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的习俗

时间:2023-03-20 08:40:25 元宵节 我要投稿

元宵节的习俗(集合15篇)

元宵节的习俗1

  北京最热闹的节日不是春节,而是元宵节。从农历正月十三到正月十七,北京的老百姓要整整娱乐五昼夜。北京的元宵节,最重要的活动是赏灯。明代北京的灯市在东城灯市口,元宵夜,街道两旁列市,上至珠宝玉器,下至日用百货,一应俱全,各铺户俱张挂绢纱、烧珠、明角、麦秸、通草制成的各式花灯,供人观赏。到了清代,灯市遍布整个北京城。

元宵节的习俗(集合15篇)

  一年一度的上元灯会、舞龙舞狮、北京叫卖、皇帝观灯仪仗等北京民俗味十足的'元宵节传统节目,是北京市民期待这个节日的一大原因。

  传统的北京元宵节活动主要由花会、灯会、吃元宵3个部分组成。前门一带自明清时期就盛行举办上元灯会,还为此留下乾隆皇帝每逢此日奉母观灯、大行孝道、与民同乐的历史传说。“前门上元灯会”已被列入北京市东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北京市每年元宵节的保留项目。节日当天,这里的花灯展示、传统民族手工艺表演展给百姓带去了浓厚的年味。今年前门的灯会规模将超过去年,点灯仪式、赏灯游艺、走街表演将同时上演。游客还可以参与猜灯谜活动,体验一把“摸门钉”的老习俗,为新的一年讨个好彩头。

  在北京其他地区,元宵节的活动同样精彩。

  元宵节来历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xx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元宵节的习俗2

  从古至今,对于中国人来说,元宵节大约是最有欢乐意境、浪漫情怀的一个节日,是孩子们的“狂欢节”,也是年轻人们最早的“约会日”,待字闺中的淑女们可以出来赏灯也趁机寻觅一下如意郎君。

  正月十四过元宵(临海)

  临海等曾经属于“台州府”的一些地方都保留着正月十四过元宵的传统。小记采访了一位土生土长的临海人徐小姐,徐小姐说临海人不仅是正月十四过元宵,而且不吃汤圆,而是羹。先吃咸羹,后吃甜羹。咸羹里放了肉、笋、豆腐干、冻面等,而甜羹则和“八宝粥”有点像,放入了桂圆、莲子、金桔、酒酿等,有时候也会放一些小汤圆。

  为什么要提前过元宵?这可有许多祖祖辈辈留下来的传说呢。徐小姐说,提前过元宵有好几个传说,流传最广的一种说法与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有关:在抗击倭寇的时候,原先定在正月十五元宵节当晚袭击倭寇,但作战计划意外泄露,戚继光为了迷惑敌人,将计就计提前一天就把元宵节过了,从而一举歼灭入侵倭寇。从此,元宵改为正月十四。

  临海将元宵节提前一天,而杭州则是延长了两天,原本是十六落灯延长至十八落灯。小记采访了杭州历史学会理事丁云川。丁云川说,老杭州人有个说法,叫“上灯圆儿落灯糕”,说的是正月十三上灯时吃汤圆,正月十八落灯时吃年糕,直到正月十八,杭州人的元宵节才结束,年这才算过完,要收心开始新一年的工作了。

  我们吃过“大汤圆”才算过节(金华兰溪)

  我们兰溪的汤圆也与传统的汤团不一样,这汤团的做法很有讲究,将面粉揉成面团,放置在面盆里,拌好馅料后。取一块面团用大拇指按好,旋转,将中间搓薄,再将将馅料放置搓好的大汤圆皮中。吃了这兰溪风味的汤圆,才算是完整地过了元宵。

  我最爱看“扮抬阁”(温州乐清)

  每逢元宵,我老家的小镇上会有一些特色的`民间表演,最有名的一种叫做“扮抬阁”。抬阁,是指在特制木架上立男女儿童装扮的戏曲人物,小时候我特别爱看,过了年就盼着元宵节。如今“抬阁”经过变迁,表演的人在童男童女帽子上安装了电珠,夜色中灯光闪烁,更添风采。

元宵节的习俗3

  千盼万盼,终于盼到了元宵节的夜晚的,家里刚好有一些元宵,我争着去煮,在我的伶牙俐齿下,妈妈终于答应啦!

