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塘太极村散文
下乡到福塘太极村,顺便走访了这座古老的村落。在海拔800多米的五凤山山脉,环抱着一个3.6平方公里的古村落,在古朴和现代的建筑交错中,一条“S”形的溪流由东而西,把一片绿劈成南北两半。
“S”形溪流正好是一条阴阳鱼的界限,古村落由此分割成“太极两仪”, 溪南“阳鱼”、溪北“阴鱼”鱼眼处各建有一座圆形土楼:南阳楼、聚奎楼。从高处看,全村宛如一个道家阴阳太极图。这就是笼罩着浓厚道教神秘色彩的古村落——福塘村。
有着1000多户人家,4000多人口的福塘村,是平和原朱氏富族聚居区。就是在这个小山村内,至今尚存有明清时期的南阳楼、留秀楼、茂桂园楼、聚奎楼等古民居62座928间。民居多为砖石结构的大厝,以南北朝向为主,结构精致,造型美观。古民居内太极图、动物花草、人物神话故事等当年精美的木雕绘画如今还依稀可见。
据史料记载,福塘“太极村”大致形成于明万历至清顺治、康熙年间,由当年因避战乱而逃至此处的南宋理学家、教育家朱熹的18代子孙朱宜伯始建。清康熙年间,福塘村涝不断,朱宜伯在其舅父“钟半仙”配合下,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改村中的直溪为曲溪,以溪流为阴阳鱼界线,“依太极图形,取不败之意”,在阴、阳鱼身上的不同部位,筑码头、建城池,并要求后代按他的布局建造土楼、修学馆、盖祠堂及大批民居住宅,并在穿村的小溪两岸广为种植树木,成就“太极村”的基础格局。 朱宜伯看似普通的堪舆之举,现在看来,事实上已具有朴素生态学意义。将直溪改成“S”形的曲溪,不仅能减缓溪水下泄的速度,又可以使溪道的体积增大,从而得以缓缓流出村庄,避免了山洪下泄造成的洪涝灾害。
太极双仪定位之点北太极之鱼目“聚奎楼”,楼内有口古井,井水清澈甘甜,源源不断,被视为北太极之鱼目。民国年间,旅泰爱国侨领杨友政夫妇,花了6年建成聚奎楼。该楼高三层,以八卦形式设计,土楼以古风格结合现代民居,楼内三间一单元的布局,是目前发现的土楼中所独有的,装修也十分精致。清末民初,闽南著名书法家黄惠为其题额,并撰聊书丹。楼内门窗均有石雕楹联字画,楹联诗文清新简洁,寓意主人高雅的情怀,如“瞻高望远:瞻高邀明月,望远看奇花;仰观俯察:仰观对月饮,俯察思禄永”、“清风徐来好,明月桂花香”、“夕阳红半楼,远水碧千里”等,弥足珍贵。
福塘太极村,古民居建筑大部分修建于清代康乾盛世期间,以南北朝向为主,依山傍水,布局合理,结构精致,造型美观,风格独具。该村至今尚遗存有明清时期的南阳楼、留秀楼、茂桂圆楼、聚奎楼等古民居62座共858间,多为砖石结构的大厝,家家户户有天井、花台、八卦井(也称阴阳井);根雕、古瓷、古玩、字画比比皆是,房梁雕龙画栋,雕花贴金,古色古香,十分精美。古民居内太极图、动物花草、人物神话故事等当年精美的木雕绘画如今还依稀可见。
太极村古建筑的大门上绝大多数镌刻“门珠”,雕有大篆、小篆,葫芦篆、鸟线篆等各式各样的篆书石刻文字,其文字内容亦十分丰富,极少雷同,如“千子万孙”、“福禄寿全”、“双喜临门”、“福寿双喜”、“诗礼传家”、“合社平安”等等,都寄托着屋主人对人生、社会的美好愿望与追求。
