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那些玩具散文
童年的世界到处都充满着新奇,懵懂的心理对好多事与物都会感到好奇。
记得妈妈曾经告诉我,说我刚刚会爬时,会突然停下,呆呆地望着地面。原来是发现地面上有几只蚂蚁在不停地忙碌着,有时会听任它们爬行,好像此时是蚂蚁的绿灯;有时会情不自禁地伸出手指去触碰它们,当蚂蚁“人仰马翻”后又鲤鱼打挺般的爬起、慌忙逃窜时,又会发出咯咯的笑声。
没有想到的是仅有的几颗乳牙挡不住小嘴里口水,水滴般悬挂嘴唇后,滴滴答答地滴落面前的尘土,自己也感到好玩地再次伸手去搅拌一下,那泥巴就粘着指上,本能地用另一只去清除,结果双手的手指上都黏上了泥巴。唯一的办法就是将泥巴揩在自己的衣袖上,或者伸进嘴里去尝一尝泥巴的味道。
就这样,在无知中与泥巴结下了不解之缘。
大约二岁时,我才开始会走路了,父母看得紧,整天似牵牛一样,不让我到河边等一些危险的地方玩。大人们带着孩子往往会聚集在一起唠嗑,都是一些张家长、李家短的那些鸡毛蒜皮的事儿。孩子当然听不懂他们的话语,听腻后孩童就会到一边去玩耍。高一点孩子从人家的水缸里拿过水瓢,不停地舀水使得地面成为了“小溪”,在溪中用细碎的泥土筑“坝”,嘻嘻哈哈地观看水漫过堤坝成“帘”若“瀑”。
当大人发现呵斥时,便若无其事地离开那里。大人的屁股还没有坐定,孩童们很快又折回来,伸出小手,开始搓揉其泥巴。泥巴对儿童好像有着一定磁性,搓揉的泥巴变软变黏后又开始变硬,可以随心所欲地捏出自己喜爱小动物,鸡鸭成行,猫狗列队,有时还会捏出貌似的小人骑上四不像的马上,这些都是“天才”之作,纯属按照儿童自己的想象力去做的,所以显得特别的开心。
有一年,从山东来了一些野货郎,在他们的独轮车上排放的都是五颜六色的用泥巴做的“埙”,外形都是一些小动物的形状,外表被涂上颜料,可以吹奏一些简单的旋律,就是不懂音符的孩子,只要用力吹,也会发出相应动物的叫声,价格也很低廉,只要一、二分钱,一时间深深地受到孩童的喜欢。不同的孩子喜欢不同的动物,一群孩子到一起玩就是动物世界里的一次音乐会。可是这些泥巴做的玩具没有经过窑里烧制,不要几天,不是被口水泡坏了吹气孔,变成为“哑巴”,就是小鸡发出鸭子的声音,鸭子又会变成为狗叫,甚至一不小心就会摔坏。因为这样往往使好多游戏终止,如果再向父母要钱卖一般是得不到同意的,就是首肯了,也要得到野货郎再次光临村庄,是件焦心的事。
不知道谁想出一个办法,将自己好的埙用钢锯条锯开,然后用泥巴做了模子,开始模仿制作起来。经过几次试验终于成功了,于是小伙伴们纷纷效仿。而且后来制作的外形比也货郎更显得惟妙惟肖,声音也更圆韵响亮。因为我们孩童不仅给小动物雕上羽、毛,还从家里偷来各种颜料和姐妹和嫂子们的指甲油、胭脂、口红等,把它们涂得五颜六色。最重要的是克服了泥巴玩具遇到水易坏和干燥后易裂开的毛病。首先是将制作好的坯子放到树荫下去晾干一些,可那不是一天就可以干的,有时会被雨水浸泡成为泥,前功尽弃。