  我揭开锅,放上水,合好电闸的,等水烧开,(上一次,由于我经验不足,煮成了一锅黑水,.)水开啦!,我把元宵轻轻的放下锅,我用勺子轻轻把元宵推开,锅开啦!大功告成。

  “开饭了”我喊,这次我的元宵一个也没破,一个个圆圆胖胖,好可爱!

  吃完元宵后,我又去看花灯,看那桃灯,粉红的`底色,桃尖上涂了点红色,桃底有大叶子,真是漂亮又简单,看那以过时的扇灯,虽然它过了时,但它还是那么青春有风度。有气魄,再看那金牛灯,制好框架后,用闪闪发亮的金线纸糊住框架,这样一个今牛就出现啦!还有……真是一言难尽呀!

  还有多姿多彩的爆竹,从天上炸开,好象把天空炸出一个洞,满天的五彩的星星都撒了下来。快来看!五彩的烟花从天而降,一下子照亮了整个龙山,那时,在场的人都惊呆了,这个情景多么壮观多么美丽呀!

  千言万语,表达不了我对大家的祝福,我对你的祝福,就象天上的星星一般,数也数不过来,在这里,我只说一句,元宵节快乐!!!

元宵节的习俗4

  元宵节的习俗

  1、猜灯谜

  此活动起源于宋朝。灯笼的所有者将谜面写在一张纸条上,然后将纸条展示在灯笼上。假如赏灯者猜出谜语,就将纸条取出,然后找灯笼所有者确认答案。猜对的话,就可以领取一份小礼品。由于这种活动十分富有情趣与智慧,很快在民间流传开来。

  2、闹花灯

  闹花灯是元宵节传统节日习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闹花灯放烟火的高潮。

  3、吃元宵

  元宵即“汤圆”以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北方“滚”元宵,南方“包”汤圆,这是两种做法和口感都不同的食品。

  4、放烟火

  元宵节的白天会有舞龙舞狮、划旱船、扭秧歌、踩高跷。而夜里除了灯会,就数焰火最好看了。当新年首个圆月升上夜空时,人们都会因燃放的烟火和空中的明月而兴奋不已。

  5、舞狮子

  舞狮子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6、耍龙灯

  耍龙灯又称舞龙、龙灯舞,是中国独具特色的传统民俗娱乐活动。从春节到元宵灯节,中国城乡广大地区都有耍龙灯的习俗。经过千百年的沿袭、发展,耍龙灯已成为一种形式活泼、表演优美、带有浪漫色彩的传统舞蹈。

  7、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8、送花灯

  “送花灯”简称为“送灯”,就是送孩儿灯。因为“灯”与“丁”谐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9、踩高跷

  高跷会一般由群众自发串连组织起来的。正月十一、十二开始踩街,寓意告知人们在众多的民间花会中,今年挂个号。正月十五正式上街,一直到十八方告结束。

  元宵养生要点

  1、做适当的`体育运动,提高免疫力。慢跑、多伸伸懒腰,也可以练一些简易养生功,如:“雨水正月坐功”、“划圆功”、“闭气发汗功”(治感冒)等。

  2、饮食要合理科学。春令木旺土衰,脾胃弱。切忌暴饮暴食,宜清淡,多食五谷杂粮,不要饮食过冷过热,大怒后不食,饭后不要做剧烈运动,注意食后散步消食。多吃枣,适当补蜂蜜、山药、银耳、沙参。

  3、要注意摄养精神。春气通于肝,肝喜调达疏泄,恶抑郁。要保持情绪稳定。《少有经》上说:“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行此十二少,养生之都契也。”静心养性,使肝气有升有节,有益身心,勿使肝气生发太过或不升而郁结。

  4、要继续进行春捂防春寒,防止风湿。雨水前后,气温水有所回升,但相对比较寒冷。

  天气变化不定,是全年寒潮出现过程多的时节之一,伴有严重的“倒春寒”现象,有春寒冻死牛的说法。

  而此时气温回升,人的毛孔开始扩张,当冷空气突然来临,易使人患病。因此,除心气平和外,还要要继续进行春捂防春寒,防止风湿。

  元宵节为什么要吃汤圆

  “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古时“元宵”价格比较贵,有一首诗说:“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帘前花架无路行,不得金钱不得回。”

