹高兴地不知所措;妈妈和老婶也忘记了做饭的疲劳,沉浸在了欢乐之中;我也望着一家人那兴奋、欢乐的表情,我也笑了。
在元宵节的夜晚,人们吃完饭,纷纷都出来看花灯、放烟花、炮竹、一起赏月,在大街上人非常的多,人上人海的。在大街小巷上,满是花灯,各种各样的灯聚在一起五彩缤纷的。在看灯是,又有许多人在前照相,留下了纪念,把一盏盏花灯耳朵特点留在了自己的照片中。
再仰天一看,天上满是烟花,各式各样、五彩缤纷的,有五颜六色合在一起的,还有紫色的、蓝色的、黄色的、红色的.、绿色的……多种多样的烟花,有些人出来再远处看烟花是非常漂亮、美丽的,如果在近处看烟花又会有你不一样的景象,是非常壮观的,非常完美的。还有一些在放烟花的,“轰隆”一声一个五彩缤纷的烟花飞上天空,“扑通”一下开了花,好像一朵花迅速地盛开,又迅速地凋谢一般。在大街上,还有许多商贩在卖东西,有卖烟花、爆竹的;有卖糖葫芦、烧烤的;还有卖各种款式灯笼的,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人们都聚在一起,脸上都绽放着笑容。
看完灯之后,人们都回家了。在家里看元宵晚会,全家人坐在一起看晚会,一家人子啊一起讨论着哪个节目好,哪个节目不好,还在一起聊天,有愉快地不愉快地,全都说出来,其乐融融。
元宵节之夜是那么地美好,那么地愉快,那么地其乐融融,全家人在一起团团圆圆地都快乐啊!
【元宵节的习俗】相关文章:
元宵节习俗精选12-07
元宵节的习俗12-07
元宵节的习俗11-05
元宵节习俗大全12-07
元宵节有趣习俗12-07
广东的元宵节习俗12-07
元宵节的习俗介绍12-08
元宵节开运习俗12-07
元宵节习俗的介绍12-07
元宵节的习俗集锦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