古民居中最气派的当属“寿山耸秀”楼,大门正对着南山。这是一座内阁中书郎府第,修建于清朝乾隆末年。府第有三个大门,平时只开左右耳门,只有达官贵人到来才开中门。大门前“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石碑一直保存到上世纪末。大门上面象征府第等级的“倒吊莲花”还在开放着。观澜轩位于河边,沿河的鹅卵石路是古代商旅的必经之路,观澜轩的特色在于门楼里面进去是三进三开间。留秀楼建于清乾隆年间,是一座二进三开间的典型闽南风格建筑,被村民称为“大厝起”。走进楼内可以看到,楼内的窗花木雕、浮雕蝙蝠、古钱币、屏风斗拱等装饰依然保存完好,
太极村历代重视文化教育,崇文敬儒,据平和旧志记载,在明末清初,即建有“桂岩书院”、“文峰斋”书馆,免费招募本地及乡邻子弟入学,高薪到外地聘请名师执教。桂岩书院内建有文昌阁,拜堂挂有孔圣先师、朱文公画像。院内建有桂园、泮池等。清中期以来,以朱仰修、朱宗正、林以文、杨明远、杨寅宾、曾炽、曾平秀、朱源、朱丹池等举人秀才在文峰斋成立“八士会诗社”,时有吟诗作对,挥毫泼墨,文人雅集,忧国忧民,畅谈古今天下大事,一时文风鼎盛。今遗存有一副对联:“梨花光聊书岸月,笔花香艳墨池烟。”书法苍劲古朴,颇能体现当时盛况。太极村之文人,多有通晓音律之雅趣。据传,古时有专门演奏古乐之曲馆及“八音班”,就设在“南阳楼”毗邻的“茂桂园”内,而其鼎盛时期当属成立于抗日战争时期的“福塘醒民潮剧团”,当时的编导,后来成为中国潮剧院编导、国家一级作曲家的`马飞先生,那时来福塘太极村传授潮剧演艺人才,就是在那古朴优雅的“茂桂园”庭院的书房里,写就了他的代表作剧本《珠宫血迹》。修建于嘉庆初年的南山木架桥之桥南岸,建有一座砖石结构,高近二丈有余的“字纸塔”。底座为青石浮雕,塔身为青砖堆砌,井有砖雕纹饰,外观精美,造型别致,独具匠心。“字纸塔”专门用于焚烧写有文字墨迹的废纸、稿件等,以示古人对先贤、读书人的敬重。
在福塘村宗庙的门口,竖有一块明朝天启年间的石碑。在两年前,这块石碑曾经被不知情的村民当成普通的石板,架在村里的水沟上,供路人行走。石碑上一些文字因此被磨损得非常厉害。不过,绝大多数的文字还是看得很清楚,按照碑文上的文字,可以得知它是明朝天启年间立的,至今已经有380多年了。这块石碑上镌刻着题名为《禁约碑记》的碑文,禁止村人巧取豪夺。据村里上年纪的老人讲,明朝时村里有人巧取豪夺农户的钱财,还抢夺庄稼所必需的粪便,为整治这些不良风气,结合当时县衙出台的有关严惩对策,当时村民自发组织立下此禁约碑,号召全村共同维护此约定。碑文最后还刻有村里的几大姓氏:朱、杨、黄等,以此说明这是村里共同立下的规矩。在明朝,这个村庄就自发立碑,立下村规民约。朱氏后人对教育非常重视,福塘村在建村伊始就设有书院,在农耕社会村民因读了书,也就比较开化,因此共同设立村规民约也很正常。
福塘村的道学渊源和文化内涵都很有价值,秀峰乡政府已发现福塘“太极村”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并专门对“太极村”的保护进行了专题调研,准备在对福塘村潜藏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进行有效保护的同时,参照南靖土楼、慈溪八卦村的保护开发模式,对福塘进行全面开发,努力使其成为一个旅游景点。
【福塘太极村散文】相关文章:
1.青州井塘古村游记
2.一塘荷花优美散文
3.淡忘是福散文
6.村路经典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