  元宵节吃汤圆,除了寓意喜庆合家团团圆圆,还有御寒、补脾胃、益肺气之养生功效。元宵汤圆的材料主要是糯米,《本草纲目》中指出,糯米是补脾胃、益肺气之谷。糯米味甘、性温,吃后能补养人体气血,滋养脾胃。冬季最冷是三九,目前虽然已过,但天气乍暖还寒,寒冷天最容易亏损的就是胃气。古人在正月十五闹元宵时用糯米材料制作汤圆,除了糯米有粘性,包圆容易下锅不会散开,还因糯米具有御寒方面的特性。

  糯米汤圆外型圆圆的,里面带馅或实心,在北方叫元宵,到了南方则叫汤圆。元宵汤圆可以有很多花样。尤其带馅的品种最多。

  传汉武帝时宫中有一位宫女,名叫“元宵”,长年幽于宫中,思念父母,终日以泪洗面。东方朔决心帮助她,于是对汉武帝谎称,火神奉玉帝之命于正月十五火烧长安,要逃过劫难,唯一的办法是让“元宵姑娘”在正月十五这天做很多火神爱吃的汤圆,并由全体臣民张灯供奉。汉武帝准奏,“元宵”姑娘终于见到家人,此后,便形成了元宵节,元宵节吃汤圆的习俗也在此时流传开来。

元宵节的习俗5

  1、东北元宵节当天新媳妇还要“躲灯”,过门没超过一年的媳妇,在今天不许在家里过,在天黑前要由亲戚接去躲灯,也不许回娘家,老令儿:十五不躲灯死公公。

  2、东北元宵节晚上都要走出家门,溜达溜达叫“走百病”,结伴而行,见桥必过,尤其是身体不好的,走了百病后,祛病延年、消灾健康。

  3、东北一般元宵节都要从十四开始,十六结束,十五是高潮。

  4、东北元宵不是包的,是滚的.,先把白糖、玫瑰、芝麻、果仁、豆沙等馅儿用磨具加工成小块,把磨好的糯米粉放在大的笸箩中,馅儿块放到笸箩中开始晃动,糯米粉就一层一层的沾到馅儿上,越晃越大,一个个白白的圆圆的元宵就滚成了。元宵的寓意是全家团圆和美。

  5、东北元宵节晚上要“送灯”,在农村家家用面做成碗状的灯,在面碗里倒上油,用线做捻儿,掌灯时在屋外的窗台上、大门墩上、仓房前一一点上,还要用锯末子伴上油从家门口到墓地的路上,每隔一段距离点上一墩,豆大的微光连成一片,很壮观,此时天人共享叫“送灯”。

元宵节的习俗6

  元宵节马上到了,都说“闹元宵”,这元宵节在传统节日中,可是相当热闹的一个节日。在这天晚上,全国大部分地区都会进行赏灯猜谜等活动。不过,虽然各地过元宵的习俗大多相同,但还是各自有自己的特色的。比如我们宁德,除了猜灯谜外,还有踩高跷、舞鱼龙灯、铁枝等活动。今天,我们就给您把宁德过元宵的习俗给你说道说道。

  吃什么?

  汤圆没有馅,有甜也有咸

  现在许多家庭元宵节吃汤圆,都是上超市买速冻汤圆。如今的汤圆是越做花样越多,除了传统的芝麻馅、花生馅,还有巧克力馅、水果馅等等。在很多年轻人的心中,都认为元宵节吃的就是这种汤圆。但其实在我们宁德,传统的汤圆并不是这样的。

  在各县市,传统汤圆的具体做法虽然略有差异,但大多都是糯米粉搓成的实心丸子,里边并没有馅。有的地方是放进糖水里煮开,这是甜汤圆,有的地方则混着菜和肉一起煮,这样的`汤圆则是咸的。像蕉城,主妇们大多是放芹菜和海蛎,煮出一锅热腾腾香喷喷的咸汤圆。

  看什么?