后来不知道谁听到家长说:如果那个把玩具放在窑里烧一下就不会被水浸泡坏了。于是几个小伙伴就拿起铲刀和铁锹,去河提挖一个“土窑”(就是两个上下相连龛,上面摆放泥丕,下面用于烧柴火),首先用柴火将窑里烧烤数日,然后在将泥坯放进去烘烤,这样做出来的埙不仅音域广,而且音色也美,绝无拖泥带水的混音。
有一次,天公不作美,刚刚烧完窑,一场大雨瓢泼而下,几个小伙伴落汤鸡似地跑进了附近的一个瓜棚里去躲雨,相互责怪动作太慢,才导致前功尽弃,让半天的努力全部泡汤。可好多事是祸福相依的,一个小伙伴不死心地再跑去看看,当他扒开窑后,“啊”地大叫了一声,“你们快来看呀!”只见他一手一个地高举做埙,我们不顾刚刚下过雨,道路泥泞不堪,争先恐后的跑了过去,一看,原来应该砖红的埙变成为乌黑发亮的颜色了,而且表面更为光滑细腻,估计那就是水急剧冷却的结果。在水中洗净后,用嘴一吹,意外地增加了重低音的效果,而且声音特别响、脆。
笛子,可以说是一种极草根而又百姓化的乐器。好多人都喜欢它那清越而悠长的旋律,一根竹子挖上几个声孔,就可以演奏出空灵的、让人荡气回肠的乐曲。高手可以不用什么曲谱就可以模仿好多动听的歌曲和戏曲。可是那个时候,笛子往往是大人们拥有的,一般不会让我们孩童去触碰它,被视为珍宝一般。小时候,我特别喜爱听笛子,一听到有人吹笛子,就会一路小跑过去,恨不得就在演奏人的下巴下去听。所以小小年纪就想拥有一支笛子。可当时生活在贫困之中,有时连一日三餐都有问题,是不会有钱去那种笛子的。而且小时候我生活在盐碱滩涂地区,当地又不生长竹子,所以目光就锁定在到处都是的芦苇的身上。
芦苇是我家乡生长最多的植物之一。它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根生籽出,河岸、沟渠到处都是,农人一不小心,它就会从庄稼地里长出来,短短数日就会高过庄稼,从而危害庄稼的生长和丰收。靠近农田的沟河岸边,由于阳光充足、得风得雨,往往生长旺盛,高大,节距当然就要长一些,是做笛子的最佳选择地点。
镰刀一挥就是一根,去了二头,保留中间最长的节,然后拿过铅笔刀慢慢地修刻,最后模仿地做出一把把苇笛。同时也发现芦苇的不同部位做出的笛子,音色是不同的,根部和梢头有着天壤之别,根部沉稳,梢头清越。芦笛的笛膜则要取自去年的已经完全干燥的芦苇,因为那样发出的音色美,音域也广。当然苇笛无论如何也无法和竹笛相媲美的,但作为儿童玩具是绰绰有余的,可以满足儿童的需要。同时它是用时制之、用后弃之的一次性“乐器”。不过就是这样的苇笛还给我们小伙伴和班级、学校带来过荣誉,因为用它,我们参加参加了县的小学生演奏比赛,取得了团体第一名,让苇的风韵飘舞在红地毯上!
