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热闹散文
街上的鞭炮声此起彼伏,不很整齐的锣鼓敲得很欢。听得出来参与的有女人和小孩,虽然鼓调记得不是很熟但还是十分卖力的。过了初五,走完了亲戚,乡里人就开始酝酿耍热闹了。热闹的内容包括唱戏和社火。社火又包括高跷、芯子、旱船、舞狮、舞龙、焰火等,近年又流行歌舞演唱。
我们这个村历史悠久,在整个关中平原都是相对比较大的村落,村庄按方位分为四个行政村。据传西周的成康王曾到此游猎,后来先民迁徙于此,居住成村。村庄距古都咸阳十几公里,距西京长安不到三十公里,一直是周秦汉唐的京畿重地。民风淳朴豪爽。也许是自古形成的风俗,其中一个村耍了热闹,其他村必须耍,不想耍都不行。耍过热闹的村子会组织人游说和煽动你耍,这个游说和煽动的过程叫‘烧’,‘烧’的手法复杂多样,包括激将法、羞辱法等等。‘烧’的组织者和领导者都是村里既爱热闹又有能力的智囊。被‘烧’的对象也都是彼村中爱热闹并经常组织耍热闹的领军人物或者是村干部。
开始时,敲着锣鼓放着鞭炮,来到你家门前使劲地敲,鞭炮放得震天响,被烧的人就拿出烟酒、茶点,热情款待。毕竟耍热闹是要花费一定的人力物力的,说到正题都会用各种理由推脱搪塞,拍着胸脯说着看似满口应承其实模棱两可的.豪言壮语。大概都是这样的说辞‘耍’,一定耍,我这里没问题,至于那谁谁谁,我就吃不准了。‘烧的’这一方得不到肯定的答复,烧的行动绝不会终止。第二次、第三次‘烧’的时候,就没有第一次文明了。如果说第一次是游说的话,第二、第三次就是真正的激将和羞辱了。
首先找一头叫驴,让一个穿着戏服扮成丑角的人骑着,手里拿着捣蒜的家什,一边不停地捣着一边大声说着羞辱人的话语。拉驴的人故意让驴垂下肚下的赘物,转着圈圈“阿二——阿二——”不停地大声叫着。这伙人就在你家厅堂这样闹着,外面的众人放着鞭炮,拿来许多干透的玉米秆在你家门前烧着、喊着。如果继续搪塞,还会有下一次。‘烧’过多次,如果对方始终推脱搪塞,最终没耍热闹,人家就骂你是‘坐蜡’,要议论很长一段时间,好像是极不光彩的事情。
无论是唱戏还是耍社火,都有很多讲究。唱戏第一晚第一折必须唱【太公封神】,取义各路神仙在此祜佑,唱戏的整个过程都会平平安安,不出现踩踏等一些意外事件。耍社火时,在社火正式举行的先一天下午必须祭风,祈求在社火表演的日子里天朗气清,不出现极端天气。如果两个村同时耍,除了这些还都想在气势和内容上压倒对方,要比出一个输赢来。譬如,耍社火时,你扮一个【大闹天宫】,我就会扮一个如来佛。意思是说;你就是再折腾也翻不出如来佛的掌心。唱戏时,都让剧团使出看家本领,演唱一些最能体现出演员和剧团实力的像【下河东】、【斩单通】等所谓的硬戏。
在社火表演中,芯子的表演最为玄妙,聚集了民间能人的智慧。用铁杆作支架,将小演员固定在高空,摆出各种姿势着以戏服,演绎出各种剧情,又不能让观众看出其中的奥秘。表演者大都是三、四岁到十岁左右的小孩。热闹结束后,每个村都对自己的表演津津乐道,都说自己是赢家。随着社会的进步,‘烧’的现象已不多见,手段也文明多了。文艺形式越来越多样化,观众却越来越少。和现在的热闹相比,我总是对过去的热闹十分留恋,觉得那才是真正的热闹。不管哪一种热闹形式都离不开锣鼓,戏曲开始之前,指挥者令旗一招,震耳鼓声响彻天际,把秦人的英姿豪迈表现得淋漓尽致。各种社火表演更是鼓乐依仗开道。锣鼓表演方阵两百多人,牛拉大鼓【现在多为车拉】数面,小鼓五十多面,铙钹一百多付,威武雄壮蔚为壮观。
耍热闹人的陶醉,看热闹人的痴迷都似乎到了癫狂的地步。填街塞巷的观众笑语喧哗,路边卖小吃的热锅上腾起的浓香都体现出了旺盛的人气和人脉。记忆犹深的是牛拉鼓四角上纸糊的方斗,方斗上总是千篇一律地写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正应了一副对联;家和万事兴,国安享太平。
【话说热闹散文】相关文章:
1.话说风景原创散文
7.话说“知己”
8.话说春景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