  舞龙舞狮搬铁枝,踩街活动好看又热闹

  要说元宵节最令人期待的活动,莫过于各地精彩纷呈的踩街活动了。

  在旧时,每到元宵节,各地街市大多张灯结彩迎铁枝、踩高跷、舞鱼龙灯,管弦乐奏,锣鼓、鞭炮、铳声震天动地,狂欢直至深夜。乡村人家则在家门口点篝火,尽情娱乐,并于篝火中留取火种,俗称“燃炬”。近年来,这种元宵踩街活动规模大多缩小,不过在我市一些乡镇,依旧有保留良好的“闹元宵”传统,像屏南双溪元宵灯会就非常有可看性。

  双溪的元宵灯会一般在正月十七举办,其起源于民间信仰与宗族祭祀活动。北宋年间双溪就有民俗巡游活动,最早的香亭迎神、火龙祀福、游花灯等活动,逐步发展成多彩多姿的民俗闹元宵活动。在当天,一般天刚擦黑灯会就开始了,首先出场的是数十米长的香火巨龙,跟在香火龙后面的,是打滚、跳跃、戏球都惟妙惟肖的舞狮。最让人期待的,就是鉄枝了。鉄枝是在一块可移动彩台上,静静端坐着由孩子扮演的观音菩萨和金童玉女等各种人物形象和造型,其集戏剧与杂技为一体,并融木艺、铁艺、画艺、扎艺、布艺等于一身。

  玩什么?

  赏花灯猜灯谜,全家上阵重在参与

  往年在元宵节这天,几乎各县市都会举办灯谜活动,吸引大批市民涌上街头猜灯谜。

  以XX区的灯谜活动为例,往年在正月十五这一天,XX区通常会在八一五中路举办灯谜一条街活动。当晚,八一五中路车辆禁行,整条街上花灯溢彩、人头攒动,一张张写着灯谜的彩纸在道路两旁飘动着。很多人都是一家老小一起,赏花灯猜灯谜。时不时就会听到“猜到了,猜到了!”这样激动的喊声,然后就可看到有人急急忙忙挤出人群,找工作人员兑奖。尽管奖品多是一些并不贵重的小礼品,可每个参与猜谜的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兴奋和欢乐,大伙都是持着重在参与的心态,在这热闹、欢喜的氛围中,“年”就圆满地过完了。

元宵节的习俗7

  正月十五元宵节,一早我就拉着爸爸到街上去玩。走到天风街的时候,我们没有看到龙灯。爸爸说:“中午可能有龙灯吧?现在没有,我们就到别的地方去玩吧!”于是我们逛了一会街就回家了。

  到了中午,我们还是没有看到龙灯,于是我们到岝è山公园里去玩。河水清清的,泛着微波。到公园里面一看,大红的茶花开了,原来春天已经悄悄来临。

  我们到新造的桥上去,发现栏杆还没有做好,已做好了三座凉亭,还有许多凳子。我们玩了很长时间,直到我满头大汗才回家。

  晚上,街上有许多来来往往的人群,两边挂着各种各样的灯笼,有小猫的、小鱼的、小鸟的、小牛的,看得我眼花缭乱。有些小朋友戴着红红的“牛角”,有的在买灯笼,我只买了亮闪闪的莹光棒,有红的、黄的、蓝的、绿的,就是没有白色的。过了一会儿,我听到了震耳的'火炮声,接着又看见了美丽的烟花在天空中四处散开,真美呀!过了一会儿,有人把红红的孔明灯点燃,慢慢地飞向天空。到了高处,那火光就像飞机尾后的灯光一样,渐渐消失在夜幕中。

  虽然没有看到龙灯,但今年的元宵节让我有了不一样的收获,我很开心!

元宵节的习俗8

  《水浒传》描写了众多的节日民俗,元宵节是着墨最多的。三次描写了在元宵节发生的故事,把看灯的美丽和情节的紧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展现了宋朝元宵节的风俗。

  第一次写了只有“三五千人家”清风镇元宵节的情况:“且说这清风寨镇上居民,商量放灯一事,准备庆赏元宵。科敛钱物,去土地大王庙前,扎缚起一座小鳌山,上面结采悬花,张挂五七百碗花灯。土地大王庙内,逞应诸般社火。家家门前,扎起灯棚,赛悬灯火。市镇上诸行百艺都有。虽然比不得京师,只此也是人间天上。”