小时候参加看过《蔡文姬》的电影,那时候无法领略《胡笳十八拍》的旋律和底蕴,也不知道同情蔡文姬的坎坷一生,更不知道为蔡文姬的才情去喝彩,但,在那部电影里却迷上了左贤王肩膀上的弓箭。一把弯弓、数支雕翎箭,把左贤王的英雄形象点缀得呼之欲出。挖空心思的揣摩后,选择了曾经作为网架的竹片去制作弓,但如果用力过猛,就会断为二截。后来就在竹片的弓内加了一种叫做辣条的柳条,而弓弦则用自行车的旧内胆剪成为细条后,拧成为绳子做成,这样,在“玩打架”游戏时可以将点燃的炮仗射到半空,作为“总攻”的信号弹,或者将燃烧的蘸有煤油的棉球作为“流星”……
最简单也最省事的玩具,就是一根线,玩起来也省事。就是将线两头一结,伸出十指钩、挑成为对称的形状,然后让对方去改变成为另一种形状,如果对方想不出来变化的图案就认输。当时我们都叫它为“翻单被”,起源何时,何人发明,真的无法考证。可它是一种开发智力的游戏,不仅孩子喜欢,就是大人高兴时也会玩这种游戏。一边玩,一边嘴里还唱着“翻单被、拉大锯,姥姥门前唱大戏……”等儿歌。
这个世界上的好多事情是相对的,别看那个时代相对的贫困一些,但同样存在着幸福,儿童同样拥有一些充满乐趣的玩具,这些玩具大多是自己或者是在家长的帮助下制作的,更可以锻炼儿童的智力和动手能力。有时候顺手拈来就是锻炼身体和智力的玩具。比如在女孩子沉迷千纸鹤时,男孩子则喜欢将旧纸折叠成为“纸鳖”。所谓的“纸鳖”,就是将两张纸对折成条后,十字交叉,再沿边缘对角压平,然后按顺序相互压住,最后的参在起始的下面。这样正面形成x的图案,反面则没有图案。玩耍时,一方将厚厚的纸鳖放在地面上,对方“啪”的一声摔向地面的纸鳖,要么死压对方,让对方弹起,要么在对方的边缘,利用自己纸鳖煽起的风,掀翻对方,只要对方的翻过来就算自己赢,对方的纸鳖就归他。这是一种锻炼臂力和观察力的玩具,玩的人一定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仔细观察,充分地利用地势和风向,偷机的人还会用自己的衣袖去扇风“助阵”。
记得我当时往往赢得本满钵满,但也有一次输得精光,竟然将自己的语文书撕下数张来做“本钱”,当时我撕下的都是我背的“滚瓜烂熟”的,就是不要也无妨。可我的这种做法,却害苦了一个小伙伴。有一天那个小伙伴也输光了,向我借,我不首肯。急了眼的他立刻向我学习,不管三七二十一,闭上眼睛就撕书,撕两张输一只,结果一本语文书就只有封底和封面了。到晚上做作业时才傻了眼,被父母二皮捶青后,和母亲一道来央求我,说了一大堆好话后我才给了他。他妈妈小心翼翼地将纸鳖解开,在黏贴好,不过那书永远合不上的课本,好歹将那个学期将就过去了。经过那个事件后,他以后特别地爱惜课本,每个学期下来,他的课本如同新的一样,老师本来应该表扬我的事却成为他的专利了。
叠一个纸船到河、塘去放飞心愿,是好多地方孩子喜欢玩的事。如同他们一样,我们小时候也喜欢去放心愿,不过用的不是纸张,而是取之不尽的芦苇的叶子,它不会因为水的'浸泡而很快沉没,如果不遇到大风和大雨,往往会在河水里自由自在地漂泊好些时日。不过,在河边玩往往要背着大人,因为河边玩耍是很不安全的事。
从上学开始,我们的书包里总会藏着一块大约五公分左右见方的小木块,表面光滑,或轻或重,没有什么特殊的之处,只是名字叫“碑”罢了。玩碑,就是在地面上用老师用过的粉笔头画上两行并列着五格的图案,将碑抛在第一格,单腿跳行,用脚将碑从一逐一踢到十,只要中途不停留在线上就为一个轮回,再从二开始……一旦停留线上,或者提起的脚着地,就为败,等对方再败后,才能够再次上场。又是一种锻炼体力和智力的玩具。
