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堂的散文

时间:2019-12-25 08:02:46 我要投稿

关于拜堂的散文

  红色土地上的《拜堂》

关于拜堂的散文

  走进大别山区,一股红色的乡土气味迎面而来,里面夹杂着蜡烛的点点微光和燃烧着的香表的余韵悠香。没有鞭炮,没有正常的婚礼仪式的婚礼总是让人感觉缺了点什么,又似乎让人匪夷所思,而台静农先生却使这一情节跃然纸上,拜堂就这样悄悄地进行了。

  再一次翻开《拜堂》,虽已经历了岁月的沧桑,但仍然能够感到那种气氛,那里面弱小人物的辛酸生活,依旧弥漫着乡土气息。《拜堂》作为台静农先生的短篇小说,《拜堂》讲述的是大哥汪大死了一年后,汪二与自己的嫂子在半夜拜堂成亲的内容。但在这些片段的呈现中,台静农巧妙地利用人物自己的回忆,还利用了旁观者评述的话语,将复杂的故事情节和人物经历进行历时性的穿插、连接、串联,使得作品在有限的篇幅里呈现出极为丰富立体的图景。这篇作品语言凝练而通达,寥寥数笔,使丰满的人物形象和立体的细节刻画便跃然纸上,处处可见极具画面感的描写,使读者读来,仿佛是看到一幕幕话剧在眼前上演,不觉间便沉浸其中,情绪随故事的进行而起伏。

  汪大的妻子再嫁在旧社会看来是不能容忍的举动,是要被浸猪笼的事。那时的女子讲究三从四德,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要从一而终,丈夫死后,妻子一定要为丈夫守活寡,守满一定年限会给女子“贞节牌坊”的荣誉。,写了嫂子改嫁给弟弟汪二这一情节,那个年代,汪二无力娶妻,只能娶自己的兄嫂。作者描写了那个时代背景下一些贫弱者的辛酸生活,他们命如蝼蚁,被旧社会下的陈旧思想束缚着。但是他们也是有自己的追求的,也想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但是又不敢突破。汪二和嫂子的结婚就把这一思想表达得淋漓尽致。他们虽然追求自己的婚姻生活,但是又不得不在乎外界的眼光,要不是店老板提醒汪二,汪二可能就把两个人拜堂的蜡烛都忘了买。文中有几处描写很有意思:王大嫂问王二为什么不买鞭炮,汪二说怕别人知道,由此可以看出汪二依旧受很强的封建思想的限制,只想草草地办了自己的婚姻,不想过多的人知道。拜堂时,当汪二说要给阴间的哥哥磕一个头的时候,两人的表情反映了两个人的心境。汪大嫂的眼泪扑的落下地了,全身是颤动和抽搐,这个细节可以看出王大嫂对死去上的丈夫的`愧疚和害怕,勾起了汪大嫂的伤心事。而汪二也木然地站着,颜色变得可怕,全室中情调顿时变成了阴森惨淡。这也可以看出汪二虽然娶了嫂子,但内心还是惴惴不安的,两个人对汪大都有愧疚,都会自责,两个人内心的又有一种人性美呈现在读者面前。而最多的是流露出的是无奈,喜剧中挥发出一种悲剧的气息,那些下层民众苦苦挣扎,有追求,但是难以实现的悲怆。

  台静农钟情于乡土小说,所写人和事皆是乡土中国中再普通不过的,虽然没有过于深的思想境界,也没有刻意为之的口号,很多小说像讲故事一样娓娓到来,没有华丽的语言和惊心动魄的情节,但是十分“接地气”,十分贴近于生活。似乎有一种沉郁的力量直击人的内心,总会发人深思。故事的主人公,大多是是命如蝼蚁的柔弱者、怯懦者,或者被被黑暗的社会现实重重压迫和摧残,挣扎于其中的小人物,或者是忍辱负重,无力反抗也不敢反抗。在台静农其他作品如《红灯》《新坟》等小说中也体现了作者笔下的这些人物的特点和作者的乡土情结。香港的有一位文学家评价台静农:“二十年代,中国小说家能够将旧社会的病态这样深刻地描绘出来,鲁迅之外,台静农是最成功的一位”。可见评价极高。

  斯人已去,留下了他对那个社会的思考和对乡土的爱恋,这些爱恋化于思考成文字,编织成一串璀璨的玛瑙项链,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夺目。一场场新式拜堂在红色土地上演绎着,把红色土地浸染的更红,更艳。

【关于拜堂的散文】相关文章:

1.礼拜堂讲话稿参考

2.爱情故事欣赏《和奶奶的情人拜堂》

3.关于江南的散文-江南的散文

4.关于感恩的散文

5.关于暖冬的散文

6.关于忧伤的散文

7.关于失败的散文

8.关于金钱的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