  第二次写了大名府元宵节。宋朝实行的是四京制,除了首都开封府号称东京以外,还有西京河南府、南京应天府和北京大名府,书中写道:这北京大名府是河北头一个大郡,冲要去处。却有诸路买卖,云屯雾集;只听放灯,都来赶趁。在城坊隅巷陌,该管厢官每日点视,只得装扮社火;豪富之家,各自去赛花灯。远者三二百里去买,近者也过百十里之外。便有客商,年年将灯到城货卖。家家门前扎起灯栅,都要赛挂好灯,巧样烟火;户内缚起山棚,摆放五色屏风炮灯,四边都挂名人书画,并奇异古董玩器之物;在城大街小巷,家家都要点灯。大名府留守司州桥边,搭起一座鳌山,上面盘红黄纸龙两条,每片鳞甲上点灯一盏,口喷净水。去州桥河内周围上下,点灯不计其数。铜佛寺前扎起一座鳌山,上面盘青龙一条,周回也有千百盏花灯。翠云楼前也扎起一座鳌山,上面盘着一条白龙,四面灯火,不计其数。

  第三次写了开封府的元宵节。宋朝的首都开封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有100多万人口,也是当时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元宵节也是最狂欢的夜晚:四个人杂在社火队里,取路哄入封丘门来,遍 六街三市,果然夜暖风和,正好游戏。转过马行街来,家家门前扎缚灯棚,赛悬灯火,照耀如同白日,正是楼台上下火照火,车马往来人看人。

  大名府的元宵节是“照依东京体例,通宵不禁,十三至十七放灯五夜”,看来大名府和东京汴梁已经全国都是放假五天,五天都通宵达旦狂欢。

  元宵节是宋朝人的狂欢节,全国上下到处是灯的海洋。书中展开了一个个狂欢的夜晚:(首都东京)四个人杂在社火队里,取路哄入封丘门来,遍六街三市,果然夜暖风和,正好游戏。转过马行街来,家家门前扎缚灯棚,赛悬灯火,照耀如同白日,正是楼台上下火照火,车马往来人看人。(大名府):“豪富之家,各自去赛花灯。远者三二百里去买,近者也过百十里之外。家家门前,扎起灯栅,都要赛挂好灯,巧样烟火。户内缚起山棚,摆放五色屏风炮灯,四边都挂名人画片,并奇异古董玩器之物。在城大街小巷,家家都要点灯。……州桥河内,周围上下,点灯不计其数。”各地州府还把自己最拿手的灯送到东京展览,州府的官员为了在京城展示自己的能力,进献自己精致出众的花灯。梁山劫去莱州进贡了五架灯,其中的“玉棚玲珑九华灯”就是“上下通计九九八十一盏”的组灯,仍然有四架灯到了东京,像这样的灯中的极品,在东京的花灯里肯定还有不少,再加上宫廷的灯,东京已是人间天上。冬至以后,开封府便开始雇人在御街宣德楼前搭建彩山架子,灯山上彩之后,“金碧相射,锦绣交辉”。还有临时搭建的“横三门”,上面大书“大观与民同乐”或“宣和与民同乐”字样,一派富足祥和的景象。

  元宵节也是一个服装穿戴展示秀,其中全民戴花是一大亮点。宋江等人正月十一进京赏灯谋求招安,东京城到处“往来锦衣花帽之人,纷纷挤挤,各有服色”。柴进、燕青在东京酒楼上,“凭栏望时,见班直人等多从内里出入,?头边各簪翠叶花一朵”,一位姓王的.班直告诉他们:徽宗给每个班直“皆赐衣袄一领,翠叶金花一枝”,原来戴在头上的翠叶金花是进出皇宫的通行证。可以看出宋朝人元宵节是要戴花的,这在梁山好汉中是有所体现的,东京的中级军官林冲、徐宁都戴美丽的花,连大名府的侩子手蔡庆,生来爱戴一枝花,贫苦渔民阮小五“鬓边插朵石榴花”,燕青更是“鬓畔常笄四季花”,一年四季都戴花。宋江重阳节所作的《满江红》中写道:“鬓边不可无黄菊”,由此可知出席菊花会的众头领,每人都在鬓边插上了菊花。招安后的梁山好汉108人头上全部戴着御赐的金花,参加了皇帝的筵席。一朵小小的簪花,甚至成为上层社会身份的标识、等级的象征。《东京梦华录》说宋徽宗每次出游回宫,都是“御裹小帽,簪花乘马”,从驾的臣僚、仪卫,也都赐花簪戴。当时节日不同戴的花也不同,如:上元夜戴闹蛾、玉梅、雪柳;端午戴茉莉;立秋戴楸叶;重九簪菊。元宵节戴花是以闹蛾、玉梅、雪柳为主,展示了宋朝对美的欣赏渗透到社会各个角落和民俗。