跳绳,是一种古老而新生的玩具,时至今日,还在中、小学里流行,甚至就是体育测试还有它的积分。跳绳时,要么自己双手舞动绳子,自由自在的去跳什么单插、双插、大蹦、双蹦,看起来很轻松,身轻如燕,实际上也是锻炼大脑和手脚的灵活性;要么让二人同时舞动一根长长的绳子,让对方多人一组同时在舞动的绳子中跳,只要一个人出现误差就为败阵,让对方再上阵,这就要求每一个成员都要保持步调一致,并注意舞绳子人的速度快慢。与绳子有关的游戏还有拔河,一根老粗的绳子中间做一个标记,然后人分二组,只要哪组能够将绳子的标记来过规定的范围就为赢。笔名看只是一种力量的竞争,实际也不乏智力的拼比。比如有时一方会故意让对方拉过一下,然后突然一鼓作气将对方拉过来。也有的会突然一松,在对方还未站稳之际,有突然用力,出其不意地让对方再惊喜中走进失败里。
人们形容美好生活像万花筒,精彩而美丽。的确,万花筒里的世界千变万化,色彩艳丽,让人无法预料而又没有虚无缥缈的感受。小时候因为好奇,我曾经多次被那聪明的小商贩骗走了自己仅有的零花钱。一个长约三十公分的封闭的圆筒子,两头各有一个大约二公分的孔,看时,闭上一只眼,另一只眼套上万花筒迎着阳光望,并不断地旋转万花筒,于是万花筒里就不断的盛开出无法用语言形容的花朵,色彩、花形变幻莫测,神奇的变化对儿童具有无穷的魅力,简直就是一个谜。持续多年的诱惑终于以后的棱镜原理中得到了解释,其实万花筒的世界及其简单,简单到二头是二个打了孔的镜片,中间夹着三块等边的、固定在一起的、由镜片组成的三棱柱,空间里放了一些细碎的彩色纸屑。就是一粒纸片在万花筒里经过多次成像,非花即蕾。当我自己动手做了一只后,在心里深深地痛恨过那些小商贩。
一根麻绳系上二片竹片,就叫做“竹板”,它是轰动中国曲艺界且经久不衰的山东快书的唯一道具。清脆而响亮的节奏,使得说书人神韵无比,它可以通过不同的节奏表达不同的人的性格和动作,还可以体现不同的场景以及人物的心理,可谓是一板乾坤定,一板风云起,让听书的人无法不盯住说书人的竹板。当《武松打虎》扣住全国人的心弦时,我静静地锯下一段竹子,然后一刀破竹,成为对称的二片,拿过妈妈手中正在烧火做饭的热火叉,在二篇竹板的上方烫出了对称的孔,然后拿来妈妈纳鞋底的麻绳将竹板系好,就制作出一个简易的竹板,当然,要想竹板发出更为悦耳的声音,是要经过不断的修整。敲打竹板,不是想去学什么快板书,只是为了欣赏那明快的节奏。
有些东西本身不是玩具,由于儿童的好奇却把它变成了玩具。比如当时家家户户都要用火柴点灶头火、生炉子,是点燃火的用具。好奇心的驱使,却要将瓶子摔坏,拿来瓶底去聚焦光线,让火柴头去自燃,但当时确实不知道什么原因。后来不知道是谁发明了“火柴枪”,他就是用自行车链条、铁丝、橡皮筋等(具体怎么做,因为安全问题,这里就去解释了),总之,它可以将火柴在发出“啪”的一声响后,射向远方……
有些植物的种子也可以成为玩具的,比如:有一种草叶形似竹,我们叫做“小猪草”,它的种子细如芝麻,油光发亮,如果把它们放在纸上,只要在纸边发出唤猪的声音,这些草籽就会排起队来,渐渐地向呼唤人的方向蠕动而来。如果你再到另一个方向去唤,它们又会改变方向而去。具体是什么原因,我很汗颜,说不清、道不明。
儿童的主要事情是玩,在玩中得到一些常识,在玩中逐渐认识世界,也在玩中感到快乐、得到幸福。玩具的多少确实可以从一个方面来说明儿童的幸福度,特别是现在的好多儿童玩具不仅有着亮丽的色彩和灵动的外观,同时也对儿童的智力有着不可取代的开发作用。适当地为孩子购买一些玩具,能够提高儿童的智商。但最好能够启发和诱导儿童自己动手制作自己喜爱的玩具,那是一举多得的事。不是玩具最多的孩子就最幸福、最聪明。
【童年的那些玩具散文】相关文章:
8.那些爱情散文