元宵节的习俗9

  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也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

  在台湾,还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葱或菜将会嫁到好丈夫的传统习俗,俗称:“偷挽葱,嫁好尪”、“偷挽菜,嫁好婿”,希望婚姻美满的女孩,要在元宵之夜到菜园里偷摘葱或青菜,期待未来家庭幸福,唐代的灯市还出现乐舞百戏表演,成千上万的宫女,民间少女在灯火下载歌载舞,叫做行歌、踏歌。

  欧阳修(生查子)云: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书;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辛弃疾(青玉案)写道:众里寻它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就是描述元宵夜的情境,而传统戏曲陈三和五娘是在元宵节赏花灯进相遇而一见钟情,乐昌公文与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镜重圆,《春灯谜》中宇文彦和影娘在元宵订情。所以说元宵节也是中国的“情人节”。

  走百病

  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性的活动。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动。

  正月十五元宵节还有一些鲜为人知已经失传的民间活动,这里列举二三。

  祭门、祭户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很简单,把杨树支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元宵节的习俗10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今年的元宵节妈妈让我独自购买汤圆。我兴奋地来到了超市,看着冰柜中琳琅满目的汤圆,我从中精挑细选了一些迎合家人口味的汤圆。

  回到家,妈妈将汤圆片刻煮熟了。我们一家人边吃汤圆,边欣赏仲秋节晚会。

  团圆饭在欢声笑语中度过了,爸爸妈妈带着我出门看礼花。

  我们来到楼区花园中心,抬头仰望天空,天空中接连不断的礼花给无边而又昏暗的夜空增添了绚丽的色彩,我看得目不暇接。忽然,一个个彩灯在我眼前闪过,我定睛仔细看,许多人家门口都挂着各式各样的灯笼,元宵节为什么要挂彩灯笼呢?我感到疑惑。回到家后,我在网上阅览了元宵节相关的`资料。

  原来元宵节挂彩灯笼还有这样一个传说啊。

  以前,有一只神鸟因迷路而迫降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震怒,下令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不忍心百姓无辜受难,就冒险偷偷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

  过了好久,有个老人想出了办法,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中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积极响应。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心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驱邪避鬼神。

  看来元宵节还有这么多的习俗与传说呀,真令我大开眼界。元宵节这一天让我懂得了很多课外知识与文化习俗,中国是个文化古国,还有更多的奥秘正等着我们去发现它,探究它,把祖国传统的文明的文化习俗传承下去。

元宵节的习俗11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xx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关于元宵节的来历,民间还有几种有趣的传说:

  《正月十五夜》

  (唐) 苏道味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灯树千光照。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穠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上元夜》

  (唐)崔液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十五夜观灯》

  (唐)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正月十五夜灯

  (唐)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 ,一进天上著词声。

元宵节的习俗12

  福州元宵节花灯会,始于汉代,至宋代被列为京都灯节的上品。元宵节这天,不仅灯市辉煌,还有摆设鳌山,供人玩赏的。

  纸质做的桔灯、菜头灯、莲花灯等,形态别致,色泽鲜艳,独具福州乡土生活气息,引人注目。

  赛年糕是福州元宵节的'另一重要习俗。福州家家户户蒸年糕,元宵节期间拿出来比赛,看谁家的年糕蒸得大,蒸得好看,年糕越大越好看,说明这家人今年的运气越好。

  在福州,老福州人元宵节当天并不吃元宵,主要吃“三粿”,也就是糖粿、芋头粿(肉丸)和菜头粿。对于吃元宵,则是改革开放后外地人带进来并逐渐被福州人所认可的一种食物。

  除了年糕、元宵,福州的元宵节还带点酒味。福州元宵节还有喝自家酿造的青红酒的习惯。

  传说早在五代十国时期,将领王审知的部下吴阳和颜平被派到现在的福州台江区开辟港口、发展生产。这两员部将很爱喝酒,常因醉酒耽误工作。王审知下令不准 吴阳和颜平再喝酒,只有在正月十五可以痛饮一天。解放后,该习俗曾一度被淡化。不过近几年,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受到重视,喝青红酒的习俗逐渐回归。

元宵节的习俗13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上元佳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 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元宵节,早在20xx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据说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后篡权,吕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陈平等人在吕后死后,平除吕后势力,拥立刘恒为汉文帝。因为平息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后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汉文帝都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并把正月十五日定为元宵节。

  元宵节点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另有一说是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还有在潮汕等岭南地区,从正月十一到正月十八,特别是元宵当天,家家户户都要点灯,而如果去年元宵以后家中生有男孩,则要到乡中宗族祠堂的灯架上挂上灯笼,以昭告乡里加重添了丁,接受来自乡亲的祝贺。广州过去在正月十二这天有替“床头婆”开灯之俗,祈求保佑孩子健康平安长大。而正月十三要在厨房“点灶灯”,直点到元宵夜。

  因为长期处于农耕社会的中国,家庭的男性劳动力对于家族兴旺非常重要,男孩子的出生对于整个家族来说都是一件喜事。古时,生男孩有着添丁一说,而“丁”与“灯” 在许多方言中谐音。因此,元宵夜点灯、吊灯的习俗也有“添丁”的美好祝愿。

元宵节的习俗14

  农历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因为这天的礼俗食品为元宵而得名。元宵是用糯米粉做成里装糖馅的圆形食品,滚粉的叫元宵,包粉的叫“汤圆”,取其团圆和睦之意。这天的主要活动是观灯,所以也叫做“灯节”。道教称正月十五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合称“三元”,分属天、地、水三官的诞辰。

  “送花灯”简称为“送灯”,其实质意义就是送孩儿灯。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表示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今年能喜气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唐宋时灯市上开始出现各式杂耍技艺。明清两代的灯市上除有灯谜与百戏歌舞之外,又增设了戏曲表演的内容。

  高跷会一般由群众自发串连组织起来的。正月十一、十二开始踩街,寓意告知人们在众多的民间花会中,今年挂个号。正月十五正式上街,一直到十八方告结束。

  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称厕姑、坑三姑。古代民间习俗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而祭,占卜蚕桑,并占众事。每到迎紫姑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与夜间在厕所间猪栏迎而祀之。真实地反映了劳苦民众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逐鼠在农历的正月十五举行。养蚕的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好。传说这样做,本年的老鼠就不会吃蚕宝宝。

元宵节的习俗15

  元宵节吃汤圆的寓意是吉祥如意、阖家团圆,还有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和对家乡故土的思念。

  1、专家表示,元宵一开始多被称为“汤圆”,因为它开锅之后漂在水上,煞是好看,让人联想到一轮明月挂在云空。天上明月,碗里汤圆,家家户户团团圆圆,象征着团圆吉利。因此,吃元宵表达的是人们喜爱阖家团圆的美意。

  2、汤圆的.名称与“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3、元宵节吃汤圆,除了寓意喜庆合家团团圆圆,还有御寒、补脾胃、益肺气之养生功效。元宵汤圆的材料主要是糯米,《本草纲目》中指出,糯米是补脾胃、益肺气之谷。糯米味甘、性温,吃后能补养人体气血,滋养脾胃。冬季最冷是三九,目前虽然已过,但天气乍暖还寒,寒冷天最容易亏损的就是胃气。古人在正月十五闹元宵时用糯米材料制作汤圆,除了糯米有粘性,包圆容易下锅不会散开,还因糯米具有御寒方面的特性。

  4、元宵时吃糯米汤圆,温暖脾胃,人气息就会变得相当顺畅,以致周身发热,起到御寒的作用,尤其适用于脾胃虚寒者。此外,糯米还含有蛋白质、钙、磷、铁、烟酸等丰富营养,可以说糯米汤圆正是温补强壮的食品。

【元宵节的习俗】相关文章:

元宵节的习俗11-05

元宵节习俗11-03

元宵节习俗精选12-07

元宵节的习俗12-07

元宵节习俗介绍11-02

元宵节的习俗作文11-04

元宵节习俗作文11-03

★元宵节习俗作文12-07

元宵节的习俗知识12-02

元宵节习俗的作文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